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民合作社研究的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合作社论文,路径论文,农民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曾被中国历届政府当做解决农村问题最重要的途径,甚至被视为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21世纪初,当农民合作社再度兴起后,它迅速成为“三农”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包含“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得到相关文献的数量分别达45722篇和1 1987篇。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农民合作社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例如,郭红东、钱崔红(2005)从经济学角度综述了合作社的相关理论观点,并概括叙述了企业、联盟、契约关系视角下合作社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王军(2010)围绕合作社治理问题和治理机制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认为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徐旭初(2012[a])从合作社的质性规定和制度边界、发展的现实约束、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等角度对合作社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并对其研究趋势做出了若干展望。这些综述虽然从不同视角为学者了解合作社相关研究进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但都仅基于数量相对较少的相关文献展开定性述评,在把握合作社研究的全貌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从卷帙浩繁的农民合作社相关文献中发现理论热点,分析合作社研究的演化路径,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全貌,把握其研究动态,对促进未来的合作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试图运用文献计量方法,以2000-2015年CSSCI来源期刊上刊发的1060篇农民合作社相关论文为样本,对样本大数据进行转换处理,在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视角下的科学知识图谱,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国内合作社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化路径进行总结、描述和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学地呈现合作社现有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走向。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确保研究对象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本文研究以南京大学开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进入21世纪后,合作社再度兴起,学界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为确保研究结果更好地反映近些年来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研究将检索年限设定为“2000-2015年”。以篇名或关键词中包含“合作社”①为检索条件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158篇。经过人工识别剔除部分不相关文献后,得到样本文献共计1060篇。 (二)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是文献计量分析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统计同一对关键词两两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的频次,形成共词矩阵,以此来研究主题或学科之间的关系和结构(杨良斌,2014)。关键词是作者对论文内容和主题的高度概括和聚焦,它从论文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提取,反映了论文的核心思想,相当于论文的“眼睛”。而由某个领域相关论文中的集中关键词所形成的共词网络,则体现了该领域的知识构成和研究动态。共词网络中,两个关键词的共现次数越多,说明两者的关系越密切,这两个关键词所反映的主题也越被研究者所关注,越属于该领域的热点主题。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共词矩阵。通过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软件统计样本文献中所有关键词两两在同一文献中共同出现的次数,可以形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刘启元、叶鹰,2012)。为消除多值共词矩阵中频次悬殊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本文研究采用Equivalence系数②将多值矩阵转化为取值区间为[0,1]的相似矩阵。为了进一步消除相似矩阵中由过多0值造成的统计误差,将相似矩阵中各数值分别与-1求和生成相应的相异矩阵元素值,并形成最终分析所需的相异矩阵。 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能根据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相似关系和相异关系,将研究对象中同质性更强的关键词有机地汇聚在一起,以实现对高频关键词的更好分类,并将分类结果以树状图的形式呈现,从而挖掘出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高频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出现的规律,使后续对样本文献主题分析的结果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上。 3.多维尺度分析。在当前各领域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不断丰富和发展,呈现出多维复合态势的背景下,多维尺度分析能在保留研究对象之间原始关系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从多维空间转移到低维空间以进一步定位、分析和归类。多维尺度分析能将各高频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以点的形式呈现,而关联性较强、相似程度较高的高频关键词会向中间的更核心关键词汇集进而形成不同的关键词词组,根据这些词组所反映的主题,可以对基于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的热点主题结果进行科学性验证,使对相关文献研究主题的分类更明确。 4.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能通过节点和节点间连线将诸多要素按照事物内在规律和属性联系在一起,而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综合使用数学模型、图论等方式研究行动者与行动者、行动者与其所处社会网络以及网络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斯科特,2007)。