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常征[1]2003年在《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专家推荐法结合试验对比法,对双城市政治村水稻生产农业机械进行了优化配备,并提出了水稻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全文分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对政治村农业生产系统进行了环境辩识和问题诊断,明确了该村农业系统发展的优势和基本问题,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其次,分析了该村水稻生产的工艺过程,确定了主要作业项目及优序关系,并根据农艺要求及该村现有的农业机械,运用试验对比法和专家推荐法对政治村的农业机械按主要作业项目进行优化配备;最后,在优化配备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村水稻机械化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并对该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出结论:组建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结论为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刘天兵[2]2003年在《哈尔滨市杂粮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不改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研究了哈尔滨市杂粮产区农业机械配备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并以双城市政治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哈尔滨市及政治村的农业生产系统进行了环境辩识和问题诊断,明确了哈市农业生产系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作物田间生产工艺过程。并依据土地经营规模、农机经营形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分别对政治村现有、可行和未来叁种农业机械作业情况进行了选型研究,提出了叁个农机配备方案,增强了该方案的适应性,为在哈尔滨市杂粮产区的推广提供了可能。 同时,为了使本研究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文不仅从微观探讨了哈尔滨市农业机械的配备方案,而且从宏观进一步研究了全市的农机产业化经营模式。深入分析了全市杂粮产区的叁种农机化经营模式的利弊,提出并设计了全市农机产业化经济模式的评价原则,找出了最佳的经营模式为股份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政治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农机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机配备方案相适应,为哈尔滨市杂粮产区农机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王安田[3]2008年在《油菜机械化生产与推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我国目前油菜生产形势着手,对当前油菜生产面临的局势和困境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油菜生产的背景下,总结了现阶段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模式和推广方式,发展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油菜生产的特性和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当前油菜生产的重点应该放在机播机收和产后加工叁大块。在通过对油菜生产各环节的具体研究中,对油菜机播和机收进行了作业适时性损失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油菜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的播种和收获两个阶段的机器系统进行了非线性规划优化配备,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种植应该采用机械化直播,能够实现节本增效,同时作业时间应该安排在最佳作业段进行。对油菜收割机器比例和收割时间段也进行了优化配备,结果表明油菜收割应该安排在适当的时间段进行,在不影响水稻种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满足收割任务的完成。同时对近几年油菜机收比例的变化进行了模糊理论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得出,影响我国油菜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从农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机械化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则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将现有的技术进行推广开来才是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剂。文章最后从我国现存的推广模式入手,分析和比较了其推广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提出了要更好的将现有的技术模式转换为生产力,必须构建新的推广模式,以扩大油菜生产的规模和提高生产档次,为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意义。

