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伯特·183;弗罗斯特的寓言诗_诗歌论文

浅析罗伯特·183;弗罗斯特的寓言诗_诗歌论文

试析罗伯特#183;弗洛斯特的寓言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伯特论文,斯特论文,寓言论文,弗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7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4)03-0111-(06)

诗人有时视自己为智慧的化身,尽量采用聪明有趣或朦胧的手法去表述他们的思想。 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在回答“为什么他说的与想的不一致”时 说道:“我们从不这样做。我们喜欢引用宗教道德故事形式间接地暗示我们的观点”。 他认为一首诗歌的表现形式“应该像演讲一样简单而又直接了当,但如果再细读一下, 有时就应如寓言一样,让人悟出它的思想真谛”。(Prose 394)正如弗洛斯特指定的传 记作者劳伦斯·汤姆逊(Lawrance Thompson)所说,弗洛斯特“一直保持着寓言作者的 精神,通过描写一些动物富有戏剧性的细微活动,让人们联想到人类自己。在描写中, 人类和动物常常被混在一起,难以分辨”。(158)在弗洛斯特的许多诗歌里,动物确实 为人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教训。如果把诗人弗洛斯特看作是一位人生导师的话,那么我 们就一定会把他的一些诗歌比作是含义深刻的寓言。它们以“愉悦”开始,以“智慧” 结尾。(Prose 392)本文试图探讨弗洛斯特如何引用寓言的形式来传授他那深奥而又富 有智慧的人生哲理。

与弗洛斯特的其他诗歌相比,诗歌“役马”(Poetry 443)毫无疑问是一则意味深长的 寓言。诗歌中的陌生人刺死役马后,弗洛斯特接着描写了“傻了眼的”驾车者:

从不疑人的一对夫妇,

一直随遇而安,

最不善于憎恨他人,

而常人却认为这非得诅咒不可。

我们假定陌生人必须听从本人

或某人的意愿,

要求我们下马,

然后走完余下的路程。

几乎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简洁、幽默而又含蓄的方式来阐明该寓言的含义:因为没有 什么明显的理由非要这对夫妇下马步行,所以让人怀疑的超自然的确毫无同情心,显得 蛮横无理。在基督教世界里,这首诗歌是对上帝漠视人类的一个客观控诉。弗洛斯特让 人们懂得“自然力或神的力量,尤其是它们所具有的那些不受控制的毁灭性能……他让 人们意识到它们背信弃义以及专断独行的所作所为,并且特别强调由此而给人们生存带 来的影响”。(Potter 103)

一对不知名的夫妇及一次不确定的旅途点出了诗歌的客观性。我们对这对夫妇回家还 是外出无从所知。他们坐在“十分破烂的马车”里,暗示着他们的身体十分虚弱,他们 的“灯”(按照西方的文化传统,“灯”喻意为“理智及智慧”)却没有光,四周“漆黑 一团”,伸手不见五指。诗歌内的活动都是在黑暗中进行,因此所发生的事情可被认为 是恶梦一场。这对夫妇要穿越的树丛“无边无际”,似乎让人感到他们的旅途没有尽头 ,毫无目标,这或许显示了旅途中所作努力的目的及含义。没有终点的想法本身让这对 夫妇进退两难,受尽折磨。突然,“一个男子”从树林中冒出来杀死了他们的马,他的 行为被认定是故意的,但是我们在诗歌中又无从知道何以如此的理由。因为此事在“漆 黑一团”之中发生,我们只能假定诗歌中的主人公认为这是有目的的行为,但是又让人 捉摸不透。那个“男子”这样干是否出于什么邪恶的动机,或者该行为是有的放矢的? 因为这个举动迫使这对夫妇下马,然后完全依赖于他们自己的精神力量在黑暗中走完余 下的路程。

诗歌开头被描写成“太笨重的马”,后来变成了“野兽”,它如同人一样,重重地跌 倒在地。任何生命最后都会死去,死亡决定了所有事物的限度。诗中用来给马指路的“ 驮架”也断裂了。如果说“雪夜驻足林畔”(Frost,Poetry 224)一诗中的“小马”表达 了它想回家的本能,而不想逗留在危险的林畔的话,那么这首诗中的“笨重的马”,则 明白地显示出那种原始愿望的破灭。黑夜“穿越树林”如同神秘的男子“从树林里出来 ”一样,该男子与黑夜如出一辙,被同一种力量所支配。黑夜在“令人讨厌的阵风”中 消逝,将“役马”置于死地;在美国英语中,“阵风”与“役马”都与“draft”一字 有关。这儿,两个名词碰在一起,行为者与受害者合二为一,所有的一切最后化为一阵 风飘然而去,役马的任务也到此完成。

