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画宇[1]2004年在《目前条件下人类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生态设计初探》文中认为人类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生态设计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在房地产业内。然而究竟什么是生态设计,它与以为的常规设计有什么区别,究竟在目前的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它可以走到哪一步,这在园林景观专业内尚无定论。为此,本文以人类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生态设计为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以往的人类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基本上以满足居民的生理、安全、社交与自尊需求为前提,在设计原则上考虑功能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危机爆发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态运动。哲学、艺术、经济发展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不受到冲击。生态设计这个新名词出现在建筑与园林景观行业内,它体现着人类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自觉地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来保护地球家园,以实现大环境的、具有长远效益的生态平衡。 虽然在建筑界内,生态建筑、节能建筑、可持续性建筑等理论研究比比皆是,但在园林景观界尤其是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上,生态设计却是说的多做的少。为此,本文立足于已有的生态设计研究成果,将已有的设计方法按照适应性的生态设计和补偿性的生态设计两个类别归类,并借鉴生态建筑设计领域内的场地分析方法和全寿命周期理论到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生态设计上来。并得出目前人类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生态设计尚处于过渡阶段,需要以常规设计作为依托,在实践中,常规设计与生态设计必须结合起来应用。最后,总结归纳并探讨了具体的设计方法。
卢圣[2]2010年在《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威胁,为追求人、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当今人类对未来发展模式的共识,城市居住区园林建设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一隅。该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居住区园林设计方法,提出将“园林可持续设计”的概念作为居住区园林设计的方法。在重新审视国内外近现代城市居住区从单纯的居住区设计到社区设计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纵向理解人类居住区发展趋向,同时从横向的角度分析现有的居住区的设计问题。对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居住区可持续设计的评价框架体系及评价内容。目的在于结合中国当前居住区建设和开发的实际,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居住区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围绕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1)园林可持续设计方法是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基于风景园林的使命,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及环境变化趋势,寻找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法,而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内核的园林可持续设计方法,契合了这种变化。作者认为园林可持续设计的形成是园林设计方法的范式进步。(2)通过回溯近现代国内外的城市规划发展及居住区园林的嬗变,该文认为无论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规划还是当代理性的城市规划,人们都是在沿着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物质规划为主、精英式规划、居住区与城市关系分离等,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失衡和人本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的问题。正因为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受认识的深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所以城市和居住区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并依赖于可持续设计技术。(3)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园林可持续设计”的定义:“综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科学知识,统筹平衡环境、经济、社会叁个维度的因素,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应用景观材料、保护和构建代际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尊重自然遗产和传统文化并重视设计管理的一种园林设计的方法。”并就园林可持续设计方法做了探索和总结,即:①融入生态关怀的整体性关注;②尊重自然;③尊重地域文化;④人性化设计;⑤以可持续性技术为支撑。⑥公众参与设计;⑦节约化设计。(4)针对现代城市发展状况,就居住区园林设计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的主要方法和主要原则:主要方法如下:①结合自然环境的设计方式;②注重居住区园林中的交流空间的创造;③应用可持续性技术方式营建节约型园林;④注重居住文化精神的传承;⑤注重创造心理愉悦的环境设计。主要原则:①全过程原则;②最低能耗原则;③自然-社会-经济均衡可持续原则;④技术可持续性原则;⑤管理可持续性原则;⑥公众参与性原则。(5)在研究对比相关评价方法后,该文建立了可持续园林可持续性评价框架体系。在分析建筑及相关居住区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园林可持续评价指标的四大类分类方法,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促进评价、人工环境质量的评价、文化传承性评价、经济性评价。同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初步的设定。作者认为,在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可持续设计的方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在人工与自然环境中寻找和平共处之路。在园林可持续设计思想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园林,为人居环境作出贡献是风景园林专业应当有的历史眼光和责任。
李筠, 董继先, 杨君顺[3]2007年在《学生住宅区外部空间环境生态设计初探》文中指出以现代高校物质环境为研究基础,以学生公寓外部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色植物生态效益各种数据的分析,得出目前生态设计尚处于过渡阶段,需要以常规设计为依托,和生态设计结合起来进行实践。对人类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婷[4]2015年在《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逐渐呈现高密度形态。城市发展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资源能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问题,而城市高密度地区,建设与人口、用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尤其是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地区比城市其他区域面临更多的环境、能耗、气候、生态问题。在“生态”、“节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的当下,城市节能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资源能源消耗的研究,按照“问题探索——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应用”的逻辑方式,针对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城市高密度地区所存在的能耗问题,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索(第一、二章),首先是在分析城市发展面临严峻形势、高密度是城市未来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抽象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从城市层面探讨能耗和节能问题,对高密度发展的能耗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往研究,提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研究的重要性,为后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第叁章),着重分析探讨寒冷气候条件下城市高密度的能耗复杂性。