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风险分析_劳动密集型论文

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风险分析_劳动密集型论文

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型风险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贸论文,依存度论文,中国论文,风险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4]04-040319-0200

2003年中国外贸大幅度增长带来的结果之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明显上升,达到60.8%,其中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1.3%和29.5%。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本文从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入手,分析中国外贸依存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风险。

一、从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看中国的特征

外贸依存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指标,一般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它有不合理之处,但却被经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国际比较时,该指标分母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分子的进出口总额一般都以美元表示。有时在对某一产品供需分析时也采用进口依存度或出口依存度的用语,这时分母一般指该产品的国内供应量或国内消费量。

外贸依存度受一国经济规模、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所采取的对外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高低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总的来说,大多数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呈上升趋势(但美国和澳大利亚是例外),美国经济学家纳克赛把这一时期各国外贸依存度上升现象称之为“19世纪的发展模式”。(注:Nurkse,R.(1961),Kquilibrium an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出现了下降,导致外贸依存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受伴随20世纪初期和20世纪30年代的两次世界经济危机而出现的世界市场缩小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又出现了上升的态势并持续至今。

库兹涅茨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国家外贸依存度作了比较后,得出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与其国民经济规模的大小呈负相关的结论。其理由是小国内市场较小,为了消除这一制约促进经济的增长,小国往往大力发展外贸,外贸也就成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大国由于人口众多,国内市场规模更大,通过发展内需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中译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70年代在日本任教的以色列经济学家布鲁门塔认为,外贸依存度与一国生产率和一国生活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因为由于生产率高,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强,而一国国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而且会呈多样化的趋势,需求的增加会引起进口的增加。(注:Blumenthal:《日本经济的成长要因》,日本经济新闻社1972年版。)

表1 名义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 单位:%

出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中国 2.5 6.116.623.1 2.5 6.514.219.1

日本 9.812.2 9.710.1 9.613.3 7.9 8.0

印度 3.8 5.1 6.0 9.1 4.5 8.8 7.911.0

印度尼西亚 12.130.225.440.515.020.221.621.9

韩国10.031.025.837.323.839.527.734.8

新加坡 81.1

181.4

142.7

148.7

128.6

224.7

164.6

145.2

马来西亚44.356.571.9

109.037.855.071.491.3

美国 4.4 8.2 7.1 8.0 4.3 8.8 9.412.8

加拿大 20.225.623.138.617.323.622.333.3

墨西哥

6.2 8.211.515.2 9.013.013.219.1

巴西 7.1 7.9 6.7 9.3 7.511.3 4.8 9.9

英国15.920.918.819.617.622.022.823.3

荷兰37.243.846.456.642.446.244.653.5

德国18.223.727.529.516.022.323.126.7

澳大利亚14.414.914.116.915.015.214.918.9

注:这里的外贸依存度指商品贸易的依存度。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1970年和1980年的中国数据系笔者计算,汇率采用名义汇率。

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的数据,对15个国家自1970年以来的商品贸易的依存度作了比较(见表1)。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事实。

第一,大多数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在比较对象期内均有明显的上升。这反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紧密,以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已经形成。这里,日本和新加坡似乎是两个例外。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在80年代达到最高后逐年下降,其原因可能主要是日本为避免贸易摩擦而采取扩大内需和大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施产业转移所致。由于日本企业的很大一部分业务移向海外,1996年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生产额首次超过本土出口额。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外贸易额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极高的外贸依存度也造成新加坡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易受外部经济变化影响大的情况,80年代以来其外贸依存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此有关。

第二,截至2000年,小国的外贸依存度依然高于大国,库兹涅茨当年得出的结论依然有效,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开始接近于小国。

第三,中国自80年代以来外贸依存度持续上升,而其他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则保持相对稳定。尤其是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大幅度攀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具有小国外贸依存度特征的大国,这一点也是中国外贸依存度最大的特征。

