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几个问题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高等学校论文,几个问题论文,科研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正日益强烈地感受到新的科学技术浪潮的涌动和冲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科技革命的挑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生产力迅速转化的今天,如何认识科研工作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能否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参与科技竞争,是关系到高校今后的发展和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本文拟就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析。
一、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才
学校,是进行教育的地方。作为高等学校,尽管国家文件明确指出科研工作是其基本任务,但其最根本的任务永远是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这是它的天职,是不矛盾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产业工作等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安排,任何脱离这个根本任务的做法,不仅理论上站不住脚,得不到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拥护与支持,实际上也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社会上和学校,对高等学校的功能、任务、方向等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似乎也是梅雪之争。对此,笔者认为,只有用一个观点即围绕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来统一。高等学校是教育单位,不是科技单位,这决定了它不能完全按照科技单位的方向和目标来运行。但是高校又兼有科技单位的功能,它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这是学校提高整体水平、得到发展、培养人才的需要。部分科技单位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这是稳住一头的需要;大部分科技单位要完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而高等学校的应用发展研究和基础研究都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既要放开一片,又要稳住一头,不能随意限制和非议,以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当然,高校不是经济单位,自然不能按经济单位的方式运行,但是高校要关注和了解经济领域的活动,关心和参与市场竞争,高校的科技成果要向生产转移,为经济建设服务,有条件的还要积极开办科技产业。其目的仍然是通过这一途径,得到经济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从而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而不应是为服务而服务。高校只有从培养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出发,部署科研工作,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才能避免偏差,把工作做好。
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确立这个意识,并以此为标准来检验我们的工作。不论是科技行为,还是经济行为,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就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实行。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应致力于两个基本结合:一是与教学相结合,二是与生产相结合。这都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二、高校科研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培养人才的需要
前文已述,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既需要基础性研究,又需要应用发展研究、科技开发、转化成果和科技产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不看到这一点是缺乏远见的。
首先,高校科研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师资水平的提高,学科内容的更新、交叉,新兴学科的形成,都有赖于科研工作的开展。高水平科研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其中基础研究是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应用发展研究和开发推广工作又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养料。没有科研这个基础,就不能解决立足国内培养人才的问题。而国家90%以上的科技投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校科研如果不和现实经济相结合,就很难争取到重要的科研任务和较多的科研经费,这样高档次的仪器设备难以购置更新,学科梯队难以形成和稳定,学位授权点也争取不到,基础研究也就难以开展下去,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其次,高校作为我国一支重要的科技方面军,获得的经费却只占总经费的5 %左右。许多教师因为没有科研任务和经费,科研工作无法进行。这样高校的优势得不到发挥,造成了很大的智力浪费。第三,高校如果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显示、积极竞争,作为一个重要科技方面军的地位就要受到严重挑战,掌握大量资金的经济部门就不会热心支持高校科研工作。
总之,高校科研如果不面向经济社会,主动为现代化服务,不仅没有重要的科研项目和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也难以正常进行,培养各种人才的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
因此,高校科研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忧决策者之忧,想当权者之想,紧贴他们的思路和关心的热点,争取他们的资助和支持。像兰州大学赵松林教授那样“一只眼盯着学科前沿,一只眼盯着当权者的钱袋”,既为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又使自己的学科和实验室成为国家的重点。科研选题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做好社会市场调查,不能闭门想象;要产学研结合,建立相互依存的各种联合关系;要大力推广科研成果,加强中试环节;有条件的还应努力创办科技产业。有关部门要有得力的激励措施、资助措施和督促措施。使高校既出高层次的人才,又出高水平的成果,并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三、探索性研究是高校科研的一大特点
人类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宝贵的资源,不能随意浪费。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科研要创新,要走新路,要鼓励探索性研究,“独辟蹊径,勇于突破。”即凭专家的灵感提出问题,凭兴趣探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便没有灵感和动力,也很难有创新。科学研究不能完全象盖房子一样,事前设计好模型,胸有成竹,然后一砖一瓦有序堆砌。科学研究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成功了自然值得庆贺,但失败了也不必悲哀。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有价值的。失败不仅是成功的前奏和过程,有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例如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研究、麦克尔逊的“以太”实验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省高校十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也充分说明,大多数高水平的专著和论文,是教师探索性自选项目的结晶;不少重要的应用项目也是由自选项目开始的。省教委多年来一直注意扶持探索性的研究项目,对苗头好的项目给予重点资助,在此基础上再争取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些年也有一种愈演愈烈的现象,即把科研象盖房子一样设计好,然后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研究有多少创新,就很难说了。因此,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他们认真探索,深入研究。
四、项目、基地、人才一起抓,事半功倍