首先是对城市高密度地区能耗现状的分析,总结了能耗“七宗罪”;其次是分析研究城市能耗、高密度布局及气候叁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从而凝练寒冷气候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的核心问题,为后文研究打下原理性基础。第叁部分为研究解决(第四、五章),根据前文分析,提出构建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体系,从生态节能基底、生态节能形态、生态节能支撑和生态节能行为四大要点方向提出高密度城市生态节能设计的叁层级八大要素系统,并针对寒冷气候条件进行权重赋值,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第四部分为应用实例(第六章),叙述了天津市的高密度布局及城市节能概况,并基于LEAP模型进行天津市节能潜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取高密度地区进行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陈鹭[5]2006年在《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文中指出居住区园林环境是整个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住水平有重要影响。我国城市居住区正在面临从单一小区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的趋势,这将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同时,随着居住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由于居住区建设的数量,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占很大比重,甚至将近半壁江山,因此,居住区园林环境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园林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研究,改进居住区园林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论文就居住区园林环境建设提出了如下观点:第一,居住区园林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居住区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专业共同参加。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这叁个专业的互动。从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可以把规划设计过程分为城市规划层面、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居住区建筑设计层面和风景园林层面四个层面。在这四个层面中,尽管各专业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要真正实现良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要真正获得建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居住区,就必须实现专业间的互动。必须打破以往的规划和建筑先行,再由风景园林补空的做法,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工作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要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园林,也根据园林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园林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园林环境的共赢。第二,居住区交通问题,特别是居住区静态交通问题,对居住区园林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发展中,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增长速度迅猛。于是,由于对小汽车停放问题考虑不周,目前许多居住区中车满为患。大量的地面停车,其结果只能是挤占本来就不宽裕的园林用地,对景观的负面影响很大。应当对居住区停车方式进行控制,保证园林用地。第叁,目前的城市居住区绿地指标系统不够完善,特别是从建筑与绿地面积平衡角度考虑较少。现有的居住区绿地指标不能反映绿地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居住区容积率的增加,仅仅靠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经不能完成对居住区园林的科学的指标控制。建议引入绿地比这一新的指标,通过对绿地面积与建筑面积、绿地率与容积率关系的研究,更好地把握城市居住区园林绿地指标,更客观地反映实际问题,更有力地对居住区园林绿地进行控制。第四,不同的住宅类型对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应当区分别墅与低层住宅、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对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不同要求和在风景获得上的不同特点。在规划设计中,应当进行楼栋风景分析、套型风景分析和房间风景分析,在这种风景分析的过程中,还要对高度变化对风景的影响进行探讨。通过这一系列的风景分析,对园林设计和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进行协调,通过景观手段改进整个居住区的综合设计水平。
李伟星[6]2014年在《论走向生态化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化石能源的消耗,人们正在遭受不当开发、过度消耗地球资源、肆意排放污染物所带来的不良气候的影响。在中国,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污染、森林过度砍伐、严重的雾霾天气,相比国外出现的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各部门也出台了相对应的治理措施,而作为城市系统中重要的单元,居住区也应该有更好的设计方案,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城市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保护环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居民们对自身住区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之前的“居者有其屋”,即强调有个栖身的场所,只重视居住房屋室内环境的舒适,不重视居住区室外环境的优劣到“居者优其屋”,即重视室内环境又关注居住区室外环境的优化设计,尤其是生态化环境设计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接受和推崇。在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中,体现生态化设计的理念,强调居住区室外环境自身恢复,更新的能力,设计出真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区环境。对生态化设计的研究对建设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理论阐述出发,最后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着重探索和分析结合生态学理论的居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措施,从而实现绿色节能、可持续的居住区建设模式。全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目前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的一些欠缺,居住区室外环境的生态特性以及生态化设计的原则;第叁章主要从空间、时间、节能技术和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居住区室外环境生态化设计的具体方法;第四章通过对开封市金池名郡居住区进行实例分析,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有效实施办法。
陈宇青[7]2005年在《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文中研究表明人、气候、建筑叁者的关系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生物气候建筑设计研究拓宽了理性的设计思路,提高了建筑设计中逻辑思维的含量。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从人体生理舒适角度出发,正确分析和评价室外气候对建筑设计和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提出适宜的应对对策,是建筑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系统地进行了生物气候设计理论和设计策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设计策略。首先从人与气候的关系入手,论述了气候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生的影响,建立了热舒适区域与气候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的气候框架。从历史和学科的角度论述人对气候的适应,而建筑是人类获得舒适的补偿性手段,建筑充满着典型的类生命特征。生物气候建筑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气候分析的方法,给出具体的建筑设计原则和技术措施。生物气候分析方法是针对人体舒适和设计策略关系的直观表述,本文通过对历史上生物气候分析方法的综合认识比较,结合我国设计行业现状提出适合我国的基于技术分析的生物气候设计步骤。另外,本文对各个气候下的乡土建筑的生物气候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对现代建筑中从建筑外部空间尺度、单体尺度、构件尺度叁个层面上系统总结了具有普适性的气候设计策略,形成完整的从气候—舒适—设计策略的设计方法。最后,运用生物气候设计理论,结合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状况,从该地区的生物气候分析图入手,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性的策略。综上所述,本文从生物气候设计基本的“生物—气候”关系出发,对生物气候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建筑设计中生物气候设计的可行性策略,旨在给建筑师提供一个从技术支撑——适用性策略——地域性建筑的生物气候建筑创作的全方位理解。