应该说迄今为止有关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采用的大都是名义的依存度,它存在着一些天生的不足:它的高低会因名义汇率的高估或低估而失真;它没有考虑一国贸易结构的影响,例如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外贸中外商投资企业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重较大。有些学者据此对名义外贸依存度进行修正并用实际外贸依存度来进行国际比较。(注:许统生:《中国实际贸易依存度的评估与国际比较》,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但笔者认为,外贸依存度是一个以比率为形式的指标,如果要采用购买力平价等实际汇率,应同时对这一比率的分子和分母作处理,而不能对分母的国内生产总值采用购买力平价而对分子的外贸额却采用名义汇率。减少因汇率因素而导致的外贸依存度失真的根本解决办法是分子和分母均用本币计价,但由于中国贸易额以美元计价,因此目前还无法做到这一点。

其实,造成中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汇率,而在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国经济结构的一大特点是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过大,中国外贸依存度高实际上是中国这一经济结构的必然反映。从外贸依存度这一比率的分子来讲,中国巨额外贸的一大部分实际上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尤其是在出口方面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大于其他企业的出口额,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2.2%。从这一比率的分母来讲,国内生产总值也包括了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部分,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外贸倾向大大高于国内其他企业。因此,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近年国内生产总值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在而越来越依靠出口实现。由此可见,中国拉高外贸依存度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企业“大进大出,两头在外”这一经营行为,这也构成了中国外贸依存度的第二个特征。不过,这并不是说对外贸依存度存在着高估,整个经济对外资企业的出口依赖程度过大的情况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尽管名义外贸依存度有不足,但它依然是比较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的有效指标。有鉴于此,并出于可比性的考虑,笔者仍采用名义依存度。

二、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

经济开放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一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加深也往往伴随着风险的增大。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脆弱,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对于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防患于未然尤其重要。中国外贸的总量在近20年中获得极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结构型的问题。现实中外贸依存度的升高和“入世”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趋势,使以下一些外贸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第一,贸易伙伴集中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对前三位贸易伙伴出口依存度最高的是在90年代初,为此中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应该说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前一位贸易伙伴的出口依存度不算太高,但对前三位贸易伙伴的出口依存度在表中所列各国中是最高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前三位贸易伙伴顺序从1980年的港、日、美到2003年的美、港、日,可见香港在中国出口中的地位举足之轻重。问题是大陆对香港的出口中的很大部分是最终流向美国和日本的转口贸易,因此实际上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依存度比表上所列的还要高许多。

表2 一些国家对各自前一位和前三位贸易伙伴的出口依存度单位:%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03年

前一位 前三位 前一位 前三位 前一位 前三位 前一位 前三位

中国23.851.342.965.720.955.521.1 52.1

美国15.632.021.340.822.945.5

日本24.432.931.543.829.743.624.6 44.2

韩国26.449.130.355.726.847.9 --

印度13.332.016.140.122.233.0 --

德国13.431.513.230.811.530.5 --

注: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依存度指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比率。

资料来源:笔者对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的计算。中国和日本2003年数据分别根据《国际贸易》2004年第2期和日本海关网页http://www.customs.go.jp/toukei/srch/index.htm提供的原数据算出。

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

最近20多年来,中国的外贸从总体上讲一直处于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工业制品出口竞争力持续上升的阶段。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指数从1980年的0.134下降到2002年的-0.267,而工业制品的出口竞争力指数在同期从-0.183上升至0.094,(注: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公式为: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指数越接近1说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强,越接近-1说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越弱。)这说明中国外贸的结构优化效果是明显的。但进一步深入分析表明,在工业制品中,中国出口竞争力高的产品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格局依然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弱的态势。

表3 中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数的变化

HS分类

商品名 1995年2002年

42章 皮革制品、旅行用品、手提包

 

0.9700.977

46章 稻草、秸秆或其他编结材料制品 0.9860.977

61章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0.9500.937

62章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0.9040.928

63章 其他纺织制品 0.9590.980

64章 鞋靴、护腿等 0.9030.947

65章 帽类 0.9700.984

66章 雨伞、阳伞、手杖、鞭子等 0.7410.963

67章 以加工羽毛、羽绒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0.9080.851

94章 家具、寝具、灯具、活动房屋0.8690.921

95章 玩具、运动用品0.8430.94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1996年和2003年版《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

