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莉1 王兴2 李翠2 杜遵民1
(1中国人民解放军88医院血液科 271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88医院输血科 271000)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安全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17-02
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和抢救手段,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且随着近些年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血液的特殊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但由于人类血液自身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态性,任何血液成分的输注都可能对受血者造成一定的危险性,绝非只要配血相合的输血就是安全的,不恰当的输血轻者可发生各种输血不良反应,重者可危及生命。本人针对近三年来我院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探寻中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1年至2013年我院共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4103例,输血过程中有输血反应者26例,占所有输血人数的0.63%,本人根据临床医师反馈回来的输血不良反应单中内容对所有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
1.2 输血前试验
所有配发血试验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受血者ABO正反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均采用西班牙戴安娜公司凝胶试剂卡进行,输血前检测均未出现不合现象。
表1 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度至2013年度,全院共输注各种血液成分共计39423U,成分输血率达到99.99%,受血者共计为4103人次,发生输血反应26人次,发生率为0.63%。所发生的输血反应中以红细胞和血浆为主,血小板较少,冷沉淀凝血因子暂未发现有输血反应发生。
2.2 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从表2可以看出,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通过各种血液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数可以看出,过敏反应19人次,主要以输注血浆引起,占所有过敏反应的68.4%;发热反应7人次,主要以输注红细胞引起,占所有发热反应的85.7%。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和其它输血反应发生。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发生了由原来的疾病所不具备的新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当前输血已经成为临床抢救危重病人一种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由于血液自身特殊的不可替代性,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一直困扰着临床医护工作者。常见的输血反应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及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等。
从我院2011年至2013年输血反应分析来看,共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6例,发生率为0.63%,每单位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059%,其中RBC、FFP、PLT每单位的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43%、0.082%、0.17%。由此可见,不同血液成分输入体内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几率不同,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到,输血小板和输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比红细胞较高,血小板的主要成分仍为血浆,血浆中含有的白细胞活化产生的生物物质及患者本身过敏体质有关;红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可能是我们一方面持续坚持安全、合理、科学用血有关,另一方面与血液质量的持续改进有关,特别是去白红细胞的100%使用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26例不良反应中,有19例是过敏反应发生,主要是抗原抗体反应,活化补体和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其次有7例是发热反应,主要有致热源引起,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或血液在采集过程中受到污染引起。
由于人类血液几乎不存在完全一样的血液成分,因而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从现阶段医疗水平的发展来看,建立一套完整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控方法是有必要的,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均已建立了成熟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控系统,为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今后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多重措施,规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加强医务人员输血安全的意识,提高临床医师对输血风险的认识,了解各种输血反应发生的机理,及时准确的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共同保障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赵晓姬,方华,李长琴,等. 96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临床血液学杂志,2011,2(24);93-94.
[2]王小平,冯莹,朱跃辉,等.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警系统的探讨.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21):85.
[3]任艳丽,李春华,陈金美.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的临床意义.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2):65-67.
[4]颜景欣.成分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医学综述,2006,12(24):153 3-1535.
论文作者:杨莉莉1,王兴2,李翠2,杜遵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血液论文; 发生论文; 成分论文; 红细胞论文; 血浆论文; 可以看出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