王舒扬[8]2011年在《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寒冷气候区住宅节能技术标准与专题论证研究”课题(2008BAJ08B12-02),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18个镇42户农宅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对象在建筑设计、能源利用、营建方式、用能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导致农宅建设问题的直接诱因来自政策、经济、人力资源、思想观念多个层面,而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矛盾与人地关系紧张的国情矛盾是导致农宅建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华北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和设计的宏观定位是以农村居民的利益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使可持续农宅的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复合循环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研究分析了国家政策、民众参与、经济发展、规划定位在可持续农宅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创建支持可持续农宅建设与设计外部宏观环境的构想,即“欲支农,功夫在宅外”。研究从“适居”与“宜居”两个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农宅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手段。可持续农宅对于“适居”的追求,体现在运用适应性空间设计手段,通过住宅构件部品化、支撑体与可分体分离、弹性空间设计,颠覆预设农宅布局静止不变的传统思想,使农宅在空间上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以适应家庭生活横向的差异性和纵向的动态性;可持续农宅对于“宜居”的追求,体现在对农宅内外环境的设计中,提出以视觉设计、听觉设计、触觉设计、嗅觉设计作为自然美的表达途径,挖潜农村生活亲近自然的独特魅力。研究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探讨了可持续农宅的能源利用手段。“开源”即“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探讨了华北地区农宅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手段;“节流”即“高效利用能源”,借鉴城市住宅的设计经验,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建材资源特色,通过墙体、地面、地下构件、屋面、门窗、热桥处理的设计,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杨睿[9]2016年在《老年住区适老化空间环境设计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居住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我国近年来致力于提高百姓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人们的关注点也由从过去的保障居住条件进而提升为提高居住品质。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数量主力军由原来的中年人跨度到中老年人,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老年人生活居住环境便是其中之一。良好的园林景观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居住品质,它对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自理型老人作为老年住区主要研究人群类型,以大连地区老年住区室外环境色彩配置,材料选取,植物景观营造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查及问卷分析进行统计老年人对住区环境需求,分析现有环境存在问题及不足进行深入思考,根据居住区当地气候特色,历史人文脉络,结合优秀老年住区经验,探索符合大连地区老年住区外环境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研究出老年住区外环境设计特质性。希望为建设大连地区老年住区优质外环境空间特色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和意见。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社会背景存在差异性和共通性,因此养老社区的景观环境需要因地制宜进行设计规划。本文对老年住区环境分析不能够面面俱到,希望本文为老年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尤其对于大连地区老年住区室外环境提供宝贵建议,更准确更合理的进行老年住区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希望老年人在住区中生活可以更舒适、更自主。
王进[10]2004年在《高校学生住区生态化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是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是人类努力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世纪。在人居环境整个大的系统之中,高校学生住区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大学校园,而学生住区环境改善和生态技术的应用就有着多重的意义。 论文在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学生住区的历史沿革和生态建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住区在生态环境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学生住区的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生态观的建立与生态技术应用的关系,重点分析了高校学生住区整体规划和单体设计的生态技术原则,从学生住区的结构文脉、公共交往空间、整体居住环境、规划的生态方法、单体的综合生态技术应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生态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多项“适宜技术”的生态技术应用措施,得出了就目前我国的国情应在高校学生住区设计之初采用多种“适宜技术”的生态设计手段,既能节约投资又能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目前条件下人类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生态设计初探[D]. 安画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2]. 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D]. 卢圣.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 学生住宅区外部空间环境生态设计初探[J]. 李筠, 董继先, 杨君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7
[4]. 寒冷气候城市高密度地区生态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 王婷. 天津大学. 2015
[5]. 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D]. 陈鹭.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6]. 论走向生态化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D]. 李伟星. 河南大学. 2014
[7]. 结合气候的设计思路[D]. 陈宇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8]. 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 王舒扬. 天津大学. 2011
[9]. 老年住区适老化空间环境设计特色研究[D]. 杨睿. 大连工业大学. 2016
[10]. 高校学生住区生态化研究[D]. 王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环境设计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园林专业论文; 居住区道路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