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超琳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了解抑郁症的基本概念、诊断标准。总结抑郁症现有相关理论成果,分析大学生抑郁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导致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大学生抑郁的相关措施,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抑郁症概念及特征
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的低落、不愉快,常伴有厌恶、羞愧、自卑等负性情绪体验。个体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时会产生抑郁。临床对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1)弥散性的心境低落,且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悲观厌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2)出现麻木、僵直等躯体化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3)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个月以上,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最新制定的中国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标准,当一个人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或无任何原因的情况下出现以下症状,持续两个月以上不能自行缓解,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功能如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就应考虑到个体是否受到抑郁的困扰。抑郁常见的症状如下:(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下降;(9)性欲减退;以上9项中存在4项即可做出诊断。
中学阶段,家长与学生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个性发展相对忽视,以至于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心理上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对人和事物敏感,如若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就会产生种种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十年来有关大学生精神卫生的研究日趋活跃,归纳这类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在10%-30%之间,且发生率数字日趋增长。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强迫、人格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131。现有调查结果显示,抑郁是青少年和青年较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它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正常的学习及人际交往,而且与自杀、吸烟、酗酒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
2.抑郁症的相关理论研究
有关抑郁的传统理论主要是精神分析理论与行为主义理论。近年来对抑郁研究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理论,包括贝克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素质-压力理论、人格理论等。
2.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症病人似乎更多地反映出口欲期的问题,具体而言,他们会通过暴饮暴食与拒绝进食来消除抑郁。这些表面上相互矛盾的带有进食问题的忧郁象征抑郁病人固着于口欲期满足,这种口欲期的满足是病人在儿童早期颇具影响力的体验并且导致了病人成年后有抑郁倾向。
同时, 弗洛伊德观察到忧郁病人的症状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一个人在因所爱的人亡故而悲伤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情感。这很自然的引导弗洛伊德强调丧失的体验是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一个人为另一事物的丧失而悲伤,但他是因自身部分的丧失而受到伤害、感到愤怒并最终导致抑郁,是对自恋性伤害的反应。
2.2贝克的抑郁认知理论
在抑郁方面,贝克的认知模型是目前最具影响力和实践性的。贝克于1967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理论,他提出,人们之所以产生抑郁是因为消极认知的结果,同样的环境剌激,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其影响不同。1977年贝克创立了抑郁的认知行为疗法,并逐渐形成了抑郁症的认知理论模型。该理论包含三个重要的概念:自动思维、图示和认知。自动思维是属于人类认知的表层结构,图式是个体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深层的认知模式。贝克研究发现,个体对外界剌激的表征受图示的影响,如果个体图式里存在抑郁因子,就会以消极的方式解释经验,从而对自我、环境、未来的认知处于消极状态,最终可能导致抑郁。
2.3归因理论
该理论是Seligman、Abramson等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归因方式的角度提出的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归因是指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个原因。人们的归因方式可从三个维度考虑:内外部、稳定性、全面性。归因于稳定的因素会导致失败对个体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自身的原因,会导致自责以及个体自尊的下降,对负性事件全面的归因会使问题扩展和渗透到生活各方面。可见,归因方式的每个维度都对情绪产生起特定作用,抑郁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归因。从归因理论出发,抑郁是因为人们将负性的生活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全面的原因。抑郁者被认为有着一种“抑郁的归因方式”,即将坏的结果归因于自身的、一般的、稳定的特质。当经历一个负性事件时,具有抑郁性归因方式的人比具有非抑郁性归因方式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无望感,从而产生抑郁。
2.4素质—压力理论
近年来抑郁理论借用20世纪60年代精神分裂症中提出的抑郁素质—应激相互作用的模型来揭示抑郁的发生。Monroe等人也提出了抑郁障碍的社会—认知心理因素模型,认为抑郁障碍是由于素质性因素和压力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素质性因素主要是认知心理因素,比如应付方式、认知评价、自我概念等;压力性因素则是各种社会剌激,比如灾难性事件、日常生活事件等。Monroe认为素质和压力之间存在三种关系。首先,素质和压力共同构成抑郁产生的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其次,素质是抑郁产生的唯一必要条件,压力是影响较小的因素,是素质的一个结果,或是抑郁产生的一个结果;最后,抑郁产生的唯一必要条件是压力,素质仅仅是增加了压力产生的可能性,没有素质的作用抑郁也可以发生。素质—压力理论指出了抑郁产生的多元化影响因素,拓宽了抑郁影响因素研究的思路,使得当前抑郁的研究更趋于全面化。
2.5人格理论
许多研究文献报道了人格与抑郁的关系,并且把社会依赖、自律自责和完美主义的人格特征看作是抑郁发生的易感性因素。社会依赖性人格的人过分关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倾向于依赖他人的思维、信念、感觉等。己有研究发现,依赖性得分对抑郁症有预测作用。自律自责性人格的人以内在目标实现为标准,当遇到挫折,无法实现目标理想时,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完美主义者的标准完美性难以达到,这就增加了感受到失败的频率和范围,较易引起抑郁症。同时,有研究发现,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中,对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的有忧虑性、紧张性、怀疑性、世故性;具有反向预测作用的有稳定性、兴奋性、自律性。
2.6抑郁症症状的测量与评估
目前使用较多的抑郁调查量表有贝克抑郁问卷(BDI)、自评抑郁量表(SDS)。此外还有抑郁状态问卷(DSI)以及各种心理健康综合量表中的抑郁分量表,如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等中包含的抑郁部分。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是专门评测抑郁程度的。整个量表包括下面21组项目,每组有4句陈述,每句之前标有的阿拉伯数字为等级分。可根据一周来的感觉,把最适合自己情况的一句话前面的数字圈出来。全部21组都做完后,将各组的圈定分数相加,便得到总分。依据总分,就能明白无误地了解自己是否有抑郁,抑郁的程度如何。
抑郁自评量表(SDS),是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抑郁患者的主观感受。主要适用于具有抑郁症状的成年人,包括门诊及住院患者。只是对严重迟缓症状的抑郁,评定有困难。同时,SDS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智力水平稍差的人使用效果不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因素较多,但是较为普遍的影响因素为:性别、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家庭因素、遗传因素。