高校要把项目、基地、人才捆在一起抓。基地是什么?基地就是由人才梯队、实验和试验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规章制度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组成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不仅是科研基地,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基地;不仅能承担国家的重大项目,同时也能进行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有了这样的集体,才能真正体现和发挥高校的优势。有了好的科研和教育基地,就能网络住各式各样的人才。这是一所学校、一个学科成功的关键。能不能网络人才,也就是刘邦唱《大风歌》、项羽吟《垓下曲》的道理。多年来我们高校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基地建设,忽视学科建设,忽视人才培养。不少大的项目完成之后,把财产分掉,人也散了,各搞各的一套,很难再组织起来承担大的科研任务,这是沉痛教训。
高校在组织实施科研计划、科研项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把三者捆在一起来抓。每承担和完成一个项目,不仅要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还要总结在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收获,特别是国家重大项目更要如此;培养人才要靠基地和项目,靠学科的带动和熏陶,靠科研的训练来成长。没有科研项目,就要影响成才;而没有人才和基地也就难以争取承担和完成重要的科研项目。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注意这一点,是缺乏远见的,就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三个方面捆在一起抓,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提倡团队精神,加强带头人的培养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配套、人才集中、设备和情报资料等条件较好、学术环境优越等优势,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理所当然也应该是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要对象。但是,事实上我们高等学校在国家的科技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高等学校的力量与承担的任务不相称,任务与经费不相称。这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科研力量没有真正组织起来,学科、人才、设备、资料等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匹马单枪、夫妻店、师生店式的小型科研模式严重削弱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高校的科技工作就不会有大的作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高明,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市场越来越广阔,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与融合也越来越依赖。高校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高校一定要大力提倡团队精神,组织集团军,开辟大的战场,联合攻关。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重点是发现和培养真正能把一班人聚在一起的团队领头人。
高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好的领头人的学科和学术团体,虽然人才济济,但终是一盘散沙,难以成事;而有了好的带头人,学科可以由弱变强,逐步发展。
集于上述考虑,我省教委从1995年开始,首先在省属高等学校实施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计划,即“百人计划”。我们认为,学科带头人不仅学术造诣要深,有渊博的学问,独到的见解,新颖的思路,敏捷的思维,超凡的才华,过人的勤奋;而且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有奉献精神,有组织领导能力。总而言之,既是学者,又是帅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本着以高度责任感爱护人才,以历史紧迫感用好人才,以时代使命感珍惜人才的原则,做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要积极引导他们立志高远,以科教兴国为己任,拼搏奉献,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大业;要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国情,艰苦奋斗,不畏艰难险阻,坚韧不拔,求实创新,扎实工作,用辛勤汗水绘出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
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必须是拔尖的,他们兼任一定的行政职务锻炼才干是必要的,但不能有太多的杂务使之忙于应酬,要给他们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既是学术上的强者又有行政才干的跨世纪人才。出于我们培养高层次人才(博士、硕士)和促进学术带头人成长的需要,要通过选拔培养,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选拔,要坚持优胜劣汰,有更突出的人,要及时选拔补充,优者上,劣者下。如果不这样做,我们选拔的跨世纪人才就有可能限制特殊人才脱颖而出。甚至有的学科选了不尽如人意的人选,而使具有远见卓识、出类拔萃的人才被排挤到其他地方去。所以在实施“百人计划”中,一定要防止这种负面效应。
六、遵循高教规律,加强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在科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制约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即使有了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也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例如奖励制度建立了,而科研评价工作跟不上,或存有偏见,奖励就收不到积极效果,相反还会有消极作用。同样,有了科研经费,如果管理跟不上,经费没有用到最需要和最能发挥效益的地方,也起不到积极效果。学校一定要重视和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向管理要水平,要效益,上台阶。
科研管理是一门比较深的学问,它不仅具有管理的一般属性,也有特殊性;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同样有其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作为高教部门和学校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明确这一点,遵循高教规律,加强科研管理。第一是高等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且各学科门类都有其规律和特点,不能用简单的一种模式、一个标准、一种观点去要求,以偏概全。第二是学校的层次多。对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科,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三是服务面宽。既要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担负着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责任。用一种简单粗糙的手段,不区分教师的特点和差别,以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就扼杀了学校的科研工作。
因此从事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人员,要有综合素质,要努力研究各种学科门类、各种层次学校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了解教育,又要了解科技,了解经济,了解社会。只了解一个方面,或者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很不够的。要防止强调一个方面而压制或伤害另一方面。
抓高校科研要注重三项措施:激励、资助、管理。高校的科研工作重在激励,全面肯定和鼓励。美国的马斯洛有“人类需要层次论”。即:生理(生存),安全,感情,地位和自我实现第五个层次。中国古代社会倡导人生“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我们应该利用这些趋动力引导人们做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甘肃省教委多少年来非常重视激励,建立了奖励制度,肯定和鼓励各个领域的专家去创造,去探索。
资助和管理更是促进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措施。当今社会,没有经费,重要研究项目就难以开展。因此经费投入是高校科研健康发展的保证。
管理是服务,科研管理更是服务,为学校服务,为专家服务。小平同志曾说过,他是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长。后勤者粮草之筹措也。我们搞科研管理的人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如果放弃服务,而又没有筹措“粮草”的本领,就没有人需要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