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阿克塞尔·霍耐特的社会心理思想论文

试论阿克塞尔·霍耐特的社会心理思想论文

试论阿克塞尔·霍耐特的社会心理思想

徐苗苗

(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 要 】作为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霍耐特提出“蔑视”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去解读社会冲突的发生,在这样的框架之中去分析蔑视的三种社会关系形式。霍耐特的社会心理思想不仅帮助我们实现了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再认识,同时对于现实中的教育公平和跨文化研究等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霍耐特;社会心理

一、蔑视体验:社会冲突的根源

在《分裂的社会世界》一书中,霍耐特基于批判社会学的立场,将其关注点集中在社会冲突所带来的社会解组,但和米尔斯、科塞等冲突论者不同,霍耐特认为社会冲突的过程是动态的和微观的,它根植于个体之间承认关系的异化,一旦认同感的寻求无法满足,就会产生一种蔑视体验,这种体验发生在个体层面,在互动过程中扩大为群体层面的共同意识,这种意识则是群体间冲突的根源。

霍耐特以蔑视概念去解读社会冲突,是受到黑格尔“承认”概念的启发。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强调自我必须通过他者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但和古典哲学的抽象思辨相比,霍耐特将承认的发生根植于生活世界中的交往关系,“黑格尔以个人间的相互承认取代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并从承认的基本形式出发开始其哲学解释他把承认的基本形式概括为‘自然伦理’。”[1](P.23)霍耐特强调个体的自我认同、他者认同乃至社会认同都源自人类获得尊重的高级需要,这是一种成长性需要,一旦认同感得到满足,会产生新的承认需要,当个体间的承认关系扩展到群体层面,则会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构成社会整合的前提。

与之相反,一旦交往中的尊重无法获得,承认的需要也就无法得到满足,人们会获得一种“蔑视体验”,这是社会冲突的根源所在。针对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冲突频发的状况,霍耐特给出了下列诊断:恰如疾病给肉体带来的摧残一样,“蔑视”是引发社会伤害的魁首。“通过与肉体疾病相比较,揭示了一种对痛苦的社会蔑视经验一样合适的观念,即辨别出一种在某种程度上使主体意识到它们所处状况的症候。”[1](P.114)蔑视体验也是个体互动的结果,这是一种异化的承认关系,包括蔑视行为的施为主体和蔑视体验的客体。对于主体来说,他们在互动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这种行为体现在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之中,涉及的领域则包括生活世界中的各种互动,包括日常对话、职场沟通、法律权利赋予、社会认同等等;对于客体来说,他们则在主体的上述行为之中获得“蔑视体验”,这种体验在个体心理层面可以表现为剥夺感、羞辱感和缺失感,如果从个体层面扩展到群体层面则会成为一种消极的社会情绪,形成一种焦虑症候,霍耐特使用“无序”、“冲突”、“错乱”、“病理”等社会心理层面的诊断概念来解释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种种问题。霍耐特的这个观点启发了一些社会心理研究者,例如Heins,Volker(2010)认为,“蔑视体验”是个体融入社会共同体失败的后果[2]。Jeffrey C Alexander和Maria Pia Lara(2010)则强调,“蔑视”则暗含自我社会化的失败,这是一种个体心理体验过程,包括对于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自我认同以及自我选择的抑制。霍耐特之所以关注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一方面受到弗洛姆等法兰克福学派研究者学术兴趣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对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焦虑状况的现实回应,充分体现了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基于这样的学术理想,霍耐特进一步分析了蔑视的三种社会关系形式。

二、“蔑视”的社会关系形式

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之中提出的“蔑视行为”的社会关系形式,即暴力、权利剥夺和羞辱,与之同构,“蔑视体验”也具有三种社会关系形式,包括自卑感、剥夺感和羞辱感,每一种蔑视行为均对应一种蔑视体验。

(一)暴力与自卑感

霍耐特指出,蔑视行为就像“心理死亡”这个临床概念一样,对平等互利的社会关系带来摧毁性的打击。关于这一点,欧洲的另外一些社会学研究者也进行过探讨。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尔诺将暴力的根源看作同一性思维所导致的个体伤害,一些人由于过度呈现自身的与众不同之处招致来自大众的暴力,肉体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类似地,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之中也揭示了群体的心理特征:杂乱,无序,任激情摆布,一旦个体坚持独立见解或拒绝随波逐流,群体就会变成“乌合之众”,个体则会受到群体的攻击。无论是阿多尔诺,还是勒庞,关注的都是群体对个体的暴力,而霍耐特则是从个体之间的互动入手去考察非对等的蔑视关系。“深深扎根于那些肉体虐待的经验中,摧毁着一个人的基本自信”[1](P.142)。霍耐特强调,暴力行为所带来的蔑视体验式一种自卑感:在他者的淫威之下,心灵深处孤立无援,导致人的基本自信的崩溃,这样一种自卑感不仅仅导致个体对自身失去信任,也会对社会关系失去信任,形成个体的原子化状态,如果个体的这种自卑感蔓延,社会整合链将会被切断。为了避免社会世界的分裂,霍耐特在《物化》一书中倡导一种个体之间的情感投入(empathetic engagement),让个体重新获得与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另外一种现代社会存在的蔑视形式是羞辱,包括言语行为的歧视和非言语行为的漠视。就言语行为层面来说,人们会把“谈吐”作为社会阶层的身份标志,就像电影《窈窕淑女》,底层社会的女孩被改造成上流社会的淑女,言语的塑造成为阶层流动的最大障碍。就非言语行为的层面来说,人们也会根据举止、服饰乃至姿态去判断一个人的社会阶层,行为主体会对阶层不同的人产生漠视,并与之疏离。无论是言语上的歧视还是非言语层面的疏离,都会给行为客体带来一种“耻辱感”,这样一种蔑视体验意味着社会尊重的缺失,个体对自身在言语和非言语方面的能力产生怀疑。霍耐特认为,以羞辱形式出现的蔑视行为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它拒斥了人们进步的可能性。权利剥夺与修然两种蔑视形式共同宣判人的“社会死亡”,形成社会冲突的内在动力。面对社会尊重的缺失,霍耐特倡导一种“承认”关系,个体之间接纳彼此的差异,同理对方的情绪、态度乃至观念,建构一种共同体意识。

