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趋向——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语言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7月16日至18日,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山西大学联合发起和筹划,山西大学哲学系主办。与会代表25位,其中包括港台的3位学者。
16日上午八时,山西大学哲学系主任乔瑞金主持了开幕式,副校长郭贵春代表山西大学欢迎与会人员,并对二十世纪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发展的特征和趋向作了深刻的回顾与瞻望。大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李醒民研究员对山西大学表示感谢,并分别介绍了与会的港台和大陆学者的概况。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林正弘教授总结了两岸哲学发展的共性及共同面临的困惑。香港公开进修学院的周柏乔表达了香港同仁对分析哲学领域内的大陆学者工作的承认及对山西大学哲学系的谢意。本次研讨会共分六次会议,代表们作了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富有学术价值的论点。
一、关于整体论和自然主义
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发了整体论思想的产生、扩散及其与自然主义趋向的结合,并认为这种趋向引导了五十年代以后分析哲学发展的方向。
李醒民在“从理论整体论到语义整体论”的报告中指出了整体论产生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线索,详细阐发了迪昂的理论整体论思想的八大涵义及其与奎因整体论思想的比较,特别强调了奎因论题(Qt)具有以下不同于迪昂论题(Dt)的特征,1、奎因把整体论推广到所有科学;而迪昂仅限于像物理科学这样数学化和符号化的经验科学。2、Qt是一种强整体论版本,而Dt则要弱得多。3、Qt是与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毁灭性批判密切相关,但后者在力度和深度上略逊一筹。4、Qt着眼于从意义上阐述整体论;迪昂从语言哲学角度的分析不及奎因,但在案例分析和对物理学理论的剖析上则远胜于奎因。5、奎因把保守主义和简单性作为理论的取舍标准,而迪昂则交托给历史过程中的卓识。
林正弘作了以“米尔顿·佛利曼的方法学工具论”为题的报告,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佛利曼的主要论点,并提出较合理的诠释——佛利曼的方法论立场确实具有强烈的工具论色彩,具体分析为:①科学说明的目的是要叙述已知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原因。②工具论者主张理论不必为真,因而也不必具有说明力,只要具有预测力即可。③理论的预测力或有效性只局限于某一范围之内,其他范围需要不同的理论。④佛利曼明白主张理论的假定不必是真实的,又主张理论的有效性只局限于预定的某一范围之内,他的工具论立场非常明显。⑤佛利曼认为在使用较丰富的理论时,应考虑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否合算。
郭贵春在“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的报告中阐明了奎因的哲学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紧密关联。他指出,奎因正是在自然主义语言观的基础上,给出了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趋向,表明了自然主义语义分析原则,指明了自然主义的方法论途径,作出了自然主义的本体论承诺,既为科学实在论的复兴扫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障碍,又成为某些“弱”实在论形式的先导;而且奎因正是立足于语言的自然主义立场上,才能将自己的自然主义的哲学趋向渗透和扩张到一切哲学谈论中去,从而推进了语言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的表征论之间的某种可通约性;同时奎因的自然主义是经验论的认识论与实在论的本体论的统一,在对传统实在论消解的过程中完成了自然主义经验论的重建。
周柏乔作了“语言、意义与奎因的不可限定说”的发言,他试图从奎因的主要论说中找出理据,略作修补,然后据此证明语言和理论要分开处理,才可充分领会翻译不可限定说的用意。他从两个方面修补了奎因的主要论说,从而表明,尽管解释怎样认识部落语言离不开解释部落言行的理论或假说,这并不等于表示语言离开了(解释言行的)理论,就无所表述;翻译不可限定说所否定的仅限于独立于理论以外的意义,并没有否定独立于理论之外的语言。尽管语言不表述内在于理论的意义,离开理论它还是有所表述的。
李红认为罗蒂后现代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是其从“无镜”哲学走向“文化哲学”,从对传统的消解走向实用主义的建构,从语言的批判主义走向语言的自然主义的过程。她指出,罗蒂在背叛分析哲学,促进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合流”的过程中走向了大陆的后结构主义。
二、关于语义学和语境论
与会者从不同层面论述了语义学和语境论相结合的问题,探讨了语言哲学由传统语义学走向语境论、整体论的趋势。
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的方万全研究员提出了语言和社群能否分开的问题,在“语言社群与依循规则”的报告中他陈述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三种不同立场:其中分别以克里普克(Saul Kripke)、贝克与亥克(G.P.Baker& P.M.S.Hacker)、戴蒙与米纳(Cora Diamond & Edward H.Minar)为代表。他选择性地检讨了上述三类不同立场,分别从威廉斯的立场和戴维森“诠释学”角度说明第一、二类观点;从一个非化约论(Nonreductionism)角度来克服米纳的负面看法。最后他表明,以上说明并不表明我们赞同或主张贝克与亥克的立场。相反,我们还要以戴蒙的一些想法为背景,探讨他们两人的立场,进一步厘清其看法的限制所在。
乔瑞金在题为“巴特符号学思想的后现代精神”的报告中认为巴特对符号问题的研究促进了法国由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变,其中体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后现代精神: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将会是多元的和扩张的;作品具有放射出各种不同意义的可能性;不参与、不行动就没有理解;在符号系统中,语言和言语处在一种辩证的相互包含的联系中;符号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存在的;对符号及文化本性的理解要从语言本性中去把握。