在本文研究中,各高频关键词能从合作社研究领域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得到体现,而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可以从合作社研究领域社会网络中的连线得到体现。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共现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能进一步探索高频关键词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各主题内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5.综合分析法。本文研究在挖掘样本文献数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为了实现各种方法的相互统一和相互补充。这是因为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性能,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规避其劣势,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准确。比如,聚类分析往往忽视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多维尺度分析与之类似,也不能进一步体现关键词之间联系的强弱;而社会网络分析虽然能避免上述不足,却不能对关键词进行明确的归类。 基于利用以上几种分析方法所得到的客观分析结果,结合笔者在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经验,笔者将进一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关键词进行逻辑分析和推断,挖掘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研究过程及发现 (一)样本文献统计概况 1.相关文献量。2000-2015年,CSSCI来源期刊刊发的合作社研究文献量的增长(见表1)以2006年为拐点:在2000-2005年期间,相关文献量的增长较为平稳;而在2006年及以后,相关文献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在2014-2015年达到最高峰。这表明,合作社相关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结合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国正是在200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下文简称“《合作社法》”),此后,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合作社研究成果的日渐丰富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实践的不断推进。 2.核心作者。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是该领域知识不断积累和创新的结果,核心作者是其中的骨干力量,而核心作者群的相关成果对其所在领域的研究具有导向作用。识别核心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某一领域的主流观点和研究动态。通过分析某一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发文量及其发文的被引次数,能识别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和核心作者群。本文利用SATI软件,基于样本文献数据,识别了作为第一作者且发文量超过5篇的作者,结果见表2;利用CSSCI数据库的被引用文献检索功能,识别了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单篇被引频次排在前30位的文献的第一作者,结果见表3。 从表2可以看出,2000-2015年,黄祖辉、苑鹏、崔宝玉、黄胜忠、徐旭初和赵泉民在CSSCI来源期刊合作社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为10篇以上,属于这一领域的高产作者。通过分析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文献单篇被引频次的排名情况,可以发现,林坚在2007年发表的《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的被引频次高达49次,该文较早地关注了合作社成员因为资源禀赋的不同而出现的结构异质性,这使合作社主要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被少数核心成员控制,该文在合作社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张晓山、黄祖辉、徐旭初、黄胜忠和应瑞瑶等为第一作者的相关论文在2000-2015年单篇被引频次排名前30位的合作社研究文献中有多篇,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结合表2和表3中的结果,可以看出,黄祖辉、黄胜忠、徐旭初、张晓山、应瑞瑶、苑鹏、任大鹏等学者是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3.主要研究机构。利用SATI软件分析样本文献作者所在单位的数据,从其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合作社研究文献的作者来自高校,说明高校是合作社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在这些研究机构中,绝大部分是地处东中部地区的高校,这一方面与东中部地区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密度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东中部农村地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合作社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在这些地区较多有关。在合作社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中,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社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均为40篇以上(共计在CSSCI来源期刊上刊发相关论文182篇,占统计样本总量的17.2%),这些单位是合作社研究领域比较活跃的机构,属于领军团体。 (二)高频关键词及共词矩阵构建 通过SATI软件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060篇文献中累计有2306个关键词。为了更好地挖掘近些年来合作社研究中的热点主题,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将出现频次排在前列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并抽取其中排在前60位的60个高频关键词(如表4所示)展开分析。合作社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体现了近些年相关研究者注意力的汇聚,代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表4,可以发现,近些年来合作社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内部因素,也涉及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因素;研究对象呈现多元化态势,涉及农民、政府、龙头企业等。