尽管诗中的主人公将自己和他的伴侣描写成“从不疑人的一对”,但是他们并非毫不 思考;他们似乎懂得知识在这片“无尽的树丛”中显得有限。道理明摆着,他们必须接 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他们把接受“命运”的安排视为生活的需要。如果他们的自由还存 在的话,则仅仅存在于他们对待“命运”的态度之中,因此主人公说他们“最不善于憎 恨他人/而常人却认为这非得咀咒不可”。“黑暗太可怕了”,(Frost,Poetry 302)他 们不愿意对这种伤害性的事件作出强烈反应,他们需要适应这种环境,非得从这种悲惨 的事件中找出一些人文主义的积极因素——不计得失,不怨天尤人。我们已经从上述诗 歌中获得了一种观点:必须以自己的理智对自然界作出反应,这样才能获得自由。从这 个意义上说,从毫无意义的事件中得出了有意义的认识,这就是人文思想的重要体现。

所以在“役马”一诗中,这对夫妇作出了可以被认为带有创见性的假设。在显然是毫 无理由的惩罚面前,他们作出了选择,顺其自然,并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他们认 为自然界以及人类活动必须“服从”命运的法则,而不必去搞清宇宙的安排。神秘的男 子和他们一样,遵循了自然界的安排;树丛、黑夜、风、陌生男子以及旅途中的这对夫 妇都是某种安排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服从”这种神秘的主宰力量。那对夫妇只能“下 马/然后走完余下的路程”。这就是诗歌的部分寓意所在。其含义十分重要,弗洛斯特 用诗歌来抵御所面临的黑暗与困惑。诗歌的寓意还在于邀请读者参与,然后或许我们可 以认为马的死亡是件好事,它能促使那对夫妇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完余下的路程。那 对夫妇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不仅能仿效而且也能做到。

此外,弗洛斯特有关鸟类的诗歌也富有教育意义,并且极富幽默感。许多诗歌表明他 是位知识丰富的业余生物学家,对鸟类很感兴趣。在“我们歌唱的力量”(Frost,

Poetry 239)中,不寻常的春雪将鸟群赶到唯一的空地——路边;它们在本能的驱使下 笔直往前飞,而不是绕到猎手的背后,结果成了本能的牺牲品。

它们只会飞到我的面前,

遭遇到同样的厄运。

不合时宜的风雪瞬间就将鸟儿的世界摧毁,然而,

一身中仅遇一次的风雪无法教会它们飞到猎手的背后,使其无法捕获;

没有一只飞到我的背后而逃生。

通过鸟儿的失败,读者认识到,尽管人类比鸟类高级得多,但人类也有缺陷。弗洛斯 特的诗歌告诫人们:不要太依赖于自己的本能,不能盲目干活,应该开动脑筋,作出自 己的选择。

通过对鸟儿的描述,诗人兼导师角色的弗洛斯特,不仅让读者知道他要教导人们的内 容,而且通过对天堂神秘性的戏剧化处理,还让读者懂得人的信念一定得具体化的道理 。在弗洛斯特“那就是一切”(Poetry 387)诗中,我们见到的是一头实实在在的“公鹿 ”。

这首诗里,弗洛斯特描写了一位孤独的男子,走到一个“布满乱石的海滩”边,想听 到一个对他的呼喊相呼应的回答,这位孤独的男子似乎是在向漠不关心或者是睡着的神 呼叫,可悲的是他所得到的仅仅是“模仿他本人呼喊的回声”,因此叙述者告知我们“ 他认为这宇宙中只有他一人”。这位男子确实是孤独一人。弗洛斯特在写这首诗歌的时 候,恰好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30年代后期他相继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孩子。诗中的 男子如同夏娃被创造出来之前的亚当,所要呼唤的是一种“异性的爱,本能的反应”, 没有它,男人的世界仅仅是“布满乱石的海滩”,男子呼唤“生命”表达了他内心最深 处的愿望。叙述者提示我们,“他的呼唤毫无结果”。全诗的神秘性完全由“直到(

unless)”这个词及该男子对飞溅的水花的理解所控制着:水中的乱石似乎变成了一头 “大公鹿”。但是公鹿的出现并没有实现男子的企盼,这头公鹿被认为是“附加于他的 某种生物”。该男子意识到这个世界仍然缺少一些东西,一些至今还未显示出来的东西 。“它(it)”到底指的是什么?诗中没有直接提及,但显然不是指“公鹿”,尽管它的 力量“如同瀑布”,让人敬畏。问题仍然存在:该男子是否看到了一个比“公鹿”更深 奥的东西呢?

