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张红, 丁聪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心理门诊 辽宁 大连 116023;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 急诊内科 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目的:研讨被误诊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Ⅱ型(de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患者在自杀风险方面的社会人口学,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696例经初步诊断患有抑郁症的患者,通过使用神经简式访谈问卷6.0版,对1696例患者进行重新的诊断,其中有206例诊断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Ⅱ型,通过判断有无自杀风险的倾向的危险因素,将该206例患者分为两组。通过从起病原因、起病年龄、社会人口学方面的资料方面常见典型特征,对误诊患者存在的自杀风险倾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具自杀倾向的风险组的病患85例,无自杀倾向的患者121例。无自杀风险组年龄和存在自杀风险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6.75±12.01)和(32.15±11.67)岁;起病年龄分别为(30.47±12.23)和(25.23±10.56)岁;存在自杀倾向分别为52.89 %和83.6%,具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经线性回归性的分析表明:年龄(OR=0.989,97% CI:0.952~0.998),存在自杀倾向(OR=4.212,97% CI:2.138~8.456),与误诊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Ⅱ型的患者出现自杀倾向的风险相互关联(P<0.05)。结论:患者起病年龄小,存在自杀倾向的风险有可能是被误诊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Ⅱ型患者出现自杀倾向的主要的独立风险因素。

【关键词】抑郁症误诊;自杀风险;双相情感障碍;II型患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21-01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患者出现反复的抑郁及轻微躁狂情绪的发作,但非躁狂症的一种心理障碍症[1]。轻躁狂的发作一般来说对患者的社会生活影响不大,被重视程度不高;同时,患者处于抑郁状态下是以表现偏离的负面认知,以忽略轻躁狂的发作,故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易被误诊为的抑郁症。已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de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是精神障碍中最易产生自杀倾向的疾病,因此,应当受到社会广大重视和关注[2]。本研究通过使用诊断评估,对患者进行重新的二次诊断,初步研究和探讨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患者产生自杀倾向的相关危险因素。现将其研究结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经临床医生初步诊断,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患者的入选标准为:年龄范围在18~65岁;经临床医生确诊;初步诊断结果与美国规定的抑郁症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的排除标准为: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出现明显躯体疾病的患者及继于躯体疾病的发生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电休克等治疗的患者。经初步筛查共计有1696例患者,通过应用中文版MINI 6.0,对1696患者的自杀风险进行评估。

1.2方法

通过精神科医生临床谈话及查阅患者既往病历收集临床特征及相关社会人口学方面的资料。通过从起病原因、起病年龄、社会人口学方面的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患病过程中是否存在自杀的倾向等临床方面常见典型特征,对206误诊患者存在的自杀风险倾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比较有自杀倾向和无自杀倾向的患者的社会人口学方面的资料及临床特征。社会人口学相关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工作状况等。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起病年龄;既往住院的次数;病情发作频率;是否出现不典型特征;是否存在自杀倾向;是否小狐仙焦虑症状;发作是否存在周期性、季节性、是否具有家族遗传等。不典型特征表现为食欲异常,睡眠时间增加,体重增加等。

通过应用中文版MINI 6.0评估患者的自杀倾向性,通过得分评估自杀风险性,0分表明不具有自杀风险;1~5份表明为存轻度的自杀风险;6~9分为中度的自杀风险,超过10分则表明具有严重的自杀风险。本研究将5分以内的患者列入无自杀倾向组,超过6分列入自杀倾向组[3]。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0.0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其中患者年龄,起初发病年龄等数据采用t检验,病情发作频率,伴随的不典型特征等变量数据的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规定因变量为有/ 无自杀倾向风险,自变量为社会人口学方面的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线性的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检验P<0.05,具显著性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06例诊断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Ⅱ型的患者,其中85例具自杀倾向的风险组,占42.3%(85/206),121例无自杀倾向的患者。

无自杀倾向组和自杀倾向组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数据对比:在一般社会学资料方面,自杀同无自杀风险的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民族以及教育程度等均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均大于0.05),而在年纪方面则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2.656,P=0.007),如表1所示。临床病症方面,同没有自杀风险的患者相比,有自杀风险的患者的发病年纪更小(t=2.751,P=0.001),同时具有自杀观念的患者更多(χ2=4.982,P=0.001),但较少患者具有焦虑症(χ2=4.941,P=0.025),此外,两组患者在入院的次数、首次发病的年纪、发作频率、症状是否典型以及是否具有自杀观念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具体如表2所示。

注:同没有自杀倾向的组别对比,经t检验,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为研讨被误诊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Ⅱ型(depression in bipolar disorder)患者在自杀风险方面的社会人口学,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自杀的危险因素[4]。

随机选取了1696例经初步诊断患有抑郁症的患者,通过使用中文版国际神经简式访谈问卷 ( 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 ) 6.0版,对1696例患者进行重新的诊断,其中有206例诊断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Ⅱ型,通过判断有无自杀风险的倾向的危险因素,将该206例患者分为两组。通过从起病原因、起病年龄、社会人口学方面的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患病过程中是否存在自杀的倾向等临床方面常见典型特征,对误诊患者存在的自杀风险倾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结果显示:具自杀倾向的风险组的病患85例,无自杀倾向的患者121例。无自杀风险组年龄和存在自杀风险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36.75±12.01)和(32.15±11.67)岁;起病年龄分别为(30.47±12.23)和(25.23±10.56)岁;存在自杀倾向分别为52.89 %和83.6%。存在自杀风险组患者在年龄和起病年龄方面均小于无自杀风险组,且自杀倾向更高,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具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经线性回归性的分析表明:年龄(OR=0.989,97% CI:0.952~0.998),存在自杀倾向(OR=4.212,97% CI:2.138~8.456),与误诊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Ⅱ型的患者出现自杀倾向的风险相互关联(P<0.05)。

综上所述,患者起病年龄小,存在自杀倾向的风险有可能是被误诊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症Ⅱ型患者出现自杀倾向的主要的独立风险因素[4]。

参考文献:

[1]刘艳红,陈林,司天梅等.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和心境障碍问卷筛查双相障碍或抑郁症自杀风险可行性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6):334-338.

[2]张海燕,温盛霖,康庄等.双相障碍Ⅱ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5):6918-6921.

[3]马燕桃,于欣,魏镜等.双极性指标对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识别效能:中国桥筛查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5):271-276.

[4]刘晓华,江开达.伴混合特征的重性抑郁障碍应当归类于双相障碍吗?[J].上海精神医学,2014,(5):294-296.

[5]王君,陈林,吉振鹏等.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2):65-70.

[6]刘文娟,季建林,黄啸等.心境障碍问卷和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对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诊断抑郁症患者中双相障碍的筛查价值[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5): 267-270.

论文作者:张红, 丁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  ;  ;  ;  ;  ;  ;  ;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张红, 丁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