科学地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内涵、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合理归类,是进行热点主题分析的重点。基于SATI软件利用Equivalence系数对高频关键词矩阵进行转换和处理后,生成了最终分析所需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由于篇幅所限,文中只列出频次排在前7位的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数据(如表5所示)。 (三)聚类分析结果 为了对各高频关键词进行科学分类,本文研究接下来将消除共词频率影响后的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分层聚类处理后,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图谱 基于聚类分析结果,结合笔者多年来对合作社研究的经验,综合考虑各高频关键词的含义,本文研究将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归纳为8个,在图1中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命名为“合作社经营模式”“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合作社与农业现代化”“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合作社治理与运行机制”“合作社融资”“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在考虑合作社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每个主题内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差别相对较小、联系较强,而不同主题间各高频关键词的差别相对较大、联系较弱,说明聚类分析的效果比较理想。在由高频关键词汇聚的各热点主题中,“合作社经营模式”“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治理与运行机制”这4个主题揽括了更多的高频关键词,说明合作社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4个主题关注更多,相关研究更广泛、更深入。而结合近些年合作社发展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基于聚类分析得到的合作社研究领域的这8个热点主题反映了近些年来合作社实际运行中所面临和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这说明,在合作社研究领域,学界的问题导向意识较强,和实践的契合程度较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合作社与合作社运行本身涉及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系统,随着合作社研究的深入,各研究主题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联系,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研究对合作社研究领域热点主题的把握。为进一步深化和明晰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本文接下来展开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四)多维尺度分析结果 将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基于多维尺度分析中的Euclidean距离模型进行降维处理后,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与上述聚类分析结果大体一致,形成了5组高频关键词词组。根据高频关键词的含义和分布特征,经过反复比较和斟酌,在图2中按顺时针方向从图正上方开始将这些词组分别命名为“合作社治理与运行机制”“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合作社经营模式”“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与聚类分析结果相比,在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中,“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更为凸显,说明这一主题在近些年合作社研究领域较为重要。 图2所示的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文聚类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图1部分主题中的高频关键词被分散到图2其他主题中,所以,通过多维尺度分析所得到的热点主题在外延上相对更广泛一些。在多维尺度分析结果中,没有特别居中的关键词,说明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呈多元化态势。 图2 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图谱 (五)社会网络分析结果 将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6中,转化为UCINET6可识别的文件,然后再将该文件导入可视化分析工具NetDraw中,最后得到如图3所示的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谱。 图3 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谱 社会网络通常从网络密度、中心性等维度进行描述。网络密度用来衡量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其值由社会网络中各节点间实际连线数和可能的最大连线数之比构成,介于[0,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1,说明节点间的关系越密切。在图3中,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的网络密度及其标准差均较低,反映其密度水平偏低。具体表现是:处于该图中间位置的关键词连线较多、比较密集,而处于周边的关键词连线较少、相对稀疏,表明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层”。为了进一步评价该网络的整体聚集程度,笔者分析了该网络的点度中心势,其结果为7.8%,反映了该网络整体呈现相对分散的态势。尽管如此,处在该网络中的中心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其他关键词的连线仍相对较多。 在本文中,中心性反映的是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中各关键词的重要性或所处的地位,是对网络结构性的度量。在社会网络分析图谱中,节点的大小和与节点连线数量的多少是中心性的可视化体现。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相应的节点就越大;而连线越粗,说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强。反之则相反。节点的中心性通过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来度量,三者分别从不同维度来度量各关键词的重要性,或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其他关键词的能力。