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183号、民主183号、文明183号、和谐: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过程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富强183号、民主183号、文明183号、和谐: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过程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富强#183;民主#183;文明#183;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富强论文,民主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历程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建设“四个现代化”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变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确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和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而奋斗的现实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客观形势出发,认识到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必须建设和发展现代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多次讲到我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①“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②

1949年建国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当时我们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③“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④周恩来也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⑤这是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之后,毛泽东将“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并提。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国防现代化。这样,我们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正式宣布,要在20世纪末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的结果,深深地烙刻在新中国建国后30年的艰难创业史上。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和某些主观认识的制约,当时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四个现代化”的内涵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现代化的概念。同时,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些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中没有坚持贯彻下去,局面很快发生逆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重大冲击。

“文化大革命”的沉重灾难和深刻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仅仅建设物质层面意义上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四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内涵。随着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深入阐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放弃了“高度的”提法,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发展战略分解为新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随着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把“和谐”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从而将“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大目标,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一重要论断。

从建设“四个现代化”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它说明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化,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更加全面,思路更加清晰,理论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确,实践更加理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生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总体布局。抓住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就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前提、基础和根本。

二、社会主义是经济富足的社会。“富强”就是经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任务,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我们党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

建国后,我们党及时地提出了工业化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当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又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虽然由于历史的曲折,在一段时期,我们也曾有过一种“怕富”的思想观念,以为“穷则革命,富则变修”,甚至荒谬地把“民富”与“国强”对立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给“富”恢复了名誉,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针对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的荒谬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党坚决果断地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下定决心排除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地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邓小平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他说,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全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成为激励全中国人民奋发努力的伟大目标。

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更快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开启了以市场经济改革推进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伟大创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这是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我们党成功地破解了这一被称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个重大的社会变革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地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步伐,加快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把实现经济上富强作为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现实目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的政治主张。我们党一再强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一心一意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党的十七大修改的党章总纲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三、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就是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人民民主当作社会主义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以多数人和劳动者的民主代替少数人和剥削者的民主即资本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开始了艰辛探索,明确地把争取民主,建立民主政治作为我国的头等大事和社会主义政治的首要任务,努力寻求如何在民主法制的道路上管理国家。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提出了要树立“新民主主义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和“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的法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民主选举和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八大这一时期,我们党逐步树立了“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沿着一条“法治”轨道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由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脱胎于具有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的传统,又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的体制架构演变而来的,同时由于全党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思想理论准备也相对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在实践中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和重大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惨重教训,拨乱反正,把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把民主建设同法制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党开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法制保障民主,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强调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在确立“依法治国”为基本治国方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法治”与“法制”虽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识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出的更高要求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到关键阶段的新特征出发,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创造性发展。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我们党明确地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应该说,在实质上已经做到列宁所说的“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当然,从实质上高出“百万倍”到实践形式上高出“百万倍”,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实现。

四、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就是文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是与思想上保守、精神上愚昧、文化上落后相对的思想上进步、精神上进化、文化上先进的状态。可以说,我们党的诞生就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重视用人类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不仅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还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国前夕,他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⑦

建国后,我们党即刻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先后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迅速剔除头脑中的旧观念、旧意识,树立起新观念、新意识,进步、平等、民主、妇女解放等先进观念深入人心,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奋发图强,进发了前所未有的创造能力和劳动干劲,使我国的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和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后来出现了一些失误,如文化的政治作用被随意夸大,文化领域成为政治斗争的演练场,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针对极“左”路线对思想文化建设所造成的严重破坏,从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重新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我们党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当作最大的政治;始终强调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在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的基础上,还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要敢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为我所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要将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软实力”,提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文化理解为软实力,把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放在树立和捍卫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上,表明我们党对文化的本质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说明我们党已经有了符合现代文明发展基本规律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一个十分迫切又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了,中国才能强盛,中国文明才能复兴,中国才能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在一个文盲充斥、拜金主义横行、政治腐化、道德堕落的国度,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党在长期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向全国人民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远景目标和社会主义新人的人生境界。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发挥着巨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整合力,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五、社会主义是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始终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理想。马克思曾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也曾预言未来的共产主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将形成真正和谐的关系,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⑧。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和谐社会”的概念虽然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党的文献中,但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艰辛探索自建国后就开始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我国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们党即着手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系列事关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各种矛盾的认真研究,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正是由于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新中国经济建设快速恢复,政治清明,党风优良,社会稳定,思想文化活跃,人民充满理想和激情。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针等,体现了我们党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对建设社会和谐有了越来越深入的思考。可以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不能乱,稳定压倒一切等重要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我们党发现并尤其重视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邓小平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⑨他要求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关于文明和谐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上,强调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之间应该互补共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上,强调从“二大文明”到“三大文明”再到“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社会”概念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进一步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勾画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强调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没有社会和谐,就建设不成社会主义;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强调要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生态文明和以新的国际安全观为基础,维护新形势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目前,我国已进入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和充满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指向和前进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与我们党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目标,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理想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价值体现,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所要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或最高纲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其根本动因都是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然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它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不成熟、不发达、不完善的实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社会主义不发达,看不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否定人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是错误而有害的;忽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看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是错误而有害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目标的价值指向。它规定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发展趋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④⑦《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5、692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⑥参见戴木才、田海舰:《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探索历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3页。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富强183号、民主183号、文明183号、和谐: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过程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