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就业价值分析_就业论文

高中教育就业价值分析_就业论文

高中教育的就业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1 %人口调查,1995年我国失业人数已经冲破1000万人大关,失业率达到5.03%;到1997年底则已经激增到1200万,失业率由原来的3.3—3.7%升至5.7—7%,创下50年来的最高峰。 如果说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的话,如何解决占总人口1/2以上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号任务。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劳动力供给的内在结构,确立最佳的劳动力就业结构模型。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主要由劳动力人口总数、平均工作时间和劳动力参与率三者组成,优化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关键在于努力减少青少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由于高级中等教育在生源年龄段上的特点和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作用,笔者认为,充分发挥高级中等教育的就业价值,是降低青少年劳动力就业率,从而进一步改善整体就业结构,以便较好地解决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教育系统内在的就业价值分析

高中教育,从其类型而言包括了普通中学、普通中专、职业中学、成人中学、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等高级中等教育;从生源年龄层次来看,则不仅指16—18岁或22岁的适龄青少年的高中教育,也包括接受各类高级中等教育的成人教育。根据我国劳动力人口年龄的规定,这部分人口的年龄已属于劳动力人口的年龄范围。发展高级中等教育,就必然要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从事学习、教学和教辅工作,还能带动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具有比较强大的内在的就业性功能。

高级中等教育对于减少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失业人数具有重大的作用。1994年,我国各类高级中等教育共招生708.9005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1996年全国下岗人员的总数(750 万人左右)。若以全部在校生计算,则共吸收高级中等学校学生身份的劳动力人口高达1770.48 万人,是全年城镇新就业人口的2.46倍,占年末全国城镇人员总数的将近1/10 强。这意味着国家和社会每年可减少大约1700万个就业岗位的就业压力,大大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的就业负担。

参见《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4年)》

注:打*号的数字是作者经过推算而得。

表一:1994年我国各类高级中等教育概况 (单位:万所、万人)

项目普通高中 普通中专 职业高中

学 校 数 1.42420.39870.8679

学 生 数

664.8043 319.7851 342.5583

招 生 数

243.3887 122.5412 146.7726

教职工数

*71.24185.6535 *36.1268

专任教师54.6839

24.7048

24.1263

代课教师*2.2643 - *1.1457

兼任教师*0.19240.6098

*2.2433

临 时 工*1.8135 - *1.3950

项目成人中专 成人高中 技工学校

学 校 数 0.48110.22930.4430

学 生 数

221.3849

34.8574187.09

招 生 数96.3948

28.3632 71.44

教职工数21.66552.6933 34.01

专任教师10.96491.5107 15.29

代课教师

- - -

兼任教师 4.94702.2578

-

临 时 工

- - -

从表(一)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高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专任教师的就业岗位。如果把各类高级中等教育的全部师生员工(包括临时工)的总数相加,则高达2000.7057万人,是1994 年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11.02 %,是全国城镇新就业人口总数的2.78倍,说明高级中等教育具有很强的直接、的就业性功能。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高中教育也一样。因为教育本身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其系统所需的各种非人力因素都必须依赖系统之外提供和支持。比如:教学设备、仪器、书籍、文具、纸张的生产;师生宿舍、教学大楼、办公场所、运动房的建设和维修等,无不依赖于系统外部,这就使教育市场化有了深刻的客观基础。同时,由于我国近年来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每年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1991—1995年全国教育投入累计高达5983.4亿元,年均投资额为1192亿元,年增长率为24.24%;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累计高达4758.9亿元, 年均投资额为951.78亿元,年增长率为21.5%,这就为教育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提供了充实的后劲。事实上,1993年仅独立核算的乡、村文教体育用品企业单位就有5761家,产值达127.9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44.3万人。这说明以教育作为市场服务对象的第二、三产业企业,也必将得到相应的发展并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高中教育与国有工业就业价值比较分析

从就业价值的角度看高中教育的发展,还必须与其他部门尤其是国有工业进行比较。当国家作为投资的主体时,不管是把固定资产投向高中教育,还是投向国有工业企业,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失业人数。但是,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将高中教育作为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却更为现实、有效。

首先,同样数额的固定资产投资,高中教育比国有工业能够减少更多的失业人员。由于统计的原因,我们取高中教育国家财政拨款中的基本建设投入的约数为固定资产与国有工业进行比较。如表(二)1993年高中教育的固定资产额仅占国有固定资产额的1%, 平均每一个单位所吸纳的劳动力人口却是国有工业单位职工数的1.12倍。以每解决一个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为例,高中教育只须投资186.89元就能减少一个失业劳动力;而国有工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 所须投资却是高中教育的42.49倍。若以“九五”期间我国每年将平均新增劳动力人口900 万计,则从国有工业企业途径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国家每年共需固定资产投资714.6亿元,这个数字与1991—1995 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五年平均值710.84亿元相当。从高中教育的途径解决,则只须国家教育经费支出每年约为16.82亿元。相对于国有工业企业而言, 可每年减少697.7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见,同样数额的固定资产投资,高级中等教育能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失业人口总数以缓解就业压力。

