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昱[1]2004年在《重庆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中国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后,一些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势必向西部地区转移。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应抓住这些机遇,加快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并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之一。制造业升级,是制造业从资源密集、劳动密集阶段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阶段迈进的过程,也是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重要蜕变,这必然伴随着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范围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体系是否健全、金融服务是否完备,因为资金流承载的是物质、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资源,它的流向、流量和流速对制造业升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指导下,发达的金融体系和完备的金融服务可以将大量有效资源注入制造业,以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本文分析了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阐明了重庆制造业升级过程中的金融影响因素,并针对重庆金融在服务制造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制造业升级中金融支持力度的对策性建议。
文继常[2]2011年在《重庆制造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重庆直辖以来,制造业得到飞速发展,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增长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制造业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推动重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新阶段,重庆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研究重庆制造业结构和竞争力,提出制造业发展对策,对增强重庆市综合竞争力,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统筹城乡的直辖市,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为指导,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首先对产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定义和梳理,然后对国内外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成功经验进行回顾。本文利用偏离份额法、专业化率、区位商等对重庆制造业的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制造业存在布局分散,专业化部门少,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不强等问题,在客观分析和把握重庆市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文最后提出重庆市制造业发展对策建议,重点讨论了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产业集聚、配套产业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等内容。
槐连峰[3]2012年在《创新型城市构建下重庆制造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科技竞争、知识竞争、智力竞争层面,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伴随着构建创新型国家蓝图的形成,进而创新型城市的构建也陆续成为很多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区域核心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前,国内一些城市已经确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发展理念、具体措施以及时间进度,并开始系统操作。创新型城市作为一种较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建设工程,需要在城市产业、科研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政府政策的共同支撑配合下逐步构建。产业力量的雄厚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制造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产业是城市产业腾飞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型城市构建的重要支撑。创新型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型城市提供良好环境。重庆已经明确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同时重庆又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较为发达。对创新型城市构建下如何发展重庆制造业的研究意义深远。这是论文开展研究和探索的基点和基础。论文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国内、国外关于创新型城市理论和制造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制造业发展与重庆创新型城市构建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根据重庆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创新型城市构建下重庆制造业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最后给出了本文结论,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王浩天[4]2011年在《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直辖以来重庆每年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35%以上,产出贡献率在全市工业中份额占到80%以上。制造业生产规模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绝对规模和人均产值仍然非常低,还处于世界分工体系的较低层次,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将管理重心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移、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和服务的稳定提升。物流业作为从流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型服务业,天然具有衔接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挖掘企业“第叁利润源”的能力,同时,重庆物流业也面临功能整合和向供应链的业务延伸、提高面向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社会化需求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因此,与制造业联动也是物流业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本文通过对重庆制造业物流需求特性以及制造业物流需求满足状况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两业联动发展经验对重庆两业联动发展存在的模式进行探讨,运用灰局势决策效果测度的系统办法,找出适合重庆两业联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再结合重庆两业联动特点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现路径。最后分析重庆现阶段两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针对重庆发展两业联动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保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顺利实施。没有现代物流业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制造业。重庆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为了能够互惠互利、荣辱与共,在联动发展过程中实现双赢,双方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陈兴国[5]2015年在《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再工业化”背景下的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重庆经济的产业支撑,是构建西部经济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由于重庆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冲击下,在经济新常态的历史进程中,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而伟大。一、困境与问题(一)外资逐步回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受到
孟岗超[6]2005年在《重庆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成功的产业转型伴随着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本文正是基于此理论出发,首先对制造业发展的理论进行阐述,然后以重庆制造业29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制造业结构变动与产出增长的关系、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制造业结构趋同程度、制造业区位商、制造业产品出口结构等方面。结果发现重庆制造业结构已经成功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本文接着用因子分析方法,利用SPSS11.0 软件,以重庆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离出叁个反映经济效益的因子,建立了评价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模型,实证检验了重庆制造业28 个行业的效益水平,列出28 个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位次;结果发现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低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即产业转型并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说明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滞后于制造产业结构的转型,这样的产业发展战略显然是不利于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然后,用相关分析方法,利用SPSS11.0软件,同样以重庆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制造业区位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得出了区位商与经济效益不相关的结果。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理论意义解释,并且分析了原因,为重庆市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措施和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围绕制造业结构与其经济效益,从广度和深度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建立了评价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模型;分析了制造业区位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