社会网络分析图谱的点度中心度反映了一个关键词与另一个关键词的相互关系。某一关键词所代表的主题越重要,则会有越多的关键词与之相连,其相应的点度中心度值就越高。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谱整体的点度中心度值为2.83%,“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股份合作社”“制度变迁”“影响因素”“合作经济组织”的点度中心度值排在前十位。并且,这十个关键词在社会网络分析图谱中的相应节点较大,与其他关键词的连线较密集,也反映出这些是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热点。 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谱从整体性的角度可视化地呈现了合作社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为核心关键词的周围,形成了“影响因素”“治理结构”“农业产业化”等热点词汇,在这些热点词汇周围又汇聚了其他热点词汇。这一网络分析图谱反映了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各热点词汇之间纵横交织、盘根错节的联系。 (六)综合视角下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③分析 根据聚类分析得出的合作社研究领域的8个热点主题、多维尺度分析得出的5组高频关键词词组之间的位置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得出的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结合笔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本文研究对图3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再度整合,形成了综合视角下的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图4显示,近些年来合作社研究总体上已经形成了由点、线、面构成的知识网络,处在中间核心位置的关键词为“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影响因素”,其节点较大,与其他关键词的连线较多,具有较大的中心性。同时,这5个核心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注意力的聚焦。围绕这5个核心关键词形成了综合视角下合作社研究领域的5个主题,每个主题由相对核心关键词与周围关键词簇拥形成。通过综合分析,在图4中按顺时针方向从图正上方开始将这5个主题分别命名为“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合作社治理与运行机制”“合作社经营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 图4 综合视角下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知识图谱 四、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讨论 前文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处理,归纳了合作社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并以可视化方式展示了热点主题的全貌及各热点主题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下文将基于综合视角下2000-2015年合作社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对热点主题进行“视觉化思考”。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挖掘这一知识图谱所蕴含的知识体系:首先,根据各主题所涵盖的关键词的含义和相互联系确定主题的内涵和外延;其次,通过查找各主题中学界认可度较高即被引用频次较高的文献,归纳各主题下的主流观点。 (一)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 在中国特色合作社发展道路上,政府在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也是必须首先予以明确的基础性问题。在1060篇样本文献中,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精确包含“政府”一词的文献量高达301篇,占28.4%。这说明,相关专家、学者非常重视研究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从图4可以看出,“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是进入21世纪十多年来合作社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政府”“政府扶持”“政府规制”“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利益”等高频关键词反映了这一热点主题的重要内容。农民合作社不仅是一种具有益贫性、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正外部性较强”的经济组织,更是一种政府支持下推进社会管理的“法团主义”组织,是国家权力在农村的制度性“嵌入”工具。政府与合作社在面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挑战和解决新问题的“序贯博弈”过程中,政府起着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和法律规制等主导作用,而合作社则不断反馈和解决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图4可以发现,在“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中,有的学者从中国合作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追溯政府与合作社的相互关系,从改革开放前农民互助小组、高级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部分涉及该时期“供销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等早期农民合作化的探索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对当下合作社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构建提供某种指导与借鉴(例如杜奋根,2012)。而更多相关研究关注的是近些年来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政府引导来促进和规范合作社的发展。在政府对合作社的管理方面,近些年来,政府在对合作社的管理和规制中虽然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但在实践中却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合作社的民主管理、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监督,“一股独大”和各种侵害小规模农户利益的现象非常普遍(任梅,2013);追求合作社的数量而忽视了合作社的质量,重效率而轻公平,注册登记环节审核不严,导致“假合作社”泛滥(邓衡山、王文烂,2014);不少地方存在出资方或大户“俘获”政府相关规制者以实现“共谋”,利用政策扶持谋利、套取相关项目资金、损害小规模农户和小合作社利益的现象(崔宝玉,2014);对合作社的专项资金扶持中追求“短”“平”“快”,不利于合作社的长远发展;税收扶持政策不成体系,贷款扶持不到位,知识培训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扶持也存在诸多问题(崔宝玉、刘峰,2013)。