3.1性别差异
有研究发现大学女生较男生抑郁发生率偏高,是男生的1.2倍。造成抑郁症发病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因有很多。(1)社会因素:女生经历创伤事件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农村非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的女大学生,从小在家社会地位较低,内心更加敏感脆弱,习惯性承担更多压力;(2)性格特征:女生在适应社会方面及应激状况上比男生困难,对负性生活体验缺乏良好的应付对策,且女性具有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如: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缺乏自信、价值感低等这些因素易引发抑郁。(3)生理因素:卵巢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等荷尔蒙的变化会对情绪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很多研究将重点转向于荷尔蒙的调节作用尤其是肾上腺素对压力源的调节作用。
3.2人格因素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考察了抑郁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一致发现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维度与抑郁呈现正相关。抑郁大学生的人格类型是内倾型、不稳定型气质,这类人群表现出不善与人交往,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易焦虑、紧张,适应环境的能力差,易引起消极悲观的情绪。
许多对抑郁症病人追踪研究的结果显示:抑郁症病人比对照组有更高的神经质得分。抑郁症的恢复与神经质得分逐渐降低相关,慢性或持续性的抑郁与神经质得分的持续上升很相关。
外倾人格这一概念来自于精神病学家荣格的著作,它是一个稳定的、可遗传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人格因素。与内倾相对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格维度。外倾性与神经质有极为重要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处于恢复期的抑郁症病人外倾得分有明显的增加。许多学者认为神经质与外倾的关系很密切,不能割裂二者关系而单独研究外倾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必须结合神经质、外倾及抑郁症三者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3.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与抑郁状况呈负相关,抑郁得分越高,社会支持得分越低。这表明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需要重建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未能在新环境中发展起积极有效的人际联系,这使他们未能获得有效的支持资源,以缓解不良事件或情境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给其环境适应增加了不利因素。
3.4应对方式
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大学生较正常组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的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抑郁的大学生倾向于采用自责、幻想、退避以及合理化的方式,这说明他们不能采用正确成熟的应对方式。一旦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被动消极,很多时候只能诉诸于情绪。
3.5家庭因素
由于大学生大多未脱离家庭的经济支持,所以大学生的家庭因素会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家庭因素就包括主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职业、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越稳定、和谐,学生的心理水平也越稳定平衡。不健康的家庭环境成长出来的学生,其抑郁水平更高。同时,家庭富裕程度与抑郁高度负相关,即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比出身贫穷的学生低。
近年来,随着家庭结构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单亲家庭与
隔代家庭不断增加,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也突显出来。单亲大学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非单亲大学生。
3.6遗传因素
据大样本人群遗传病学调查揭示,情感障碍病患者的亲属患此病的几率高于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几率越高。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家庭谱系研究已经发现抑郁具有多基因遗传基础。近几十年神经生化、精神病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抑郁多基因遗传机制的生物基础是影响一种或多一种或多种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的神经元或受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遗传因子会对抑郁症造成影响,多个遗传因子的交互作用也会对抑郁造成影响,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累加效应会进一步加大这种遗传作用。
4.小结与展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前人对大学生抑郁已经有了许多的研究,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走入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需要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种种新挑战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了压力感,如果得不得及时的社会支持,就会进一步导致抑郁、焦虑。
大学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健全优秀的人才,鉴于大学生抑郁现状,高校应注重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及时帮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调试自我、悦纳自我、抱有自信、乐观向上,发展自我。让学生可以正确对待身处的外部环境,富有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够积极避免和克服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
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自我意识、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预防抑郁等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
定期组织集体心理测试,更新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心理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男学生与女学生在大学期间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所差异,应差异化处理;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对遭受过重大挫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关怀,鼓舞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对贫困生尽量给予帮助;对原生家庭不和谐的学生,应主动联系其父母,给予学生更多关爱,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各项因素交互作用是导致抑郁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各方面综合解决处理,才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魏杰,桑志芹.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7.25(11)
[2]施杰,王建女,石银燕,朱春燕. 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6(12)
[3]吴世珍,汪求真,米振宏,窦梅,孟祥军,马爱国.大学新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03)
[4]张秀梅,王中对,廖传景.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 2016(02)
[5]崔庆霞,王在翔.大学生抑郁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08)
[6]何红梅.大学生抑郁症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7]程冉,王玉锋.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关系中国公共卫生[J]. 2012(10)
[8]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01)
论文作者:熊超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抑郁论文; 因素论文; 大学生论文; 抑郁症论文; 贝克论文; 理论论文; 人格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