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与任务*_教育论文

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与任务*_教育论文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新时期论文,形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两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谋划和总体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国家发展面临形势的一个重大判断。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主要表现为:站在了新的起点、明确了新的方向、呈现出新的气象。

(一)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起点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集中到一点,就是推动我国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还是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1949年,我国80%人口是文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是20%和6%,高中入学率1.5%,高等教育入学率0.3%,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到2010年,文盲率下降到3.5%以下,小学净入学率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2.5%,整体水平超过中上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5%,高校在学总规模3105万,是1949年的265倍,已跃居世界首位。我们用6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用9年时间实现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到15%,走过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95位左右,而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在全球排名50-60位。

第二,现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极大地拓宽了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渠道。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同步发展。2010年,全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1300万,在校生3500万,分别占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民办教育从小到大,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12万所,在校生3393万人,占中小学生的6.9%,本专科生的21.4%。1978年至2009年,出国留学162万,来华留学生164万;还在近百个国家(地区)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所孔子课堂。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第三,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特别是近些年,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目前,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去年,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总之,我国教育已经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60年前,我们是人口大国,这是历史事实;60年后,我们是人力资源大国,这是全党全社会努力的结果。在充分肯定我国教育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对教育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们是教育大国,还不是教育强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不完全适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完全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完全适应。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去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总结讲话。今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行第26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刚闭幕不久的全国“两会”,通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也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安排。可以说,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由大到强”、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方向。

第一,深化了教育在科学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强调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强国必先强教。二是突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意义,提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中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突出了教育的民生意义,提出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体现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反映了富民强国的思想。四是突出了教育的长远意义,提出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这体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科技、根本靠人才、基础是教育的思想。

第二,明确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全党全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教育战线的指导思想。三是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教育领域,就是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做到“五个必须”,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

第三,规划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要进入人才强国行列。与之相适应,这次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未来十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其中,“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这是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央从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长远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广泛、多样、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努力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这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就是要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数量在全世界占绝对优势的同时,使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结构也要居于世界较先进水平。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二是细化为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即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三是具体指标,表述在教育规划纲要文本关于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两个专栏中。比如,到2020年,20-59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9年的9.5年提高到11.2年,接近高中毕业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9年的12.4年提高到13.5年,接近大专毕业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两个指标,一个为约束性指标,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2015年达到93%(2010年为89.7%);一个为预测性指标,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2015年达到87%(2010年为82.5%)。

第四,确立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主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三)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新气象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几个月来,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发展举措陆续出台,贯彻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达到了新高度。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党政一把手出席会议并作讲话,有28个省区市发布省级教育规划纲要。各省区市都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一批新的政策举措,积极挖掘潜力,增加教育投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各部门各单位支持教育形成了新合力。国务院成立了20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国家教育重大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和评估。下发了《教育规划纲要任务分工方案》,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已出台70多个文件,初步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三,教育系统推进改革发展出现了新局面。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启动了425项全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系统推进,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新局面。

第四,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呈现出新氛围。相对来说,分歧少了、共识多了;争论少了、期待多了。社情民意正在向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

概括起来,“大而不强”是当前我国的基本教情;科学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今后10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十年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做了明确部署、全面安排,主要包括:总体任务和发展任务、改革任务、保障任务。

(一)总体任务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任务,一共是“五句话”。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五个必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的20字根本要求,其内容是完全一致的,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由大到强”的路线图,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由大到强”的任务书。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育人为本。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第二个层面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战略重点。今后我们怎么解决“大而不强”,实现“由大到强”,关键是要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第三个层面是优先发展、改革创新。这是实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两大重要保证。

(二)发展任务

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5+1+2”的八项发展任务。“5”就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统称国民教育体系;再加上“1”,即继续教育,这6个方面构成了终身教育体系;“2”就是教育的两个薄弱环节,即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这一体系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突出了终身教育理念,首次构建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继续强调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重点任务;三是首次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进行了系统规划;四是对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列了专章。

这次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八项发展任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指向,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教育,分别是积极发展、基本普及、加快发展,这里有一个“快”;第二类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分别是巩固提高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质量,这里有一个“高”;第三类是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这里有一个“大”,很显然既有规模问题,也有质量问题;第四类是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要给予支持。这里,我重点谈四个问题。

