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从整体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从总体性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体性论文,哲学论文,和谐社会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的基本内容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哲学和总体性哲学都是从对异化概念的分析入手的,但它们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理性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也就是说,从异化概念着手可以发展出两条路径:一条是确立起矛盾的世界图谱,在对社会历史的考察中,直接地把矛盾的理论转化为阶级分析的方法,并建立起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另一条是在异化分析的前提下发现世界的总体性,把异化看作总体性的丧失,从而寻找总体性恢复和重建的方案。在后一条路径上,总体性范畴在应用于对社会历史的考察时,直接地以“社会有机体”的表述方式而存在。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路径是同时展开并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由于关注现实以及把哲学思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黑格尔总体性哲学的改造。在马克思这里,所谓总体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实体,而是包含在客观历史过程中的具体,是在对现实的认识中被发现并在社会行动过程中被重新赋予了现实性的总体。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自己的总体性哲学观念作了说明:“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虑起来,这是错误的。如果我,例如,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依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性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从马克思所举的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与黑格尔的总体性哲学不同,马克思的总体观念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的、全面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这种理解不是从单纯或单个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因素出发,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理解社会,在主体和客体的全部社会运动中理解历史的进程,突出的是人的物质存在活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即使对于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过程,也看作是历史整体的一个方面,把其中的不同环节归结到人的社会关系的总体中,作为总体的环节和要素来进行考察和加以定义。如果说不同的环节和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那么这些差异无非是作为整体的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没有把它们隔离开来,反而是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在叙述上也可以从个人、社会和历史三个方面来展开,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包括个体的总体性、社会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作为总体性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如果不是把这三个方面看作总体性哲学体系的三个有机构成部分,而是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比如,卢卡奇曾致力于诠释马克思总体性哲学的“历史的总体性”的内容,萨特在“个体的总体性”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法兰克福学派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的总体性”也作出过深刻的分析,但是,他们都最终走向了乌托邦的结局。因此,只有在总体性哲学的完整体系中来把握个体的总体性、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才能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才能由此出发提出科学的社会行动方案,才能在走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作为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的总体性

正如人们经常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它随时准备把自己的哲学理论付诸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理论也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在这一哲学理论之中包含着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全部基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在转化为社会行动方案的时候,必然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性行动的哲学基础。

首先,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不是出于一种哲学兴趣,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直接从现实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同它的整个社会历史观一样,也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发现走向未来的必然性,并在这种必然性的基础上设计出行动方案。

其次,作为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基本内容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把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对待的,认为社会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总体,并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这实际上是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一,人类社会在本然的意义上应当是一个具有总体性的和谐社会,因而它的理想形态也应当是和谐社会;其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只不过是人类“史前史”的结束和真正人类历史的开始,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需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

第三,在个体总体性的理论层面上,和谐社会将具体地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总体性哲学在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上要求“物的进化”从属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中生成和展开的过程,人不仅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社会和自然之中,实现着人的“物化”,而且也同时是把这种“物化”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相反的情况是,当一个社会丧失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的时候,就会把人置于物的统治之下,使人成为物的奴隶,从而使人失去了“人”这个“根本”。所以,走向和谐社会的过程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或者说,只有以人为本,才是一条走向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才能造就出这样的社会形态:在这里,“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所要达到的社会形态是这样一种形态:“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像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第四,在社会总体性的理论层面上,社会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近代社会的历史事实是,资本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和分裂,造成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对立。这是社会有机体的异化形态。总体性哲学恰恰是要为寻找这种社会的替代形式提供理论基础,而且是寄托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的。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以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那将是一种真正的共同体,在那里,“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当然,“自由人的联合体”取决于社会结构的支持,如果一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结构上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处理好平衡发展的问题,就不可能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方向。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就是社会总体性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要求。

第五,在历史总体性的理论层面上,将突出人创造历史和不断实现历史目标的过程。总体性哲学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创造,“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新的社会制度“使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每个历史阶段的人,既是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又同时是“剧作者”。所以,社会有机体及其向总体运动的实质,便是作为主体的个体能力的发挥和他们之间关系的建立,是社会各种关系的自组织过程,它深入到人的行为、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文明与文化等方面。可见,历史总体性的理论作为个体总体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综合统一,构成了和谐社会构建这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哲学基础。

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要求从总体性的视角出发去把握个体、把握社会、把握历史,并落脚于社会有机体的总体化及人的全面发展。它在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与人类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上有着原则上的一致性。在共时态上,人类个体可以获得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社会有机体也可以获得人类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共生共存”;在历时态上,社会有机体向总体的运动正是人们在社会总体的水平上掌握自己命运的历程,而人们由于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变得能够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现状,并从现实出发去提出科学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就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京),2005.6.2~8

标签:;  ;  ;  ;  ;  

从整体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