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离中国有多远?论中国的选择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离中国有多远?论中国的选择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离中国到底还有多远?——兼论中国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知识经济论文,还有多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将引发21世纪人类社会一场新的革命。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面对低水平的人均GDP水平、 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以及前所未有的沉重的就业压力,应作何种选择?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国人都必须思考的世纪末难题。

一、知识经济对中国提出的严峻挑战

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一个公司或一个国家若想保持科技前沿的地位,不断地创造不平衡的高工资和利润,它就必须是知识经济产业进化过程中的参与者,定位正确,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并非经常出现的经济技术革命的机遇。被逐出这类产业的代价……,从中、短期看,真正的代价是失去了保持新科技的领先地位时本来应当获得的高工资和利润;从长期看,代价则是被拒之于未来发展的大门之外。”(注: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第64—65页,第7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 )本文试从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等方面与日美两国作横向比较,从而分析知识经济对中国提出的严峻挑战。

1.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与知识经济

一国人均GDP 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该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按照人民币与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计划,1995年中国的人均GDP为620美元,日本为39640美元,美国为26980 美元。 (注:《世界经济年鉴》199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为了使统计数据更具可比性,我们采用国际通行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来进行比较。有研究成果显示,1994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总量购买力年价为:US$=RMB2.26。(注:郭熙保:《购买力平价与我国收入水平估计》,《管理世界》1998年第4期。 )按此标准计算,1995年中国的人均GDP为1742美元。 假设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为3%(差不多比过去一百年日本达到的经济增长率低一个百分点),而中国的增长率为6 %(尽管这个数字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在一百年时间的经济增长率好过50%),把现今中、日两国的人均GDP 和假设的未来经济增长率输入计算机。到2100年,如以620美元为基数, 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到日本30%(实为27.5%);若以1742美元为基数, 2100年中国人均GDP仍然不及日本的80%(实为77.6%)。由此可见, 中国仍属于低收入国家之列。从目前中国所处的位置出发,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还需要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日本为此也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没有哪个国家走过捷径。当现今中国的人均GDP仅有日本的4.4%的时候,很难想象落后的中国何以能搭上知识经济的世纪末快车?

2.中国产业结构状况与知识经济

一国GDP 的部门构成和劳动力的部门构成是反映该国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首先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看,与美、日两国相比,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明显偏高, 第三产业比重只占美、日两国的50%左右(见表一)。再从劳动力的部门构成看,中国在传统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52.9%,远高于日本5.7%和美国2.9%的水平,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口只占日本的40%和美国的33%(见表二)。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工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同时,中国社会三次产业的发展很不协调,服务行业的比例和规模都低于必要的水平,农业具有低收入国家的那种高比例。三次产业好像不是同一经济的三个部门,倒像是不同社会三次产业的组合,即“中等收入国家的工业,落后国家的农业,工业社会前的服务业。”(注:洪银兴、林金锭:《发展经济学通论》,第135 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

表一 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别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1995)20.5 48.8 30.7

日本(1994) 2.0 38.0 60.0

美国(1992) 2.0 26.0 72.0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7》第106页,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二 劳动力部门构成的国际比较(1996年 %)

国别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52.9 22.9 24.1

日本

5.7 33.6 60.7

美国

2.9 24.2 73

资料来源:根据《国际统计年鉴1997》的数据计算整理

从我国产业的技术构成看,按照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的标准,研究开发经费(R&D)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的为高技术产业, 小于1%的为低技术产业,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中技术产业。 研究表明:我国工业中60%以上属于低技术产业,若按经合组织的标准,我国只有航空航天制造业算得上真正的高技术产业,但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全部高技术产业整体上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中技术产业。(注:游光荣:《中低技术依然垄断中国产业》,《新华文摘》1998年第10期。)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群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面对中、低技术依然垄断中国产业的现状,要实现中国产业的技术升级,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挑战又极为严峻的历史关头。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在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的特点是GDP 中服务业产值开始超过物质产品产值,与此相适应,在服务业就业的人口也已超过在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就业人口的总和,中国在产业结构方面与经合经济国家的平均水平大约有25—30年的差距。作为知识经济主要表征的信息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如果没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信息服务业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因为信息服务业不可能像重工业部门一样自我循环、自我服务,没有发达的工业制造业,就不会有发达的信息服务业。