该男子、诗歌的叙述者及我们读者到底相信什么呢?“在前方踩起滔天水花”的大公鹿 似乎知道那儿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否它暗示:这可以象征性地理解为世上有某种安排, 就好象诗中的生命是从混沌无生命的状态之中出现的?“踢水(Pushing)”、“上岸(

landing)”、“跌跌撞撞(stumbling)”及“迫使(forcing)”等这些现在分词都象征着 生命的力量。公鹿“压着灌木丛”的样子就如公鹿的形象进入那观察着的男子的心田一 样。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形象,但是怎样理智地并且自然地来诠释这个形象呢?这头公鹿 似乎就来自于观察者的心头。不下任何结论,也不作任何肯定,诗歌的叙述者最后以坦 率的口吻说道:“那就是一切”,这种经历是异乎寻常的。弗洛斯特从该经历中所领会 的以及我们从诗中所体会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所得到的,常常比我们所企盼的,要多 得多或者少得多。当人们认识到这种状况时,公鹿就出现了”,(Pritchard 202)接着 弗洛斯特提醒人们,“承认我们的无知及对不确定的状况作出最好的调节是现实的”。 (Sampley 190)

诗歌“那就是一切”中的富有活力的大公鹿,事实上是弗洛斯特的一种象征物,他用 它去抵消自己在失去妻儿后所产生的孤独凄凉的心情。在他的另一首诗歌“对视”(

Poetry 229)中,弗洛斯特用一对鹿——公鹿和母鹿来表达他对情爱问题所持的观点,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人类存在的这种不可缺少的情爱因素既是愉悦的源泉又是痛苦 的根源。在这首诗中他将“动物与人类作了细微入化的比较”。(Untermeyer 205)

在“对视”中,弗洛斯特将西方世界所熟悉的《旧约》中的内容重新改编,以反映新 英格兰乃至全美国清教徒的思想基础。他本人曾说这首诗歌采用了“纯净的语言,表达 了新的含义”,(Thompson,The Year of Triumph 483)《圣经》的语言当然是“纯净的 ”。在诗中,弗洛斯特“借用了《旧约》中《雅歌》(Song of Solomon)中的主要人物 来展现一对新英格兰情人如何对清教徒所限制的婚前性行为作出了新的认识”。(

Helphinstine 31)

在《雅歌》中,所罗门的一个妻妾将一头成年的牡鹿比作一位前去引诱她、并最终双 双坠入情网的年青牧羊人:

我所心爱的犹如一头公羚羊或一头牡鹿,

瞧,他站在那垛墙后,

从窗格里向内凝望,

我心爱的对我说:“起来,亲爱的,

我的美人儿,请跟我走;

冬天已经过去,雨也停了。

花儿又盛开大地,歌唱的时光已来临,

斑鸠(西方文化中指“情人”)的叫声在家乡已能听到”。(Metzger,OT 855)

然后她将自己比作一朵“山谷中的百合花”,表明那牡鹿能切实地实现他们相爱的本 能愿望:

我心爱的属于我,我属于他,

他在百合花中徜徉,

直到天老地荒,乌云散尽。

来吧,我心爱的,

犹如公羚羊或牡鹿站在悬崖峭壁之上。(Metzger,OT 855)

但是她的欢快瞬间即逝;在《雅歌》余下的篇章里,她的爱情让她倍受痛苦:她被自 己的同胞兄弟们抛弃,还受到了他人同样的蔑视。

弗洛斯特“对视”中的一对年青英格兰情人的境遇也是如此。他们首先见到的是墙那 边的一对公鹿和母鹿,墙挡住了他们继续前行的道路。尽管对动物的观察坚定了这对情 人对爱情的信念,可是他们仍然摆脱不了清教徒思想的束缚:如果他们不停留在那垛“ 用铁丝网围着/倒下的墙边”,如果他们不受到“这条路不能走/……让人迷失的路”的 思想的束缚,“爱情和遗忘或许会将他们带到/更远一点的山边/伴随着夜色的来临…… ”。

