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发展形态转型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民主政治论文,形态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社会的政治发展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所决定的各种关系中展开的发展。因此,我们虽然可以设定政治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但是政治发展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基础、形式、途径和进程却是由政治发展所基于的现实环境和发展条件决定的。本文把政治发展的基础、形式、途径和进程概括为政治发展的形态。显然,在不同的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政治发展的形态是不同的。政治发展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治发展目标的展开和任务的实现,也就是说,在实现一定政治发展目标和任务过程中,政治发展所处的形态对政治发展所可能达到的最终成果具有很大影响。就像合理的生产关系是实现生产力大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样,合理的政治发展形态是实现有效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虽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目标,人为地影响政治发展的形态,但从根本意义上讲,政治发展形态是由社会发展的实践状况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中国政治发展形态的转型正是基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实现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转型。
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历史过程来看,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目标的政治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社会发展所提供条件的限制,这种政治发展在发展形态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带有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痕迹的传统的政治发展形态向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和当代中国特点的现代的政治发展形态转型的过程。这种转型是一个历史过程,贯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0年的改革和发展;而这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这种政治发展形态转型的重要历史动力。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说这个历史过程已经最终完成,但是从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战略部署来看,那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和当代中国特点的现代的政治发展形态已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主导形态,其具体标志如下:
第一,政治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刻和长远的。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经济彻底告别计划经济时代,并走出经济体制转轨的摸索阶段,进入一个以新体制为主导的新的发展时期;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政治发展所提出的深刻要求,将使中国政治发展进入一个内容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明晰和具体的时代;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全面推动,在全面提升中国社会发展的质量的同时,也为政治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和资源条件;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多元利益格局和多元的利益主体,客观上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培育积极的社会基础和活跃的政治参与主体。
第二,政治发展有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将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这个政治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不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且确立和发展了一套比较规范和健全的立法体制和执法体制。这些法制建设成果为政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奋斗目标,不仅使政治发展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目标,而且使政治发展有了更加系统和有效的法律保障。因为,依法治国的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同时,也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出现重大发展,而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十分有利于中国政治发展在发展形态上成为有可靠法律保障的政治发展。
第三,政治发展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十五大全面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现代化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不仅标志着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有了成熟的理论武装,而且标志着中国社会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对于中国这样超大规模的社会来说,这两方面是顺利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充分表明:科学的发展理论和正确的发展道路是保证现代化成功的首要前提。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后指出:“如果没有一个明智的政府的积极促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经济进步。”政府的明智只能来自科学的发展理论和对正确的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包括政治发展,所具有的深刻意义。
第四,政治发展有了有效的领导力量。在任何社会,现代化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活力的社会领导力量的积极推动。现代化发展如此,作为现代化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发展也是如此。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只是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还不够,还需要有人才。邓小平所说的人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二是管理人才,其中主要是领导干部。为此,邓小平在其领导的改革开放全过程始终抓住人才问题不放。在干部问题上,他提出了干部“四化”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取消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退休制度予以制度上的保证。因此,在改革开放的20年时间里,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干部,并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领导力量。邓小平认为干部的年轻化不应是一时的,而应是永恒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和国家活力。为此,他把保持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目标。他说:“那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虽然,我们20年改革开放的努力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是初步的,但关键是我们已在这方面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的现代化和政治发展就始终会得到有活力的社会领导力量的推动。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推动对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政治发展有了比较成熟的社会基础。2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使中国社会在结构形态、活动方式、思想意识、文化心理等方面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在整体上更具现代性;其次,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从长期的自我封闭形态中走出来,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并开始与世界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交流和接轨,中国在融入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全面走进中国,并影响中国;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行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开始逐渐从国家的全面控制中解脱出来,日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为自身走向全面成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最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和社会主体性的发展,使社会逐渐获得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和力量。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实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决定力量,自然也是政治发展的决定力量。趋向成熟的现实社会,不仅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基础和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各种有效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能全面地影响和推动政治发展。
第六,政治发展有了比较合理的发展原则。政治发展的合理原则,一方面来自科学的发展理论和正确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则来自理论之外的具体实践。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及政治发展本身的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两条政治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政治发展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为此,政治发展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发展关系。这条政治发展原则从根本上排斥了政治发展脱离现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所提供的条件独自发展的可能。二是政治发展必须在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协调关系下展开,使政治发展始终是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序的社会秩序下展开。这条政治发展原则为政治体制改革幅度和政治发展进程的确定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则标准,其具体含义就像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这两大原则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刻的现实合理性,因而,其对政治发展所形成的规范将有助于政治发展走上健康、顺利的发展道路。
上述六大标志在今天的中国已有十分广泛的体现,它们共同标志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政治发展已由现代的政治发展形态为主导。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来说,出现以现代的政治发展形态为主导的政治发展,不仅意味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且意味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将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更加多样的途径和更加合理的进程展开。正如合理的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样,合理而有效的政治发展形态也将为政治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意味着对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旧的观念和视野上,而应充分认识到新的政治发展形态给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看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其合理的发展进程。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里所描绘的现代的政治发展形态,在整体上还不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形态,远没有成熟,还需要经历一个实实在在的艰难的发展过程。一个社会的发展越是走向深层,其难度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看到的新希望与我们所将面临的新挑战是共存的。在今天中国,推进现代的政治发展形态走向成熟的力量不是别的,就是改革与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意味着已经处于现代的政治发展形态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未来发展,所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政治本身,而是来自改革和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