针对以上问题,相关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均强调应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任大鹏、王敬培,2015),共同将这一主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二)合作社治理与运行机制 合作社创立后如何实现有效治理,是一个持久的研究主题。在前文的文献计量统计过程中,不论是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还是综合视角下的社会网络分析,其结果都显示,该主题揽括了较多数量的高频关键词,且这些高频关键词多与“合作社”本身密切相关,凸显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内部治理与运行机制的重要性。图4显示,“合作社的治理与运行机制”是相关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主题,由“制度安排”“治理结构”“治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等相对核心关键词组成,涉及产权、成员异质性、效率、资金等问题。当合作社的规模逐渐扩大后,由于资源禀赋、参与合作社的动机与目的不同,合作社成员的异质性也不断扩大。作为资金、技术或经营才能等稀缺资源的拥有者和更大风险的承担者,成员中的大户主导了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在实际运行中操纵着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侵害了小规模农户的利益,背离了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没有效率的合作社会失去市场竞争力,难以生存和发展;而没有公平的合作社难以被成员认同,从而失去凝聚力,导致合作社性质发生改变,变为“假合作社”。在成员异质性趋势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如何缓解合作社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是“合作社治理与运行机制”主题下的核心问题。 在“合作社治理与运行机制”这一主题下,结合图4与合作社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笔者发现,近些年学界比较关注合作社内部的委托—代理问题。大部分相关研究认为,合作社内部存在成员与经营者之间、普通成员与核心成员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王军,2010);由于合作社成员的异质性较高,在资源禀赋和所承担的风险上差异较大,在合作社实际运行中所做的贡献不同,合作社成员在利益分配方面产生了激烈冲突(楼栋、孔祥智,2014);在上述背景下如何保护弱势社员的利益等,是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张晓山,2009)。针对这些问题,于会娟、韩立民(2013)认为,应提高合作社理事会的监督地位,优化合作社的产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在成员退出权、投票、决策异议等方面的制度设置,调动社会因素参与合作社治理。 此外,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和图4,可以发现,在“合作社治理与运行机制”主题下,“联合社”“资金互助”也是近些年相关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如何实现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和促进社际关系良性发展,是这一主题下有待开展持续研究的问题,将进一步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关注。 (三)合作社经营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中央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农民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与变迁,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图4“合作社经营模式”主题中,“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农超对接”“家庭农场”等问题成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点。现阶段,有关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它们从多种视角对其展开了理论阐释和比较分析。虽然不同研究者对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分类标准存在不同,但是,绝大部分相关研究者认为,近些年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公司领办合作社(即“公司+农户”)、农户与公司入股合办合作社、农民自办合作社与公司对接、农民自办合作社加工生产这四种模式(苑鹏,2014)。这四种具体模式都有其内在的生成机理,在促进农业纵向一体化的过程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优势(孔凡宏、张继平,2015),同时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现实中,大户领办型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领办型合作社具有基于大户和龙头企业承租土地而形成的规模优势,基于农超对接而形成的市场效率优势,以及基于规模和公司化经营而形成的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徐旭初,2012[b]),比其他类型的合作社更有竞争力,逐渐成为合作社的主流类型。虽然主流类型的合作社不仅因离经典合作社的原则和特征要求甚远而一直饱受争议,而且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大户和龙头企业套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好处、侵害小规模农户利益、被少数精英控制等问题,但是,从理性的角度而言,小规模农户选择继续留在而不退出合作社这一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决策,说明这种主流类型合作社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汤鹏主、范云峰,2014)。如何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社现有的经营模式以及探索建立新的经营模式,确保合作社经营能真正实现服务成员和内部民主控制等基本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图5“合作社经营模式”这一主题下相关研究者未来探索的热点所在。 (四)土地股份合作社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2005年农业部施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后出现的一种新形式的合作社,近些年来在农村地区大量涌现。“土地股份合作社”一词最早于2006年出现在样本文献中,且标题、关键词或摘要中包含该词的文献数量在2006-2015年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体现了学界对这一形式合作社的关注力度在不断加大。