第一,关于“入园难”问题。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较大成绩,入园率逐步提高。201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6.6%,比2000年提高了17.9个百分点。但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供给不足。过去一些年,根据我国教育发展实际,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上,加上企事业单位改革,停办了一些幼儿园,造成了学前教育资源短缺。二是需求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加速,人民群众对孩子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更加重视,对学前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空前提高。

中央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学前教育发展。去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和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这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以国务院名义下发的第一个落实规划纲要的文件。下一步,主要是贯彻落实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多措并举,在四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办园,增加城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二是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幼儿教师培训,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合法权益。三是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和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四是多种措施加强幼儿园管理。主要是规范办园,提高保教质量,抑制过高收费,治理乱收费。

第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各地各校在减负问题上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但这个问题依然是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顽疾。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就业竞争压力层层传导到中小学的社会因素,也有以升学率考核学校、评价教师的管理因素,还有教育教学以及考试考核方式不科学的培养因素,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文化因素。其中有些因素短时期内可能难以完全消除,但再难再复杂我们也要旗帜鲜明、持之以恒、下大力气推进减负工作,尤其是小学生的减负工作,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最近《虎妈战歌》一书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关于中西方教育方式的讨论和争论,其中就包括对学生负担的看法。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出发。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难度、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等措施;学校要做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等工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减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学生留下更多了解社会、思考问题和动手的时间,去学习探讨感兴趣的东西。2009年,我国上海市首次参加“国际学生学习质量测评项目”,所获得的优异成绩和发现的某些问题,值得我们全面总结、深刻反思。

第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义务教育普九目标已经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据测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支出平均减少770-1100元,各级财政投入累计新增经费超过4000亿元。随着义务教育实现“不花钱、有学上”,但“上好学”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择校热”。主要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配置不均衡,以及管理不规范。

化解“择校热”的根本措施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的基本制度,不仅具有普及性、免费性,还有强制性、统一性。一省一市一县从实际出发,可以提高普及水平,可以扩大免费范围,但不可以改变国家义务教育制度。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今后10年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也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当前,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延长年限,而是均衡发展。抓住了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明确路径,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今年我们将制定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意见,出台督查、考核和评估办法。目前,教育部已与16个省(区、市)政府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确定各自任务,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督促各地加强统筹,落实均衡发展责任。二是明确举措,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设备、图书、校合等。均衡的目的不是削峰填谷,把好学校变差,而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把差学校变好,缩小校际差距,发展学校特色。三是抓住难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要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流动状况,稳步进行学校布局调整,防止因学校撤并出现新的“上学难”问题。要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今后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

第四,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这是伴随城镇化进程必然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两个群体。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167万、农村留守儿童2272万。为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提出,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近三年中央财政下拨62亿元,专项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下一步,一是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地研究制定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二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今年还将与妇联等部门协作配合,深化“代理家长”、“爱心妈妈”、“托管中心”等关爱活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三是随着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相关政策。

(三)改革任务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突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从内而外系统设计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等六项改革任务。改革任务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育的所有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上,落实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这里,我重点谈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这个问题重要而复杂,关系各级各类教育,涉及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我们要充分肯定我国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大力弘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但也应看到,我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一点也必须明确、清醒。我们将从德才兼备、文理兼容、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改革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去年,我们选择19所高校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个部委、7个行业协(学)会参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64所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今年还要启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同时,在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综合试验,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争取近些年有所突破,取得较大进展。

第二,关于高考改革问题。高考上接高等教育,下连基础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选拔影响很大。经过多年探索,我国高考制度不断完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是“独木桥”的问题、“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与素质教育衔接问题和公平公正问题。目前,人们的基本共识是:一方面,高考制度可能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最可行的制度,高考招生制度必须坚持;另一方面,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确有不足,必须深化改革。

