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1]2003年在《玉米螟发生发展模型及软件开发》文中认为本研究项目通过对齐齐哈尔市玉米螟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找出玉米螟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年际波动的影响因子:5、6月的平均气温决定了玉米螟化蛹开始的早晚,7月的天气条件决定玉米螟化蛹是否提前结束;5、6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则决定羽化开始的早晚,6、7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又决定了玉米螟羽化结束的早晚;而玉米螟羽化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幼虫发生的早晚影响了玉米螟的发生程度;温湿条件配合适当与否是促使玉米螟大发生的重要条件,玉米螟大发生又会引起玉米的大幅度减产。 在分析玉米螟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相似分析、逐步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玉米螟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的定性、定量预报模式,又通过对玉米螟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与玉米产量关系的研究,得出玉米产量受玉米螟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影响的损失估计模型。以上各模式经过试报,效果比较理想。 最后采用中文Windows下的VB语言开发出一套应用软件,此软件可以实现玉米螟发生发展影响因子的修改、输入、删除,玉米螟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的查询,玉米螟发生发展的预测预报、相应防治措施输出等功能。此软件可以通过安装软盘直接安装在任意具有中文Windows的微机上,而且使用方便、开放性好,便于升级;还可以通过修改参数直接推广使用。
丁世飞, 王志祥[2]1999年在《二代玉米螟发生动态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山东省胶南市1985~1994年二代玉米螟虫情与相应年份的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从14个因子中筛选出3个主要预测因子,应用基于BAYES准则下的判别分析原理,建立了3个级别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经回报验证,历史拟合率为9000%,将1995、1996年作为独立样本进行试报,结果与实际一致。
杨建福[3]2006年在《吉林省玉米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由于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玉米需求量不断增加。由于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病虫草危害日趋严重,制约了玉米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依托信息技术获取与传递相关信息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成为了可能。本研究在国家863项目合作单位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构建了吉林省玉米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 本系统为了满足基层领导干部、技术推广人员及广大农民的需要对系统界面、内容和功能进行研制。系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领域专家、项目科研成果、科技文献等,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补充与完善相关信息。开发使用的软件主要有Delphi7.0、SQL、Mcrosoft Access 2000系统等。 本系统采用二叉检索结构建诊断数据库,以预测模型为基础构建预测预报库,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种类将常用的农药建立了农药介组库,分别将虫害、病害及杂草相关术语建成专业术语库,按虫害、病害和杂草的种类构建知识培训库。 本系统包含了病虫草害诊治、预测预报、农药介绍、专业术语、知识介绍等5个功能模块;病虫草害诊治模块以简洁、直观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高效、准确的诊断平台和先进、有效、实用的防治方法;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模块能方便快捷的预测出病虫草害的发生量、发生期、产量损失,并给出指导性建议;农药介绍模块介绍了玉米田常用杀虫剂(13种)、杀菌剂(12种)和除草剂(9种)的主要成分、剂型、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专业术语模块介绍了系统中出现的一些专业名词及其它一些植保中常用术语(300);知识培训模块详细介绍了12种虫害学名、寄主、生活习性、为害特点、防治措施,13种玉米病害的病原菌、症状、流行条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17种杂草的形态特征、防治方法。 本研究建立的玉米病虫害及杂草诊治专家系统是国内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专家系统,它的优点是界面友好、内容丰富、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它的应用将加速玉米生产的信息化进程,有效提高县、乡级领导、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玉米生产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玉米生产技术的推广。
王皓[4]2011年在《基于本体论的玉米病虫害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的知识系统大多是按照用户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知识表示方法、不同的建模方法、不同的开发工具,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开发或者二次开发。在知识系统之间实现互操作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协同各系统的功能去解决问题了。语义网和本体论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为解决分布的、异构的知识系统在知识共享、复用和互操作等方面的困难,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基础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本体为给定的关注域给出了一个共同理解的明确说明来促进各种主体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来实现给定域中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复用和共享。