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管理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管理理念论文,学术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日益深化,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相关的一系列改革过程中,“效率”一直是关键性的主题词之一,“问责”成为时髦一时的话题。这反映了经济学思维和经济管理模式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诚然,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的确效率低下,问题重重,然而,大学毕竟并非纯然的经济经营机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在高校的学术管理和人事管理改革过程中,不能不特别考虑其人文方面的特性。关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人文性,探讨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与模式,这是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真正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管理人文性的失落与官僚化危险
奈特(Knight,P.)和储乐(Trowler,P.)2001年曾在他们合著的一本书中这样写道:“在过去的20年里,英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发生了引人瞩目的迅猛变化。这些变化的环境与新的挑战,已经将聚光灯投射在高等教育管理上面。……对几乎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来说,这种环境业已意味着激烈的竞争、资源的匮乏、角色的变迁和新的关系,以及同样不可预知的入学人数和经费收入的涨落。”[1](P27-28)他们将高等教育的变迁归纳为七个方面:高等教育日益全球化、高等教育制度的准市场特性不断发展、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高等教育经费增长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高校课程日渐呈现职业导向、“国家——高校——企业”之间关系发生改变[1](P28-31)。所有这些变化,在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其踪影。这些变化迫使高等院校必须对其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深刻的变革,否则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但是,发生在高校管理中的这些变化,有些是自觉的,有些是自发的,多数都是迫不得已,其中很多东西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
实际上,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已经露出端倪。人们常常用这样一些词语来概括地揭示这类问题和表达自己的忧虑:“学术官僚化”与“学术腐败”。简单地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在大学独立性发展不足的背景下,它的一个重要附加结果就是会强化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削弱其中的学术权力,进而弱化大学作为高等文化机构的人文特质,并逐渐将其转变成单纯承担经济发展责任的某种企业性质的机构。这种大学企业化现象,在独立性较强的西方大学中也已见到,有不少高等教育学者讽刺这种现象是“高等教育有限公司”(Higher Education Inc.)。大学的企业化不仅使经济企望取代学术旨趣成为办学者实际上的主要追求,而且也强化了大学中的科层制行政体系和行政权力,从而导致大学的官僚化。众多事实可以证明,在大学里,行政权力的过度强化,容易致使大学表现出很多类似于官僚机构的特性。一方面,大学行政管理系统的权力会得到明显加强,长官意志取代学术发展规律占据学校决策过程的核心地位,而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在学校管理中的发言权会削弱,甚至在学校决策过程中被忽视;另一方面,专家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学术作用也呈现出官僚化特点,政绩在学术评价中的实际权重较之学术成绩有所增加,学术权威被地位权威所代替,平等讨论、共同探求真理的学术自由气氛可能遭到破坏。大学原初是作为带有行会性质的知识分子社群而产生和逐步完善的,知识分子在其中享有特殊的自治权,学术自由和独立得到充分保障,从而为学术创新保留了必要的创造空间。高校管理的官僚化,背离了大学的本来特性,强化了其中的行政权力,进而也导致了学术权力的行政化和官僚化。
与行政权力不同,学术权力是以权力主体在其学科专业背景下形成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为基础的,而学术权力所涵盖的一定专业范围内的各种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和学术关系等,作为学术权力的客体,它们所独具的专业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独立性,使学术权力在与行政权力结合,并发生行政化和官僚化以后,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督而很容易发生蜕变,进而逐渐滋生学术腐败。官商勾结的腐败已经引起人们关注,学而官则“优”,官而权则“学”,亦官亦学、学官结合所滋生的腐败也不能不加以重视。越是在官僚化严重的高等院校,我们越是容易看到学术腐败的现象发生。这两方面的变化具有内在的紧密关联。大学在这两大方面发生的变化,令人不能不忧心忡忡。
诚然,今天的高校管理变革与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管理的变革直接推动着高等教育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肯尼迪(Donald Kennedy)在他的《学术责任》一书中写道:“今天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完成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重任的挑战。过去,高等教育一直被期望能够赋予年轻人更多的技能、更多的教养和更多的思想,而现在它却被看作是地区经济改善、甚至是国际竞争的推动力。它被期望能够研究从更好的健康保健到军事战备等所有基本问题。而且,如果它没有给提供我们文化的启迪,即使是周末的运动娱乐,我们也会感到失望。”[2](P5-6)这种变化迫使我们如肯尼迪教授所告诫的那样,必须在学术自由之外还要更加关注学术责任,对大学及在大学中工作的人们完成这种责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和评估。然而,我们也有必要进一步追问,这种巨大的挑战是否意味着大学的根本特性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说,与其他社会责任相比,学术责任有没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以至于我们至今仍然要坚持大学一些看似保守实为超前的本质特性?
