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民生”到“大民生”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跨越与发展
张 伟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
摘 要: 电视民生新闻近年来发展态势较好,是很多地方台的收视率保障,但是很多节目的“小民生”倾向突出,主要表现在内容庸俗化、格调低俗化和形式雷同化。如何强化栏目的“大民生”意识,转变新闻价值取向,创新节目内容和形式,跳出对一些琐碎事件的报道,将报道的镜头对准关系百姓生活的国家和地方重要政策走势,将百姓生活的“小话题”融入“大政策”背景中,以小见大,彰显电视民生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成为诸多电视人积极尝试和探索的领域。本文在分析“小民生”和“大民生”新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转变的方法,并结合笔者所在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实际操作情况,归纳出一些做法,以期与全国的电视同行共同学习进步。
关键词: “小民生”;“大民生”;电视民生新闻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得到长足发展,占据了不少地方电视频道的黄金时间段,也成为维持收视率的强有力保障。但是,电视民生新闻红火发展的背后,其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值得电视人警惕,那就是“大民生”意识不够,报道的选题过度集中在零碎化的“小民生”新闻上,直接导致民生新闻类栏目内容庸俗化、格调低俗化、形式雷同化。那么,如何提升栏目的厚度、深度和高度,制作出更加高质量的民生新闻?电视人唯有转变新闻价值取向,让“大民生”新闻成为民生报道的主流,才能让民生新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不同种源/家系1 a生扦插苗地上部分生物量比较可知(表4),四川广元市种源/家系生物产量最高,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最大值分别为443.32 g和193.51 g;其次是广东广州市、福建厦门市和江苏盐城市,平均鲜重达到210 g、干重90 g;江西乐安县和江西吉水县种源/家系生物产量最低。对不同种源/家系樟树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家系樟树地上部分鲜重(F=12.747,F0.01=2.95;F=3.584,F0.01=1.75)和干重(F=8.231,F0.01=2.95;F=3.998,F0.01=1.75)均差异显著。
1 “小民生”和“大民生”的概念
“小民生”,其新闻报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于百姓的个体案例上,主要是一些老百姓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市井小事,不具有代表性,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
2.2.2 混合对照品溶液 分别精密量取“2.2.1”项下单一对照品贮备液各适量,置于同一10 mL量瓶中,加甲醇定容,摇匀,得含淫羊藿属苷A、朝藿定A1、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宝藿苷Ⅰ质量浓度分别为 19.50、28.20、50.50、66.90、89.60、160.00、26.80、27.24 µ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大民生”,其新闻报道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及走势上,在报道方法上从小切口入手,以点带面,选取一些典型案例,将百姓生活的“小话题”与“大政策”背景紧密结合,其新闻立意是站在市井新闻之上,着重为了表达民生民意,反映公众诉求。具体来说,大民生新闻包含和涉及的范围更广,只要是与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或者是老百姓关注的事项,都可以成为报道的选题,比如说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社会稳定,等等,都可以进入民生新闻报道的视域。这样的新闻形式更有深度,更有分量,能够引发更多的观众关注,是一种更高质量的民生新闻形式,也是提升民生新闻栏目质量、走精品化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
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为了突出“民生特色”,将民生新闻与时政、经济类新闻区别开,认为民生新闻属于软新闻,而时政、经济类新闻属于硬新闻,老百姓不爱看,也不需要看。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国家出台任何一项方针政策,都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牵动着普通百姓的心,“国计”与“民生”在任何时候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民生新闻栏目关注民生、民意和民情,并不是要排斥时政、经济类新闻。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知识水平的提升,公众对于政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档好的民生新闻栏目要善于从民生的角度解读和剖析国家的方针政策,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说给老百姓听,这种将老百姓的“小事”与国家的“大政方针”联系在一起的“大民生”新闻,不仅能够提高民生新闻的厚度与深度,而且也具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
2 电视民生新闻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跨越的方法
2.1 扩大民生新闻报道的题材选择范围
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对于两档民生新闻类栏目《第一时间》和《帮女郎帮你忙》的记者编辑提出明确要求,不能将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割裂,当遇到安徽省内重要时政新闻发生时,一定要从民生新闻角度认真思考,找到适合民生化新闻写作的切入口。
语文课堂,尤其是小学的语文课堂,是希望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能够产生对于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兴趣。在兴趣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且多种的教学手段、方法都是在围绕这一教学理念。具体的语文情景的建设,让学生和老师互相配合,产生相互的能动的过程。这不仅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理念,更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解决了语文教育标准里的重难点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2.2 立足大众诉求解读国家的方针政策
对试卷的二维矩阵赋值,需确定每个题目考查知识点、认知水平及所占分值.对试题知识点归类所属内容主题,并以分值代表知识点数目.对于选择题,分析题干和选项确定知识点,后确定考生完成作答需达到的认知水平和分值.对于简答题与解答题,依据标准答案确定解题步骤、知识点、相应分值及考生完成作答需要达到的认知水平.以2015下半年真题为例,如下:
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把整档节目做成了记录民众日常生活的流水账,整档栏目都淹没在日常琐事中,忽视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要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转变,电视民生新闻必须要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适当地推出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将一些社会普遍问题摆上桌面,通过舆论监督的力量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整档节目的质量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民生新闻报道决不能停留在“小民生”的层面上,而是应该树立“大民生”的观念,深度挖掘各个领域的新闻素材,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技、体育,无论是国家大政方针,还是社会新动态,只要是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素材,都可以进入报道的领域,从民生的角度进行解读,唯有这样,才能大大拓展民生题材的新闻空间,提高其报道的深度。
2.3 强化民生新闻报道的深度
总体来说,如果说“小民生”新闻关注的是客观记录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那么“大民生”新闻强调的则是对于百姓的引导,帮助他们了解时政、经济类的新闻事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 电视民生新闻从“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的措施
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安徽本土化为特色,以关注民生为追求,打造了多档知名的民生新闻资讯类栏目,收视率常年位居同时段首位。近年来,在民生新闻报道的改革发展上,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尝试,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归纳出了几条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期与全国的电视同行共同学习进步。
3.1 重视时政新闻报道
不少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在采写过程中会陷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老百姓遇到的麻烦事、一些奇闻趣事就是民生新闻,其实他们的理解就受到了“小民生”思维的桎梏。民生新闻固然应该关心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但是如果节目的大量时间被这种琐碎的事件占据,不是重复着吵架、争执等家长里短,就是各种猎奇事件,内容难免会变得庸俗化和同质化,长期下来,不仅拉低了整档节目的品位,也会对听众失去吸引力。
3.2 重视节目策划
新闻策划是民生新闻类栏目避免同质化竞争,彰显栏目个性和质量的一个突破口,一次好的新闻策划,可以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角度新颖、选材精良、立意深远、挖掘深度,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有效地提升报道的质量,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有意识地策划,可以有效使一档民生新闻栏目跳出琐碎的怪圈,从更高的层面关注民生、民意、民情,实现“大民生”的报道效果。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目前的两档民生新闻类栏目《第一时间》和《帮女郎帮你忙》一直高度重视新闻策划。以《第一时间》为例,新闻策划是一项常年进行的常规动作,在每天的节目中基本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留给了策划类新闻栏目,在春节期间更是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时间。这些新闻策划在保障栏目正常播出的同时,也让节目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大民生”的报道范畴,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深度和高度,增强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
3.3 有效地组织电视直播
电视直播是电视节目播出的最高形态,在民生新闻栏目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电视新闻直播符合当前受众的收视习惯,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现场,最及时地传递信息,带给观众截然不同的收视体验。因为不论何时,对于不可预知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都是受众十分感兴趣的。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为例,针对一些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栏目会迅速召开记者编辑会,制订直播报道策划方案,将录制的采访视频与电视直播穿插进行,全方位深度解读新闻事件,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3.4 开展各种落地活动
好的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不应该只停留在电视荧屏上,更要深入生活,根据民众的需求来策划一场场落地活动,跳脱出每日家长里短的“小民生”报道,以媒体的力量来实践“大民生”的理念,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栏目的责任担当,形成栏目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以《第一时间》为例,这档在安徽家喻户晓的民生新闻类栏目,一直高度重视各类公益活动的举办,农民、寒门学子、受灾地区的百姓、生活贫困人群、讨薪人群,哪里需要帮助,哪里都会活跃着栏目工作人员的身影。比如说,截至2018年,15年间,《第一时间》策划组织的公益活动“映山红行动”已经举办了15季,为全省140多所农场小学,募集了160多万册图书,200多万元公益金,价值60万的体育器材。2005年到2017年间,《第一时间》持续不断助力安徽希望工程,帮助77 566名大学生圆梦大学,为他们筹得2.6亿多元助学金。
4 结语
民生新闻的改革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从“小民生”到“大民生”报道的转变,是电视民生新闻必须要实现的跨越与发展,民生新闻不排斥政治,也不排斥高雅,民生新闻也可以做得有深度、有力度、有社会影响力。只有将家长里短的“小民生”做成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大民生”新闻,才能把新闻真正做进老百姓的心坎里,才能形成品牌特色,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红.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如何关注“大民生”[J].中国记者,2016(4):64.
[2]夏吉江,于开见.从“小民生”到“大民生”——《民生热线》节目的厚度与深度[J].青年记者,2013(9):41-42.
作者简介: 张伟(1984—),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记者、电视编导,研究方向:新闻采编,电视节目研发。
标签:“小民生”论文; “大民生”论文; 电视民生新闻论文; 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