通过建立领域本体来表达领域知识,为专家系统建立可共享、可重用的知识库提供参考,进而促进系统间的互操作并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因此,构建基于本体的专家系统成为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对基于本体论的专家系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包括构建领域本体和设计基于本体的专家系统两部分。本文的工作属于国家863项目“数字农业知识网格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基于Web的分布式农业生产知识咨询平台”的一部分。本文具体内容:1.提出了一个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九步法”。对本体的概念、主要的本体描述语言、构建方法及开发工具等理论知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九步法”。“九步法”包括以下九步:确定本体的领域和范围;考虑复用已有本体;获取知识;列举术语;定义类和层次;定义属性;定义侧面;定义实例;检查异常。2.依照“九步法”实施本体工程,构建了玉米病害诊断本体和玉米虫害诊断本体。在构建本体时参考了相关农学资料,并接受了农学专家的指导。通过建立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定义实例、定义属性的约束等方式表达了玉米病虫害诊断的领域知识。该本体采用了W3C推荐的本体描述语言OWL进行描述,利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本体构建工具Protege3.4.4进行开发。3.利用构建的玉米病害诊断本体和玉米虫害诊断本体作为玉米病虫害诊断系统的知识库,采用Visual C# 2008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开发了基于“图像规则”的玉米病虫害诊断系统。从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明确了系统的用户、功能和框架。系统采用B/S结构,按照功能划分为知识层、数据层、逻辑控制层和人机交互层。系统的功能包括对玉米常见病虫害的诊断,病虫害详细信息及对应防治方案的查询。系统不仅能对当前已经发生的病虫害进行诊断,也能将潜在的虫害威胁反馈给用户;系统还提供了多种诊断模式,支持用户根据生产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诊断。本文工作的意义:本文提出的“九步法”适用于由知识工程师构建领域本体的场景,可以较好的支持本体的维护和进化工作;通过构建玉米病害诊断本体以及玉米虫害诊断本体,为玉米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建立可共享、可重用的知识库提供了参考;基于本体的玉米病虫害诊断系统不但美观易用,而且满足了用户在农业生产中对信息服务的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张建兵[5]2001年在《智能化小麦玉米连作系统模拟及其在互联网上的实现》文中提出“智能化小麦玉米连作系统模拟研究”系国家863-306主题资助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智能化小麦玉米连作系统的开发实现。本项研究首次以连作的作物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环境及单作间的相互影响,实现小麦玉米连作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智能技术,构建了智能化的作物管理系统。同时也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小麦玉米连作系统进行了开发实现。 本文在对智能化小麦玉米连作系统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系统的实现及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案。在连作方式下,单作间存在着资源共享与数据交换。连作模型实现的基础是单作模型。因此首先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对单作模型进行完整封装,然后通过相互之间传递消息与数据,实现连作模拟。模拟可视化的实现主要是依据形态分解作物为根、茎、叶等部分,对每一部分设计相关类如根类、茎类、叶类等,在这些类中分别封装了各自部分的可视化实现,然后组合起来实现作物的虚拟生长。模拟可视化不仅使人机界面丰富多彩,而且方便了用户的理解与使用。另外智能预测与决策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应用模糊逻辑、遗传算法、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作物生产智能预测,如病虫害的预测等。智能决策主要指种植方案优选,如品种筛选、播期选择、播深确定等,它的核心是小麦玉米连作模型。这部分也是用户在生产中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系统依据决策目标,从确定的优选范围中模拟可能的搭配,选出最佳方案,推荐给用户。 基于网络环境的连作系统实现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实现了作物模拟模型的远程调用,用户通过互联网可方便地调用连作模型,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模拟,获取结果。基于Internet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有多种方案,ISAPI、CGI、Java、ASP、ActiveX等,本研究基于CGI的简单、安全、方便的特点,采用CGI实现基于网络的连作模拟,采用ASP和ADO实现系统的输入输出,采用ActiveX控件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模拟可视化。 作物模拟应用的发展趋向于与其它方面技术的集成,如与面向对象、作物模拟、人工智能、网络计算等技术集成。本文提供了一个集成多项技术的智能化作物管理系统。
