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伪主体”现象探源及消解策略论文_杨晓宇

学生课堂“伪主体”现象探源及消解策略论文_杨晓宇

杨晓宇

东海县房山高级中学

一、 引言

纵观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无论是各级的优质课、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成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首选。提到合作学习,“精彩”的课堂情景就会呈现在眼前:多媒体的运用、小组间的交流、吹拉弹唱、情景表演,热闹非凡。但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教研活动中学生课堂活动环节进行回顾与总结后发现,热闹的表象后存在诸多问题:很多教学案例中都存在学生“伪主体”现象,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故笔者对当前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伪主体”现象进行探究,作了一定的理性思考,期望能够探索出有效的解决之道,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以假乱真:课堂学生“伪主体”现象的种种表现

(一) 打乱课堂节奏的“伪主体”

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最直接的体现。学生的参与反映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投入可以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参与要根据课堂学习目标,把握好参与度和课堂节奏。

这是一节校级赛课,所授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一单元“Project: The invisible bench”。通过课堂观察可知,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阅读并理解这篇短剧;通过短剧表演掌握关键词汇、短语、重点句型;学习巩固本文中的语言点。教师根据目标设计了学习三个任务:1.阅读并理解这篇短剧;2. 课堂短剧表演;3. 短剧中知识点的学习。在短剧表演环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采用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以期达到预设目标。各小组先在内部角色分配,然后到教室前面表演。为了得分,各个小组活动非常踊跃,争先恐后的跑到台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貌似达到了“生态”和“学生主体”的目的。 但是过多的学生表演让本该最多10分钟即可结束的课堂短剧表演环节变成表演比赛,耗时20多分钟;而开始投射的三个教学任务,最后一个只能草草收场。这是一种典型的学生“伪主体”打乱课堂节奏的表现。

(二) 屈从于教师权威的“伪主体”

在课堂上,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学生并不会一味的崇尚权威、盲目跟随,他们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的。然而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不得不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从而导致主体地位的缺失,成了“伪主体”。

这是一节区级观摩课,学习的内容是《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教师在归纳总结完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之后,提供了一篇巩固练习,是一篇关于电影发展史的介绍和一些著名影星的短文,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题目:

Where does the article come from?

A. magazine B. newspaper

C. science fiction D. history book

根据授课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排除掉了C、D两个选项,但是在是A还是B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说是来自杂志、还有的学生说是来自报纸,观点不同,但是都有自己比较令人信服的理由,最后僵持不下。教师看到讨论的时间已过,就给出了“权威”的答案B,理由和学生的差不多,并没有回答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可以是来自杂志的。笔者听到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很明显没有被老师的理由说服,只能屈从于教师的权威,不情愿的把A改成了B。作为老师,对这样的教学场景,因该不感到陌生吧?

(三) 随意性过大的“伪主体”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学习阵地,学生的积极表达是课堂教学的追求,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表现出随意性,从而产生了随意性过大的“伪主体“现象。

这是一节常态课,授课内容为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九第三单元“Task: Designing a Beijing Opera mask.” 要求学生阅读短文,根据短文中人物脸谱上的颜色的应用判断人物的性格,然后自己设计一个京剧脸谱。教师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设计的依据并配以物质奖励—一根棒棒糖。也许是为了那形式奖励,学生抢答此起彼伏,甚至争执的面红耳赤,整个课堂乱哄哄、杂乱无序,最终有的学生花了20多分钟的时间也没能设计出一个京剧脸谱,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随意性,没能达成学习目标。

(四) 缺乏角色意识的“伪主体”

学生角色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以及对角色赋予的权利义务等的认知、理解与体验。有些学生的角色意识薄弱,往往是根据教师的性格决定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遇到严厉的教师就“三缄其口”,遇到随和的老师就“信口开河”,缺乏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意识。