表二:1993年我国高级中等教育与国有工业比较

比较项目 A B A:B

单位数(万所)

3.8699 10.47 0.37:1

吸纳劳动力人口数(万人) 1869.5403

4498 0.42:1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34.943571.57 0.01:1

平均每个单位吸纳劳动力(人) 483.10 429.61 1.12:1

平均每个劳动力投资额(元)

186.89 7940.4 0.02:1

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4年)》

注:A指高中教育B指国有工业

其中高中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作者经过推算所得约数

其次,兴办国有工业比高中教育具有更大的风险性。根据1996 年5月9日《人民日报》公布的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统计数据, 全国预算内国有企业共32.2万户,总资产额为7.28万亿元,负债5.17万亿元,负债率高达71%。1996年全国50个试点城市破产终结企业131户,资产总额42.6亿元,负债额率竞高达147.2%,涉及职工10.2万人。就拿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为例:1993—1995 年, 浙江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亏损户上升了10个百分点,到1995年几乎每三户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中就有一户属亏损户;1993年亏损额为6.45亿元,平均每户企业亏损额19.72 万元,平均每户亏损企业亏损额为60.91万元, 利税额和职工数也逐年下降,3年间利税额减少8.54亿元,职工数减少8.62 万人(见《浙江统计年鉴(1996年)》。事实说明,国有工业企业有较大就业性风险。但是,高级中等教育却几乎无经营性风险可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进一步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重视。高级中等教育师资队伍相对稳定,生源充足,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也在逐年大幅度增长,这些都保证了高中教育的稳步发展。

其三,兴办高中教育还有兴办国有经济单位所无法达到的意义。第一,它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目前,我国每万人中在校生约1524人,大学生仅为21.4人,高中生约150人,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龄不到7年。发展高中教育必将大大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发展高级中等教育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据统计,浙江省1996年截止7 月份,共登记流动人口264万人,多数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不高, 而犯罪率却高,约为7%。据杭州市的一次“在杭外来人口违法犯罪人员调查”, 在押犯241名,25岁以下151名,占62.6%;文盲、半文盲26名,小学文化程度108名,初中文化程度86名,三者总数占91.29%;中专技校和大学以上计有6名,占2.49%。 说明受教育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和年龄偏小,(青少年)进入社会后,就有更大的可能破坏社会的秩序和稳定。第三,发展高中教育有利于促进就业。1996年全国企业下岗人员共750万人左右,其中初中程度占56.8%,小学及以下占13.8%, 而全部城镇就业人员中初中程度人员也仅占32%,说明受教育程度低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下岗。另据统计,1990—1993年全国城镇失业人口平均379.85万人,其中失业青年竞占了81.14%,达308.21万, 这就使高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发展高中教育不仅能够吸纳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劳动力人口,直接减少社会的劳动力人口失业人数总数,而且还可能带动其他部门、行业的发展,创造包括教职员工、相关行业企业员工在内的大量的比较长期的稳定的就业岗位,是减少失业劳动力人口的有效工具之一,对于优化当前我国的就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大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高级中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还有其他部门远远不及的更为重要的功能——教育功能。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之所以兴旺发达的核心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对于促进科技、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谁能发展今天的教育,谁就能拥有辉煌的明天”。在人口总体教育水平低下和劳动力就业人口知识结构不良的中国,充分认识高中教育的就业价值,重视高中教育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首先,发展高级中等教育有利于增进教育机会均等和公平。我国1990—1994年全国中、小学升学率都有明显提高,五年中全国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分别从97.8%和74.64 %提高到98.4%和86.6%,分别提高了0.8个百分点和11.9个百分点。 但是,就以小学、初中升学率最高的1994年为例,尚有13.4%的小学毕业生未能入学。初中升学率也不过半数,为47.8%,能够有机会接受初中后教育的学生仅占小学入学人数的41.4%。若再加上连小学都没得上的人数,则100个小学适龄儿童有机会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仅为40.73人,也就是说占一半还多的59.27人失去了接受基础后教育的机会, 这很显然是个比较大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与不公平的表现。第二,有利于完善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我国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由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和基础后教育(包括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构成。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得到巨大发展,但是基础后教育相对发展滞后,高级中等教育的入学率长期徘徊在50%以下,这与不断提高的小学、初中入学率极不对称,致使大量的未经科学开发的低素质的劳动力人口被排斥在教育系统之外,这是教育层次结构体系不够健全的表现。第三,有利于调节高级中等教育的类别结构,并进一步扩大非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大力发展职业高中是高级中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到本世纪末要使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比例达到1∶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还大大超过职业高中,在办学水平上多数的职业高中还远远不如普通高中。充分重视高中教育的就业价值,有利于加强高级中等教育的各个类别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促进职业高中的进一步发展。第四,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竞争必将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作用。只有高素质的人才会有可能在社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地位。素质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大力发展高级中等教育,不断提高高级中等教育的入学率,为初级中等教育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教育环境,从而使应试教育在初级中等教育中的消失成为可能,使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现实。

鉴于以上对高中教育的就业价值的分析及其对于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适当发展高级中等教育将是一项较为理想的决策性选择。

标签:;  

高中教育就业价值分析_就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