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在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线论文,现阶段论文,中国论文,民主政治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缺乏民主传统。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的民主政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说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点比较低。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应该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积极借鉴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经验,促进本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提了出来。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必然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不仅仅是某一部分人的事,而且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现阶段的统一战线作为凝聚全社会力量的纽带,是最广泛的。它以大团结、大联合为永恒主题,具有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巨大优势,能够把不同阶层、群体、党派、民族和宗教信仰者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
一、统一战线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权中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建立起了人民大众的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利益呈现出新的分化组合的局面,如中国社科院的重大研究理论成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划分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1](P8)。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概括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统一战线能以其独有的形式代表不同利益的阶层、群体、党派和民族,在社会分化组合中反映不同的经济和政治要求,从而最后影响政权的价值取向,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建设。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统一战线的存在有利于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发扬民主,可以说,当前我国统一战线的成员已经包括了全国人口的99.9%以上,其广泛性更能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民主制度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人民,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就选举的广度看,其代表既包括国内的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又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各民主党派、非党人士占40%左右,这些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监督,能发挥独特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全国政协中,不仅有社会各阶层、各界代表以及许多著名的特邀人士以外,还有港澳台同胞。有资料显示,“从全国政协历届委员所占比例来看,民主党派及无党派委员的人数平均占60%左右。第一届为59.4%,第二届为73.1%,第三届为65%,第四届为58.3%,第五届为51.1%,第六届为60.2%,第七届为59.7%,第八届为60.3%”[2](P218)。这样就联系了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充分反映各方面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
2.进一步扩大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保证和监督共产党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上任伊始,就强调“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务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仅关系到共产党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不仅仅是共产党的事,也是全社会各阶级、阶层、群体、各民主党派的事。这种关系体现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上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多党合作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不是几个政党轮流执政,也不是几个政党分享政权,而是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各民主党派通过各种渠道参政议政,如吸收一些优秀的民主党派人士在各级政权机关及职能部门担任领导职务,这样就能进一步保证共产党政策策略的准确性和方向性。虽然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各民主党派仍有很深厚的社会基础,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这样就有利于在社会利益分化整合的过程中代表更为广泛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扩大了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以保证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能真正地为人民谋利益。而且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产党处于决定国家发展方向的领导地位,就非常需要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批评,接受广大人民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这样就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同志在西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曾指出,党要领导好就要不断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就要接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主的民主监督。扩大对共产党的监督,不仅仅能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提高党的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还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真正实现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拓宽了对政府的监督渠道,保证政府工作的公正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人民政协的监督是一种民主监督即社会监督,其主要内容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界代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参加党和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上以及参加政协的各项活动中,对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用口头发言或书面提出的形式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失误提出批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对决策的监督、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和对国家工作人员公仆地位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如监督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高层次性,具有宏观性,具有鲜明的党派性,具有监督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以及监督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这样就有利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政府工作,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政府受到人民政协的监督,就有利于进一步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合法性。
4.促进我国政治从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的转变。传统的政治是以权力为导向的,政治活动的主要领域几乎都是围绕着权力问题而展开的,但随着政治文明的演进,尤其是英国的“大宪章”签署以后,世人的眼光从服从权力渐渐转变到限制权力,从重视政治权力逐步转变到重视个人的政治权利。政治文明演进的特征之一是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真正实现权利政治是我国现阶段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的条件之一,高度发展的民主政治是以权利为政治的核心,使权力服从权利,权力保障权利,权利制约权力。如何能真正实现权利政治,这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现阶段的统一战线是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旗帜的最为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仅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也包括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之间的统一战线,还有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间的统一战线。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参政议政能进一步准确反映不同阶层的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以便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而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共产党执政的监督,体现了权利对权力的限制。因此可以说统一战线能够促进我国政治从权力政治向权利政治的转变。
5.有利于基层实现“纳米民主”。基层民主一贯被称之为“纳米民主”,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基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来源和最终的受益对象,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扩大基层民主,这就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如何在农村真正实现基层民主显然是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一大课题。民主不仅仅是指亿万人作为一个共同体,在整体是民主的。亿万人中的每一个较小的政治共同体(如各民主党派、共产党、各社会阶层、人民团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内部,也应该是民主的。从微观上来看,统一战线有助于实现基层民主。从统战工作对象来看,城乡尤其是小城镇的统战工作对象比较广泛,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许多统战对象文化程度高、懂技术、会管理,社会联系又比较广泛,因此,他们在实现民主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尤其是实现城乡居民自治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否处理好基层的统战工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纳米民主”能否真正实现。
