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速度之争_经济建设论文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速度之争_经济建设论文

五十年代我国经济建设速度问题的一场争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五十年代论文,速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总结了“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然而这一正确方针的制定和贯彻曾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路程,开展过一场激烈的论争。

(一)1956年上半年,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急躁冒进情绪,这是1955年下半年全党范围内开展反对右倾保守运动直接促成的。1955年7月,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的问题上,批判了所谓小脚女人,进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问题上,普遍开展反右倾斗争,形成了三大改造运动的高潮。9月,毛泽东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撰写序言时认为,右倾保守思想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方面,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在农业生产、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基本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商业同其他经济部门的配合,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工作同各种经济事业的配合等等方面,存在着“右倾保守思想”,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因此要“不断批判那些确实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从而使反右倾的斗争从所有制改造方面扩展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这种形势影响下,1956年1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按照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精神,调高了“一五”计划的指标,制定了1956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这个计划考虑需要多,忽略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条件,把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工资总额和增加发放农业贷款等的“盘子”打大了,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急躁冒进的过热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投资过多。1956年2月,第一次全国基本建设会议,将“一五”计划期间的限额以上的基建项目,由原定的694个,增加到745个。基建投资也由1955年9月预定的112.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上年增长71%(后压缩为140亿元,但仍比上年增长62%)。1956年一年的基建投资占“一五”计划投资总额的33%。这个增长比速大大超过了当年财政收入增长5.7%、以及生产资料生产增长40%的速度,因而导致资金和原材料供应的极大紧张。

二是职工人数增加过多,工资总量增长过大。1955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1908万人,1956年增至2423万人,增加了515万人,大大突破了原计划招工84万人的指标。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37%,这个增长数字也超过了当年生活资料生产增长20%的速度,出现了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现象。

三是信贷突破计划。过去数年,农业贷款年均约1-2亿元,1956年猛增到20.3亿元。手工业、公私合营企业贷款也比原计划增加了9.4亿元,造成信贷失去平衡,最终被迫靠动用历年结余款和增发钞票来解决。

四是财政赤字,收支不平衡。1956年财政总收入为287.4亿元,总支出为305.7亿元,赤字为18.3亿元。

五是市场供应紧张,商品库存减少。为了弥补多发钞票的物资承担,1956年商品库存为246亿元,比上年减少17.2亿元。

六是农业生产指标过高,要求过急。1956年初公布的12年完成的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普遍要求提前为3-5年内完成。农业产量指标多次调高。

(二)经济建设中潜伏着的这种急躁冒进倾向,很早就引起了周恩来、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警觉,并及时采取了果断而稳妥的措施,纠正了这种倾向的发展。

1956年1月3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明确指出在目前的建设工作中,“应该注意避免超越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不勉强去做那些客观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就要犯盲目冒进的错误。”2月8日,周恩来又在国务院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的发言,指出“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现在有急躁的苗头。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与此同时,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和财政会议期间,周恩来与李先念、李富春两次研究了1956年度计划,针对“过热”倾向、提出“压一压”的决策,进行宏观控制。根据“压一压”的精神,由李先念主持,会同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组织一个“促退会”,对已定的各项指标,预算逐一压低5-6%,叫做“推平头”。经反复研究,当时抓住两项严重妨碍当年计划平衡的指标,进行较大的削减。一是削减全国基建投资,由200亿元压缩为180亿元,后又压到147亿元,最后为140亿元,即使这样再三压低,1956年基建投资还比上年增长62%。二是农业上的双轮双铧犁的制造,原计划为600万部(一说500万部),削减为350万部。采取这些果断措施后,1956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28.1%,农业总产值增长5%,基建投资完成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54.7%,比原定指标均有所降低,但增长速度仍然偏高。

为了保证上述压缩措施得以顺利贯彻,中央从上到下对干部、职工进行了“反冒进”的组织动员和思想教育。1956年6月召开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会议在肯定各个部门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强度“克服急躁冒进是经济工作中极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对全国过热的经济形势起了降温作用。