王唯朴[7]2015年在《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中国坐拥人口红利,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如今已成为制造业大国,而重庆的定位则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自直辖以来,重庆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即使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断寻找新增长点的大前提下,重庆制造业仍然是重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重庆制造业在过去发展的十多年中,始终伴随着高投入、低产出、高能耗的行业弊端,只有找到影响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仅如此,找到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政府引导重庆制造业今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3-2013年期间,重庆制造业各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技术效率处于长期波动的态势,总体小幅增长;技术进步总体虽然有波动,但处于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于技术效率的增长幅度。技术进步是影响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明显。从分类情况看,机械电子加工业的技术效率最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轻纺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指数最大的是中高端技术制造业,其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受技术进步影响比较强烈;高端技术制造业、低端技术制造业和中低端技术制造业的指数都落后于中高端制造业。研究发现,在数据选取的年份提高制造业人员素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参与对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张亚龙[8]2014年在《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本身从其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分而言,有别于传统一般性的服务行业,其模式更像是制造业、物流业以及服务业叁者的结合,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型的发展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产业改革发展,形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兴服务产业。与传统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相比较而言,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更好的科技含量,同时在人才以及科研投入更高,因此产业本身的科学技术含量更高。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对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尤其具有关键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外部竞争条件日益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以及科研实力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而在未来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应用和提升惬意的自身科学技术实力以及信息技术化直接决定了未来企业的发展规模以及能走多远,而这也最终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现代互联网、硅谷的发展以及华尔街金融业的发展,现代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创造的GDP占据美国GDP总量的70%之多,这也充分说明了现代服务业再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中对于经济增长的增量贡献。重庆作为我国的西部重镇,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无疑对于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提升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域内的产能能聚效应,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促进产生升级,实现原有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对重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的研究,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优化,通过两业之间的互动,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为重庆拓展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全新领域,完善重庆在此项研究上的内容体系构成,可以用于指导重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对国内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具有示范效应。对重庆整体经济发展以及未来的产业改革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以及优化都具有积极指导意义,通过探寻两业互动的模式和合作方式,为后续的西部其他省市的两业互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真正实现西部地区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企业相互促进、提升核心能力和两业互动发展合作模式方面的研究弥补了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的不足,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刘姝[9]2013年在《FDI区位选择诱导下的产业集聚机制与引导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FDI区位选择视角出发探询了其对产业集聚的诱导与促进作用,研究了FDI区位选择诱导下的产业集聚机制,基于理论框架构造了计量模型,以上海和重庆为例,利用Eviews6.0软件对两地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建议。理论分析方面,本文重点分析了FDI区位选择诱导下的产业集聚机制。首先从FDI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FDI企业利润最大化时投资量与产业集聚程度的关系,其次从FDI企业垂直专业化生产的角度分析了FDI区位选择对产业集聚形成的诱导作用,再次阐述了FDI诱导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具体方式,最后介绍了产业集聚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循环因果积累机制。实证分析方面,本文以上海和重庆地区制造业29个细分行业2001年到2011年11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对两地FDI历年流入量、流入来源和流入方向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对各细分行业的区位熵与产业集聚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另一方面对2011年的横截面数据做了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对两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从而验证FDI对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诱导作用。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上海和重庆地区制造业中6个集聚程度较高的细分行业的FDI与产业集聚程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FDI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产业集聚具有诱导作用,这种作用在长期更明显;制造业产业集聚对FDI也有反向作用,不过相对而言这一作用的表现不算特别明显。(2)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上海和重庆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都有一定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402和0.202],影响在上海地区更为显着。具体到细分行业,FDI对产业集聚的诱导作用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引导政策建议。(1)提升FDI引进的数量与质量。(2)培养经济增长极促进产业集聚。(3)促进FDI对产业集聚诱导作用的发挥,提升区域竞争力。具体应从地方政府重视FDI对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作用;增强外资企业的根植性;提高当地企业的基础知识存量,加强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重点引进先进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中小企业和中枢性产业,完善产业配套等几个方面出发。
刘超[10]2007年在《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产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将是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源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传统产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从而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依托之所在。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都对传统产业进行了高新技术改造,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理论和方法还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内容还很多。因此,本文对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模式与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模式是指高新技术成果被推广应用或传播的具体方式或路径。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模式可分为融合型和转移型两大类。融合型扩散模式分为设备(工艺)融合型、产品改造融合型、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融合型以及混合融合型;转移型又分为部分转移型和全部转移型。而发展阶段不同的产业企业对上述扩散模式的选择也会不同。为了验证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模式选择理论,本文对重庆传统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后,还用多元统计学中主成份分析法,构建了一个产业综合实力的评价模型,对重庆制造业内部28个行业进行了综合实力的评价,同时结合各行业占重庆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与重庆市对制造业的总体规划将这28个制造产业分为高新技术型产业、发展型产业、停滞型产业以及衰退型产业四类,并对这四类产业提出不同的扩散模式。最后,本文提出了高新技术向重庆制造业扩散的促进对策。
参考文献:
[1]. 重庆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 张晓昱. 重庆大学. 2004
[2]. 重庆制造业发展研究[D]. 文继常. 重庆工商大学. 2011
[3]. 创新型城市构建下重庆制造业发展研究[D]. 槐连峰. 重庆大学. 2012
[4]. 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 王浩天. 重庆交通大学. 2011
[5]. 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再工业化”背景下的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J]. 陈兴国.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5
[6]. 重庆制造业结构变动与经济效益的实证研究[D]. 孟岗超. 重庆大学. 2005
[7]. 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唯朴. 重庆工商大学. 2015
[8].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 张亚龙. 重庆工商大学. 2014
[9]. FDI区位选择诱导下的产业集聚机制与引导政策研究[D]. 刘姝.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10]. 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模式与对策研究[D]. 刘超. 重庆师范大学. 2007
标签:工业经济论文; 金融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创新型城市论文; 重庆发展论文; 产业集聚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传统制造业论文; 金融服务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