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了所在地区非农从业人口数量增加、土地撂荒较为严重等问题,且其“保底分红”的盈余分配方式能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肖端,2015)。图4中,该主题的相对核心关键词由“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组成。在中央政府推进土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的政策背景下,土地股份合作社能较好地解决这些政策实施所面临的问题,这一主题是近些年和未来合作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一主题,研究者主要从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合作社法》相关规定之间的矛盾以及与专业合作社对比的视角展开研究,并给出了有关政策建议。部分学者认为,土地股份合作社只发挥了土地流转中介作用,大多数成员不从事农业生产,退社难,按入股土地份额参与分红与《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存在诸多矛盾(高海,2014)。土地股份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在合作基础、产业选择方式、内部组织与运作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孙中华等,2010)。在政策建议方面,许多研究者认为,作为一种新事物,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存在和不断发展有其内在合理性,但是,政府必须从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出发加强对它的规范与引导(楼栋等,2013)。 (五)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 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如何利用合作社促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合作社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新农村建设”一词于2006年首次在合作社研究领域的样本文献中出现,说明相关研究者较早关注到了合作社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图4中,“新农村建设”一词具有较大的中心性,并与“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社会资本”“农民合作组织”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这一热点主题。 前文分析已指出,合作社不仅是一种经济合作组织,更是国家权力在农村的制度性“嵌入”工具,它与新农村建设在多个维度上具有契合性(孙迪亮,2012),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学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相关合作社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的集中规划、统一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王迎光,2006);合作社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在生产中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滥用,减少了秸秆焚烧等行为,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改善,保护了农村环境(陈阿兴,2010);在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精英流失严重、村民对村庄事务管理表现冷漠(贾大猛、张正河,2006)以及取消农业税后“村两委”在村庄管理和组织上表现疲乏等背景下,合作社核心成员在经济和组织上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体制外的重要基层治理资源,农村社区内的合作社成员甚至将通过参与村委会选举成为村庄政治中的重要主体(韩国明、张恒铭,2015),并对基层民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五、合作社研究的演化路径和潜在热点 这一部分的思路是:首先,主要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研究热点的纵向分析,挖掘出2000-2015年历年研究热点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探索合作社研究的演化路径;其次,根据研究热点的演化规律,结合国家在合作社领域的政策导向以及合作社发展环境的变化,在与多位专家进行交流与探讨的基础上,得出该领域未来的潜在研究热点。在具体操作上,本文利用SATI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历年相关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在前30位的关键词,同时根据各关键词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在时间维度上对相邻年份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整合与统计。通过分析,2000-2015年合作社相关研究在演化路径上经历了5个阶段(如表6所示),该领域未来具有5个潜在的研究热点。 (一)合作社研究的演化路径 在统计2000-2015年历年相关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以分析农民合作社研究演化路径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2006年10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合作社法》为节点,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存在明显的分野。根据《合作社法》颁布前后两个阶段研究者所关注重点的不同,可以将2000-2015年的合作社研究具体细分为合作社立法前阶段、立法进行时阶段、立法后初期阶段、研究多元化阶段和反思与完善阶段,具体如图5所示。 1.立法前阶段(2000-2003年)。在《合作社法》颁布前,合作社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合作社的功能、作用和优势(比如农民合作社在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使农业适应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促进传统农业实现市场化转型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大量介绍国外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并论证了在中国发展合作社的必要性。观察表6中这一阶段排在前30位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合作经济”“农业产业化”“农民利益”“发展”“农业经济”“农业发展道路”等排在前列;“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关键词体现了相关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早期合作社发展进行了回顾;“罗虚代尔原则”“日本农协”“中国台湾农业合作社”“美国合作社”等关键词反映了相关研究对合作社原则和国外合作社的介绍。