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几个重要问题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几个重要问题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重大问题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的国内形势很好,可以用16字概括,即: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90年代,在本世纪剩下的最后几年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抓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把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带入21世纪,这是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严肃思考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关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国民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90年代,我国第一项任务就是发展,就是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一个大台阶。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这是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对每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经济实力,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极其激烈,经济因素在这种竞争和较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对我国形成很大压力和挑战;我国是一个具有12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每年新增人口1500—1700万,要消耗掉增值的1.5%。 上述几个方面都要求我国加快发展经济,否则经济落后就会被动、就会受制于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主题,就是加快发展,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后,我们及时把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由原来的6 %调整和提高到8—9%。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我们要把这种势头保持下去。

持续,指的是发展的连续性,就是不要忽高忽低,大起大落,而是要把较快的发展速度持续很长一个时期。当前,国内外形势,给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有条件持续发展。我国保持目前年平均增长9%的速度到本世纪末,那我国就有了一个长达20 年之久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完全可以同日本在五、六十年代创造的经济奇迹相媲美。估计我国持续发展的时间有可能比20年还要长。

快速,指的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要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快。速度快到什么程度,要与我国经济的基础、实力、潜力相适应、相协调,这就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速度增长太快,势必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物价上涨幅度过高;“瓶颈”问题更为突出,能源、交通紧张,以及各方面矛盾和压力加大。为了给我国的改革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在连续两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3%的情况下,有必要把年度增长指标从1993年的10 %微调为1994 年的9 %和1995年的8—9%。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不能继续走盲目追求产值速度和扩大投资规模的老路。”从现在起,全国上下都要用很大的注意力作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篇大文章,促进整个经济的更健康发展。

健康, 指的是各方面发展协调,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这是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经济健康发展,一要有一个比较协调合理的产业结构;二要有一套能够保持高效运转的经济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尽快实现经济体制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内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求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优点在于,进入市场的经济主体,内有追求利润的动力,外有竞争的压力,在这种机制基础上,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来,我们必须同时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搭起框架。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五个环节或五大支柱着手,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搭起来,即:(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2)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在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相互衔接,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全社会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已经在这五个方面同时进行操作。

其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它的实现形式确有弊端。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为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但以往的改革未触及和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1995年起,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到到国有企业改革上来。这项改革,要突出抓住政企分开这一关键环节,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通过转机建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进行这样的制度创新,触及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难度相当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成熟一批,改制一批,防止一哄而起,把事情办糟。这项工作难度再大,也必须做好,因为它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开创性伟大事业的成败。

再次,把握好理论导向。理论导向是指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正面导向,而不要作负面导向。前一阶段我国学术界某些学者的某些观点,如“公有制是手段不是目的”、“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特征”、“应把公有制为主体改为主导”、“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不相容”、“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是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相左的。如果按照这些观点行事,建立的市场经济将不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把握正确的理论导向。理论导向比舆论导向更重要,它更根本更深层。

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问题

党中央确定1994年全国工作大局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20字方针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正确关系,其基本精神对整个90年代都适用。我们贯彻这一方针必须抓住两个环节,一是以改革促发展。1993年以后,国务院先后在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等方面出台了改革措施,并加大了改革力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是着力维护社会稳定,为顺利地进行改革、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当前,我国社会总的说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为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必须重视解决社会上的各种问题:

——农业和粮食问题。稳定农村和农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

——贫困户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近二亿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全国仍有8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摆脱贫穷。中央下大决心,加强扶贫工作,在本世纪末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民工潮问题。农村改革解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有上亿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民工潮。一方面弥补了城市劳动力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城市治安和交通带来不便。

——贫富差距问题。现在贫富地区之间差距开始拉大。1992年全国银行储蓄存款余额1万亿元,其中3000亿元属于不到全国3%的人所有,而农民户均只有280元。沿海、内地、边远地区之间的差距已很明显。 社会分配不公,已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拖欠工资问题。当前,这一问题范围在扩大,从中小学教师——亏损的国有企业职工——国家干部。他们的生活相当困难。

——通货膨胀问题。1993、1994年物价上涨幅度过高,突破了警戒线。如不扼止,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民族和宗教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对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至关重要。民族和宗教无小事。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使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

——社会风气问题。这个问题长期不尽如人意,早已绝迹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重新泛起。必须通过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加以扭转和改善。

——社会治安问题。当前一个时期,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恶性案件屡屡发生,使这些地方群众缺乏安全感。必须加强打击力度,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腐败问题。干部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毒瘤。权钱交易、权力的商品化是社会腐败的根源,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

上述问题都和社会稳定有关系。这些问题处理和解决得好,就能保持和促进社会稳定,如果处理和解决得不好,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使改革夭折。

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搞不好物质文明建设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设也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忽视党的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这个“十年最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1989年以后,我们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要彻底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仍需全党坚持不懈的努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90年代我国最主要的任务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同时,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我们必须站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90年代,我们必须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即“以立为本”,着眼于立。但既然是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突出精神,做到重在建设和贵在精神的统一。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体现了重在建设和贵在精神的辩证统一。

“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如果得不到扭转,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和蜕化变质。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如果忽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伟大的任务,“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必须不走样地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尽管形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错综复杂,但是最根本的在于某些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有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端正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正如群众所讲:“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关键是党政一、二把手对精神文明建设要真抓实干。“两手抓”指的就是领导抓。决心有了,就能抓出成果。

完成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尽管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有利条件很多。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以高昂的姿态迈入21世纪。

标签:;  ;  ;  ;  ;  ;  ;  ;  ;  ;  ;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几个重要问题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