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病房 辽宁大连 116000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 FMA评分及FI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常规护理;急性脑出血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其是外力冲击或体质原因所导致的静脉、动脉血管破裂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呕吐、眩晕等,该病发展迅速,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成功救治该病的概率明显上升,但治疗后的并发症仍较高,生活质量普遍较差[1]。因此,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其重要。为探讨程序化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3例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且对本次研究目的知情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患者及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将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58.25±6.58)岁,其中内囊出血20例、小脑出血10例、桥脑出血8例、丘脑出血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观察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7.25±5.58)岁,其中内囊出血18例、小脑出血11例、桥脑出血9例、丘脑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成立程序化护理小组,小组内护士长及护理人员均为培训合格后上岗,具有护理方法如下:(1)护理评估及方案制定:在患者入院后,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意识状况,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病情。护理小组成员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总结患者须首先处理的问题及病情评估情况制定与患者相符合的护理方案,并严格执行。(2)实施程序化护理方案:①入院处理:患者入院时如病情较为严重需立即安排到重症监护室,一般患者会有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极速下降的情况,需立即实施气管插管术。如患者病情为轻中度,入院后立即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留置导尿管,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②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调整输液的速度,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及呼吸情况,注意观察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③特殊护理:结合持续滴入湿化气道的方法,做好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护理,1日3次做好口腔护理,防止细菌侵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心理护理:该病患者一般都会存在焦虑、紧张的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详细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多向患者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⑤康复指导: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做出合理计划并实施,引导患者逐渐从肢体的功能锻炼转变到步行训练,可结果训练结果调整训练强度及内容,如锻炼过程中血压、呼吸状况出现异常,须立即停止。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评定标准
肢运动功能以肢体功能评分(FMA)进行评估,日常生活能力以运动功能独立性评价量表(FIM)进行评估,两者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强。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比较,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三种标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系统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进行表示,行c2检验,以P<0.05显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FMA评分及FIM评分比较
对照组53例,护理前FMA评分为(36.25±10.58)分,护理后为(43.25±13.02)分,FIM评分为(32.02±9.25)分,护理后(47.58±12.25)分;观察组53例,护理前FMA评分为(36.35±9.58)分,护理后为(58.56±14.02)分,FIM评分为(32.08±9.05)分,护理后(64.25±12.58)分,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前FMA评分及FIM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53例,非常满意28例,满意14例,不满意11例,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9.25%;观察组53例,非常满意40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23%;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53例,出现并发症14例(26.42%),观察组53例,出现并发症4例(7.55%),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该病的发生率逐渐升上,其具有发病时间短、速度快的特点,如不及时救治,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相关研究表明,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可对患者康复有显著帮助[2]。本研究以10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程序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FMA评分及FI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彩燕,陈彬彬.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程序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0):220-221.
[2]朱娜,代瑞花,周淑丽等.护理干预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在6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87-188
通讯作者:刘冬梅(1980-)女,汉族,吉林省公主岭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危重症护理
论文作者:杨扬,刘冬梅(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患者论文; 脑出血论文; 对照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并发症论文; 评分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