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学术资源科普化“最后一公里”
——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观察与思考
李 媛
摘 要: 科普工作是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内容资源是科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普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密切相关。科研成果是内容资源的重要来源,是学术资源科普化的关键环节。文章综合文献资料和实际情况,对科研成果科普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科研人员的参与度不高和渠道不明朗是阻碍因素,并据此提出,可从价值导向、政策供给、平台搭建、榜样引领等方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 科普资源;转化;科研成果
坚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时代赋予当代科技人员的使命和要求。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事业飞速发展,在科研经费、科技成果产出和科研人员规模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增长,科技创新工作成就斐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1]。在科技创新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如何让科学普及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协调发挥好“两翼”作用,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科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开展科学普及需要有优质的科普内容作支撑,科普内容与科普工作质量密切相关。[2]学术资源是优质科普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许多纲领性的文件都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认可和要求。例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要“推动优质科普资源的开放开发……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3];《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着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使“科普服务水平明显提升”[4]。《中国科协2018年科普工作要点》指出,要“激发科技界的积极性,推进学术资源科普化”,要“举办新科技信息科普发布活动,引导科技工作者更好履行社会责任,面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5]。
最终将城市化系统分解为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4个子系统,共有14项指标来表征湖南省城市化系统综合情况。引入PSR模型将生态环境系统分成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响应3个子系统;具体有废污水排放量、人均水资源量等14项指标,见表1。
科普资源包括物力资源、内容资源及活动资源等。[6]相对于场馆等物力资源和科技活动周等活动资源,内容资源是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联系更紧密并能广泛参与的科普资源类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学普及的内容资源,让原本只有少数人知悉的科研成果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认识、应用,并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能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还能激发创新活力。科研成果通过科学普及得到扩散和应用,丰富了社会知识总量,提高了交流和创新的效率。来源于科研一线的科研成果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生动可靠的内容支持,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科学普及能为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成为科技惠及公众的重要契机。
近年来,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从宏观层面不断呼吁和倡导学术资源科普化,前期也开展过大量的基础建设,然而目前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工作还有待加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当下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存在的困难分析
1.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度不高
以上这些原因成为了横亘在学术资源科普化进程中的阻碍因素。事实上,相关各级部门、各类组织已为学术资源科普化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大大推进了工作进程。然而,如何实现“质”的转变,破除学术资源科普化道路上存在的桎梏,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有效推动此项工作落地的关键。
2.促进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渠道不明
科普资源中的内容资源主要指由数字化或非数字化的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构成的科普作品、实物等。[6]科技工作者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能为科学普及的内容建设和知识储备打下基础。近年来,在政策的鼓励和许多资深科学家身体力行的带动下,部分科技工作者已逐渐树立了科普意识,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较多问题。例如,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渠道不明,不清楚究竟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开展科普工作以及有何政策鼓励和激励措施等。再如,要将科研成果整理出版为科普书籍,有没有专门的出版基金支持?要如何申请?这些问题对于很多科技工作者来说都是不清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常见。目前的状况是:大部分科技工作者仅能参与一些短期的、临时的科普工作。例如,在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特殊的时间段里通过开办讲座等方式进行科普知识的分享。这类临时性活动虽然能够营造氛围、吸引“眼球”,使科普活动获得关注度,但对构建科普工作长效机制来说仍然远远不够,迫切需要从制度上、政策上进行引导。尤其在引导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方面需要坚持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科普工作“两翼论”明确了科普的意义与必要性,不少科学家都认同开展科普工作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之一。[2]但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例如,在科普创作方面,科研人员虽然意愿很强,但行动力较弱。[7]以科研人员聚集的高等学校为例,高校科研人员集中、学科门类多、占地面积大,许多高校还拥有博物馆、试验田、实习工厂等,可谓是具备了人才优势、知识基础、场地优势。原本这些场馆应是开展科普工作的理想场所,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然而,由于当前对高校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激励措施不够,高校科研人员不管是评职称、评优还是进行绩效核算、项目结题等,主要以论文、论著、专利、科技奖励、到款经费等为主,在科普工作上的投入和成果往往不在激励范畴之内。科普工作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和鼓励,这是科技工作者切身的感受,也是文献中映证的长期存在的事实。[7]同时,这也成为了推动学术资源科普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实际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普及的热情,阻碍了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度。
二、促进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导向引导
初稿完成后,对照脚本用相关仪器再实际操作几次,记下每一步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界面和提示,再修改脚本,然后定稿。
要在科技工作者中传播正确的科普价值观,树立从事科普工作的理想信念,在科技工作者中间形成“想做科普”“敢做科普”“乐做科普”的氛围。《人民日报》以及人民网等屡次发文畅谈科普工作,认为“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要“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8],让科研人员“挺直腰杆做科普”。科研人员是“科学传播的第一发球员”[9],要在科研人员中形成“做科普不是不务正业”的观念。在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普工作做出肯定和认可后,《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为科普工作的价值和科研人员的科普职责进行呼吁和宣传,对形成正确的科普价值导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未来,仍需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科普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
敦礼到月半湾来本也不是为了什么艳遇,只是为了享受这份安宁与闲适,但与背后那个女子这种介乎陌生与熟悉的无言相守,给这份安宁与闲适增添了一些温情。他有的时候甚至想她会不会也注意到我了呢,是否也在猜测我的外貌、年龄、职业、学识修养等等,或者还有一些女人关注而男人并不怎么在意的事情呢?是否是有意识地陪伴我,或者,她自己也需要这样一种陪伴呢?