从理论内容来看,霍耐特的社会心理思想以“蔑视”概念为核心,分析了蔑视体验对社会冲突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虽然弗洛姆、马尔库塞等人的研究也涉及社会心理层面,但霍耐特对“蔑视”社会关系形式的分析却能够直面边缘群体认同、种族间权利公平等当代西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让批判理论的研究更具前沿性和实用性。

(二)权利剥夺与剥夺感

暴力这样一种古老的蔑视行为在现代社会已经渐渐失去了合法性,但霍耐特指出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其他形式的蔑视行为,且它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暴力行为相比,权利剥夺这样一种蔑视行为以立法的形式进行了社会分层,不同的群体在法律上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权利。霍耐特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群体丧失了其他群体所拥有的权利,但他们所形成的“蔑视体验”并不是对法律本身的质疑,而是一种剥夺感,这种蔑视体验的实质是“一个个体在结构意义上被一个社会排斥在权利的占有之外”。这样一种蔑视形式揭示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包括女性的职业选择障碍,黑人的政治权利不平等、边缘人群的身份认同危机等等。如果说自卑感消解了个体对自身的信任以及对他人的情感依赖,那么剥夺感这种蔑视体验则瓦解了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界定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60),受此影响,霍耐特也看到了人的这种现实的社会属性。如果一个人在升学、就业、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这种剥夺感体验,那么他也会认为自己被排除在社会共同体之外,这种体验如果扩展,会导致人们形成无处安放的群体性焦虑。对于这个问题,霍耐特并没有简单的倡导个体之间的“平权”诉求,霍耐特主张应该在社会共同体层面赋予个体以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个体在社会中获得主体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平等对话和有效沟通来解决自己所遭遇的社会问题。

(三)羞辱与耻辱感

充分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信息化等技术对小流域的地表要素现状、治理措施规划设计等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统一管理,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展示体系,构建覆盖完整小流域的综合数据管理工具,为小流域治理情况的实时查询、评价、统计分析和决策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持,使得管理部门能够有效管理小流域的治理工程,全面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效能及效益,为小流域规划与管理走向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研究方法来看,霍耐特的社会心理研究受到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和达伦多夫冲突论的影响,对个体进行了主客二重划分,将蔑视体验作为社会冲突的心理根源,并深入剖析了蔑视行为发生和蔑视体验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客观的揭示了个体之间异化的承认关系转变为群体间冲突的过程,不仅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而且拓展了批判理论研究的问题域。但这里需要特殊说明的是,虽然学派的其他成员如弗洛姆、赖希等人也运用了心理分析去探讨个体的人格心理,但他们仅仅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而霍耐特则综合了弗洛姆、米德、达伦多夫等人的社会心理研究,一方面科学分析了个体的蔑视行为与蔑视体验,另一方面又能够对西方社会中的边缘人群、少数族裔等群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三、霍耐特社会心理思想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贡献

(4) 受注浆施工影响,隧道管片的水平位移和道床沉降在施工前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长缓慢;水平收敛和竖直收敛在施工前期增长较慢,而后期增长较快。

础上,安道麦的杀虫剂也不断推陈出新。具有产能优势的敌敌畏(科卫®)、敌百虫、吡蚜酮(飞电®、快电®)和乙酰甲胺磷(垄创®、锐先®)等经典成分工艺不断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并在新的市场中发掘出更多卖点。差异化环境友好型专利杀虫剂—氟酰脲系列产品(卡猛瑞®、瑞梦得®)也在迅速增长。2018年底,在海外深受市场欢迎的广谱杀虫剂戈锐利®即将进入中国。全新作用机理的革命性杀线虫剂尼咪特®中国的表现令人期待。

(二)现实意义

霍耐特对“蔑视”社会关系形式的分析以及对承认关系的倡导,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公平和跨文化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首先,霍耐特对蔑视社会关系形式的分析能够帮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在教育过程中,一些学习者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和成长经历的限制,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方面都表现出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差异,这种差距如果被认为是能力方面的不足,则会形成这些学习者的“蔑视体验”,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客观分析学习者在谈吐、举止、服饰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其他学习者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

[12]Still,Pakistani economists disagree as to whether their country can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Some note that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agreement will help Pakistan overcome a 50 percent trade imbalance with China.

其次,霍耐特对承认关系的倡导有助于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霍耐特所倡导的承认关系,在于接纳互动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研究中,我们需要养成文化敏感意识、文化移情能力以及文化理解力,而要理解每一种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应在文化研究过程中应该保持对文化类型的积极关注,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对比的前提,也有利于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

[1]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Heins,Volker.Of persons and peoples:Internationalizing the critical theory of recognition.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J].201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 】B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19)04-0093-02

收稿日期 】2018-12-10

基金项目 】本文系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霍耐特社会批判理论视野中蔑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16SHC01)”;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关于加强黑龙江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的对策研究(18SHH780)。

作者简介 】徐苗苗(1982-),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责任编辑:褚永慧]

标签:;  ;  ;  

试论阿克塞尔·霍耐特的社会心理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