这一阶段合作社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在国家层面上再次启动农民合作。 2.立法进行时阶段(2004-2006年)。在这一阶段,国内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合作社逐渐被纳入国家议事日程。呼吁加强相关立法以使合作社取得合法地位,关注相关立法内容,讨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合作社制度以及各类合作社制度的优缺点等问题,是这一阶段相关研究的重点内容。在这一阶段,一些研究者主张建立一种服务内容较为宽泛的农民合作社,相关立法不应对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服务项目等做太多的限制,应发展综合型合作社;而另一些研究者结合中国国情等现实因素,主张发展专业型合作社。观察表6中这一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制度创新”“合作社法”“合作社立法”等排在相对靠前的位置,反映了这一阶段专家、学者呼吁合作社立法的需求;而其中类似“农业中介组织”“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反映合作社类型和服务项目的关键词较多,说明这一阶段的合作社研究集中于讨论相关立法内容。 2006年10月,《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并于2007年7月开始施行。《合作社法》提出中国建立和发展专业类型的合作社,这对此后合作社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内容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成为国内合作社研究的分水岭。观察表6,可以发现,在《合作社法》颁布前,国内对合作社的称谓非常庞杂,且“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词在高频关键词列表中的排位相对靠后;而《合作社法》颁布后,学界对合作社的称谓相对统一起来,且“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词在《合作社法》颁布后各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列表中排在首位。根据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本文把立法前阶段和立法进行时阶段统称为“合作社探索阶段”。 图5 2000-2015年合作社相关研究的演化路径 3.立法后初期阶段(2007-2009年)。在《合作社法》颁布后的早期,虽然合作社在部分地区已有一定发展,但在绝大多数地区仍然是一片空白。鉴于合作社在农村的特殊作用以及自身所具有的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合作社很快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支持。适应相关实践的需要,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如何在《合作社法》的指导下建立合作社、如何发展壮大合作社、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分析表6中这一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合作社立法”“法律属性”“合作社法”等关键词体现了相关研究在《合作社法》颁布初期围绕如何在法律指导下发展合作社而展开;而“新农村建设”“政府扶持”“影响因素”“三农问题”“农村金融”等关键词的排名均较靠前,体现了合作社研究注重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影响合作社发展的外部因素。 4.研究多元化阶段(2010-2013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合作社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一时期相关研究的注意力开始向合作社自身转移,包括合作社内部的管理、资金筹集、可持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经典合作社的比较、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等。在这一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快速增长(共计有相关文献427篇,占样本文献总数的40.3%),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从表6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合作社相关研究的主题非常广泛,且多集中于合作社自身,涉及外部因素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与合作社运行相关的“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研究问题开始凸显;而类似“阶层分化”、“成员异质性”等问题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这一时期既是合作社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合作社研究走向成熟、主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 5.反思与完善阶段(2014-2015年)。目前,中国合作社发展呈现数量上“繁荣”的特征(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合作社总数超过153万家,入社农户达1009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2%④),但是,其质量堪忧,存在大量“假合作社”(实为公司)、“空合作社”(注册后从未开展过业务)、“死合作社”(已经停止运行),在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官僚化操作下,部分地区急于求成,将农民合作社“煮成了夹生饭”。所以,这一时期一些务实的研究者深入乡村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合作社研究开始进入反思和完善阶段。同时,中央政府在这一时期提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⑤,许多相关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土地流转”与“土地股份合作社”。分析表6中这一阶段高频关键词的排序情况,可以发现,“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等关键词处在非常靠前的位置;而“参与意愿”“公共服务”“产权”“利益相关者”“绩效”“绩效评价”等与合作社运行中成员满意度和公平相关的关键词数量较多且排在前列。 在《合作社法》颁布后,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如何促进合作社实现发展,具体经历了立法后初期阶段、研究多元化阶段和反思与完善阶段,笔者把这3个阶段统称为“合作社发展与完善阶段”,而这个阶段将一直持续下去。 (二)合作社研究的潜在热点 根据合作社研究的演化,结合近些年来中央在合作社方面的政策导向与合作社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与多位专家讨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的合作社研究存在以下5个潜在的热点: 1.政府规制。