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 江苏海门 226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给予西医抗生素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止痛法加灌肠给药方式进行治疗,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效果。方法: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1.7%。且两组之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中医的血化瘀止痛法应用于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治疗中,疗效更彻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055-02
引言
盆腔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子宫)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疼痛属于妇科常见疾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其中,急性盆腔疼痛症一般在短期内便可治愈,而慢性盆腔疼痛症是指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且属于非周期性的一种盆腔疼痛疾病[1]。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痛经、腰痛、性交痛、排便疼痛等,在上述病痛折磨下,患者还可能出现负面心理情况、神经功能紊乱等状况,从而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主要采取西医抗生素类药物治疗,虽然具有效果明显、起效快的特点,但容易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为彻底根治,本文提出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方式,为验证中医治疗效果而做出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式为依据,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具体如下:
对照组(60例),年龄25岁~55岁,平均年龄(43.4±2.43)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5.31±3.32)年;患者体温36.2℃~37.2℃,平均体温(36.37±0.37)℃;患者呼吸频率22~26次/min,平均频率(21.03±1.21)次/min;已婚42例、未婚18例;中度痛经患者28例、重度痛经者32例;
观察组(60例),年龄26岁~55岁,平均年龄(42.5±3.23)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5.33±2.18)年。患者体温36.3℃~37.5℃,平均体温(36.32±0.23)℃;患者呼吸频率21~27次/min,平均频率(21.02±1.11)次/min;已婚43例、未婚17例;中度痛经患者27例、重度痛经者33例;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慢性盆腔疼痛症医学诊断标准;(2)患者均有性生活史;(3)患者具有完整临床资料;(4)患者知情此次调查研究,并在相关协议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及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
另外,两组患者之间年龄、病程、体温、呼吸频率、疼痛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较研究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给予患者西医抗生素药物治疗,具体方法:给予用药替硝唑,采用口服用药方式,每次0.5g,每天2次。联合用药左氧氟沙星,同样采用口服用药,每次0.5g,每天2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
1.2.2观察组 本组给予患者中医活血化瘀止痛法加灌肠给药方式进行治疗,具体如下:
活血化瘀止痛处方:柴胡、白芍、黄芩、山药、黄芪、党参各10g,海藻、昆布、莪术、三棱、丹参、赤芍各15g。煎制瓶装,每瓶100ml采用灌肠方式给予用药,具体:
(1)用药前将瓶装药加温至38℃左右;
(2)给予患者保留灌肠处理,并在给药前控制其排便;
(3)将患者置于屈膝卧位,使用肛管或导尿管插入肛门10cm处。插入时,叮嘱患者保持深呼吸、肌肉放松。使用输液器与肛管连接进行给药,给药时间控制在15min;
(4)灌肠结束后1h内,禁止患者排便;
(5)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以治疗后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作为观察指标,将治疗后效果分为三个等级,即无效、好转、痊愈。其中,无效:患者慢性盆腔疼痛症状无任何减弱现象,甚至更加严重,影像技术检查结果显示盆腔内积液、包块无任何改变;好转:患者慢性盆腔疼痛症状有所减轻,影像技术检查结果显示盆腔内积液、包块有明显改善;痊愈:患者慢性盆腔疼痛症状全部消失,影像技术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现盆腔内有积液和包块。总有效率=(好转+痊愈)/例数×100%。
2.结果
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1.7%。且两组之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盆腔范围包括:卵巢、输卵管、盆腔腹膜、子宫,及子宫周围结缔组织,因而慢性盆腔疼痛属于一种妇科疾病综合体,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盆腔炎性疾病。临床中,针对该疾病主要采用西医抗生素药物治疗,然而此类药物仅能起到减轻患者不适感、疼痛的作用,并且容易复发,临床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治愈[3]。
中医中并无慢性盆腔痛疼症这一疾病名称,以其临床症状为依据,可见其属于“痛经”、“症瘕”、“妇人腹痛”等疾病中[4]。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妇人因怒气发热、或劳役、或伤寒,适遇经行,致气血运行受损,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气虚血瘀,不通则痛而致腹痛;其二,由于患者脏腑功能较弱,致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温煦,致人体阴阳气血亏损,引起“不通而痛”。以上述原因为依据,治疗过程中应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为原则[5]。
(1)活血化瘀止痛处方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白芍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之功效;黄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之功效;山药具有补中益气、消渴生津之功效;黄芪和党参均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之功效;海藻和昆布均具有软坚、利水之功效;莪术和三棱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效;丹参和赤芍均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功效;
(2)灌肠给药主要有三方面优势,其一,直肠给药后,药物会与肠粘膜会迅速形成吸收反应,药物吸收率更高;其二,由于药物不经胃、肝脏等部位,而是直接进入大循环,这防止了胃肠道、肝脏对药物的破坏;其三,加热后的药物,对盆腔局部能够产生温热刺激,从而产生促进盆腔范围内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抑制结缔组织生长、改善组织营养状态、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提出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方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1.7%。且两组之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中医的血化瘀止痛法应用于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治疗中,疗效更彻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信长华.浅析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236-237.
[2]邸海霞.分析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3):199.
[3]张旸.分析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4):119-120.
[4]李丽.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临床效果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125.
[5]李振华.分析中医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症的临床疗效[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3):13+16.
论文作者:张巍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5
标签:盆腔论文; 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妇科论文; 中医治疗论文; 活血化瘀论文; 灌肠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