虽然弗洛斯特诗中的情人无法穿越那条被封锁的小道,但是他们似乎凭直觉知道相互 间的爱慕之情,所罗门的羚羊或牡鹿首先变成了母鹿,然后又变成了公鹿,在我们得出 结论之前仍然逗留在墙外:“俩个对视着俩个,你究竟为哪边说话”?这是动物与人之 间的一个非常直接的比较。凭着直觉,这对情人注意到了母鹿那“含情脉脉的双眼”, 它似乎认为“它们间的情爱不受威胁”。当母鹿自由自在地沿着墙向前迈步时,其中的 一位得意洋洋地说道,“这就足够了,还有什么别的东西需要企盼吗”?然而,情况突 变,他对异性天真的钟爱将事情给彻底搞糟了。

一头有着“诱人鼻孔”的公鹿,喷着粗重的鼻息声,引人注目地来到最前方,它的想 法不仅是假设的,而且还使用引语:“你为什么不挪一下身子?/或者显示一下生命的象 征呢?/因为你无能”。此时此刻谁也没有对公鹿的挑战作出任何反应,其中的一位得出 结论道,“这一定包含一切”,确实也是如此。尽管这头公鹿,犹如所罗门的羚羊或牡 鹿,被认为是主动挑逗情爱,但母鹿的行为在这对动物情侣中起着主导作用,世俗的激 情使他们深信“泥土又将他们的爱情奉还”。(按《圣经》的说法,人类的祖先亚当与 夏娃是上帝用泥土创造的。)

约翰·多尔(John Doyle)对这首诗歌作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评价。他说“因为读者将 会无意识地加上部分人类的观点,所以弗洛斯特更着重描写了墙那边鹿的情况,而不是 人类的情况。数量上的不平衡维持着戏剧性的平衡”。(65)下面是有关同一首诗歌的几 种不同说法。海尔斐姆斯汀(Frances Helphinstine)认为,“因为‘对视’中的情人首 先遇到母鹿,然后才是公鹿,人们就会自然地联想起这是所罗门的羚羊或是牡鹿引诱的 翻版,新英格人所特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规范使得弗洛斯特笔下的人物能够抵御所罗门 的牡鹿的引诱——生理需要的自然反应”。(33)然而,塞索(Laurence Sasso)完全从另 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此诗。他认为这种相遇“很可能象征着弗洛斯特诗歌里情人之间最有 利的境况。那对鹿是另一对(人类)的镜子,在男女之间成功地起着桥梁的作用。他们面 临的‘伟大高潮’体现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有的亲密无比的关系。在泥土将他们的爱 情奉还的寓意里,人们可以追寻到它的中心思想,这就是那对情人完全沉醉于被激发起 的情感之中,在那一刻相互间的爱慕中,同自然界分享着强有力的亲情,所有这些都加 强了他们之间相互都需要的爱情”。(105-106)尽管批评家各执一词,该诗歌中有两件 事肯定是存在的:在情人与鹿之间有垛墙;以及当一对情人与一对鹿“对视”时,人类 的本能面对着鹿的本能,洋溢着一种强烈的情感,犹如“巨浪”一般升腾,在诗歌结束 时,它仍然停留在空中颤抖:

犹如地球上一种无须寻找的恩惠,

已让他们相信泥土归还了他们的爱情。

是的,尽管在“对视”中,我们看到了弗洛斯特笔下的情人和鹿之间的友好相处,但 还是忘不了“那就是一切”一诗中所表达的更为寻常的孤独感。

除了用鹿来提示人们怎样对待人生外,弗洛斯特还用蜘蛛、飞蛾和“百病治”植物之 间的关系来表达伟大的美国哲学家、文学家爱默生有关命运的说法。弗洛斯特似乎赞成 爱默生的宿命论。爱默生在他的作品《命运》一书中说道:“每个生灵都有它的房屋, 但是最终房屋将生灵关闭”。(9)弗洛斯特在“天意”(Poetry 302)里认为人类经历的 黑暗面是同样的厉害及真实,自然界如同伪装着的敌人,它的突然袭击令人无法预测, 常常给人致命一击,它的恶作剧虽然看上去那么漫不经心,却给人们精神上造成更可怕 的震惊。