表3反映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情况。1995年至2002年期间,除了少数类别的产品(46章、61章和67章)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外,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上升。1995年表3中的11章产品为当年中国外贸贡献了438.3亿美元的顺差,是当年中国全部外贸顺差的2.63倍(1995年中国外贸全部顺差是166.9亿美元)。这就是说,当年中国外贸除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外的其他要素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基本上是都是逆差,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弥补了这一逆差,还使中国外贸总体上出现顺差。2002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更加提高,表3中的11章产品的顺差达818.0亿美元,是当年中国全部外贸顺差的2.69倍多(2002年中国外贸全部顺差是303.6亿美元)。这也从间接反映,尽管中国近年产业结构有了提高,外贸商品结构出现了优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有了突破,但从总体上讲,除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其他要素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还不具有竞争力。

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

2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近17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4048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加工贸易出口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9.2%提高到2003年的55.2%。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加工贸易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已占加工贸易的3/4左右。进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居主导地位,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首次超过来料加工,占加工贸易的57%;1995年以来,进料加工一直保持在75%左右。

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

最近10年来随着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可喜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逐年增加,出口竞争力持续增强,从1993年的-0.55上升至2003年的-0.04。尽管如此,许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仅从事一些产品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以研究、开发和生产为特征的产业格局还初显雏形,因此与传统产业相比其竞争优势不明显。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前3位都是集成电路类产品,其中“其他单片集成电路”进口达140.9亿美元,超过同年中国130亿美元的鞋类出口。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弱还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对特定贸易伙伴的依存度更高,2003年对前5位贸易伙伴的出口依存度达85.8%,比2002年的85.3%又略有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也是如此,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来源地,全年从日本进口高新技术产品237.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50%。(注:2003年数据取自2004年3月1日的《国际商报》。)

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

中国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原油进口连年递增。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达9112万吨,扣除当年出口的813万吨原油,实际净出口原油8300万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32.8%(见表4)。由于中国对汽车的需求刚进入增长期,对石油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将达到2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也将高达50%~60%,与美国目前的水平相当。

表4 近年我国原油供需情况

产量(亿吨) 消费量(亿吨) 争进口量(亿吨) 进口依存度(%)

1995年 1.4611.5620.071 4.5

2000年 1.6262.2260.60027.0

2003年 1.7002.5300.83032.8

注:原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消费量。

资料来源:2003年以前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数据根据《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4年1月28日《国际商报》原数据计算得出。

进口依存度过大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原油,近年一些矿产资源也越来越依赖进口。中国已连续8年世界保持第一产钢大国的地位,但同时中国钢铁业对铁矿石的进口需求也与日俱增。2003年,中国铁矿石需求量达4.71亿吨,比上一年增加18.3%。为弥补需求缺口,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量达到了1.48亿吨,比上年增加32.9,进口量已超过日本、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同年中国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因此也达到31.4%的高位。据预测,未来铁矿石进口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三、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风险

其实一个国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会也会面临各种来自外部的风险。新加坡外贸依存度居世界首位的结果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导致受外部经济变化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大。因美国IT泡沫的崩溃而使新加坡经济在刚刚步入21世纪便大幅度下滑就是明证。对于那些依靠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带说,就更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从外贸规模上看,中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高的大国,而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以关键零部件、设备以及能源为主的结构型问题又说明中国同时是一个贸易弱国。处于这种地位的中国与其他贸易强国相比,经济发展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

中国上述外贸结构性问题所带来的风险也是结构性的。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依存度高会不仅会限制我国对外开放的回旋余地,而且容易在主要贸易伙伴内部形成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集中容易使出口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即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被长期固定化。此外,这些发展中国家还容易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风险。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这些风险可分为出口风险和进口风险。在出口风险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集中的风险是容易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加工贸易出口集中造成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不平衡容易使我国在对外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大部分加工停留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溢出效应弱小。能源、矿产资源、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更容易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

如果从进出口的角度看,高外贸依存度带来的主要有两大风险,即出口市场风险和进口市场风险。出口市场风险主要有市场容量风险和贸易壁垒风险。从世界市场的容量来讲,一方面,各国均开始重视以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生产过剩不断加剧;另一方面,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就业,越来越倾向于动用各种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本国市场。这一切对出口国而言,出口环境日益严峻了。在市场容量缩小、市场景气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以贸易大国的姿态崛起将会给许多贸易伙伴带来压力,进而使中国面对一个贸易摩擦的高发期。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后期即上世纪70-80年代期间也曾经遇到一个贸易摩擦高发期。然而由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市场容量的局限,中国遭遇贸易摩擦高发的时期大大提前了。