二、统一战线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在我国,统一战线制度建设本身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处理党派关系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处理民族问题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两岸关系的“一国两制”等。这几项政治制度,都体现了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宗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们的一大政治优势。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现代民主政治必然包括政党政治,而我国的政党政治是最有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造,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完善和发展这项制度,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作为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实现了一党领导与多党合作、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统一,在实现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持政治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是四项基本原则,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平等独立、协商监督,结构多元、目标一致。这种制度有利于集中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智慧和意志,使党和政府能及时准确把握社会脉搏、了解群众之所需,以制定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方针政策,进而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人民政协的职能体现,就人民政协的组成来看,具有组织上最广泛的代表性和政治上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民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各项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等都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2.民族区域自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主要居住在经济较发达、交通条件好的沿海各省、市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西部、北部和偏僻的边疆地区,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为了能够充分保证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不因居住的分散、偏远,不因人口绝对数少而出现重视不够或被忽视,我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大杰出创造。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这实际上就是把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既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又保证了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在西南地区实现的,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讲话指出:“少数民族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3](P76)
3.“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最初是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时为了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来的,其后经过了多次发展,到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一国两制”实现制度法律化。“一国两制”制度不仅有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加以规范,而且有专门的法规即两个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以规范。今天,在香港和澳门都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制度,这为解决台湾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阶级状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将统一战线称做“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新时期统一战线正式定名为“爱国统一战线”,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这就为“一国两制”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因为,在这个范围的联盟内,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它表现为,在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祖国统一为共同旗帜,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异,把赞成祖国统一,愿意为民族振兴出力,即使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台港澳同胞团结起来。在大陆范围内,爱国主义则体现为爱社会主义中国。
三、统一战线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中的作用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的环境,有了民主政权和民主制度,才能逐渐在全社会形成民主政治文化,虽然政治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滞后性,但在全社会一旦培养起了民主政治文化,它迟早都会对社会政治发展起到反作用,因此,“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和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4](P231)。统一战线在中国现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民主政权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还更深刻地体现在全社会正在形成的民主政治文化中。人是政治文化的主体,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的成员已经包括了全国人口的99.9%以上,而且统一战线汇集了大量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他们能够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吸收外国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上,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民主的政治文化。
1.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性。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都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政治理想,政治信仰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是人类共同奋斗的目标。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阶级阶层和人民团体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而努力。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信仰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例如,1997年民主党派的全国代表大会中,有七个民主党派修改通过的新章程规定政治纲领时都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民革”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民盟”、“民建”、“民进”、“农工”等民主党派都提出了相同或相似的纲领。这是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方针、总政策相适应的政治信仰。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再社会化”的内容,在整合多元化的社会利益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在政治价值评价中体现出一定结构性和最终取向的一致性。价值评价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系统进行的价值判断。政治文化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一定倾向和价值取向,体现一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统一战线中政治价值评价既呈现出结构性,又具有一致性。其结构性体现在社会基础的结构性和经济关系中的结构性,其一致性体现在都选择或认同社会主义,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怀。当前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呈现出一致性,表现在剥削阶级的消灭,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上。但阶级基础的一致性并不代表社会基础的一致,相反,统一战线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代表不同的阶层、利益集团。从经济结构来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如个体劳动者阶层、小工商业者阶层以及企业家群体,经济利益的不同层次所反映出的政治价值观也必然带有一定的结构性。但是,这并不是说统一战线内部的政治价值评价就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相反,在大的方向上,统一战线的价值评价就具有一致性,如大都选择或认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或即使是不认同社会主义,但维护祖国统一。我国统一战线不仅仅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也包括工农联盟以及爱国者之间的统一战线。大陆范围内的统一战线中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如工人、农民、各民主党派及各社会团体都选择了社会主义,都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而共同奋斗;而海外爱国者之间的统一战线是以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为政治基础的,其主要对象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即使他们不赞同社会主义,但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体现出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3.在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新中国的政治文化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形成了特色,而且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人是政治文化的主体,统一战线包括了全中国的大多数人,因此,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建设民主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中显得非常重要。统一战线素有“智力库”、“人才库”之称,他们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参政议政、实现现代化的民主监督等方面能起促进作用。第一,平等意识。平等首先体现在我国宪法中,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现阶段的政权是人民的,人民在政权面前是平等的。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次,平等体现在民族关系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占人口中的大多数,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少数民族的权利,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再次,平等最终体现在参与行使国家政权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都有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利。统一战线中的公民在承担政治角色如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平等的。第二,民主意识。统一战线有助于实现党内民主,在我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党在我国社会中的这种领导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以及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完善党内民主尤为必要、重要。完善党内民主主要靠共产党内部力量进行自我完善,但同时还要辅之党外朋友、民主党派同志、广大群众的外部帮助与监督。因为他们“能够对于我们党提供一种单靠党员所不容易提供的监督,能够发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我们所没有发现的错误或缺点,能够对于我们的工作做出有益的帮助”[5](P225)。统一战线作为完善党内民主的外部力量,具有社会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社团组织监督的综合优势。它既能发挥各自监督的优势,又能避免单个监督存在的不足。第三,参政意识。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趋多样,政治参与的要求和愿望不断增强,人民以不同的形式参与政治而不是一种政治冷漠现象。现阶段,政治参与微观到基层如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宏观到参加人民代表大会。在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进程中,政治参与在不断地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越来越广泛,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义务和责任。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提供了渠道和制度保障,各民主党派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以利于全社会形成更加强烈的参政意识。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中国民主党派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国家统一论文; 共产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