“天意”是一个微型的寓言故事,诗中死亡的悲剧是由身着白色外套的“演员们”来 完成的。一天清晨,在发现一只白色蜘蛛,在一棵白色的“百病治”树上抓住了一只死 去的白色飞蛾后,弗洛斯特的脑海中闪现出黑暗中所发生的惨局:飞蛾盲目地扑上了“ 百病治”树上的蜘蛛网。这致命的遭遇是天意还是偶然?白色的蜘蛛、白色的飞蛾及白 色的树充满了神秘性。伊丽莎白·阿茜克斯(Elizabeth Isaacs)认为弗洛斯特的描述“ 非常成功”,白色蜘蛛令人厌恶,更可笑的是白色的“百病治”树成了死去的飞蛾的“ 停尸架”。不管“白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意味着什么,“这儿它最终意味着死亡本身 有着存在的理由……白色的胖蜘蛛令人恶心,但也有些吸引人的地方,它有目的地、小 心翼翼地躲在白色的树上,吃着已僵硬了的白飞蛾,这些景象把读者带回到了现实世界 ”,(116)人类也面临着同样的死亡威胁。这首14行诗,尽管简短,但它却完整地表达 出了诗歌的主题:

如果那么一个小生命也由天意来安排,

漆黑的世界里还有什么可让人害怕?

诗歌最后两行所提出的假设和问题留给了读者一种无法消除的紧张感。弗洛斯特的问 题“不仅暗示着一种微妙的情景,而且还暗示着世上有某种邪恶的势力在起作用,如果 天意对这种小生命也不放过,依此类推,它对人类也会这样,因为人类是无法同自然界 的命运分开的”。莱捷尔德·库克(Reginald Cook)认为,“至少,诗人提醒我们,黑 暗中的这个暴力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应该提及,应该探讨”。(107)人类在这儿的确 是“与黑暗相识”。(Poetry 255)他们已经离开了“城市中最凄凉的小巷”,他们所听 到的仅是“一种间断的呼叫……/但并非是让我回去或说声再见”。他们在黑暗中感到 格外的孤独。以传统的观点来看,黑暗或许指邪恶,象征生命中所遭遇到的苦痛。

随遇而安是弗洛斯特想要让他的读者所接受的一个观点,但这并非是他生活哲学的全 部。他认为现实生活中逆来顺受是远远不够的。他曾经对他的传记作者劳伦斯·汤姆逊 说,他认为英国小说家迪福的《罗宾逊漂流记》是他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或许他将小说 中的主人公罗宾逊作为他生活中的榜样,“罗宾逊的形象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要在有 限的环境中感受到无限的舒坦”。(Thompson 207)世人同罗宾逊一样,是个“能力有限 的人”,常常被生活所抛弃。尽管我们有时认为人类是伟大的,但人的能力毕竟有限, 我们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在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后,还要 尽力创造“无限的舒坦”。弗洛斯特热爱罗宾逊。罗宾逊在海上遇险后,一人孤零零地 来到一个小岛上开始新的生活。他不屈服恶劣的生存环境,向人们显示了:一个人的能 力虽然有限,但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依靠辛勤劳动,就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无限舒 坦的环境。这就是弗洛斯特用以开导他自己的基本观点,也是他要让人们和他分享的精 神实质。

弗洛斯特懂得“天意”固有的恐惧,然后接受现实,“顺其自然”。他的诗歌所表达 的思想常常是“被动的”,要求人们“适应那些恶劣的生存条件,或者至少接受它们, 但是他也常常赞扬人类巨大的勇气及坚毅的耐心……所以人类能尽力保护自己。读者能 够在弗洛斯特身上找到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Potter 136)是的,从“天意”、“顺 其自然”以及“我们歌唱的力量”等寓言诗中,我们意识到或许有一种威胁人类的厄运 存在。首先我们需要去认识它,然后去接受它,最后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与之作斗争,让 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寓言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手法,它将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类比,它的历史 与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一样源远流长。寓言作者喜欢用寓言形式教育人们,弗洛斯特热衷 于用诗歌形式来表达寓言,指导读者聪明地过日子。他象“了解人类那样了解身边的动 物”,(Untermeyer 196)他的诗歌既优美动听又含义深刻。从上面所讨论到的诗歌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抵御恐惧、孤独及死亡等生动形象的例子。弗洛斯特笔下的昆虫、 鸟类以及动物都被人格化了,都被赋予智慧和勇气,用夏马(T.B.S.Sharma)的话来说, “……寓言中的动物及鸟类为弗洛斯特提供了有意义的明喻,因此他可用迂回曲折的风 格,嘻戏甚至讽刺的口吻来揭示和探讨社会思想问题”(106)。弗洛斯特寓言诗的寓意 深长,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人类很有帮助,他的诗歌教导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在读 解了他的诗歌后,我们学到了不少宝贵的教益,获得了一些正确对待社会的思想态度, 我们将尽力做到“将其当作一颗星/永远照亮我们的心田”。(Frost,Poetry 403)

标签:;  ;  ;  

浅析罗伯特·183;弗罗斯特的寓言诗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