大学主要不是一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业机构,而是一种文化教育机构,这一点应该不用过多地加以证明。无论就其主要社会功能而言,还是就其核心活动而论,大学的存在主要都是为了传承人类社会的科学与文化,传承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这些领域不断探索新知。这一切与社会生产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人们在大学中所从事的活动主要还是关于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而不是直接的经济生产。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人们在高等院校中所从事的活动,以及人们在从事这些活动时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因此,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文特质也应是不证自明的。我们应当看到,知识的生产与物质的生产有着重要的特性差异。在物质生产中,数量往往直接意味着效益,同一产品的大规模复制可以产生巨大经济价值,而对生产者活动的精密监控能够直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知识生产则不同,同一知识的复制只能视为无效的知识生产,严密的监控往往不利于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自由发挥。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人的培养与物质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从根本上说,物质生产过程存在着确定性和可控性,物质产品是被生产出来的,而人的培养则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性为基础,人是能动地自我实现的。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对这两种过程的管理也应各有不同。在高等院校的管理过程中,占据首要地位的应当是人文性而非经济特性,应当给能动的人留下足够的创造空间,而不是把人生硬地嵌入到经济管理的方格中去。
大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机构?早在19世纪中叶,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其著名的《大学的理念》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大学的实质:“它是一种传授普遍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的场所。”[3](P3)综观“研究型大学”和“服务社会”之类的理念十分流行的今天,大学的这一基本特性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即便是在强调科研的“洪堡原则”盛行的时期,大学传授宇宙知识和人生真理的基本使命以及与这一使命相应的人文特性也并未丧失。进而言之,即使是在其科研活动中,大学作为人文机构的社会特性也从来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根本上讲,传授知识与生产知识本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况且,知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知识并不仅仅为了经济发展,相反,所有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本身,这才是高等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无论我们是否时刻意识到它。尽管如今强调一般“价值”往往被视为迂腐,似乎只有经济价值才实实在在,但“大学实质上至今仍然是一种特别强调承载价值(value-laden)的机构。正是这种在某些方面受到褒扬的实质,却一直是隐身幕后的。它并不大张旗鼓,而是默然成就一切。这是一种不明摆在年轻人面前的沉默。在这里,任何对价值的提及都只能带来全然的窘迫。这类窘迫可以在整个校园中,无论是在实验室里、学术讨论会上,还是在校长办公室里的委员会或高级管理人员的会议中,都能看到和感觉到”[4](P12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普遍的窘迫?管理变革中出现的问题难辞其咎。如今,我们有必要对与大学本性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真正的特性进行重新思考。
二、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
与它产生之初相比,大学如今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以至于高等教育学界有人将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结构复杂的“university”称为“multiversity”。大学自身的这种变化也许是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及其问题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内部构造的复杂化迫使它加强管理,进行体系和制度上的相应变革,而“大学经历了的体系和制度上的深刻变革所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学术管理者(academic manager)的产生”[5](P235),这使大学的管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业性的工作。
大学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术管理,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管理工作的一个根本特性。关于学术管理的概念,高等教育学界很多不同的理解和界定。有人将学术管理当作一个与行政管理相对的概念来使用,认为我国高等院校过于强调行政管理而忽视了学术管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学术事务也可以纳入行政管理的范畴。在我个人看来,学术管理不仅是一类管理活动、一个科学概念,而且更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它标明这种管理活动的特殊性质,以及人们在从事这类管理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在学术上澄清学术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固然重要,但就实际的高等院校管理工作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认识到高校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不同的根本特性。不真正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我们就很容易看到简单套用学术管理的概念和形式、打着学术管理的旗号而运用官僚化管理方式来管理学术的现象,很容易看到丧失了学术精神而徒有学术其表的所谓“学术管理”在我国高校中大行其道。这是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也是违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的。
