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课程教学模式初探_预科论文

民族预科课程教学模式初探_预科论文

民族预科教学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预科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其教学具有特殊性。本文从民族预科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民族预科的几种主要教学模式,即讲解接受式、自学指导式、情知互促式、分组式、问题发现式,着重分析了各种教学模式确立的依据、程序及特点,旨在有效改进民族预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民族 预科 教学模式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G752

高等学校的民族预科教学是教学的一个特殊形式,它既不同于高校本专科教学,又有别于中学教学。探讨民族预科教学模式,有利于搞好民族预科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民族预科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并适合民族预科教学特点而设计课程、选择教材和教法,提示教师活动的基本范型。它具有操作性、简略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但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它处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和衔接的阶段却又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它的根本任务是:采取特殊措施,加强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学习,强化基本能力训练,使之基础知识有所拓宽和提高,学习能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有所增强,能够顺利地进入和完成本专科学习。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其教学模式具有不同于中学和高校的教学模式的独特性。

(一)过渡性

所谓过渡就是中学的基础教育向高校的专业教育逐步过渡。这主要反映在其课程的安排和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民族预科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为即将开始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课程的安排上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干课,尤其注重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过好语言关。在文科班适当开设史地文化课或讲座,在理科班适当开设理化知识课和讲座,并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开设有关民族教育的课程,培养民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的思想感情。另外,为部分文化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民族预科学生增设大学专业基础选修课,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具有中学特点,但又不简单等同于中学补习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完全重复中学教学内容,而是对中学教学内容的补救、强化、拓宽和提高,同时适当涉及一些高校教学内容,加强中学与高校的衔接,逐步向高等专业教育过渡。

(二)指导自主性

民族预科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指导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这一特性是由民族预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大学学习的特殊性决定的。民族预科学生是取得高校入学资格的准大学生,它已不同于中学生,其身心发展水平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们经过小学、初中,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随着不断社会化和机体不断成熟,自我意识已从客观化时期进入主观化时期,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等复杂关系,对自己的个体行为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学习的自主性远远超过中学时代,这为民族预科教学以自学为主提供了主观条件。

其次,高等学校教学特点也为民族预科教学模式的指导自主性提供了客观条件。从高校教学时间的安排上看,教师进行教学的时间一般占1/3强,近2/3的时间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各种文献资料,阅读各种课外参考书籍;从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看,教师系统讲授越来越少,更注重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逐渐带有自主钻研的性质。

(三)科学探索性和创造性

民族预科学生思维水平已得到较大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加之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已不满足于掌握已有的科学结论,更热衷于进行独立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高等学校中有学术造诣很高的教师群体,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和快速高效的情报检索系统等,这些为民族预科生的科学探索性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总之,民族预科学生的认识特点及良好的学习氛围决定了民族预科教学模式的科学探索性和创造性。

(四)集体教学的个别化

民族预科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受不同的社会经济因素、地理因素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地区尤其是内地与边远地区文化差异突出,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这导致了民族预科学生文化基础差异十分悬殊,他们中的优生基本达到本科生入学水平,而差生则远远落后于这个水平。面对如此悬殊差异的学生群体,班级教学的形式实难照顾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在不打破群体教学形式,又能有效地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择学,使集体教学个别化成为民族预科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这具体表现为:第一,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可以自定学习进度,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功课或活动;第二,教师根据学生个别差异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和条件;第三,采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我国高等学校办民族预科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长期民族预科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许多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民族预科的基本教学模式——讲解接受模式

讲解接受模式是我国民族预科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为主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来规划和控制的一种模式。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育不发达,极大地局限了民族预科学生的认识范围,影响了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尽管他们已取得了大学入学资格,但在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尚嫌不足,必须通过一年的预科教育,弥补他们知识上的欠缺,缩短认识差距。讲解接受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民族预科教学时间紧和任务重的矛盾,是一条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途径。这是因为:第一,它能在短期内使学生获得最大量的知识信息。在讲解接受的教学中,学生以系统地接受教材内容为主。这种教材是根据预科教学目标并从预科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挑选和提炼出的最基本的材料,通过系统地接受学习,可以极大丰富民族预科学生的认识,缩短认识过程,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认识途径。第二,它可以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少走弯路。民族预科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它离不开教师的系统讲授。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他们能借用各种教学设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组成特定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的认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偶然性和盲目性,使学生的认识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受控性,使他们有可能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获得预期的效果。

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动机——讲授教材——巩固运用——检查反馈。

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通过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口头讲授、直观演示等多种手段传递各种信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乃至灵活运用的水平。由于该模式实行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容量大,传授知识的密度高,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它能使学习者比较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从而成为我国民族预科教学的基本模式。该模式的最大弱点在于难以适应民族预科学生的个别差异。

