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质的多维透视_哲学论文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质的多维透视_哲学论文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多维度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维论文,马克思论文,透视论文,当代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2)05-0004-06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是当下哲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这一提法把马克思哲学 与当代哲学的话语体系和当代人的生存实践直接勾连起来,极其鲜明地彰显出马克思哲 学的当代意义和崭新意蕴,构成了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全新判断。在我们看来,判 定一种哲学学说的总体性质应当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时代的规定性。任何哲学学说 都有其生存的时间域,超时空的哲学是不存在的。二是问题域的规定性。哲学不是游离 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冥想,是否触及所处时代的中心问题、并为人类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 路,是判定哲学学说性质的又一基本方面。三是存在论层面的规定性。作为一种以反思 为特征的思维活动,哲学有其自身特殊的存在形式和演进规律,其中,哲学存在论性质 的差异是不同哲学学说彼此分野的重要界标。就马克思哲学而言,确证其当代性仅仅从 某一方面阐发是不够的,应当从以上环节进行多维度的审视。

一、站在世界历史时代的高度透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每一种哲学都有其特定的生命极限,构造所谓超时空的哲学只是个别哲学家的臆想。 因而,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需要先行澄明这种哲学存在的时间域。

在马克思哲学的论域内,所谓时间绝非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时间,抑或编年史意义上 是计算单位,而是与人的生存实践联在一起的哲学范畴,孕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性内涵 。马克思明确指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 人的发展的空间。”[1]因而,不同性质和样式的生存实践直接导致时间的异质性。在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中,时间的内涵和测定标准全然不同于以人的依赖关 系为特征的社会形态;在未来的社会形态中,时间将无限扩大化,财富的尺度将不再是 劳动时间,而是人们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时代无疑是从属于时间范畴的一个哲学概念。 根据马克思的时间观,把握时代的内涵、本质,确定区分不同时代的标准必须超越物理 学尤其是历史学的视野,深入到人类生存实践的性质和样式中去,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理论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可能。根据这一理论,由大工业和交往的普遍发展造成的地域性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以往社会和时代的重要特征。由此,人类社会 步入世界历史时代,即不同民族和国家在互动中走向“一体化”的时代。这是一个跨越 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社会形态的漫长历史进程,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只是这一进 程的第一个阶段。作为创设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世界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 质、生命力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生存空间具有内在关联性和同构性。

不可否认,马克思哲学诞生的同时及以后,存在为数众多的哲学学说,这些学说从不 同侧面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但是,与马克思哲学相比,很难说它们达到了对资本主 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科学把握。因为从内容和性质上看,这些哲学是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 态的组成部分为其所属的时代和阶级提供辩护的。马克思哲学则不然。它以在批判旧世 界中发现新世界为圭臬,强调重在改变世界,因而是以颠覆和终结这个时代为使命的哲 学。为此,马克思通过广泛而系统的研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本质、运 行规律,进而把握了这个时代的实质及发展方向。正如列宁在谈到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 社会形态的方法和成果时所说的,马克思“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取出一个形态(商品 经济形态)加以研究,并根据大量材料(他花了不下25年的工夫来研究这些材料)对这个 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作了极其详尽的分析。这个分析仅限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生产 关系。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任何因素来说明问题,同时却使人们 有可能看到商品经济组织怎样发展,怎样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组织而造成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这两个对抗的(这已经是在生产关系范围内)阶级,怎样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从而带进一个与这一资本主义组织本身的基础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地位的因素。……虽 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 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 德国经济学家’的这部书使读者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有它的日常 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实际社会表现,有维护资本家阶 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有资产阶级的家 庭关系。”[2]所以,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丧失其历史合理性,只要人类尚未走 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马克思哲学就有其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诚然,马克思本人生活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起始阶段。在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 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也已成为可经验的 事实。但是,资本仍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且仍在借助各种形 式和渠道不断地扩展其在全世界的统治,全球化只不过是其最新样式而已。历史发展的 此种情形,不是印证了历史的终结、马克思哲学的死亡,而是相反。当代知名学者弗里 德里克·詹姆逊说:“在我看来,最令人发笑的没有条理的表述就是,同时声称资本主 义取得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最早对资本主义及其特性与矛盾进行了 研究,如果说资本主义现在已经遍布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在可以构想社会 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结构潜藏于资本主义之中——之前,资本主义一定会这么 做的)那么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比以往的意义更大。”[3]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马克思 哲学。

二、立足当代人的生存境况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同 样,一种哲学学说在一个时代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一学说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的程度 。这里所谓的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即对所处时代问题的解释力,它是衡量哲学学说的生 命力强弱以及是否具有时代性的重要尺度之一。每种哲学都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但是 ,只有那些真正满足时代需要的哲学,才有资格被命名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我们看来, 马克思哲学无疑当属此列。它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本质的深刻把握使其具备了强大 的理论穿透力,直逼当代人的生存境况并为人类摆脱困境提示了方向。

