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研究论文_史辉军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研究论文_史辉军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马鞍山 243000

摘要:我国城市化及城镇一体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种背景下使得建筑规模以及建设数量持续增加。在建筑施工时,应该加强对土建施工技术的应用。我国现阶段的土建施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中。不过众所周知的是,建筑对地基基础有严格要求,这就使得施工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土建施工技术容易被多种因素所影响,这就导致建筑工程质量无法得到良好控制。故必须加强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创新施工技术,有效提升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引言

现如今,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创新理念以及创新技术渐渐渗透到土木工程建设领域中来,为该领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目前施工技术已不能更好的满足多数量、大规模建设施工的需要,为此,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技术创新。由此可见,本文探究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1.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征

对于土木工程建筑而言,其特征多样,尤其在流动性和多样性方面更加突出。不同的土木工程,在建筑要求方面存在差异,对施工质量影响较大。一旦施工标准被确定,很难进行变更,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因此,为了切实保证施工质量,要重视对各部门的协调,强化标准和要求,实现施工质量的切实提升。

1.2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现状的阐述

在目前的土木工程施工中,需要实现对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控制的优化、分析反馈等,需要立足施工实际,满足综合应用分析的要求,避免孤立性。另外,在目前的理论应用方面,创新性不足,对工程技术的进步造成严重阻碍。在工程技术的应用中,其标准方面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缺乏充分的准备工作,目标不明确,缺乏对工程要求的全面认识,使得技术创新不具备优越的条件。土木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与优质的管理团队分不开,但是,很多建筑施工工程在管理上不到位,漏洞百出,一旦出现管理问题,很难及时找到相应的责任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管理的忽视直接影响技术的创新,不利于工程质量增强以及施工效率的提升。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

2.1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

复合地基是一项常用且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可将其分成柔性桩与刚性桩两种。其中,柔性桩主要包括砂桩、灰土桩、碎石桩、粉喷桩与浆喷桩等;刚性桩主要包括CFG桩、混凝土灌注桩与预应力管桩等。不同方法有不同的作用条件、工艺方法、施工要求、加固效果,但对柔性桩而言,其加固费用相对较低,且加固效果偏弱;而对刚性桩而言,其虽然加固效果良好,但所需费用较高。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兼具加固有效性与经济合理性的新桩基技术。

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以下简称PCC桩),其在龙门支架与设备底盘提供的支撑作用下,凭借上不振动头产生的持续振动力,向土层内沉入由双层钢质套管构成的空腔与活瓣桩靴,在沉入到要求的深度后,即可形成环形域,腔中灌注混合料,再振动拔出套管,此时管外土体和管中混合料即可形成整体管桩。沉桩与拔桩时,利用成模造浆器对润滑泥浆进行持续压入,以此确保套管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桩打入以后,活瓣桩靴正式闭合,并于拔桩过程中自动分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PCC 桩施工需要用到以下几种机械设备:装有卷扬机的底盘;可自行振动的振动头;支架;由双层钢套管构成的空腔;活瓣桩靴;润滑用成模造浆器;分流装置。PCC桩的成桩作用机理为:①施加振动作用使腔体模板进入土层当中,然后向腔中灌注混凝土,混凝土通过腔体进入槽孔,此时空腔模板可以起到良好的护壁作用,所以能防止塌壁与缩壁,使孔中混凝土达到良好的稳定性与充盈性。②在对腔体进行振动提拔的过程中,对灌注的混凝土进行均匀振捣,确保桩体达到密实。此外,使混凝土不断向两侧施加挤压作用,增加管桩的壁厚。③PCC桩施工中,因受到排土、振动与挤压等作用的持续影响,桩间土能得到挤密,振密与挤压的有效范围主要和腔体厚度等因素有关。

在PCC桩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技术控制,其主要技术性能包括:沉桩实际深度不能少于 25m;桩径应控制在 1000~1500mm 范围内;管桩的壁厚应控制在 100~150mm 范围内;灌注中所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为C10~C30;相邻桩位之间的距离按 2.5~4.0m 控制,并且要呈方形或者是梅花形。

2.2预制混凝土构件

产业建设是建筑行业在当下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加快实现建筑工程产业化的进程,必须重视对预制构件的应用。在当下的混凝土施工建设过程中,混凝构件是使用率最高的预制构件。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施工材料,但是其在不用情况下的使用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在施工中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合理使用。其次,在制作混凝土构件时,还需要根据相应的施工标准和要求来对其进行验收,确保构件质量的合格达标。支模是制作预制构件的第一步,在进行该环节的施工时只需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即可;当支模施工完成后,就需要绑扎钢筋,在此环节中,绑扎人员需要事先了解好国家对于钢筋节点设置和绑扎的要求和标准,在绑扎完成后,还需要按照相应的施工图纸和施工标准来进行质量检测,只有在经检验其质量合格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施工。通过对预制构件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大促进施工效率的提高,加快工程的进度。此外,最重要的是预制构件的制作必须按照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保证预制构件质量的合格达标。

2.3创新深基坑支护技术

在对高层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融入抗震设计以及建设地下空间等工作。为了使上述项目的质量及稳定能力得到保障,就必须要深入研究土木工程的深基坑支护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是基于土木工程的发展而逐渐研究出来的一项技术,目前最为典型的就是桩锚支护体系。对于需要挖掘比较深的土建工程的时候,施工人员必须要对现场的地质条件进行明确。当土质比较疏松、坑壁密度较低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灌注桩体系以及预应力锚杆,使施工效果得到提升。在对土木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很多临时支护的加固桩或是永久性的支护桩可以实施一体化支护技术。对于这一情况,就必须要一体化的承重以及支护系统可以有效满足各种支护的要求,并且能够在承重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利用这一方式,使施工速度得以提升,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从而使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2.4加筋碎石桩

为有效提高碎石桩实际承载力而开发出的一项新技术措施。在碎石桩正常工作时,应有径向上的约束作用,若地基土自身强度较低,则无法提供必需的径向约束作用,防止桩顶部周围碎石桩产生侧向变形,满足地基加固方面的各项要求,这项技术在碎石桩基础上布置竖向格栅,以此对碎石桩产生的侧向变形进行限制,进而实现保证桩基实际承载能力的根本目的。

1)通过加筋对桩体上部产生的变形进行约束和限制,确保荷载能够传递至桩体以下土体,以此减少地基沉降,保证地基的稳定性。(2)桩身受到加筋限制作用后,其模量比桩间土要大很多,地基应力根据模量重新分配,不断向桩上靠拢和集中,并沿着桩身不断向下扩散,从而保证应力实际分布的均匀性。(3)采用碎石桩能有效缩短孔隙水产生水平方向渗透作用的途径,使孔隙水压不断扩散,增强粘性土的排水固结能力,加快沉降速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取决于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技术创新,就必须针对当下的技术现状进行有效改革,更新技术观念,在企业中普及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机制,实现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不断进行创新理论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企业核心技术,促进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艳芳.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1):142-143.

[2] 王艳艳.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5(12):94+93.

论文作者:史辉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研究论文_史辉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