(二)自学指导模式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对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改造,它主要是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教材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符合民族预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首先,民族预科学生属高等学校的“准”大学生,特殊的身份使他们的情绪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对学习缺乏自信心,这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及其心理的正常发展。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讲解接受教学模式,往往容易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强化他们的消极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接受和智能的发展。而在自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其它心理活动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下,民族预科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理解速度快,灵敏性高,因此接受知识既快又牢固。其次,民族预科学生的个别差异较明显,集体教学中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时限,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对学习容易丧失兴趣。在自学指导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既容易接受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力的提高。在自学指导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民族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自学能做到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巩固正确,剔除错误,掌握知识的准确性高。第三,民族预科学生虽然经过小学到中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掌握已达到一定水平。但汉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其语言水平毕竟不及本民族母语的掌握水平,同汉族大学生相比尚有一定距离。一定的语言障碍,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同化,尤其是在听讲的过程中,他们既要弄清教师口头言语表达的意义,又要理解教材内容,这无疑增大了理解难度,很难捕捉到教学中稍纵即逝的信息。而自学是以视觉分析器为主要手段,学习对象不易受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失,便于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比较,使学习有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学习的知识扎实、牢固,能加深理解。另外,这种学习以视觉器官为主,视听器官结合,既用耳又动眼,既动手又动脑,多通道传入信息,比“讲——听”单通道传入信息的效果好。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要求——自学指导——讨论启发——练习巩固——及时评价——总结提高。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以自学为先导,教师的职责已由系统讲授转为定向指导、重点启发等活动,这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养成。该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有利于因材施教。由于它以个体自学为主,班集体教学与个体学习相结合,快者可快学,慢者可慢学,遇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请教教师,还可以与同学讨论交流,因此能有效地适应民族预科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

(三)情知互促模式

情知互促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既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陶冶学生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人的认识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认知往往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而情感起动力和定向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调节等任务。二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一种认知与情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心情十分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情知互促教学模式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并从民族预科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民族预科学生情绪情感体验尤为丰富和深刻,既具积极一面,又具消极一面。在学习上表现为态度认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等积极情绪特征。但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吃力等因素常引起过度焦虑情绪;由于胆怯、自卑而导致怕老师提问、怕回答问题、怕同学讥笑等恐惧心理;由于自尊心易受伤害而产生压抑、不满等对立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实行情知互促的教学模式,设置包容认知活动、认知内容的各种情境和活动,使民族预科学生融合于这些情境和活动中,减轻他们紧张、恐惧、焦虑、压抑、反感等消极情绪,激发他们愉快、满意、轻松的积极情绪,促进认知的发展。同时情境的设置,也往往具体化、形象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认知难度。

实行情知互促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情感感染功能和迁移功能在认知中的作用,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师生同处于一个教学环境中,不仅发生着思想上的交流,而且还会在情感上互相感染,相互沟通。并且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积极情感,可以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内容上去,产生情感迁移。民族预科学生感情真挚、朴实,直率坦诚,容易为真情所动,教师对民族预科学生的热爱、关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使他们深受感动,唤起了他们对教师真挚的爱,并迁移到其所教学科上,以努力学习作为对教师恩情的回报。

情知互促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调整情绪——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总结转化。

情知互促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通过设计各种与现实生活类同的情境,利用情感的动力、定向等功能,充分发挥学生无意识心理潜能,使学生在一种愉快、满意的情境中自由轻松地学习,促进其认知的发展。该模式还十分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充分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和迁移功能,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分组模式

分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门学科或一个学科组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能力分组,依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一种教学模式。

民族预科学生受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个别差异极大。若按传统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生又“消化不良”,给教与学带来较大困难。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则能有效克服这一问题。

分组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实行学生分组。根据民族预科学生在个别学科上的学习能力的程度分成不同水平的若干小组。预科学生在不同学科上所归属的学习水平是各各不同的,同一学生可以在一门学科上被编入难度最高的组,而在另一学科上被编入难度最低的组。如在数学上成绩优良被编入A组的学生,在英语科可能仅仅及格而被编入C组,在语文上属中等被编入B组。这种分组的特点是在不打破原有班级的前提下,顾及到学生在不同学科上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提供和编排上,采取灵活变化的措施,也就是将学习材料分为基础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设基础学程和扩充学程。基础学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扩充学程是只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计的,要求他们在修完基础学程的前提下,增加补充材料的学习,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分组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班级教学——诊断测验——分组教学——矫正测验。

分组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组,依据不同层次进行教学,这种灵活的分组形式,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差生的自卑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该模式根据明确的目标组织教学,以精确的学习诊断对学生采取有的放矢的促进措施,最大可能地适应民族预科学生的个别差异。

(五)问题发现模式

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意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民族预科教学具有补习性和过渡性。从其教学内容看,基本上是中学阶段教学内容的重复,这尤其体现在理科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决定了在教学实际中不能完全给学生“炒陈饭”,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弥补民族预科学生的不足,突出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避免因知识重复而导致学习上的枯燥乏味及缺乏求知兴趣。从教学方法看,重复的教学内容仍完全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民族预科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缺乏变化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变换呈现材料的方式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即以问题的形式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出来,通过民族预科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去解决问题和运用问题。这样不仅弥补了民族预科学生知识的不足,并且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掌握更持久;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从成功的学习体验中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了意志力。

问题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拟定计划——验证假说——交流提高。

问题发现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民族预科教学中数学、理化等学科教学,适宜于揭示客观现象、有因果联系的基本原理、定律和法则等。这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发展。但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即耗时较多,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综上所述,民族预科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各具特色又有其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不同的学科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民族预科教学质量。

标签:;  

民族预科课程教学模式初探_预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