胡建雄[4]2007年在《衡阳地区水稻联合收割机选型与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国内外水稻联合收割机的研究现状,综合衡阳地区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构建适合于衡阳地区水稻联合收割机配置的方案,为该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提供依据。通过对衡阳地区地形、地貌、水文、经济等条件和水稻生产特点的调查研究,分析出适合该地区水稻联合收割机械的性能要求,即:小型轻便、适应性能强、性价比高、投资回收期短。根据水稻联合收割机的选型原则,通过调查衡阳地区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机型使用情况,确定选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业成本、投资回收期、破碎率、收获损失率、含杂率、田间通过性、可靠性、供应及时性、操作方便性等,建立选型模型,并根据收割机的技术指标和专家评判意见,确定技术指标的评分矩阵和各机型影响因素的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该区水稻联合收割机各类机型的优劣排序。以年作业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法建立水稻联合收割机械优化配置的一般模型,然后将此模型应用于衡阳地区水稻联合收割机械的配置,通过编程求解,得出衡阳地区水稻联合收割机优化配置方案。该配置方案可以有效解决该区域丘陵地带的水稻收获机械化问题。通过调整现有机型的数量,淘汰不适合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的机型,为衡阳地区水稻收割机械的合理配置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也可为其它地区水稻收割机械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胡毅翀[5]2016年在《江西烟叶产业化经营中促进烟农增收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江西省具有发展烟叶生产的生态资源优势。江西烟叶产区都属于赣南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增收渠道比较狭窄。地方政府和烟农都具有较高的种烟积极性,烟区烟农普遍有种烟致富的强烈愿望。通过烟叶产业化生产,有可能将江西省烟区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009年~2015年期间,江西烟草产业着力提升烟农经营收入和补贴收益;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推进规模种植、机械作业、专业服务,着力推进减工降本,提升烟农规模收益;切实创新体制机制,激活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产出率,总体呈现出烟农总收入趋于稳定、效益逐年增长、户均收益持续增加、多元产业蓬勃发展的发展态势。本文以江西省烟叶产业化经营中构建有效保障烟农收入稳定增长,实现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研究目标,以农业产业化理论、农民增收理论、博弈理论在烟叶产业化经营中的实际运用,分析烟叶产业化与烟农增收之间的联系。通过借鉴加拿大、巴西的烟叶产业化生产经验,分析山东省、安徽省在烟叶产业化经营促进烟农增收方面的做法,归纳总结了2009年~2015年期间江西省烟叶产业化和烟农增收工作中生产环境、产业发展现状、烟叶生产投入成本、烟农基本构成、现代农业服务、烟叶生产效益、竞争性作物生产、风险保障等八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烟农增收工作开展受到的政策、设施、技术、管理、运作限制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烟农增收在主业收入、成本控制、多元化产业和风险保障等四方面可能存在的实现途径。本文结合江西省烟叶产业化当前建设成果、烟农增收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基本烟田建设、适度提升户均规模、降低烟叶生产成本、提升产质量水平、强化政策保障等五个方面,对进一步加强烟叶产业化建设助推烟农增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张静[6]2014年在《新疆玉米主栽区农机系统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的研究》文中认为玉米是新疆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具有粮、经、果、饲、能等多元用途,是畜牧养殖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本文通过对新疆玉米主栽区的玉米种植模式、农艺要求、机械化配备水平、工艺流程及生产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新疆玉米优势产区温泉县的农机系统优化配置及玉米规模化种植等问题,以期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新疆玉米机械化规模种植和机具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参考。(1)分析阐述了新疆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和机械化生产现状,并对南北疆玉米种植制度、种植模式与农艺要求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玉米各作业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要求。(2)在分析温泉县自然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对主要作业机械进行了筛选,并采用加速遗传算法(RAGA)进行了投影寻踪分类(PPC)建模,对备选的6种动力机械进行选型研究和优劣排序,评选出4种大中型拖拉机作为动力机械,得出了较满意的结果,为农机系统的选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3)依据温泉县现有的农业生产能力条件,制定了温泉县小麦和玉米全年机械化生产作业流程;并运用非线性规划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借助LINGO软件计算出以农机系统作业成本与适时性损失之和最小为目标的农机系统最佳配备量;且根据计算结果将方案进行了改进,并与改进前的方案和线性优化方案在经济技术指标上进行了对比,又引用农机装备配置合理度和适宜农机装备占有率对改进后的方案进行了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非线性优化配备方案优于其它配备方案,其农机装备结构相对合理,生产效益更好。(4)确定了温泉县不同经营规模的机械系统优化配备方案,并从农户、农机代耕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适合温泉县春播玉米机械化规模经营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叁种运营模式下的玉米最佳经营规模,实现了机械与土地的最佳配合及农机代耕企业与农户双方收益的最大化。