一个大学的学术管理理念,常常通过其校训、规章、管理体制、办事程序和管理者行事方式等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它渗透于大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对整个大学的运行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学术管理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非常复杂多样的,我们往往难以一一将其分析清楚。特别是当它的一些外在表现形式已经流于形式的时候,分析研究一所大学的学术管理理念就更加困难。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在当初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学术管理体系与行政管理体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我们高校中的很多管理者对学术管理理念是十分陌生的。然而,无论学术管理者们是否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学术管理理念,他们实际所奉行的学术管理理念都会通过其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而对大学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影响。我们很多高校的管理者目前还处在对学术管理理念的不自觉状态中,这种状态并非表明他们的管理行为没有指导性的理念,而是意味着管理理念的混乱,意味着管理过程的无序化和非理性化的危险,意味着学术管理行政化的可能性。我们提出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就是希望能从根本上树立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工作,它有着与其他管理工作迥然不同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它在根本上应当是学术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
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首先就是要明确人们在大学中进行的主要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等人文活动,其中也包括了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在内,因而大学管理工作最根本的特性应当是人文性而不是经济性或其他什么特性。大学主要是一种从事科学和文化继承与再生产的社会机构,这一基本性质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的这种基本性质就决定了大学的管理不同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管理,决定了大学的管理工作主要必须遵循文化生产的规律而不是经济生产的规律。大学管理中的确存在经济现象,但经济规律决不能成为大学管理工作中的主导规律。这是因为,文化生产过程本身有着与经济生产不同的很多特殊性质。经济管理的重点是对投入产出的评价,注重外在产品和实效;学术管理的核心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护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给予他们的创造活动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因此,作为一种学术管理,在大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注意采取不同于经济管理的人文化管理方式,突出管理工作的人文性,从而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人文氛围。人文性应当成为大学管理工作的灵魂,要破除学术管理企业化、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倾向,即便是对学术生产的效率评价,也必须强调其人文的根本特性和根本目的。在大学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确实体现了学术管理的根本特性。
其次,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不仅意味着在大学中应采取人文性的管理方式,而且还意味着这种管理必须遵循学术生产与经济生产不同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性质。作为学术管理的对象,人们在大学中的进行的学术活动与在企业中的经济生产活动,以及与人们的其他社会活动之间,存在着很多重要的差异,因此,在对这些不同的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应遵循相应于这些活动的不同逻辑和规律。经济管理强调生产的规模效应和产品的数量,而学术管理则应特别注重产品的创新性及其社会价值,虽然它也关注量的增长,但产品数量的意义往往要低于经济管理领域。在一定意义上,尽管学术管理也要尽量避免失败,但经济管理中的生产失败意味着损失,而在学术管理中的生产失败却往往意味着我们认识到了“某条途径是不可行的”这一规律,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这也是一种收获。经济生产往往是在一定的预先设计好的规程下进行的,而学术生产却很难有一个预先已知的统一的规程。由于这样一种特性差异,在经济生产中,管理主要意味着对投入产出的有效监控,而在学术管理中,管理则更多地意味着对学术生产的有效支持与服务。树立学术管理的理念,就是要时时注意到学术活动的这些根本特性,时时注意到这类管理工作本身的特殊性质,注意在学术管理过程中按照这些特性和规律行事。
再次,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我们应当放弃权力的淫威,对真理以及求真的精神心怀仰慕和敬畏,从而在学术管理过程中与受管理者一同为探求和传授真知努力工作。尽管同样采用科层体制,但大学中的学术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军事管理等有着重要的不同。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重点在于秩序的建立与维护,其基础是民主赋权或长官赋权,管理者以权力的威严抑制异于秩序的因素和力量,以维持秩序,保障过程按照预定的规程进行,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而学术管理尽管也要保持一定的秩序,但其重点决不是秩序,而是保障有利于学者发挥其创造性的自由空间,打破陈规才能推陈出新,一味地强调秩序反而会限制学术创新并降低其效率。学术管理不应站在权力的阶梯上居高临下,而应与受管理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并肩前行,从侧翼为学术探索提供支持和服务。实质上,学术管理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性的活动,它是大学创造和传授真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是其内在的根本特性,违背这种特性必将导致学术管理的异化。