能源、矿产资源是一国的经济命脉,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也很容易掣肘一国某些产业的发展。这些产品进口依存度的提高,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这些产品的进口市场风险主要有寡头垄断风险、国际运输风险和国际政治风险。目前,全球铁矿石行业已经出现了行业垄断的迹象。(注:《证券时报》2004年3月10日。)如何防止居于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矿产资源的提价将是今后资源进口国面临的课题。中国GDP的增长20%来自石油的贡献,石油进口量越大,进口变数就越大,中国经济遭遇的风险也就越大。在中国的石油进口中,一半以上来自中东。一旦中东局势或海上输油线海域局势紧张,中国的石油进口无疑将遭遇非常大的风险。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能源和矿产资源进口的政治风险可归纳为一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而设置种种障碍阻止其他国家进口这几项产品进口或有关这几项产品的对外经济合作。

在出口和进口的两大风险中,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更大威胁的是后者。首先,前者是有规则的(尽管这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而后者无规则可言;其次,前者某些规则在影响中国出口的同时也具有提高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中国产业结构的作用,而后者已对中国构成威胁;再次,在发生重大事态时,强权国家实施的经济制裁更多是针对目标国家的关键零部件,设备以及和能源的供应,而不是一般商品贸易。

四、如何应对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风险

外贸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置疑,但对于经济基础较弱的国家,外贸依存度过高,又确实会面临风险的增加。中国外贸依存度的迅速提高是中国经济战略实施的结果,应对由此而带来的风险也涉及中国经济战略调整的方方面面。

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

1.要大力提倡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系数,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制定国家节能计划,制定各种奖励性和强制性节能措施,使节能深入人心,使当前的能源紧张局势成为推进中国节能工作的契机。中国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高耗能的国家,每100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约为世界平均的3.4倍,是发达国家平均的4.6倍,是日本的9.7倍。耗能大国的中国的GDP再翻两番后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冲击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只有中国在节约能源方面跃上一个台阶,中国才能在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掌握主动权。中国除了在海外寻找能源供应地以外,还应积极推进与国外在节能技术领域的合作。

2.从保护和利用资源的长远考虑,禁止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如钨、镁、钼、锑和一些稀土等)的出口。目前一些矿产资源正遭受严重破化,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采,致使资源严重浪费;低水平加工,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无需竞争,导致资源的低价出口。在保护本国资源和能源方面,美国是一个范例。美国在阿拉斯加拥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但美国即使有大量外贸赤字也不轻易开采。

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应优先放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渠道,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在海外布点,为中国海外企业提供当地的融资便利。中国对外投资目前最大障碍是缺乏经验和人才,应制定措施设立机构为本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人员培训等服务。

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过去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直接投资相对于间接投资而言有不容易撤资的特点,这对于受资国的经济稳定有利。然而目前许多来料加工进入门槛低,加工链短,设备投资少,这种直接投资在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存在着撤资的可能性。应采取措施促进外资的设备投资,促使其“落地生根”,加大其撤资的难度。

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依存度高说明了我国大部分贸易企业还不适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需要,企业将业务集中在美日欧市场,这样可以轻松地完成出口指标。应制定制度,培养人才,开发美日欧以外的市场。目前,中国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两次海湾战争说明石油进口依赖中东的高风险,鉴于今后从中东进口石油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必须加快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步伐。

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现在各地、各部门政府均制定年度对外经济发展总量目标。(注:上海外经贸系统在2004年2月提出当年吸引外资和出口均增长10%的目标。《文汇报》2004年2月18日,第2版。)片面追求量的扩大不仅造成外贸效益不能与外贸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步增长,而且也是造成低效外贸和低质量外资过多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应制定对外经济的质量指标体系并依此来约束领导干部。

此外,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措施看似与外贸依存度无关,然而却都是中国减少对外经济瓶颈,应付外贸依存度提高所带来的风险的有效途径。

标签:;  ;  ;  ;  ;  ;  ;  ;  ;  ;  ;  ;  ;  ;  

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与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风险分析_劳动密集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