马边防[7]2015年在《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2009年黑龙江省提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构想,2012年颁布《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几年来,黑龙江省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粮食产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每年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6的商品粮,1/3的调出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突出。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付出了沉重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代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的高碳农业发展模式所取得的。目前,黑土地质量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环境污染由点到面蔓延,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必须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主要拼生态、拼环境真正转到注重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农业发展道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而农业既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又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7%,其中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50.15%和92.47%[1]。如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不能取得有效进展,到本世纪后半期,我国小麦、水稻和玉米的年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也将从过去的10%增加到20%,极端不利年景甚至达到30%以上[2]。实现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既事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布局,更事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为题,检视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状,定量分析20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情况,研究现代化大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实现形式,在总结国际低碳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低碳化模式和实现路径,并就政府如何引导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本研究来源于本人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11BJY102)。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种植业)生产为研究边界。研究主体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3章)主要阐述现代化大农业和低碳农业理论。首先,阐述现代化大农业的科学内涵,提出其“六大”特征。其次,进一步界定低碳农业的概念与特征,对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再次,阐明支撑本研究不断深入的四方面理论,即外部性理论、生态农业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最后,分析评价现代化大农业进展情况。第二部分(第4章)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实证分析。该部分是全文分析的重点和基础。根据搜集到的1993-2013年连续20年的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方式数据,从农业投入品、农用机械、土壤耕作、水利灌溉、农作物生长等五个层面,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水稻种植等七种碳源,运用碳排放加权求和数学模型,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碳排放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根据计算得出的低碳农业系列评价指标,以全国同类指标为参照对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基础进行评价。第叁部分(第5章)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分析。该部分从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特点入手,分析土地高度规模化经营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深刻改变,全面分析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并从提升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实现农机直接碳减排和以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方式实现农机间接碳减排两个方面,对各种具体方法的减排机理和减排效果进行分析测算。第四部分(第6、7、8、9章)为国外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借鉴,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的总体思路、路径选择,以及对策建议。首先,分析总结典型国家和地区发展低碳农业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其次,提出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低碳化模式。再次,提出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出推进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第10章)是本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和创新之处。主要结论包括: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实现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必须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作用。主要创新点:提出了以先进农机制造技术和低碳农业生产技术为支撑,以提升农机作业效率和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为手段,农业机械直接减排与间接减排并行的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