当代人生存境况的表征在许多方面已不同以往。然而,当人类反思自身面对的种种难 题和困境时,一个重要的理论发现就是当代人并未走出马克思的哲学视野。譬如关于异 化问题。迄今为止,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工业文明和空前发达的科学技术。但是,在 自己的创造物面前,当代人却丧失了自我,成为物的奴隶。这种近乎二律背反的生存窘 境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深深的反思。事实上,远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经由独特的理 论视角对人类的这种生存困境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并指出了人类摆脱困境的路径,异 化劳动理论正是上述研究的集中体现。随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诸于世,这一 理论直接成为西方学者进行理论思考重要的思想资源。借助于他们的介绍、运用和发挥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大放异彩,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分析相比,马 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存窘况的剖析是全面而富有洞见的。一方面, 马克思揭示了异化现象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劳动的对象化是一切社会的共有现象,但异 化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究其原因,在于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普遍的物质 变换导致人的社会关系变成了人对物的占有和所有关系。私有制的存在使活劳动的主体 ——工人被颠倒为客体,死劳动反而成了支配的主体。然而,死劳动及其衍生物不归活 劳动,却归资本所有,异化便由此而生。另一方面,马克思分析了异化的种种表现。在 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根本的异化是劳动的异化,所以,马克 思重点研究了异化劳动及其表现。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质上是人的生命活动,但是在 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却呈现出相反的性质和样式,即异化劳动。其表现 主要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与他作为人的本质的 异化,最后,作为上述异化的直接后果,人与人的关系全面异化。

作为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现象,异化的历史作用是双重的:它的普遍存在导致人的世 界的贫乏和丧失、人际关系冷漠、拜金主义泛滥等等严峻后果;然而,它又是迈向新的 文明的必经阶段。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只有在物的依赖性全面发展的情 形下,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 系,而这些成果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才能扬弃异 化呢?马克思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5]资本主义在以 异化的形式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克服异化的条件,最终的出路在于推翻资本的 统治,代之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 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5]

再如全球化问题。全球化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研究的展开,不 少学者认识到,尽管马克思从未使用过全球化一词,但是,谁也无法否认马克思从哲学 高度对全球化发展态势的精彩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揭示了全球化的深层动因。作为一种不同以往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目的不是满足 于对使用价值的大量占有,而是对剩余价值的无穷追逐。这就决定了资本具有无限扩张 的本性,力图无限制地发展生产力,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资本扩张本性的充 分现实化就是经济或资本的全球化。(二)概括了全球化初期发展的大致轮廓。“资产阶 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 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 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4](三)批判性地审视 了全球化的双重后果。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全球运动一方面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各 民族和国家彼此间的隔绝状态,开启了地域性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推动了社会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资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本性塑造了资 本的世界体系,“正象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 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4]这种“中 心——从属型”的世界体系延续至今,使落后的东方更加落后,迟滞了这些地区前进的 脚步。(四)剖析了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前景。资本的世界性统治只是全球化的 一种形式,它在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同时,客观上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着物质前 提。“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 民族‘一下子’同时的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4]

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到,马克思哲学的确具有鲜明的当代性。恰如美国学者约 翰·卡西迪所言:“马克思是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这是他理应得到的一种评价。他在 维多利亚时期看到的许多矛盾后来在改良主义政府得到了解决,但它们又同突变的病毒 一样,以新的形式出现了。他写下的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 步、高雅文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在经济学家们又碰 到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3]这是因为与马克 思生活的年代相比,当代人生存样式的根本方面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资本的统治 依然如故。因此,整体而言,当代人的生存境况和面临的困境不是空穴来风,乃是马克 思当年所遇、所思的问题的发展了的情态。运用世界历史的眼光衡量,马克思是当代人 。

三、从哲学演进的维度审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历史演绎的产物。把它置于西方哲学思维发 展的长河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上与当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相同的致思取向, 以至于可以说它是西方当代哲学的先驱。所谓当代哲学即后黑格尔哲学。尽管当代哲学 流派纷呈,但是,其理论旨趣并无二致,即拒斥“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由笛卡 尔开创、黑格尔完成的近代哲学,以主体——客体二元分离为根本特征。其间虽有唯理 论、经验论之争,并经过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克服主客分立的理论努力,但并无根本改观 。近代哲学高扬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为西方带来了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昌盛的物质 文明,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欧洲文明的危机:价值迷失和精神家园的失落。为拯救危机, 当代西方哲学力图从存在论上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彻底消解理念论的悬设,把哲学建基 于生活世界,进而为西方人找到栖息的家园。从胡塞尔首创“生活世界”概念到海德格 尔的“日常共在世界”,从维特根斯坦晚期的“生活形式”论到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的 “生活世界”观,都体现了这一重要的理论倾向。可见,生活世界理论标志着哲学视野 、哲学主题的重大转换,即从近代哲学对超感性本体世界的迷恋转向当代哲学对丰富的 、完整的人的世界的关注,其中蕴涵着深深的价值关怀和人文追求,显示了当代人摆脱 生存困境的哲学努力。

站在当代哲学的高度重新解读马克思,我们发现马克思哲学绝对不是近代哲学,而属 当代哲学。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但是,他通过批判近代 哲学而创设的以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为根基的新唯物主义,引发了一场存在论革命, 开辟了哲学前进的新方向。

