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到代数的飞跃_数学论文

从数到代数的跨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数论文,数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用字母表示数

实现从数到代数的跨越,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是始于四年级的。下面是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探索与发现”乘法结合律的情境:

从上面看,这个长方体每一层有3×5个正方体,有4层,共有(3×5)×4个。从前面看,这个长方体每一层有5×4个正方体,有3层,共有3×(5×4)个。

于是,(3×5)×4=3×(5×4)。这个等式的两边,运算顺序不同,怎么结果都一样?请学生再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算一算,便可以得到很多等式:

(12×8)×17=12×(8×17);

(185×5)×16=185×(5×16);

……

怎样表示这些等式的共性呢?引入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共性可以表示为(a×b)×c=a×(b×c)。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类似地,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其他四条运算律。这五条“基本运算律”被称为数与代数的通性通法。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一个用字母表示的等式,实际上概括了无数个具体的数的运算过程。从此,数学从数的运算走进字母的运算,从“个”的运算走进“类”的运算,从算术走进代数。

二、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四年级下册,“字母表示数”一课,创设了下面一个有意思的情境:

用“几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表示这首儿歌,行吗?不行。它没有刻画出青蛙的嘴、眼睛和腿的数量的差异。

引入字母表示数,用“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表示,行吗?也不行。它没有刻画出青蛙的嘴、眼睛和腿的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并达成共识:这首儿歌应该用“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来表示。学生亲身经历概括这首儿歌的数学化过程,不仅能够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而且体会到含有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现实的数量关系。

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刻画了这个数量与字母表示的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字母表示哪些数,都有一定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表示的数量才有意义。例如,a表示青蛙的只数,那么a只能表示任意的自然数。对此,有必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有所体会。

三、方程与解简单方程

方程及其应用是代数领域的一个核心内容,小学阶段只涉及简单的方程。虽然如此,但对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什么是方程?为了引入方程,教材创设了如下的数学情境:

即:樱桃的质量+5克=10克。

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上面的等式就可以进一步抽象地表示为:x+5=10…………①

同样地,从“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的情境中,发现如下的等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380克。

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那么这个等式也可以进一步抽象为:4y=380…………………②

进而讨论、发现①、②的共同特点:它们都是等式,并且都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最后说明:“像x+5=10,4y=380,…,等等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第一次用描述性的文字给出定义的概念。这个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体会数学一步步抽象与形式化的过程。

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是课标的要求。教材设计的“天平游戏(一)”“天平游戏(二)”等数学情境,是为了从中抽象出等式的两个性质,作为解简单方程的理论根据。

等式的性质除了用普通语言描述外,不妨进一步符号化:

等式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或者a-c=b-c。

等式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或者a÷c=b÷c(c≠0)。

这种形式化的优点是便于提出并深入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1)如果a+c=b+c或者a-c=b-c,那么a=b成立吗?为什么?

(2)如果a×c=b×c或者a÷c=b÷c(c≠0),那么a=b成立吗?为什么?

其实,这里所进行的数学思考,就是根据等式性质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也是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必须经历的化简方程的过程。这种推理对于学生是陌生的,是需要顺应的,但总要迈出第一步。如果要学会用等式性质解简单方程,那么这个难点就不能回避,必须理解。

通过对上述等式性质的变式的思考,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也许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解简单方程,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根据运算的意义,二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这两种方法的思路是相反的。根据运算的意义解方程是“由果索因”,经过逆向思考,找出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根据等式性质解方程是“由因索果”,直接从方程推出未知数的值。后者还蕴涵着一个重要的逻辑原理:需要进一步理解由这种解法得到的未知数的值,为什么还要检验它能否使方程两边相等,这的确又是个难点。然而,正是这种解法的挑战性,对发展逻辑思维更有成效,由此获得与形成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也能超越解方程本身,对学生学习数学与能力发展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四、从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

下面是教材提供的数学情境:

从上述的实际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可图示如下:

根据上图,可以想到很多算术解法。如:

解法1:90÷2=45(张)

45×3=135(张)

解法2:90÷2=45(张)

45+90=135(张)

上述每种解法都只用了三个已知条件中的两个,也就是说,对于每种解法都有一个多余条件。

从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的跨越,就是建立方程。这种解法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并据此列出方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从上述的实际问题中,不难找到下列等量关系:

(1)姐姐邮票的张数=弟弟邮票张数×3;

(2)姐姐邮票的张数-弟弟邮票的张数=90;

(3)姐姐邮票的张数+弟弟邮票的张数=180。

用方程解决问题,和算术解法一样,也只需要上面三个等量关系中的两个。

解法3: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么根据(1)姐姐有3x张邮票。

根据(2)得,3x-x=90

……

解法4:设弟弟有x张邮票,那么根据(3)姐姐有180-x张邮票。

根据(2)得,180-x-x=90

……

解法5:设弟弟有x张邮票,根据(2)可知,姐姐有x+90张邮票。

根据(3)得,x+90+x=180,即2x+90=180

……

比较上面三种代数解法,列方程有以下三个相同的步骤:

(1)用字母x(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弟弟邮票的张数;

(2)根据一个等量关系,用含有字母x的式子表示姐姐邮票的张数;

(3)再根据另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在步骤(2)与(3)中,由于等量关系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因此所列出的方程也不同;不同的方程,难易也有差异。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出的方程不止三个。

代数解法与算术解法有哪些区别呢?

(1)代数解法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而算术解法仅找出等量关系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才能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2)代数解法的显著特征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未知数因此可视为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地位平等),从而用含有字母(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其他的未知数,再列出方程。

(3)不论问题的难易,代数解法都有序可循,有法可依,因此降低了思维的难度;而算术解法往往因为没有规范、统一的模式,难以把握。

什么是代数解法?可以打个比方:未知数像一个被追捕的猎物,方程就像捕捉这个猎物的一张网,只要布好这张网,猎物就无法逃遁了。布网就是列方程,逮住猎物就是解方程。

五、跨越必须成功

从字母表示数,到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再到第一个形式定义的概念——方程,还有解方程——第一次根据等式性质的形式推理,直到第一次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从数到代数,历经一年的探索之旅,也是学生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实现质的发展的关键之旅。在这条旅途上,的确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挑战,也将令人神往。

这次重要的跨越能否成功,每一步能否走好,取决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

教材编写始终坚持现实数学课程的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强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指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再创造的活动中去。“再创造”就是“数学化”,指导数学化,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现实的数学情境,让他们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从而从现实世界走进数学的符号世界(横向数学化)。

(2)对于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要进一步数学化(纵向数学化),还必须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特别需要提供帮助的是语言与逻辑的手段。

例如,上文中,在抽象乘法结合律时,提出了“怎样表示这些等式的共性”的问题;借数青蛙的儿歌探索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时,提出了“怎样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的问题:在认识什么样的等式是方程时,提出了“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抽象出等式性质后,提供了用字母表示等式性质的抽象形式,以及探究其变式的问题,沟通等式性质与解方程的逻辑联系;在探究解简单方程时,提出比较用运算意义与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两种解法的问题,澄清两种不同的思维逻辑;在探究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比较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代数方法的思维过程的结构与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3)有挑战性的问题,都是学生最近发展框架内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所以,需要依靠师生互动的教学系统,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互动的机制。教师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的差异,重组课堂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当中不同见解的交流、碰撞。教师的主动性的本质就是这种“被动的能动性”。

标签:;  ;  ;  ;  

从数到代数的飞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