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国外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课题,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层出不穷,各具特色。世界经济论坛(WEF )和瑞士管理开发学院(IMD )是较早进行国际竞争力研究并最具影响的研究机构,它们设计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已经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其出版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关于竞争力的报告》中提出,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国家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能够达到持续高经济增长率的能力。1994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又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在此定义中,世界经济论坛主要强调的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即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并突出强调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质量和价格;企业只有生产和提供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服务,企业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国家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它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1)国内经济实力, 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评估;(2)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3)政府影响,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4)金融实力, 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5)基础建设, 指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6)企业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 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7)科技实力, 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8)人力资源, 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中每个因素又包括若干方面,共有244个指标。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以此模型对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但是,无论是世界经济论坛还是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都是在企业或者国家的层次上研究国际竞争力,很少有人在产业的层次方面研究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既不同于国家国际竞争力,也不同于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国际竞争力是以企业这个较为微观的层次为出发点的竞争力),而是介于国家国际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一种以产业这个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所谓中观的层次为出发点的竞争力。
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首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定义方法,由于传统产业的定义面太广泛,所以他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定义的产业所包括的产品,其相对竞争优势的来源都相似。例如小汽车、传真机、洗衣粉等都可以独立被视为一个产业。这样定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一方面,企业可以分析某一产业结构,确定自己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应采取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某个国家也可以取某一产业为中心,分析该国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竞争优势。所以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迈克尔·波特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国与国在某一产业的竞争,应是国与国之间在商业环境方面的竞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一)比较优势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中,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李嘉图实际上已经指出生产技术的差别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在生产技术上处于最有利地位的产业,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由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仅仅考虑了生产技术差别的影响,到了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奥林与他的老师赫克歇尔提出了H—0理论,即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H—0理论表述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因此,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在此之后,比较优势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雷蒙得·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拓展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范畴,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和劳动,而且也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变化等。
竞争优势理论并没有如比较优势理论那样被广泛运用。竞争优势主要是讨论各国间的同一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发展的现实态势。主要论证了国家间产业冲突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尽管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是在实践中,它们联系密切,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一是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即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二是一国的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很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力,一些国家原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由于国际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失去国际竞争力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三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仅仅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
2、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基础。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在承认各国各产业间存在比较优势,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和分析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二)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四阶段的学说
迈克尔·波特不仅给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准确的定义,而且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四阶段学说,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上升时期,后一个阶段属于衰落时期。
1、要素驱动阶段。在此阶段,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得益于某些基本的生产要素,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2、投资驱动阶段。在此阶段,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确立以国家及其企业的积极投资意愿和能力为基础。
3、创新驱动阶段。在此阶段, 企业不仅运用和改进从其他国家获得的技术,而且创造和发明新的技术,技术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动力。
4、财富驱动阶段。此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衰落的时期, 其驱动力是已经获得的财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影响或操纵国家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广泛地发生企业兼并和收购事件是向财富驱动阶段转变的一个迹象,兼并造成了发展的假象,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强现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往往有损于未来的创新。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迈克尔·波特关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因素分析。 他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方面的因素,为此,他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迈克尔·波特六因素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决定并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包括以下六个:
(1)生产要素的状况。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金融资本及基础设施。如何开发和更新高等要素已经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定条件。
(2)需求状况。这类因素是指国内市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消费需求特性,影响该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一是来自于各国消费的“时间差”,二是来自于各国消费需求结构的“规模差”。
(3)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这类因素主要是指原材料、 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上游产业的存在为下游产业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上下游产业的紧密合作,也会增强双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 这类因素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特点及竞争程度所赖以存在的国家环境。
(5)机遇。机遇是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 如技术的重大创新、石油危机、战争等。机遇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环境、竞争秩序,创造出“竞争断层”。这种断层的出现虽然可以使原有国家的竞争地位丧失殆尽,但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使原来竞争力弱的国家可以后来居上。
(6)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 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企业国际竞争力、众多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国际竞争力在二战后的迅速提高。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二战以后重新崛起,从一个企业、产业、国家国际竞争力均十分落后的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政府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Q ·约翰逊在对亚洲新兴工业国或地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就进行分析后也强调指出:为了经济的发展,一个发展导向的集权的“硬的”国家(政府)是必要的,因为它为投资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并且为政策的有效贯彻提供了所需的机构。