杜镇远在“在语言之外”的发言中认为拓宽语言哲学研究的视野,可能是解决语义阐释争论的一个关键。他从当代脑科学对语言的神经机制研究的角度表明了将语言活动和非语言活动密切联系起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其结语为:走出语言王国,到语言之外寻找语言解释的源头,把握语言活动的未来走向。
成素梅阐述了对“因果性”问题的几种解答方式,剖析了所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语义问题和价值论问题。在对公理系统和因果性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公理系统的指称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
陈为蓬作了关于语法、语境与日常语言理解方面的报告,举出了生动有趣的例子,强调了在语言理解中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三、关于方法和价值
如何在对分析方法的批判中拓宽其合理存在的领域,弱化其形式理性的教条,以及如何对待分析哲学的价值问题,大家给予了充分的注意。
陈晓平在当代概率归纳逻辑的各个学派对归纳合理性问题的探讨中尤其关注主观主义亦即私人主义概率论的解决方案。在“归纳合理性与大弃赌定理”的报告中,他对这种主观主义方案的一个基本依据“大弃赌定理(Dutch Book Theorem)作进一步探讨,分析其成功和失误之处,并从中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报告通过澄清大弃赌的哲学意义进一步肯定了D.Christensen的观点:人们在为动态假设Phe(h)=Ph(h/e)辩护的过程中把静态大弃赌定理加以推广而得到的动态大弃赌定理作为归纳辩护是不成立的。
魏屹东在“证实,证伪与对称破缺”的报告中从相交理论的“对称破缺”概念出发,对证实原则和证伪原则进行剖析,力图揭示出其合理与否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刘晓力作了以“哥德尔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为题的报告,其中她用不同方面具有新意的例据论证了哥德尔并非属于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阵营,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其进行了批判。
陈波提出了我们究竟能不能给分析哲学以某种肯定的评价的问题,并将其置于与中国哲学的横向比较中。他在“分析哲学的价值”的报告中所阐发的主要观点是:中国需要分析哲学,中国哲学的某些弊端需要用分析哲学的精神和方法来匡正和补救,中国哲学家甚至需要一些分析哲学的洗礼。报告结合批判了当前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些不良现象,如哲学写作方式的教科书化;神秘主义文化大泛滥等。
四、关于真和真理
“真”和“真理”以及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王路在“论真与真理”的报告中围绕着国内对“truth”和“wahrheit”理解和翻译上的问题及国外原本的看法展开了四个方面的讨论:①西方自古以来,一直有关于“truth”和“wahrheit”的探讨。这是在“真的”或“是真的”意义上理解的。②中国古代没有“真的”这一概念,因而没有关于“真的”这一概念的讨论。③近代哲学讨论中,我们形成了“真理”这一概念,用此来翻译、理解和解释西方人的“truth”和“wahrheit”。④这一理解是有问题的,翻译也是有问题的。
毕富生认为逻辑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逻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逻辑真理是否反映现实?与事实真理的关系?在“关于‘逻辑真’的认识思考”的报告中,他从认识论角度思考“逻辑真”,从而认为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具有一种交叉关系。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明确,探讨深入,在两天紧张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中大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显现出了一个清晰的焦点:二十世纪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发展的特征和趋向。这也正是山西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郭贵春在开幕式上致辞的内容:他认为二十世纪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发展是与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密切相关的。语言学转向注重了语形的逻辑性研究;解释学转向以各种语境论的突起为特征,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修辞学转向强调了心理重建与语言重建的统一,克服了理性主义与非理主义的对立,进一步推进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在此基础上,他指出从三个转向的统一性及语形、语用、语义的结合上去研究语言哲学代表了分析哲学的一种最新角度和发展趋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什么基底上,用什么方法和形式来研究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郭贵春的发言表明了要求语言哲学工作者需要有对哲学发展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敏锐性。
在会议的自由讨论中,林正弘、方万全、周柏乔、王国政分别介绍了台湾、香港和大陆地区的研究情况。这对促进港台和大陆学者的思想交流,方法互补,开展持续的学术往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和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对于促进国内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导向。
会后,代表们参观了闻名遐迩、景观奇特的五台山和名胜古迹晋祠。与会者对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和东道主热情周到的招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