学术管理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同时其中也往往包含有一些恒久不变的价值观念。譬如,在历史上,象牙塔曾经是高等院校的象征,而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按照象牙塔的模式来管理一所大学,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当初知识分子在象牙塔中自由地探究新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包括对这种精神的尊崇,却永远不应丢弃。就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言,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加快培养社会现代化所需人才无疑是重要目的之一。但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在高校内部管理过程中,更加努力地为知识分子的学术创造活动提供宽松环境。否则,改革的目的就不可能真正达成。
学术管理理念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东西,它与院校历史文化及其个性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受其强烈影响,同时,还往往体现着学术管理者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事风格。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学术管理理念,就与北京大学的历史文化和个性特征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成长发展。学术管理理念与高等院校的类型、层次也是相适应的,在基本理念相同的基础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在学术管理理念上常常各有侧重。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管理理念往往要更加强调鼓励和支持探索与创新,教学型大学的学术管理则相比之下要更多重视监控与服务。学术管理理念不仅影响和反映着大学的个性,同时反映着大学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理念和个性,这对学术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对大学校长个人,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学术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学术管理者是需要进行专门训练的,学术管理理念是需要在专业训练中奠定基础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尤其是在如今这个高等教育大变革的时代,情况更是如此。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做一个学术管理者,一个系主任或院长,这同时具有组织管理的和学术的价值。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仅仅是他们要对付的大量矛盾之一。他们组织环境的含糊不清,他们角色的新兴特质,以及他们自身缺乏系统的培训,使他们个人承担了在磨合中适应各种方式与情境的重负。总体上讲,当他们明显面对新的挑战的时候,在如何处理这些挑战的方面存在着很强的价值连续性”[5](P249),他们往往延续前任和自己以前的相关经验,此外很少能够获得专业性的、科学的支持。在学术管理方面,我们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学术管理理念下的内部体制改革
学术管理在理念上要强调人文性,并不意味着放松管理,降低效率,相反是要通过纠正目前高校学术管理中缺乏人文性的偏向,从而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真正提高效率。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体现一定的适应时代和大学自身发展要求的学术管理理念,并在这种学术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但在学术管理中,效率的概念与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中的效率概念应当有所不同。由于文化和知识的传授与生产活动的特殊性,要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真正提高高校的运作效率,我们就必须坚持按照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理念来规划和推进改革,而不是简单照搬经济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由于当代社会生活全面的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社会诸多领域都特别强调和积极追求效率、可计算性和可预见性[6],高等教育领域也兴起一股管理主义(managerism)的风潮,经济学思维和经济管理模式占据了核心地位。然而,与经济生产不同,文化和知识的生产中有很多东西恰恰是难以具有可计算性的,探索活动的结果也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在当前的改革环境中,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如今“可计算性(calculability)的价值已经深深地渗入了大学内部的生活,包括其认识论、本体论和交往结构。但是,要是大学已经倒向一种可计算性的伦理学,那么它就至少在理论上也可以转向一种美德的价值结构,这种美德的价值结构支持对大学变革的积极期望”[4](P130)。只有一种符合大学人文本质特性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变革,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高等院校运作效率的目的。仅仅在经济管理理念支持下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表面上可以在某些方面获得数量上的增长,但却可能因其背离文化和知识传授与创造的本质特性而导致实际效率的下降。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应当给予理念层面上的变革以必要的关注,要研究和探讨深层次的管理观念和价值结构的变革。
在管理过程中,权力的合理行使和有效配合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学术管理中,行政权力应当尊重学术权力,配合学术权力,同时规范个人在行使学术权力时的行为,保障学术权力作为一种公权力在行使过程中的公正性和合法性。调整高校管理过程中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在简政放权,以及强化学术权力在高校运作过程中的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包括学术权力在内的各种权力的法律约束和民主监督,并使其合理化和规范化,这应当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在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中,一方面存在行政权力过强,学术权力过弱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少数学者掌握过于集中的学术权力,并且学术权力常常与行政权力集于一身,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很容易形成作为一种公权力的学术权力被私权化的现象,甚至存在少数人利用自己掌握的学术权力来为达到自己个人的某些目的服务。