2、其他学者关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的分析。应该说, 迈克尔·波特对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因素的分析已经十分具体和细致,但是,我们认为,其他国外学者的某些文章(可能并非是论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的文章)中也同样包含了对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的真知灼见(可以认为是对迈克尔·波特产业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的补充)。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现代基础设施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本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设施;其二,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其三,能源基础设施;其四,环境基础设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内容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自然资源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在经济增长的中、高级阶段,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减少,生产要素中的高等要素如现代化的通讯网络等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且日益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IMD 《世界竞争力年鉴(1998)》中,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可见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与国家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正是通过产业国际竞争力来实现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基础设施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首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有赖于基本基础设施的加强。由于某一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意味着其产品的价格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优势,而产品价格的定位又取决于产品的成本。因此基本基础设施的改进同样可以促进产品成本优势的扩大,从而达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其次,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技术基础设施密切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需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而在基础设施的外延已经由最初的基本基础设施扩大到技术基础设施的现在,技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虽然,科学技术并不包含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个因素之中,但是它却广泛地渗透于六个因素之中,对六个因素作用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发展经济学认为,在工业化进行的一定阶段,工业产业是对科学技术进步最敏感的经济部门。当代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表明,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和核心因素。总的来说,科技进步对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机制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中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使产品成本下降,而成本的下降正是工业品保持和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成本优势也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所提到的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二是科技进步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业品的质量和性能,使工业品在竞争中具有质量优势,并为品牌优势提供了基础。三是科技进步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通过新产品开发可以改善工业品市场供给结构,保持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科技进步可以促使企业标歧立异战略的实施,而标歧立异战略也是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所提到的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之一。四是科技进步不仅是工业管理和组织制度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对工业管理和组织制度创新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管理和组织制度创新,可以保持和扩大工业品国际竞争的企业规模优势、资本实力优势和市场营销优势,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于“后发优势”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所谓后发优势,就是指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观察,以低于开发成本的代价掌握到先进国家经过探索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教训),包括那些已经不再是当今的先进科技,但过去曾经是先进科技的知识与技术,同时可以从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和制度变迁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这种“后发优势”可以使原来由于技术落后而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国家可以迅速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后发优势”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压力中产生的后发性利益。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曾经指出:“一旦经济进步在先驱国家成为可见的事实,模仿、追随、迎头赶上的强烈欲望,就显然成为后工业化国家中将采用何种行动的重要决定因素。”这种由压力转化而来的动力或欲望是竞争力弱的国家及其重要的财富。二是从学习中产生的后发性利益。竞争力强的国家在形成现代生产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试验和探索,走过无数的弯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竞争力弱的国家在利用现代生产力和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则可以减少一系列的探索,减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通过学习(即采取对外开放、选派人员到竞争力强国家培训和引进先进技术等方法)来掌握和拥有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这种由学习过程产生的后发性利益为竞争力弱国家的部分产业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客观的可能。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一)比较优势的定量测量指标和方法
由于比较优势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经常通过采用比较优势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作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一部分。
1、“显示”比较优势法。 “显示”比较优势法是通过对“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以确定某国具有比较优势商品,即具有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方法。“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家第j种商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值
X[,it]—i国家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值
X[,wt]—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
如果RCA[,ij]>1,则说明i国家第j 种商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如果RCA[,ij]<1,则说明该国在第j种商品的生产上没有“显示”比较优势。
2、净出口指数法。 净出口指数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减去进口再与该类商品贸易总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Nx[,ij]=(X[,ij]-M[,ij])/(X[,ij]+M[,ij])(-1≤NX[,ij]≤1)
式中:Nx[,ij]——净出口指数
X[,ij]—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
M[,ij]—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
净出口指数的取值落在-1与1之间。如果Nx[,ij]=-1,意味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Nx[,ij]=1,意味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3、劳动密集指数法。 劳动密集指数是指某种商品的资本投入量与劳动力投入量之比与该国所有商品的资本投入量与劳动力投入量之比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L[,j]=(V[,j]/N[,j])/(V[,t]/N[,t])
式中:L[,j]——劳动密集指数
V[,j]——第j种商品的资本投入量
N[,j]——第j种商品的劳动力投入量
V[,t]——该国所有商品的资本投入量
N[,t]——该国所有商品的劳动力投入量
L[,j]越高,意味着第j种商品的资本密集性越强;L[,j]越低, 意味着第j种商品的劳动密集性越强。
以上三种比较优势计量模型中最著名、应用最广泛的应该是“显示”比较优势法。因为它侧重出口实绩,可以免受国家保护造成进口扭曲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关税的存在以及关税措施的滥用导致进口数据的扭曲,净出口指数不能单独用于测算比较优势,它只有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联系起来才有显示的意义。同样,劳动密集指数也只有与“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联系起来使用时才具有意义。因为劳动密集指数只考虑了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而且生产成本数据在世界范围内没有贸易数据更具可比性。
通过对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我们既可以发现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也为我们寻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找到了理论基础。
(二)科技活动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的评价指标
目前,国际上关于科技活动与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有关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科技活动投入指标。 其中包括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及其占职工人数的比重、工程技术人员数及其比重、R&D 活动人员数及其比重等反映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水平的指标,而且还包括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R&D支出经费总额及其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技术改造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引进吸收比例等反映科技活动资金投入水平的指标。
2、科技活动对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效果评价指标。 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等反映工业产业生产率的指标;包括出口价格指数等反映工业产品质量与性能的指标;包括新产品数及其比重、高新技术产品数及其比重等反映工业新产品与产品结构的指标;最后还包括产业集中度等反映工业管理和组织制度的指标。
对以上指标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综合分析、讨论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益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从而有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产业规划以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执笔:史清琪 张于喆)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 波特竞争理论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