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银行与保险公司同属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范畴,在媒介金融资源流动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银行与保险业往往处于一国金融业的核心,其运行效率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该国的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金融效率的增进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来达到,为了实现规模经济,可以采用扩张和集中战略;为了实现范围经济,则可以采取多元化和一体化战略。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各国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和扩张,以寻求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的过程中,银行保险应运而生。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在寿险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达到20%-35%,有些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等甚至达到60%。在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台湾地区等,银行保险也已成为银行业和保险业发展的新亮点。为了对银行保险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作出合理解释,我们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银行保险的内涵
近年来,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服务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对银行保险这一特殊金融现象进行过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归纳起来,认为银行保险的含义通常有三个指向:
第一,从产品的角度看,银行保险是一种保险产品。保险产品的种类很多,银行保险不过是诸多保险产品中的一种产品形式而已。
第二,从销售方式的角度看,银行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一种销售方式。保险产品的销售方式通常有五种:一是保险公司员工直接销售保险的销售方式;二是通过保险代理人销售保险的销售方式;三是通过保险经纪人销售保险的销售方式;四是采用门店销售保险的销售方式;五是通过银行销售保险的销售方式。
第三,从经营战略的角度看,银行保险是一种战略安排。这里所讲的战略,是指被保险公司或者是被银行所采用的一种战略。其内容主要是指通过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形式,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具体地说,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内容联系在一起,并通过销售渠道的共享,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总结银行保险的内涵可以发现,银行保险是银行与保险公司融合的一种形式,是银行保险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是两种金融服务的融合。
二、银行保险的规模经济
(一)规模经济与银行业的发展
作为理性经济人,银行之所以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提高收益,降低成本。一般地说,银行实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具体办法有两个:一是推行规模经济,二是推行范围经济。在这里,首先分析规模经济与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的规模经济,可以用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来衡量。通常认为,当市场集中度处于50%以上时,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市场集中度呈正相关关系,一国银行业达到规模经济状态。当然,这个市场集中度要因时因地而异,不同的国家也会作出不同的选择。银行所具有的这种扩大规模的内在动机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一是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银行的经营对象具有同质性,即银行在不同时间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致具有相同的性质。由这种同质性决定,随着银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增加,可以有效降低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提高收益。而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又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这使得银行扩大规模变得更加可行。二是银行扩大经营规模的技术优势。规模较大的银行需要较多的技术设备,由此形成的固定成本往往会随着银行业务的扩张而降低。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美国,传统银行网点的单项交易成本为1.07美元,电话银行为0.45美元,自动柜员机为0.27美元,而Internet银行只需要0.10美元。
当然,银行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它存在着一定的效率边界。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济效率最好的银行,往往并不是规模最大的银行,而是那些规模适中的银行。例如,从对1983-1992年美国不同规模银行的绩效比较来看,中型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78%,远高于小型银行0.63%和前十家大型银行0.37%的水平。对中国银行业规模效率的分析也表明,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呈倒U型状态,即效率最高的是存款规模位于100亿-2000亿元之间的中型银行,其资产利润率几乎达到大型和小型银行资产利润率的2.8倍。
(二)规模经济与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公司所以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可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销售成本。在保险业中,规模经济可以具体地表现为大型保险公司的成本更低或者收益更高。2004年美国和英国寿险市场的证据表明,费用率和公司规模成反比(见图1)。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大型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大大低于小型保险公司,收益率却远远高于后者(见图2)。而导致传统的寿险公司保险经营成本增高的主要原因正是传统的保险销售渠道。欧洲的保险经营实践证明,利用传统的代理人销售,其费用率高达8.5%(不含管理费用的平均费用),而通过银行销售保险的费用率只有3%。
图1 2004年美国(上图)和英国(下图)的费用率和寿险公司的规模
资料来源:Highline Data&Thesys.转引自Getting together:globals take the lead in life insurance M&A,Sigma,2006(1).
图2 保险公司的规模和绩效
说明:北美和欧洲之间的成本差取决于可变因素“管理费用”的定义不同。
资料来源:Group of Ten,Report on consolidation in the financial sector,January 2001.转引自Getting together:globals take the lead in life insurance M&A,Sigma,2006(1).
