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论文_白国志

白国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4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典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议在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地质灾害的种类与评价类型而区别对待。

关键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地质灾害

1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引起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灾害的总和,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以地质灾害体和承灾体为研究对象,对风险区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其中“危险性”的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易损性”是承受特定灾害时候的综合能力的量度。本文中,以某地区地质灾害评价为例展开介绍。

2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相关体系

(1)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科学技术委员会自1990年宣布组成后,制定了明确的计划刚要(IDNHR),并对一批重点项目进行评估和论证,强调和鼓励各个国家对自然灾害危险性和脆弱性进行评估。

(2)美国地质调查局滑坡灾害5年计划(2006—2010年)(LHP):强调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即对滑坡灾害评价进行有效性检验、预测发生特大暴雨时滑坡发生的概率等。

(3)日本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日本建立健全了一套以灾害危险度评估为基础,以严密的灾情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为重点的灾害监测与预警机制。为做好灾害危险度评估工作,日本各地都评估和发布当地的风险图,标识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区域。

(4)意大利水文地貌灾害填图计划(HSP):意大利通过开展水文地貌灾害填图计划(HSP),识别出地质灾害风险地带,据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地质灾害风险地区的土地开发。

(5)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等的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明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大纲。2015年制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该规范从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等方面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进行了规范。

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建立

3.1评价模型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发生不同强度的地质灾害活动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危险性基础上考虑社会经济的易损性,即可按照相应的数学方法计算地质灾害潜在的风险,目前通行的公式为:风险度=危险度×易损度。

3.2评价单元

本文利用GIS、Section、GeoTools等软件将研究区按土地利用类型分割共划分为17155个小图斑,每个图斑面积<500m×500m,对每个图斑添加属性数据,通过对每个图斑的属性进行编辑来实现对研究区全区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评价步骤

①确定评价单元;②确定评价因素,即评价指标,以及各评价因素的评价因素值U;③根据各评价因素的地位和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值W;④计算各单元的综合评价值H,并确定各分区等级的综合评价值取值范围;⑤根据工作区各单元综合评价值进行危险性等级图划分。

4.2评价指标及权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灾害现状、人类工程活动、气候条件、地震灾害等,由于气候条件和地震灾害对于工作区的影响一致,在此不作考虑。最终选择:A地质构造、B坡度、C坡面与层面的关系、D工程地质岩组、E人类工程活动强度、F已有灾害点规模、G已有灾害点稳定性等7种因素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的评价指标。针对各因素的差异情况,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各等级的评价因素值Uij(i=A、B、C、D、E、F、G;j=g、z、d)设为:3<Uig≤6,1<Uiz≤3,Uid≤1(Uig:各因素的高等级评价因素值;Uiz:各因素的中等级评价因素值;Uid:各因素的低等级评价因素值)。同时根据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因素权值Wi为:WA=0.10,WB=0.10,WC=0.15,WD=0.25,WE=0.20,WF=0.10,WG=0.10。见表1。

表1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级标准

4.4评价成果

利用GIS软件计算危险度综合评分H,以H值的累计频率0.2、0.4、0.6、0.8所对应的值作为阈值,分为5等级,将研究区划分为低危险区(1.22≤H≤2.80)、较低危险区(2.80<H≤3.16)、中等危险区(3.16<H≤3.47)、较高危险区(3.47<H≤3.85)、高危险区(H>3.85),实际调查地灾分布情况与评价分区成果基本相符。

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方法

将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分为四个阶段:日常防御阶段、灾前准备阶段、灾中应急响应与灾后重建阶段。

(1)日常防御阶段工作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编制、建立教育宣传系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地质灾害勘察、疏散避险线路及演练、群测群防监测系统、建立减灾功能系统、土地整合规划与管理。

(2)地质灾害灾前准备阶段工作主要包括: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应急准备、救助资金的准备、救助装备(物质)的准备、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

(3)地质灾害中应急响应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灾情调查与紧急处理、救灾派遣系统、受灾人员疏散、启动临时安置系统、避险场所的运作、抢修道路及通讯、救灾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紧急医疗救助系统。

(4)地质灾害灾后重建阶段工作主要包括:确定灾区恢复重建主管机关及人员、建立完善的受灾群众补偿及安置系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应急勘察、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措施。

6结束语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标准是评判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和实用的关键。因此,基础条件不同的地区,应该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地质灾害评价的类型包括点评价、面评价、区评价。地质灾害的种类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潜在不稳定斜坡及其他灾种。不同的评价类型、不同的灾害种类,其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往往有一些区别。因此,在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地质灾害的种类与评价类型。

参考文献

[1]齐信,唐川,陈州丰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10).

[2]贾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

[3]胡冬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其管理研究[J].岩土工程技术,2016(12).

[4]郑万模,巴仁基,刘宇杰等.四川康定城市地震地质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09).

论文作者:白国志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  ;  ;  ;  ;  ;  ;  ;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论文_白国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