鞠金艳[8]2011年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解决“叁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反映在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七个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内容不断增多,内涵更加丰富,农业机械化在“叁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被强化。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仍处于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因此,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加速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进程,运用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与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成为影响农业机械化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运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形势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数据处理方法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解决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促进农业机械化管理决策现代化、科学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科学、准确的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态势、目标,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能深入系统的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结合农机管理局实地调查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2)为科学的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分析比较现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针对种植业对灌溉和植保要求较高,及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只能体现农机总量的变化,没有考虑农机的配套情况,农机人员的评价只能体现人员素质不能体现人员数量变化的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研究。(3)应用专家调查法和查阅文献的方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和权重。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01~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利用测算结果分析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发展变化及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利用2008年统计数据,对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地区比较,为分地区指导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行辨识和展望。第一,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因素进行辨识;第二,选择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环境因素、农业生产资源因素、农机装备及技术因素共3类22个因素,依据黑龙江省2001~2008年的有关数据,建立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模型,确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叁,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和展望;第四,对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环境进行综合分析。(5)鉴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态势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其发展变化具有增长性和波动性,对于拟合方法要求较高。通过对灰色预测法、回归预测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及遗传算法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GM(1,1)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误差修正模型等新方法,并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6)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环境支撑,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环境也有促进作用。为了探求农业机械化和发展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确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地区经济、农业经济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根据黑龙江省地区经济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未来发展情况,通过经济增长与农业机械化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经济增长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7)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预测结果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需求预测,并与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进水平相比较,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发展目标值;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黑龙江省经济实力增长,机械化发展对每年对财政投入需要量,政府每年可以对农机发展投入的资金量,国家补贴政策,农机服务组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机工业发展等方面对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8)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对策措施。考虑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有较高的投资效益,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相对薄弱环节及保护环境等,同时结合黑龙江省大农业发展战略,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因素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钱学龙[9]2011年在《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对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简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推进辽阳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辽阳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从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农业机械化主导因素、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农业机械化经济性等方面分析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论文以建国初期为起点,通过“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和1989年以来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1989年以后,又分为3个阶段,即:改革与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研究了辽阳市农机服务模式,对农机大户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如何创新提出了四个机制:建立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系统化支撑机制和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论文通过对灰色关联分析法、因素比较分析法、客观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认为逐步回归分析法更为适合。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SPSS,采用自后淘汰变量(消元)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得出了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人均科研经费每增加100元,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可以增加0.0168kW/hm2。确定了影响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分析了原因。论文对辽阳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对辽阳市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讨论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主观指标法、贡献有无比较法和数学模型法。又具体讨论了数学模型法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C-D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在选择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SPSS,采用自后淘汰变量(消元)法建立了测算模型,根据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公式用两种数据采集方法测算出辽阳市2003—2008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39.60%,2000—2009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39.24%,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实际分析。以辽阳县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辽阳县2002—2009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40.37%。造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较高的原因是辽阳市近几年购置了多种农机具,并且购置数量很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初步定量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并建立了回归模型。之后,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别对线性回归模型和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边际效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每增加1元,第一产业总产值可以增加3.717元/hm2。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个单位农业机械总动力或资本投入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第一产业总产值的相应增加额分别为0.888和0.099。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分析了辽阳市农机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研究了农机产业化发展方向,探索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为辽阳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曹卫华[10]2015年在《江苏省稻麦两熟区机械化生产模式及其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粮食作物以水稻和小麦为主,为一年两熟制。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对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择以及其生产效率问题是不明确的。已有研究鲜有从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角度研究效率问题,以致缺乏有效指导依据。论文基于2011-2013年间在江苏省稻麦两熟区收回的475份有效问卷和田间生产数据采集,运用DEA-Tobit两步法,探究了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在不同产出目标下的技术效率变化规律,以及其配置效率随经营规模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探讨了生产效率提升的路径。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以组织模式和技术模式的耦合,构建了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概念模型,归纳得出江苏省当前有24种典型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并分析了该省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历程,并与日韩发达国家相关机械化生产模式相比,得出其还有进一步发展优化空间。(2)基于不同产出目标探究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技术效率变化规律,研究得出:以货币收益为目标,在同一技术模式下,有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模式,技术效率值较高;在同一组织模式下,机械化生产程度越高的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值越高。以粮食产量为目标,在同一技术模式下,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自有基地的组织模式,技术效率值较高;在同一组织模式下,机械化生产程度越高的技术模式,技术效率值越高。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技术效率的6个因素结果为:财政补贴占总投入的比例、农田连片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技术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劳均农机动力、台均农机原值、劳均种植面积对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技术效率有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3)探究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配置效率随土地经营规模的变化规律,得出:个体农机户田间个别环节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配置效率随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模式,其配置效率与经营规模主要呈现“M型”变化趋势;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自有基地的组织模式,其配置效率与经营规模呈现“倒U型”变化关系。机械化程度低的技术模式,在规模较小时就出现配置效率值较高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模式,在较大规模时才出现配置效率值较高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配置效率的4个因素的结果为:农田连片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商品率对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配置效率都有显着积极影响,财政补贴占总投入的比例有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4)提升生产效率的优选方案:从宏观角度以粮食产量为目标,可选择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自有基地的组织模式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模式;从微观生产者角度以货币收益为目标,可选择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且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模式;从中观发展角度,应兼顾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引导在适度规模下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方案:对稻麦机械化生产的组织模式和技术模式进行优化,并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建立自然灾害防范机制等措施提升生产效率。为提升稻麦机械化生产效率,全文力求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对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进行优选和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提出调整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D]. 常征.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2]. 哈尔滨市杂粮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D]. 刘天兵.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3]. 油菜机械化生产与推广模式研究[D]. 王安田. 湖南农业大学. 2008

[4]. 衡阳地区水稻联合收割机选型与优化配置研究[D]. 胡建雄.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5]. 江西烟叶产业化经营中促进烟农增收的对策研究[D]. 胡毅翀. 江西农业大学. 2016

[6]. 新疆玉米主栽区农机系统优化配置与规模经营的研究[D]. 张静. 新疆农业大学. 2014

[7].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 马边防. 东北农业大学. 2015

[8].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 鞠金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11

[9]. 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研究[D]. 钱学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11

[10]. 江苏省稻麦两熟区机械化生产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 曹卫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  ;  

水稻产区农业机械优化配备及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