陈峰[6]2005年在《在软件项目中应用敏捷建模的原则和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敏捷建模是针对基于软件系统的有效建模和编写文档的一个混乱而有序的、基于实践的方法。简言之,它就是一组能够以有效和轻量级的方式应用于软件开发项目的价值观、原则和实践的集合。敏捷建模并非一个完整的软件过程,需要把它与另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起使用,并被用来增强这些过程。采用敏捷建模,建模人员能够找到建模的最佳点,在这一点上既进行了足够的建模,以保证有效地研究和记录系统,但又没有过多地建模以致变成减慢项目进度的负担。本论文着重研究了如何在采用统一过程的软件开发项目中进行敏捷建模,并以审计专家经验库这一审计软件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在业务建模、需求建模、分析和设计建模中所应用的敏捷建模原则和实践、生产的有关建模制品、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软件开发技术和实践。本文首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及一些创新性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介绍了敏捷建模的价值观、原则和实践以及统一过程,同时研究了敏捷建模与统一过程的契合以及如何在统一过程中进行敏捷建模;再次,对审计专家经验库软件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在此项目中实践敏捷建模的基础和原因;然后详细介绍了在审计专家经验库项目中是如何将敏捷建模的原则和实践运用到业务建模活动、与需求相关的活动以及分析和设计活动中去,同时还就其他一些与敏捷建模相关的实践进行阐述;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探讨了敏捷建模的适用性及其发展前景,还从实践的角度对在项目中应用敏捷建模提出了一些建议。
陈梅香[7]2009年在《基于SVM和GIS的梨小食心虫预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果树病虫害防治尤需精准的预测预报技术,目前生产上主要采取经验式防治,容易造成防治不及时,导致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为了提高果树害虫的预测准确率,本文以梨小食心虫为研究对象,以气象因子为主要影响因子,运用相关分析、专家知识进行关键影响因子的筛选,应用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SVM)构建梨小食心虫发生期、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探索梨小食心虫高效的预测方法。集成多种信息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GIS的梨小食心虫预测系统,为其它果树害虫的预测提供参考方法与技术平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梨小食心虫预测每个环节所应用的相关方法及其流程,为提高预测准确率奠定了基础。针对以往将气象数据分隔成旬、月因子进行分析存在的不足,本文气象数据处理上采用“膨化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因子量显着增多,克服了梨小食心虫由于各代间隔时间短而难以筛选出显着相关因子的困难;同时气象因子连续性与累积性的特点也得以充分体现,有利于筛选出更符合梨小食心虫生物学规律的因子。针对“膨化处理”后显着相关因子多的特点,对筛选出的气象因子明确规定了用生物学规律、相关系数大小、时间段等作为因子的入选标准,改变了以往单独用显着性水平作为因子的入选标准,提高了因子的选择效率。2.将相关分析与专家知识结合进行梨小食心虫发蛾高峰期、发生程度关键影响因子的筛选、确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因子多数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客观地反映了梨小食心虫发生发展连续性的特点。发蛾高峰期方面,该虫不同代的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影响因子超出了以往温度、湿度的范围,其中温度是共性的影响因子,成反比关系;湿度因子影响第二代至第四代的发蛾高峰期,成正比关系;此外,最低温、与降水有关的因子还影响部分代的发蛾高峰期。发生程度方面,筛选出的影响因子多,主要是湿度以及与降水有关的因子,成正比关系,但秋冬季节的湿度、降水等因子与发生程度成反比关系;另外温度、日照等因子也影响部分代的发生程度。影响因子的筛选定量地描述了梨小食心虫不同代的发生发展与对应时段气象因子的相关程度。3.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分类分别建立了梨小食心虫越冬代至第四代发蛾高峰期、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通过参数选择,优化了模型,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的梨小食心虫各代发蛾高峰期模型的预测准确率高,平均预测准确率达93.6%,较BP神经网络的平均预测准确率82.7%高10.9%。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的梨小食心虫各代发生程度模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为82.0%,显着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63.2%。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发蛾高峰期、发生程度的均方误差值小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发蛾高峰期、发生程度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均比对应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高且稳定性强。4.以MapObjects和C#.NET为开发工具,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和GIS的梨小食心虫预测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管理、查询、统计、预测预报、防治决策、专题图制作、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中应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梨小食心虫预测,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克服了以往系统中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存在的不足。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充性,能直接用于其它果树害虫的预测,可作为果树害虫预测与信息管理的技术平台。
丁贤林[8]2011年在《基于SVN的项目文档管理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每一个软件项目都必须经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集成测试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将生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件,包括文档、源程序、可执行代码、支持库等等。然而文档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频繁的变更,当项目由很多开发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时,面向如此庞大且不断变动的信息集,如何使其有序、高效地存放、查找和利用就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日常的软件开发中,全世界的软件开发者探索出了一种能解决管理文档频繁变更的方法—软件配置,它的主要思想和具体内容在于版本控制。