2.做好及时的政策供给
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整科技管理政策,积极响应当下科普工作的需求,在科普工作中发挥好引导的功能。在这方面,一些部委、部分省市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科普项目,分为科普基地类项目、科普产品类项目、科普教育类项目等项目类型,从不同角度支持科普工作的开展。此外,各地、各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都设置了不少与科普有关的项目,对科普活动给予资助。例如,云南省在省科技计划中设立了科普专项,对科普项目给予专门的资助;中国科协设立了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并举办了多期科普人员培训班,从不同层面支持科普人才的培养。
下面说明用种颜色能满足H(m,n)的点可区别边染色。首先用算法给出关于H(m,n)的k+3-正常边染色。
政策支持能有效助推科技创新,科普领域也需要发挥政策的导向效应,以及时、到位的措施实现对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有力的政策供给。
除了在科研项目中给予科普工作更多支持外,对科普成果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认可。目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体系中,对科普研究成果已有相应的奖项设置,许多省部级奖励中也有针对科普成果的授奖考量。这些措施对激发科研人员科普热情,促进科普成果产出具有积极的作用。一些科普领域的专门奖项,比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是含金量很高的专业奖项,在业内有较高影响力。如果能在公众中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既对推广获奖的科普图书、影视动画等大有裨益,同时也将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科普事业中来。
3.搭建交流平台和渠道
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般在实验室、基地等相对封闭的场所进行,离普通人群有一定的距离。由于科普的受众对象是广大群众,两类人群间缺乏交流的渠道和平台,进而成了阻碍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一道屏障。目前,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行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实验室开放制度。有的通过在实验室周围布置展板、海报等,宣传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有的将一些基础的实验设备,比如,普通的显微镜开放给公众参观和试用,并同时介绍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基础的科学知识、最近的研究所得和课题研究的思路。有的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项目经费的支持下,能够深入基层,送“智”下乡,将科普工作做到田间地头。例如,在中国科协“智爱妈妈”行动计划的支持下,昆明理工大学从事重大疾病防治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赴宣威农村开展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特定人群(农村女性)为对象,围绕女性常见、当地高发的宫颈癌、肺癌等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和预防措施进行科普宣传。
以上这些做法起到了为科学研究走向科学普及搭建平台的作用,对于如何破除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障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4.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部分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科普意识和热情,愿意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但却因为导向性、价值观等问题在科普工作中的长期缺位,使得这些科技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上处于一种“敢想不敢干”的境地。此时,特别需要有人带头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尤其是有影响力的科研人员,比如,知名科学家带头做科研,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事实上,已有大量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普事业,例如,获得“科普界诺贝尔奖”——“卡林伽科普奖”的李象益就是曾经从事多年科研工作的优秀科学家。“典赞·科普中国”活动“2018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的获奖人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等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杰出的科普工作者。他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专长,向公众普及了科学知识、传播了科学精神。这些科普带头人的先进事迹应该大力宣传,以发挥模范引领、正面示范的作用。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在当前科普工作日益受到重视、逐渐兴起的契机下,以科研成果向科普知识转化为抓手,打通学术资源科普化“最后一公里”的难点、堵点,对促进科普工作蓬勃开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刘振军,刘锦鑫.城市社区科普模式创新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23):23-24+55.
[3]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EB/OL].(2016-03-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3/14/content_5053247.htm.
[4]中国科协.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J].科协论坛,2016(7):04-09.
[5]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协2018年科普工作要点[EB/OL].(2018-04-12).http://www.cast.org.cn/art/2018/4/12/art_51_44713.html.
[6]谭文华.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模式与途径[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3(3):33-36+48.
[7]陈玲,李红林.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情况调查研究[J].科普研究,2018(3):49-55.
[8]石硕.人民日报科技杂谈: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EB/OL].(2017-12-18).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1218/c1003-29711894.html.
[9]吴月辉.挺直腰杆做科普[EB/OL].(2019-03-29).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n1/2019/0319/c1003-30982157.html.
DOI: 10.16653/j.cnki.32-1034/f.2019.011.006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背景下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转化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ZZX150)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智爱妈妈行动计划”项目“云南宣威农村贫困女性身心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项目编号:B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