权力缺乏相互制衡和民主监督,这是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经常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除了调整好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外,管理民主化应当作为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作为行政权力主体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运用行政权力为学术服务;作为学术权力的主体,学者们同样也应当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发扬民主和科学精神,摒弃“学官”霸权,真正运用手中的学术权力来为探索和传授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学术活动本身服务。也就是说,建立学术管理的理念应当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任务,而不只是高校管理者一方面的事情。在全方位建立学术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学术权力的去行政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本制度和必要的立法工作,是高校内部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和保障。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不同制度之间的平衡协调也非常重要。为了保障各种权力之间的合理平衡,我们还有必要制订、修改和实施一些相关的法规。譬如:在实施学术人员聘任制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当注意协调其与教授终身制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相关法律的制订、修改和完善,保障当事双方权力的合理平衡,特别是给学术活动保留必要的创造空间和时间。就我国高校目前实施聘任制的情况而言,对学术人员的权益和学术活动所需自由时空的保障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和制度规定往往过多强调和保护学校行政部门的权力,而对学术专业人员和学术工作本身的特殊性重视不够。缺乏学术管理的意识,将学术管理混同一般行政管理或经济管理,以及管理主义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是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此外,对从经济管理中借用过来的科层制管理体制应当加以改造,以适用于大学的学术管理。首先必须树立学术管理的理念,权力服从于真理,外行服从于内行,建立公开、公正、科学的同行评价机制,以辅助学术管理系统对专业的学术活动及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在这些制度和观念基础上,彻底废止“下级服从上级”这一管理原则长期以来在我们大学中的过度普适性。
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须注意克服管理主义的倾向,避免将大学复杂的人文运作简单地还原为经济经营,而应树立经济经营为人文运作提供支持的观念,保障改革始终不背离大学作为一种人文机构的本质特性。在社会麦当劳化的大背景下,行政管理科学中的政府管制学派自20世纪70年代起大行其道,新管理主义(new managerism)思潮逐渐从行政管理领域扩展到包括高校内部管理在内的其他管理领域,所谓“规制”(regulation)在很多不同的管理领域都成为流行话语。在高校内部管理中,这一新情况,与二百多年来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在从传统到现代和后现代的变迁以及市民社会(civic society)的建立过程中逐步去中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相配合,从而使得管理主义在大学中也逐渐形成并日益占据中心地位,大学管理受到经济管理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经济管理运用更加简约的话语,它追寻工业生产的基本法则,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特别强调统计和依赖于决策计算法(decision-calculus)[7](P76-80)。这种管理方式显然不能完全适用于大学中的学术管理过程,对其简单的套用已经带来了将大学复杂的人文运作简单地还原为经济经营活动的不良倾向。与企业不同,大学对一个社会的贡献,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其经济效益来衡量,大学对社会的影响是难以通过简单的数学算式来表达的。大学在本质上就不是管理主义施展魅力的合适场所。在大学中,管理不能决定一切,学术创造的自由空间十分重要,过度的行政干预往往无异于杀鸡取卵,结果反而导致效率的大大降低。事实上,包括经济部门在内的社会很多部门的管理工作如今都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人文价值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日益突出,人们对管理工作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从前,管理能力是与对某些特殊技能和才干的拥有携手并进的。然而,如今这种能力似乎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它越来越依赖于多种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取向(mindsets)’的发展。这些东西使管理者可以面对、理解和处理存在于他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多样的影响力”[8](P11)。作为人文活动的一部分,大学中的学术管理更应重视人文理念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追求效率的内在必然要求。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都是在普遍推行并且势在必行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看到,“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实现,要求我们要有新的学术管理的形式。这种学术管理,为着达到过程目标(process goals)而不是操作目标(operational goals),为着获得集体智慧而不是团体成绩,来发挥其作用”[4](P114)。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理念,是保障我们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标签:行政管理学论文; 行政管理工作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大学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 管理者角色论文; 经济论文; 管理理念论文; 行政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