版本控制是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指对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程序代码、配置文件及说明文档等文件变更的管理。版本控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追踪文件的变更。它将什么时候、什么人更改了文件的什么内容等信息忠实地记录下来。每一次文件的改变,文件的版本号都将增加。除了记录版本变更外,版本控制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并行开发。软件开发往往是多人协同作战,版本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版本的同步以及不同开发者之间的开发通讯问题,提高协同开发的效率。并行开发中最常见的不同版本软件的Bug修正问题,就可以通过版本控制中分支与合并的方法有效地解决。本文通过分析SVN的工作原理以及阐述SVN的使用方法,并将SVN运用于项目开发管理中,协调多个开发成员(小组)之间的开发进度和代码版本的控制,使开发团队各小组成员权限十分明确,成员间能及时了解开发进程,团队协作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针对SVN不能使项目管理者宏观把握开发进度以及统计开发者每天的工作的情况,扩展了SVN的统计功能与项目开发进度控制功能,使得SVN的功能更加完善,项目开发进度更加明确。
丁惠梅[9]2011年在《桃小食心虫滞育期间生化指标含量的动态变化》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桃小食心虫滞育期间生化指标含量的动态变化,据此判断滞育深度,拟为目标昆虫的虫情测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调节温度和时间两因子使目标昆虫处于不同的滞育深度。本试验分为降温和升温两个阶段,共设有14个处理,在各个处理下均测定了总糖、海藻糖、糖原、甘油、山梨醇这5种生化指标。通过研究得到,1)桃小食心虫属于糖醇积累型昆虫;2)除山梨醇外,在降温阶段,总糖和糖原含量与滞育深度负相关,海藻糖和甘油含量与滞育深度正相关;3)在升温阶段,其余4个生化指标含量均逐渐降低;4)并且确定了滞育解除的区间;5)山梨醇只在3个处理下测得,只能作为判断滞育深度的定性指标。
李祉[10]2012年在《基于插件式框架的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的实现》文中提出我国在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建立起多种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但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还不够成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建立起一套广泛、完善的国家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Visual Studio2008开发平台上,应用C#语言实现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该系统采用插件式框架,使系统模块化并降低系统的复杂度,简化软件部署与更新,提高启动速率,减少系统对资源的占用。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系统进行需求调研,将整个系统划分为七个子系统,包括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评估子系统、农业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子系统、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子系统、农业气象评价子系统、农作物产量预报与灾损评估子系统、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产品制作子系统以及农业气象综合数据库应用服务子系统;(2)本文采用插件式框架进行设计开发,实现了作物产量预报和东北作物低温冷害监测预报两个模块,作为插件接入整个系统的实现过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将整个应用程序分为宿主程序和插件对象两部分,每模块作为一个独立的插件,整个系统变得稳固而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3)采用MVC设计模式进行构建,将系统设计成叁个层次,实现模型、视图和控制器的分离。首先是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农业灾害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其次是各种计算处理与监测评估预报;最后是各种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产品制作;(4)系统在插件式软件框架以及XML序列化与反序列化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运用产量分离和回归统计算法,以及相关的业务模型,根据实际的业务需要设计并开发了农业气象综合数据库以及系统的各个模块,基本上满足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的业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玉米螟发生发展模型及软件开发[D]. 李红. 南京气象学院. 2003
[2]. 二代玉米螟发生动态的判别分析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 丁世飞, 王志祥. 玉米科学. 1999
[3]. 吉林省玉米病虫草害诊治专家系统[D]. 杨建福. 吉林农业大学. 2006
[4]. 基于本体论的玉米病虫害诊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皓. 吉林大学. 2011
[5]. 智能化小麦玉米连作系统模拟及其在互联网上的实现[D]. 张建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1
[6]. 在软件项目中应用敏捷建模的原则和实践[D]. 陈峰. 天津大学. 2005
[7]. 基于SVM和GIS的梨小食心虫预测系统的研究[D]. 陈梅香.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8]. 基于SVN的项目文档管理系统实现[D]. 丁贤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9]. 桃小食心虫滞育期间生化指标含量的动态变化[D]. 丁惠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0]. 基于插件式框架的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的实现[D]. 李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玉米螟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 农业气象论文; 病虫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