《合作社法》颁布十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采用运动式方法推进合作社发展:在官员政绩考核制度的引导下,奉行“先效率、后公平”的发展理念,重视合作社的数量增长,忽视其内在质量;在支持合作社发展时重视政府项目资金的投入,忽视宣传、动员和组织力量的投入。结果,在许多地区,“假合作社”“空合作社”“死合作社”泛滥,与最初通过发展农民合作社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动机背道而驰。从表6可以发现,与政府相关的关键词在各个阶段都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如何通过政府规制促使合作社完善合作社章程、社员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盈余分配制度以及优化股权结构来保护社员利益,是实现合作社内部公平的关键,也是未来合作社研究的潜在热点之一。 2.合作社与乡村治理。在村庄空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外出务工者的家庭收入已经形成以非农收入为主的格局(韩国明、张佩,2012),他们对村庄事务的关注程度下降,而农村社区内的合作社则在事实上集结了大部分仍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合作社将成为在村庄公共事务和村委会选举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织(韩国明、王凯曦,2015)。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中应发挥什么功能以及如何发挥这些功能等问题,将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表6显示,近些年来相关研究对“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的讨论往往从经济视角展开,而合作社是国家权力在农村地区的一种制度性“嵌入”工具,研究其在代表和维护农民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功能,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3.土地股份合作社。表6显示,“土地股份合作社”在高频关键词列表中的排名从研究多元化阶段的第21位上升到反思与完善阶段的第5位,而与土地股份合作社相关的关键词“土地流转”从研究多元化阶段的第8位上升到反思与完善阶段的第7位。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事物,土地股份合作社逐渐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重视,而政府在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和保护农户利益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为这一主题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空间。 4.绩效管理。绩效评估在合作社治理中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能不断优化合作社发展的战略目标,改善合作社成员的合作关系。如果合作社成员满意度低等问题能在其绩效评估中有所体现,那么,合作社绩效评估的结果将对完善其内部规范与内部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如何评估合作社绩效、建立怎样的绩效评估模式、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改进合作社治理等问题将进一步受到重视。从表6中可以发现,“绩效”“绩效评价”等关键词在反思与完善阶段合作社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列表中的排名较靠前。 5.联合社。近些年来的合作社相关研究总体上比较注重纵向一体化、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对接等内容,而关于合作社之间联合经营的文献相对较少。表6显示,“联合社”在反思与完善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列表中排在第9位,反映了相关研究对联合社的重视。合作社之间联合不仅能通过拓宽销售渠道、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等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也能使更多成员联合起来,在反映农民诉求、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王海龙、吴怀琴,2015)。而如何管理和经营联合社、如何在运行过程中发挥联合社的优势并规避其劣势等诸多问题均有待解决,联合社是未来合作社研究的一个潜在热点。 学术研究的发展主要由实践的需要以及研究领域本身的性质、任务和价值目标决定。在前文对合作社研究热点主题和演化路径的分析中,笔者明显地体会到了合作社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进入21世纪十多年来,合作社相关研究都及时反映了中央“三农”相关政策的重大变化。在未来,把合作社与这些政策(例如“精准扶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农业”等)进行交叉和结合,将成为合作社相关研究的一个创新视角,并可能发展为合作社研究的新热点。 ①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笔者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词早在1951年就已经出现。但是,在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前,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称谓比较混乱(包括“农民产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专业生产合作社”等),之后逐渐统一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些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研究的发展状况,本文以概括性更强的“合作社”作为检索关键词。为了研究的方便,下文中除特殊说明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词均被简称为“合作社”。 ②A、B两词的Equivalence系数=(A、B两词共现次数的平方)/(A词出现的频次×B词出现的频次)。相似矩阵中的数字代表矩阵元素间的相似性,其数值越大,这两个元素的关联性越强(参见刘启元、叶鹰,2012)。 ③不同于图3的社会网络分析图谱,图4的结果是在综合前文聚类分析结果、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合作社研究领域已有知识体系而生成的,所以,图4被称为“知识图谱”。 ④数据来源:房宁:《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农民日报》,2016年3月21日。 ⑤2014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整合和优化农用地,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体现了中央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标签:聚类论文; 农业合作社论文; 农民合作社论文; 农民论文; 合作社软件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矩阵管理论文; 文献回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