大会期间,刘少奇指示由中宣部陆定一主持,为《人民日报》撰写了“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1956年6月20日发表)。社论在论述党内反倾向斗争要有右反右,有左纠左的原则后,引用了毛泽东1955年《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序言》中的一段话:“任何人不可以无根据地胡思乱想,不可以超越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不要勉强地去做那些实在做不到的事情。”还明确指出“急躁冒进之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它不但是存在于下面的干部中,而且首先存在于上面各系统的领导干部中,下面的急躁冒进有很多是上面逼出来的”,并强调指出克服急躁冒进的偏向关键在于领导。这篇社论将纠正急躁冒进倾向的指导思想推到了全国,对反冒进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急躁冒进倾向,由于中央领导及时发现,并果断地调整了局部的比例失调,使1956年度的国民经济计划比较符合实际,从而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又为1958年至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次反冒进的工作,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防止了可能出现的大起大落的倾向。所有这些正确意见和实践经验,都使党中央有可能在党的“八大”上最后确立了既反右倾保守,又反急躁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一方针,符合我国的实际,它正确地提出了经济工作应防止的两种倾向,突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个根本条件,即综合平衡。这是党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三)1956年反冒进,尽管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效果也是良好的。但在中央决策中,认识是存在分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这个正确意见和做法,以及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遭到了严厉批判的厄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早在1955年下半年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中,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问题已经解决,现在的问题是要解决建设中的速度问题。因而对当时已经露头的经济过热倾向不以为然,对周恩来等同志纠正急躁冒进的种种努力,难以容忍。

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讲话,指出“前年反右倾,去年反冒进,反冒进的结果,又出现了右倾。”他将1956年在建设问题上反对冒进与1957年春国内外形势的逆转联系起来,不恰当地指出“反冒进”后出现了右倾,这个讲话是对1956年“反冒进”的首次批判。1957年10月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指出“去年反冒进,扫掉了几个东西,一个是扫掉多快好省,还有一个是扫掉了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还扫掉了促进委员会。”同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讲话的精神,发表了《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的社论,将批判反冒进公布于世。社论完全是针对1956年6月20日反冒进社论写的。批评“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象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说“1956年的成绩充分反映了跃进式发展的正确性。”社论号召“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毛泽东对社论中用“跃进”一词代替“冒进”的提法十分赞赏。1958年5月,毛泽东在给中央和各省市区党委领导同志的一封信中,曾称赞这篇社论“主题明确,气度从容,分析正确,任务清楚。以‘跃进’一词代替冒进一词从此篇起。”并说我国如颁发博士学衔的话,建议第一号博士赠与这个伟大口号的发明家。毛泽东对大跃进的感情,溢于言表。从这篇社论起大跃进的口号,通过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介传遍全国城乡,并与批判反冒进同步升温,党内“左”倾冒进错误迅速发展。时间推进到1958年,随着大跃进的层层发动,批判反冒进的火力愈烧愈旺,调子愈唱愈高。在1月党的南宁会议,3月成都会议等一系列中央会议上和党的文件中,反复批判反冒进“犯了路线性,方针性,原则性的错误”,说“冒进”是马列主义的,反冒进是非马列主义的,并下令以后不许再提反冒进。周恩来等同志因而被迫做了“检讨”。而那些头脑发热,提出不切实际指标的人,反而受到表扬和鼓励。从此急躁冒进代替了实事求是,大跃进的狂风开始在全国刮起。

毛泽东批判反冒进的调子之所以不断升级,是与他当时对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作了夸大估计分不开的。国际上,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6月波兰波茨南事件,10月匈牙利事件;国内,1957年春天,反右斗争扩大化,毛泽东将这些事件与反冒进联系起来,认为国际上“那样大的风浪”,与国内“打击群众积极性的反冒进”两件事,“都给右派猖狂进攻以相当的影响”,把反冒进看成是“促进右派进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他说反冒进者“离右派只有五十米了”。经济建设中的意见分歧,一旦上升到政治观点上去分析时,就成了“不可调和”的路线斗争了。反冒进的“罪案”之所以如此严重盖出于此。

对反冒进的错误批判,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它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违背了集体领导的原则,滋长了个人专断。从此左倾冒进的大跃进代替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正确方针,“八大”的正确路线被以高速度为灵魂的生产大跃进所代替。从1958年开始的3年大跃进的轻率发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随之而来的是3年经济生活的严重困难,其后果与教训,是极其惨痛的。

温故而知新。冒进、反冒进,批判反冒进,直至发动大跃进的这场争论,虽然早已过去。然而,经济建设中的过热现象,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却时而出现,成为建设中的一种常发病、多发病。重温50年代这场争论的历史经验,可以使我们更自觉地坚持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开放政策,正确地贯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建设方针。

标签:;  ;  ;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速度之争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