下一步的基本思路:一是为解决“独木桥”问题,要完善多渠道升学途径,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种选择机会。要改进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办好开放大学,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二是为解决“一考定终身”问题,要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考查学生高中阶段多方面才能和日常学习中所反映出的素质,为高校招生选拔录取提供依据。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改革,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三是为解决与素质教育衔接问题,要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逐步实施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以不同人才需求标准选拔不同素质的人才。应当指出,高考与素质教育不一定矛盾,不能简单地把考试与素质教育直接对立起来,一说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一说考试就认为违背素质教育。考试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推进素质教育不是要不要考的问题,而是要解决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探索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素质教育要求的有机结合,促进素质教育各项要求的贯彻落实。四是为保证高考招生公平公正,要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主要是深入推进“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通过省际对口支援,缩小不同省份高校入学机会差距,2010年落实12万,今年计划15万,2015年将扩大到20万左右。进一步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去年11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文件,对中学生学科奥赛和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高考加分项目进行了政策调整,要着力抓好督查落实。要建立健全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和诚信体系,加强考风考纪建设,保证高校招生活动受到政府和考生、社会的有效监督。

考虑到高考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今年将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招生改革方案,指导改革有序推进。

第三,关于民办教育发展问题。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办教育还存在学校法人属性不清晰、税费政策不完善、教师身份和待遇不平等、公共财政扶持不到位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今后,在政策上要加大支持力度,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清理并纠正各类歧视性政策;制定完善各类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出资、捐资兴办教育;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民办非营利性学校要给予积极支持。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办法。

(四)保障任务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条件保障和制度保障。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六项保障任务。一是“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财”:保障经费投入。三是“物”: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四是“法”:推进依法治教。五是“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六是“项目”:本届政府启动实施10项改革试点和10个发展项目。这里,我重点谈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办好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有1700多万教师。他们兢兢业业,默默耕耘,甘为人梯,为国家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小学教师学历偏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和普通高等学校领军人才缺乏,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今后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大力宣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教学名师的先进事迹,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今年将出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方案。二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继续实施和扩大“特岗计划”,总结免费师范生教育试点经验,完善政策措施、扩大试点范围。深入实施“国培计划”,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三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推动中西部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开展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改革试点,激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四是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第二,关于教育投入问题。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次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当前,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落实政策筹好钱。“十一五”期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为实现4%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密集出台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等8项政策措施。现在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确保2012年达到4%。同时,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学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二是科学配置用好钱。要补短板,把财政投入和政策关注的重点,优先指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区域和领域。要促公平,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完善国家资助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要提质量,围绕增加教学投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吸引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加大投入。三是完善制度管好钱。要完善经费分配制度,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要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试行对直属高校总会计师由教育部直接委派,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化。要完善经费监督机制,成立国家教育经费监管中心,重点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过程审计和绩效考评,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严肃查处腐败行为。

三、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思路

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涉及体制机制,涉及保障能力。虽然表现在不同方面,但其深层次原因常常交织在一起,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统筹考虑、顶层设计,明确工作推进思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总体谋划;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中国教育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鲜明的自身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如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创新,重考试轻发展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不仅直接表现为公平问题,也是影响教育质量总体水平的重要原因。教育规划纲要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了本届政府实施的十大发展项目。在落实规划纲要过程中,要进一步细化、实化、量化,制订实施方案,分解项目任务,落实项目资金。目前,多数工程已经启动,剩下的也将在今年全部启动。实施这些工程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围绕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以重点改革为突破,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才能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制度保障。教育关系亿万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所有家庭的利益,任何体制机制的调整都必须科学设计、有序改进,不能有失误,更不能瞎折腾。要坚持统筹设计、试点先行,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一是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由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二是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由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在国家指导下进行改革。三是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自行组织改革试验。目前,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已经国务院部署,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要通过实施这些改革试点,以点带面,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发挥效益。

(四)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教育行政部门将按照中央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认真履行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克服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努力实现从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一是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重大政策出台前必须充分论证、公开听取意见。国务院已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由各方面、各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凡是教育改革发展中重大举措,都要经过咨询委员会咨询论证。二是加强对教育行为的督查。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督查体制,发布监测结果和督查报告,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办学情况、政府的管理情况等向全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的检验和监督。三是转变管理方式。一方面,要提高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该管的坚决管好,如重大政策、基本标准、教育秩序、资源保障等。另一方面,要简政放权,该放的坚决放开,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动各级政府、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在教育系统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政风行风学风建设,以党风带政风促行风正学风,并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不断提高教育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教育影响每个人的进步,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文是作者3月31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双月学术报告会”上所作的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节。交《中国发展观察》发表时,作者又作补充、修订。

标签:;  ;  ;  ;  

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与任务*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