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_舆论监督论文

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_舆论监督论文

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舆论监督论文,手段论文,采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包括偷拍、偷录和秘密采集的隐性采访,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的重视,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不仅在于这一手段可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手段对消极腐败等现象的揭露批评和监督,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羊城晚报最近几次组织记者进行隐性采访的情况来看,隐性采访在舆论监督方面有着其他采访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某台资企业老板非法体罚、殴打、侮辱外地员工的采访中,该报开始采取正面接触的办法,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8月23日,他们派出4名记者,装扮成外地打工仔,进入这家企业进行秘密采访,终于掌握了这家台资企业体罚、殴打和侮辱员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震惊千万读者的长篇报道《来自高墙内的哭诉》,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月,该报针对广州街头招聘广告花言巧语,无良职业中介骗术五花八门的丑恶现象,派记者深入职介所暗访,以《记者“求职”实录》的亲身体验,揭穿了无良职业中介谋财害人的把戏。广东省和广州市的有关部门第二天就组织力量,对这些无良职介和串通骗财的假用人单位进行查处。如果不是进行隐性采访,怎能有如此成功的报道?外地打工仔被非法体罚、殴打、侮辱和欺骗的真相何时能“曝光”?

很明显,隐性采访的独特作用,在于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向受众推出了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毫无疑问,隐性采访的这种独特作用是显性采访无法可比的。

但是,由于隐性采访目前尚无定论,法律亦未对其作出规定,对其正当性新闻界的看法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采访方法或手段,不论是隐性采访,还是显性采访,本身并不存在正当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采用它的主体如何掌握它。掌握好了,隐性采访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掌握不好,不但隐性采访会变成新闻侵权的祸首,显性采访同样会引起新闻诉讼。某电台主持人将私人电话内容直接引入直播节目事件之所以引起侵权,根本原因不在于运用了隐性采访的形式,而在于没有把握这种采访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了支持合法正当权益,有组织地对不便于显性采访的典型现象和行为,进行秘密拍录、采集和检验的舆论监督活动。隐性采访的实践,为我们认识其基本属性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其一,隐性采访是支持合法正当权益的活动;其二,隐性采访是揭露批评消极腐败现象和监督政府职能部门行为的手段;其三,隐性采访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四,隐性采访要坚持有组织有领导的原则;其五,隐性采访只适用不便于显性采访的特定场合;其六,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有效形式。隐性采访的这些属性,决定了它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确定了它在法律既无明文提倡,又无明文禁止的情况下在舆论监督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担心隐性采访“未经允许”而有悖道德规范。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因为隐性采访支持的是正当的言行和合法的利益,完全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且消极腐败现象本身就无道德可言,对这种不道德现象的揭露和鞭笞,不但无悖于道德规范,而且帮助行为人纠正错误意识,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深得民心。比如记者把偷拍到的“油耗子”偷油的镜头刊于报端,有谁能指责记者不道德?

有人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取得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的规定,理解为“不提倡秘密采访”。这种理解值得商榷。中外成功的隐性采访实例,并未成为非法和不正当取得新闻的佐证。至于失败的实例,其实不属于真正舆论监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而“尊重被采访者声明和正当要求”,仅仅指正当合法的一面。对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丑恶腐败行为,这一条是不适用的,因为生活中没有干坏事的人自觉承认自己干坏事。如果把前面的规定理解为“不提倡”,那么《准则》中“支持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勇于批评、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规定,是否可以理解为“提倡”呢?

然而,隐性采访毕竟不同于显性采访,其特殊的运作形式和社会效果,对采访者提出了更高的思想和业务要求。记者在掌握隐性采访的基本特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政治。由于隐性采访主要是用于揭露性和批评性的报道,坚持讲政治的原则尤为重要。这里的讲政治,并不是机械地照搬条文或重复某些概念,而是把采访中发现的问题和矛盾,用政策、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去理解、去消化,促使问题和矛盾及时合理解决。明确揭露批评社会不良现象和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改变旧的思想观念,纠正错误行为,建立先进的思想道德意识;明确监督政府权力部门的职能行为,最终是为了帮助他们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如果把隐性采访当作挑刺找岔、搜奇猎异或者低级趣味的手段,这种采访是必定失败的。因此,记者不能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必须既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又坚持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发挥隐性采访在正确舆论导向上的积极作用。

第二、精心策划。即对隐性采访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隐性采访相对难度大,被采访的当事人有的不愿向记者反映情况,有的即使愿意提供情况,迫于环境的压力而不敢坦陈问题的真相,还有的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难以取证,需要掌握的情况往往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精心策划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采访者在进入采访前,把采访时间、采访对象、采访角度、采访范围、采访重点、应变措施,以及进入撤出时机等作出通盘周密的安排。同时积极争取有关人员和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避免中途出现偏差。

第三,坚持适度。一是隐性采访不宜滥用,范围上要适当控制。正面引导为主,是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是以人民群众创造的业绩等正面典型,教育人民群众自己。因此,隐性采访从范围上讲,只适用那些少数典型的舆论监督对象。实践上要防止事情不分大小,情节不分轻重,见到不顺眼的现象,就来一个偷拍偷录或暗访的倾向;更无权借采访之名去刺探公民的个人隐私。二是对具体对象采访有度,根据报道思想的需要,该揭露的问题揭彻底,该批评的问题批评透,但与主题无关的问题不得涉及。采访不得“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坚持客观公正。

标签:;  ;  

隐性采访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手段_舆论监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