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努力做好财政扶贫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势论文,财政论文,努力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是扶贫攻坚的最后一年。按照中央要求,必须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完成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任务。因此,清醒地认识扶贫攻坚的形势,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做好2000年的财政扶贫工作十分重要。
一、进一步认清财政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
清除贫困,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消除贫困、摆脱贫困方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不朽奇迹。到199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42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4.6%。这在目前全世界贫困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加、贫困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有理由自豪的。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发展人权事业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最伟大的成果,也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充分体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坚强有力的,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目前,扶贫攻坚进入了最后关头,新世纪的扶贫工作也已摆在我们面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扶贫工作的形势是好的,扶贫攻坚的任务是艰巨的,扶贫开发的工作是长期的。
第一,扶贫攻坚有着许多的有利条件,决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领导对扶贫攻坚十分重视,并从组织上、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政策上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二是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济发展为扶贫攻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是20年的扶贫开发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四是我们有非常勤劳的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参与。集全党、全国之力,我们有信心取得扶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第二,扶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十分突出,任务相当艰巨。只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看不到事物困难的一面,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尽管目前农村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只有3000万到4000万,但大多数分布在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对生产、生活条件特别差的贫困地区,必须坚决移民,扶贫成本高;已经解决温饱的,有的只是一种低标准、低层次的脱贫,基础脆弱,一遇天灾,极易返贫;大宗农副产品阶段性过剩,价格低迷,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效益不高,农民劳务输出困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要解决1000万人(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年份只有8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又要防止返贫,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此外,从地域上看,目前各地的情况也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已成定局,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相应的难度要更大一些。
第三,正值世纪之交,及早谋划新世纪的扶贫开发方略已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党要“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并指出“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扶贫开发仍不能放松,要继续抓下去。”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发展也将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出现了农副产品阶段性过剩。也就是说农村、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阶段性变化的新阶段,市场化、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趋势增强,必须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必须向深度、广度进军,必须实施科教兴农,必须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须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的新体制。所有这些,对新世纪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适应这些正在变化的趋势,研究确定21世纪初的扶贫开发战略、方针、政策已经迫在眉睫。必须抓紧时间,及早谋划。
扶贫开发既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作为政府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扶贫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财政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是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到1998年底,仅中央财政预算内直接用于扶贫的投入就达580多亿元。如果加上地方各级财政的扶贫资金投入,这一数字将更加可观。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扶贫开发各项措施的贯彻实施。二是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新的管理办法不断引进,如湖南、云南等地推行的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等,对于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而提高整个扶贫开发的效率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财政扶贫工作的创新拓宽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领域。突出的例子就是1999年开始实施的财政支持科技扶贫试点。这一工作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也为做好今年的扶贫攻坚和下世纪初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四是不少地方财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以产业化开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等。
财政扶贫取得的成绩也充分体现了财政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所在。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和从事扶贫工作的同志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财政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从事这项工作的光荣和责任,从讲政治的角度去开展财政扶贫工作并做到了三个到位。即思想到位,动真心、动真情、动真格地开展各项扶贫工作,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各项扶贫开发政策;领导到位,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关心、支持财政扶贫工作,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到位,把财政扶贫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各级财政部门把扶贫工作当作一件重要的大事来抓,加强财政扶贫工作的力量,确保扶贫攻坚任务的实现。过去这样做了,现在和将来也必须、应当、能够继续做到。无论攻坚任务多么艰巨,只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打胜、能打胜这一仗。
二、切实做好2000年的财政扶贫工作
2000年财政扶贫工作总的思路是,按照中央的部署,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重点,突出三个着眼于,实现四个依靠,做好五项工作。
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是扶贫攻坚阶段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贫困群众最急迫、最盼望的也是解决温饱,必须摆在第一位来完成。财政扶贫工作必须与中央扶贫开发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
抓住两个重点,第一是抓财政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要从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对象,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集中力量支持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方面,决不允许把财政扶贫资金用到与扶贫攻坚无关的项目和方面,更不允许把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平衡预算,弥补行政经费,修建楼堂馆所和购买交通、通讯工具。第二是抓扶贫资金管理。国务院领导对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严肃财经法纪、整整财政秩序十分重视,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从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检查情况和扶贫资金审计的有关通报情况看,虽然不少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是好的,但也有不少地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上存在一些非常突出、非常严重的问题,如管理不严、不规范,挤占、挪用、浪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不仅扰乱了正常的财政秩序,而且严重地影响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采取严厉的措施,予以整顿,加以规范,要从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高度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
