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第一”的心理秘密_高考论文

揭开“第一”的心理秘密_高考论文

揭开“状元”的心理秘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状元论文,秘密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全国有44名省级高考“状元”被录取到北京大学,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他们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天赋吗?他们学习的秘诀是什么?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听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此已有专向调研成果。为此,笔者走访了王教授。

据王教授介绍,他的这项研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谈话和标准化心理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去年考入北大的32名“状元”做了跟踪调查,现已写出了30余万字的调查报告。其中,谈话涉及这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方式、考试心态、如何看待班主任的作用等方面;标准化的心理问卷涉及学生的智力、情绪、意志、兴趣、个性、人际关系、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共170个小项。

心理素质好考试成绩高

总结高考夺魁的经验,被访者非常强调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高考就是两种检查:基础知识掌握及其应用能力的检查和心理素质的检查。考试心态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特别是遇上难题时。辽宁省高考“状元”孙嘉弥说,她在考数学时,最后10分钟还有一道很难的题没做,她宽慰自己说,已经拿了130多分了,达标了。 正是在这种放松的心态下,她的灵感来了,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分析他们的高考心态,一个共同点是基本都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把平时考试当作高考,把高考当作平时考试。他们走上考场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王教授曾对北京部分学校高三学生进行过心理素质综合测评,平均得分是3.67(满分5分)。 今年北京市理科高考“状元”杨颂的心理素质综合测评分是4.45分,他以684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今年北京市理科第二名是杨颁的同班同学杨竞,他以683 分的成绩考入北大生命科学系。杨竞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8点钟上床,9点钟睡觉,第二天上考场激动、高兴,而不是紧张,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在王教授调查的这批学生中,从已收回的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他们的心理素质综合测评分都在4分以上。

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在王教授调查的这批学生中,80%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水平一般,20%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有的学生说,高中时班里比自己聪明的人有的是,这些同学脑子反应快,但由于不勤奋或学习方法不对头,最后没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而高考状元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

比如,学数学一定要把最基本的概念搞清,不要盲目去做题,同一类型的题做几道找出规律即可。他们认为应适当做一些题,但不要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题,如奥林匹克竞赛题,做不出来,心理反而会受挫折;也不要做太简单的题,那样会事倍功半。学语文要大量阅读书报杂志,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作文水平很有帮助。学英语要大声朗读,英语语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语言交流的机会,都应该用大声朗读的方法来增强语感,提高口语能力。

被访者无一例外都很重视自学。王教授曾对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科学研究等5 类研究的人员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在谈到25个创造性因素在创新中的作用时,自学能力的得分在5类调查对象的评分排名中都是第一位。 天津市理科“状元”杨帆在高中时曾两次骨折,前后休学三四个月, 但他还是以686分的成绩考入北大计算机系,他的秘诀就是自学。

自信是女状元胜出的关键

“在初中,女生还可以抖抖威风,一到了高中女孩子就不灵了。”“学数学女孩子不行,数学家有几个是女性?”这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一些说法。而王教授通过调查发现——

在受访的这32名学生中,有12位是女生,她们都认为女生和男生一样聪明。有意思的是,在被访的参加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的“状元”中,有一人数学得了满分,这人就是辽宁的黄晓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男女之间智力水平总体上差别不大。

王教授分析说,有些女孩接受了女不如男的观念,而这正是她们数学上不去的真正原因。其实她们不是能力不行,而是信心不行,状态不行,这是心理作用。她们总觉得自己不行,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予以充分的组合、更新。

家教需民主师教要宽松

王教授曾就家长教育子女问题在北京市900 多名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结果他发现,有30%的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保护;有30%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干涉;有7%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只有30 %的家长属于温暖理解型,能和孩子融洽相处。而他在这次对32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被调查者的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

被访学生的家长在学习上从不给他们下硬指标,要考多少多少分,而是说只要尽力就行了。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发展。当然,有时父母对孩子也给予适当的指导,但这种指导是理性的。

学生的成功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帮助。被访者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

从1996年10月起,王教授就开始对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一实验班进行新生素质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在今年高考中,该实验班45名学生中有28人的成绩超过了600分,全班平均601分。实验班班主任陈夏平的观点是,要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百分之百努力,百分之百发挥自己的水平,班主任要做好调整学生心态的工作。

当笔者和王教授谈及社会上有人认为,10年以后这此“状元”将“平庸”下来,甚至有的发展和成就可能还不如其他大学生时,王教授表示不能这样看。她对这些学生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10年、20年以后,他们仍将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为他发现,这些学生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人。从心理创造力测试中可以看出来,他们确实是优秀的,有前途的。

在考察这批学生的成功经验时,王教授把它归结为素质教育的成果。他从1996年就开始研究心理素质教育。他的观点是,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了,学习成绩也会提高,提高素质并不意味着降低学习成绩。他举例说,有的学校搞所谓的快乐教育,学生是快乐了,但有的孩子的数学只能考五六分。像这样的素质教育不但家长不能接受,搞教育改革的专家也不能接受。这是把素质教育和提高成绩割裂开来了。他说,高考“状元”的成功尽管发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但它们显示出的却是素质教育的强大威力,他们是素质教育开的花,结的果。

标签:;  ;  

揭开“第一”的心理秘密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