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近代哲学的终结。所以,马克思对黑格 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对近代哲学之一种,而是对整个近代哲学的全面清算。批判黑格尔哲 学与马克思在哲学立场上的自我批判及新哲学的创立是同一过程,贯穿其中的一个根本 原则就是彻底消解近代哲学游离于人的现实世界之外的玄想本质,把哲学从彼岸世界拉 回此岸世界,赋予哲学以改变世界的功能。黑格尔哲学内容庞杂,从存在论的角度看, 马克思批判的着力点在于揭示它对现实的人及市民社会的头足倒立式的把握。在马克思 看来,由于黑格尔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于是人获得了历史性的因而是现实性的规定。 不仅如此,黑格尔对人的现实世界的批判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马克思同时十分明确 地指认,这种批判是通过纯思辩的、颠倒的形式完成的,因而并未真正触动现实的人与 人的现实世界。马克思指出:“《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 批判;但是,由于《现象学》紧紧抓住人的异化,——尽管人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的 ,——其中仍然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而且这些要素往往已经以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 的方式准备好和加工过了。关于‘苦恼的意识’、‘诚实的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 贱的意识’的斗争等等,这些章节,包含着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整个领域的批判 的要素,但还是通过异化的形式。”[5]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和人的感性存在,为超越黑格尔哲学指明了出路。但是,他的 哲学最终以流产而告终。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他对对象、现实、感性仅仅当作直观的对象 ,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表明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人与对象世界之间依然是一种既成、外在的、非历史性的关系, 而没有形成内在的、统一的关联,正如两条按照各自轨道滑行的平行线,互不相干。从 存在论的层面看,费尔巴哈虽有进步的意向,但并未真正消除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 他仍然停留在近代哲学的领地之中。

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把哲学思考的重点从远离尘世的理念世界拉 回到了人的世界,从而完成了哲学视野的根本转换。这一转换把哲学植根于人的现实世 界,具有存在论转向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 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4]那么,新哲学是如何由人的现实世界为出 发点消解主客二分的传统形而上学呢?简言之就是实践。所谓实践是指人的感性的、对 象性的活动。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人的世界生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马克思新 哲学建基的根本原则,它鲜明地标画出新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异质性。

这里,理解马克思实践原则的关键在于把握对象性理论。这一理论源自马克思对费尔 巴哈对象化理论的改造。在费尔巴哈那里,对象化首先是一个存在范畴。他认为任何感 性实体本身不能单独自存,必须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而其对象就是实体自己的本质, 因而,作为实体的主体与其发生联系的对象互为对方现实性的存在论证明。感性实体首 先是指感性存在的人,所以,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作为活动的主体,他必然与一定的 对象发生关系,而人的本质正是通过特定的对象、在对象中得到证明和显现的。其次, 对象化还具有认识论意义。既然实体的对象就是实体本质的显示,那么一个实体是什么 只有从它的对象中去认识。对于人来说,必须从他的活动对象中寻求他本质的表现和说 明。[6]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对象化理论的基本点,并继续把它作为存在论范畴加以 使用。

但是,马克思恰恰在这里与费尔巴哈有着原则差异。在马克思哲学那里,感性世界从 生成论的角度被规定为人的感性活动,视为同人的生存活动一同生成的事物;人不是超 脱于感性世界之外的旁观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对象性活动参与了感性世界的生成和变化 。而费尔巴哈则是从既成论的立场把感性世界规定为实体性存在,它与人的现实活动无 关,只是人可以直观的对象而已。正是由于上述区别,马克思从哲学根基上超越了费尔 巴哈及一切旧哲学。在马克思哲学的视域内,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现 实世界、全部的社会生活是经由实践活动生成的完整的意义世界,所谓的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僵硬对立完全是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观设定。因为在新哲学看来 ,作为本质上完整的社会生活的构成环节,自然、社会、人、思维等等具有内在关联性 ,它们之间的区分完全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发展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无论从逻辑上还是 从现实上讲都是第二位的,并不具有本源意义。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 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存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 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 ,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 、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已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 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 可能的了。”[5]但是,以往的哲学家拘泥于理论领域,抽象地对待人的现实世界即社 会生活,力图在纯思维中寻求达成主体客体统一的路径。这种努力在出发点上即已陷入 谬误,对人和生活的遗忘只是其注定要收获的涩果而已。

总之,站在世界历史时代的高度,运用世界历史眼光衡量,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是毋 庸质疑的。当然,马克思哲学绝不是一个百宝箱,可以随时随地地从中取出解决资本主 义历史时代任何发展阶段问题的妙方,相反,马克思哲学是当代人类一个有待开掘的思 想宝藏。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也决不是某些人的刻意附会,而是人类在反思自身生存 困境的过程中,经由当代哲学家的发掘而呈现出来的,其深层根据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 义世界历史时代特别是对资本本质的准确把握和深刻洞察。因而,只有立足人类当代文 明和实践发展的历史地平线,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收稿日期:2002-03-21

标签:;  ;  ;  ;  ;  ;  ;  ;  ;  ;  ;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质的多维透视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