3.中国的人力资源与知识经济

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知识经济的载体,他们是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创新的主体。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但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拥有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近年来中国面临着十分沉重的就业压力,城镇失业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见表三)。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严峻现实问题。有关部门估计,到2000年如果对失业问题不采取有力的调控措施,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会达到8.7%。另据著名劳动经济专家冯兰瑞研究员测算,1996 年全社会综合失业率已经达到21.4%。(注:许明主编:《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第252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4月版。)1998年,中国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达到3.7%,与欧盟1996年11.5 %的失业率相比,从相对数上考虑并不可怕。但从失业大军的绝对数上来看,确有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感觉。 综合有关权威部门的判断结果:大约有2600—3800万人的隐性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其中国有企业约为 2000 —300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600—900万人,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现在农村有1.5—2.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因此,中国综合失业人口(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大约有1.8亿—2.6亿的规模之巨,少说相当于整个印度尼西亚的全部人口,多说则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全部人口。(注:许明主编:《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 27 个问题》第252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4月版。)失业问题将是当代中国的一个跨世纪难题。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意谓着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大型的、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将会在生产中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劳动手段一经取得机器的形式,它就立即成了工人自己的竞争者。”(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461 —463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随着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将会被排挤在现代化大生产之外。“劳动手段扑杀劳动者”,(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461—463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这将进一步加剧我国的失业问题。庞大的失业大军的存在成为我国迅速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又一个沉重的绊脚石。

再从我国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看,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受教育程度很低,日美等发达国家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0.7%和46.5%,而我国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竟高达24%(见表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依靠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文盲或半文盲可以发展起“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观察知识经济,可以把它视为美、日等为首的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工业经济国际分工的新的调整,是工业文明的深化与延续,以目前中国的现实国情论,中国离知识经济时代为时尚远。

表三 1992—1998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览表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失业率(%) 2.32.52.82.93.03.23.7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四 各国居民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国家 年份大学中学小学 文盲及文化程度不明确者

中国 1996 2.035.638.4 24

日本 199020.743.733.6 10.3

美国 199446.644.6 8.2

0.6

资料来源:中国的数据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96》计算而得,日美两国数据源于《国际统计年鉴1997》

二、知识经济与中国的选择

在与以日、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至少存在100 年经济发展差距的中国,面对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低下的劳动力素质以及前所未有的沉重就业压力,如果还奢谈什么“我们已昂首阔步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无异于40年前“五年赶超英国、十年赶超美国”的痴人梦,它只会诱发全民族在经济发展中的浮躁情绪,助长经济的泡沫化,大跃进时代的历史悲剧不应该重演。中国需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正确的选择应当是:一方面紧跟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为未来的国际竞争增加筹码,同时要注重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知识的地位、作用不断强化的内在规律,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提供一个框架或有效的制度安排;另一个方面,要立足于国内,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改造的步伐,为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条件,以迎接知识经济对中国提出的严峻挑战,有鉴于此,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或许比对知识经济的人为炒作更具现实意义。

第一,坚决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大对人力资源培养的投资力度,变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孕育中国的知识经济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二,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企业创新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把知识和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自主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积极性,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第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我国传统的资源优势为知识优势,实现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创造条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工业化基本完成后劳动力又会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伴随着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和迁移,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形成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然而,我国缺乏这种劳动力自由转移的机制,由于传统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面,农村劳动生产率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农民收入不能增长,再加上第二产业的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形成一种剩余劳动力累积的恶性循环。要打破上述恶性循环,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变劳动力的农业人口比例与其创造的产值不相称的落后状况,不断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向其他产业和部门转移;二是在第二产业部门内部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适度发展,不断扩大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要加快中、低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三是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劳动力从传统产业部门向服务业有序流动创造条件,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标签:;  ;  ;  ;  ;  

知识经济离中国有多远?论中国的选择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