突出三个着眼于就是,着眼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整体生产力水平;着眼于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着眼于提高农民自身脱贫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保护“民气”。
实现四个依靠就是,依靠改革(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依靠基层干部。
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能否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资金投入是重要的保证。近年来,中央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扶贫投入政策,从多渠道安排扶贫资金。1999年,中央预算内安排的资金规模达100亿元左右。2000年,中央财政还将继续增加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财政部门也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增加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目前,有些地方存在扶贫资金主要依赖中央财政的思想,这是一个不正确的想法。需要强调的是,扶贫开发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和任务。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要增加扶贫资金,地方也要增加扶贫资金,最基本的就是按比例落实配套资金。二是预算内安排要尽量多增加一些,同时,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开辟其他资金渠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扶贫资金投入。
(二)按照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与监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运行要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财政扶贫资金也必须适应这一大趋势。从2000年起,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要在完善制度、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强化监督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对现行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研究明确新形势下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范围、责任主体、管理主体、处罚等有关规定,着手制定统一、规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二是强化财政扶贫资金的规范管理。要按照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要求,在各级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对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下达,封闭运行,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的及时到位。在管理范围和内容上,要改变重拨款、轻效果的状况。在管理方法上,积极推行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管理办法,有条件的地方,要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论证。要积极引进一些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扩大报账制和政府采购的试行范围。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改变事后监督检查比较被动的状况,把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实行全程监控;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机构、审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扶贫资金监督检查中的作用。对财政扶贫资金违纪违法事件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要对事,而且要对人。
(三)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重点。各地扶贫开发的具体情况不同,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比较大,但扶贫资金有限,不可能全部满足。因此,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坚持统筹安排资金的原则,优化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结构,合理确定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一是要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抓住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把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把扶贫开发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结合起来,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创造条件。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尽可能地为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二是要大力发展种养业。充分利用当地的种养业资源,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山坡要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和引导农民兴修水利;在干旱缺水地区,支持和引导农民修建小水窖,发展集雨灌溉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支持种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三是对一些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支持移民搬迁,实施造福工程。总之,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要做到“雪中送炭”,避免“锦上添花”。
(四)大力支持科技扶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贫困地区而言,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发展能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的种养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财政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大对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第一,要加大对科技扶贫投入的力度,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中用于科技推广和培训经费的比重,鼓励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到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传授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实用技术,进行科技承包。尤其是支持优良品种的引进、改良和繁育推广。第二,继续做好财政支持科技扶贫试点工作。由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组织的财政科技扶贫试点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这次试点除在资金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外,重点是通过科技推广应用和培训,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建立比较稳固且不断发展的脱贫支柱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这一试点工作意义重大,也引起了各方面很好的反响。今年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试点规模和范围。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与扶贫主管部门合作,选择一些地区进行科技扶贫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加以推广。第三,要对农民科技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给予积极的支持,尤其要注重对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也到了最关键的历史时刻,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解决,21世纪的财政扶贫工作怎么做等等,都需要我们进入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要从宏观、微观以及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抓住扶贫工作中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以及苗头性、趋势性的问题,深入基层,解剖麻雀。要对调查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共性、挖掘个性,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这也是“三讲”的要求,通过“三讲”教育,应使我们财政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都有明显提高,实实在在的提高。到群众中去,到实践第一线去,不仅是个优良作风,也是我们整体素质提高的根本途径。要牢记江总书记的教导:“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机构改革、人员精减的情况下,加强财政扶贫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财政扶贫工作水平。
标签:贫困地区论文; 贫困人口论文;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论文;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论文; 扶贫工作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中央财政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