这是一节汇报课。一位年轻教师在教授语法“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在高中语法中属于较抽象并且难以把握的项目,很多学生无法掌握其用法。这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独立主格结构有什么特点?能举例说明吗?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位老师性格随和,和学生的关系融洽,因此有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就“信口开河”,说什么的都有,还有些学生肆意大笑,很明显谈论的是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学生的缺乏主体意识影响到教的师教学和管理行为,这位老师看到课堂有些无法控制,就直接开始讲“独立主格结构”的语法规则,最后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慢慢地,学生不再发言,课堂上又变沉闷了,这是学生缺乏角色意识的“伪主体”。

三、 追根溯源:学生课堂“伪主体”现象探源

(一) 过分追求趣味,远离课堂教学目标

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准绳,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即使再“精彩”,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案例一中教师设计课堂短剧表演的是为了达成“在语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点”的目的,以期达到“不言自明”的效果。但教师过分追求课堂趣味表演而忽略了语言的运用,忽视了对课堂节奏的适时调控,因此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导致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从而产生了学生“伪主体”现象。

(二) 过分依赖预设,缺乏随机应变能力

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学生,课堂教学中会随机出现不可预设的生成。教师缺乏捕捉和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会导致“伪主体”现象。案例二中教师过分依赖预设的“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导致学生“口服心不服”。 教师本可以借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只能选B不能选A,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新闻标题的具有“新颖性、针对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学生自己弄明白了,自然不会再有疑惑,这样不仅能达成教学目标,也还能激发学生课堂主动思考的热情。

(三) 过分追求自主,忽略课堂组织管理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进行调控,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有些老师过分的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听课时笔者发现除了案例三的现象之外,课堂上还有几种常见现象,如:有的学生讨论认真,有的学生却趁机在说笑,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互相推诿,没人愿意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因此缺乏有效组织课堂管理是导致学生“伪主体”现象的另一个原因。

(四) 过分强调传授,缺乏师生有效互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异,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就要适当的参与互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积极互动,积极交流。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引导、调控,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走出迷茫和误区。 但是教师参与要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前提,要有度,不能看到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就用讲授替代互动。“喧宾夺主”的教师参与或者“放任自流”的无互动,都会导致“伪主体”现象的产生。

四、 另辟蹊径:避免 “伪主体”现象的策略探析

(一) 精心创设语境,激发思维的火花

创设语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在进行“非谓语动词”学习时,可以通过 ppt的动画效果创设语境:通过比较“正在飘落的树叶(the falling leaves)” 和“已经落下的树叶”(the fallen leaves),让学生体会v-ing形式和v-ed形式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的思维,由特殊到一般,得出v-ing形式表示的是一个“主动的、正在进行的动作”,v-ed形式表示的是一个“被动的或已经完成的动作”的结论。

(二) 精心设计小组活动方式,释放学生的潜能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常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采取in pairs 还是in groups的形式。优秀的教师善于引导小组不断地变换活动方式。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可以避免学生的的倦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完成任务的目的的驱动下释放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不做学习的旁观者,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三) 设计多样的评价语系,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师课堂上的评价要用适当的语言,在学生做出正确回答时肯定学生的正确表现,激发学生的自信;对于错误的表现委婉提出,保护学生的自尊,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的评价语,可以产生激励功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一节课重复几十遍的、针对所有学生的“good”“very good”或” “I’m sorry”学生只能把它们视作教师漫不经心的口头禅,而不会当作中肯的评价语。其实如果学生表现不错,把good换成“excellent”,学生更能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由衷的赞赏,走入学生内心的语言,才会产生共鸣,达到应有的效果。

学生主体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别让学生“伪主体”现象成为课堂的主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课堂,让他们去探究……这才是英语课堂的生态本色,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让我们学会放手,实现角色的转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表现的舞台、享受学习的殿堂!

论文作者:杨晓宇

论文发表刊物:《校园英语(教研版)》2014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  ;  ;  ;  ;  ;  ;  ;  

学生课堂“伪主体”现象探源及消解策略论文_杨晓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