第二,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调整保险市场份额。在美国,保险市场前8家最大的保险公司的平均市场份额不到10%,其他保险市场发达的国家情况与此相同,即单个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大都在10%左右。而中国保险市场上最大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
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改变中国保险市场占有率不均衡的现状?在理论上有三种选择,即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但是,在中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经济手段应该成为人们的首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竞争。如何进行市场竞争?通常使用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辟新的;二是守住旧的;三是挤占别人已经占领的。不同的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成本与效益比较的原则,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然而,对这三种手段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第一种是最佳的选择,即开辟新的保险市场。因为第二种用保守的手段守市场是守不住的;用第三种手段挤占别人的市场,成本太高,难以体现经济原则。银行保险正是一种开辟新的保险市场的重要手段。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银行保险不仅是保险公司目前在市场竞争中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也是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应该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三)银行保险的规模经济效应
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国际金融保险业纷纷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规模,以求得规模效率,跨部门并购浪潮不断涌现。在这个胜者全胜的市场中,金融机构除了扩张规模,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从银行保险最发达的法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确实具有比传统保险公司更为明显的成本优势。佣金和成本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银行保险机构基本上都能够很好地控制在10%以内,而传统保险公司的这一指标却都高于10%,甚至达到22%。
三、银行保险的范围经济
(一)范围经济与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实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具体办法之二就是推行范围经济。考察银行业的范围经济,事实上就是研究银行业经营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是否引起边际收益增加,如果是就表明存在范围经济。银行业务扩大、经营范围扩张就是银行经营一体化或综合化趋势。如果银行业务种类缩小、经营范围缩减而仍能取得范围效率,则银行经营应该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出于降低经营费用和寻求市场垄断的动机,银行可能会选择专业化经营。但是,银行经营对象的同质性的特征决定了后者难以实现。不仅如此,银行的专业化经营本身还存在着负面效应,其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化经营会限制业务种类的扩充,导致原有的资金外流。如果银行再吸收资金,必然要承担较大的利率风险。二是银行专业化经营的市场容量相对狭窄,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市场违约风险的概率高于一体化经营。三是银行专业化经营会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形式单一。这样一来,既不利于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也不利于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四是银行专业化经营容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利于维持银行经营的稳定性。
一体化经营是指银行通过增加业务品种,将银行业务扩大到其他业务领域中去,它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内部积聚方式,即通过银行内部的财力、人力的积聚,向一些新的业务领域扩展;二是外部拓展方式,即通过合并或者收购其他的金融机构来扩展自己的经营范围,以此实现一体化经营。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不改变组织边界的条件下扩大业务数量;后者则是在改变组织边界的条件下扩大业务范围。相比之下,后一种方式更容易取得范围经济的合成效益。显然,银行一体化经营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为客户提供范围广泛的金融服务,节省时间和成本;二是可以实现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可以增强内部的经营稳定性,因为一体化经营容易形成一种损益互补机制,形成东边不亮西边亮,南山损失北山补的优势。但是,一体化经营同时也存在三个弊端:一是容易增加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二是容易形成更大范围的业务垄断;三是容易导致整体金融资源的分散。
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经营是选择专业化还是一体化除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外,还取决于法律、法规的制约。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放松了对银行、保险、证券跨业经营的管制,银行保险具备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范围经济与保险业的发展
由于保险业的经营是建立在风险汇聚与风险风散的大数原理基础之上的,风险单位数量越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越接近从中得出的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因而从理论上讲,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范围越大,越能准确预测其风险发生概率,实现稳定经营。由此保险业走一体化或综合化经营的道路就有其内在的理论根据。一体化或综合化经营的优势十分明显,既能享有规模经济的好处,又能获取范围经济效率,同时企业资本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很强。但是,其负效应也是存在的,如可能形成行业垄断,增加整体金融体系的风险,削弱当局监管效力等。
与综合化经营相反,保险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是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通常要求公司掌握某些专业技术上的秘密,或者总是走在技术创新的前列,才能在相对缩小的市场上降低成本,扩大经营边界,获取超额利润。专业化与分工可以使公司员工的技术熟练程度提高,降低公司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管理效率,这也可视为操作成本的节约。但是,专业化经营使得风险难以分散,市场容量趋于饱和,范围经济将左右效率。
从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保险经营的专业化和一体化倾向是同时并存的,这导致保险经营专业化与一体化的相互交替、循环、共存共进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扩大为保险经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必要条件,保险经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导致了经营单位费用的下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的扩大也促进了保险经营一体化的发展,一体化经营又节约了专业化经营的交易费用。大型寿险公司的成功案例中,既有整合寿险和非寿险经营的公司(如Travelers、State Farm、Liberty Mutual),也不乏以寿险为核心战略的企业(如New York Life、Mass Mutual、Guardian Life)。因此,在权衡保险业一体化或专业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效率时,还有许多因素需要加以考虑。
(三)银行保险的范围经济效应
银行保险的产生加剧了西方金融业融合的趋势,无论是对银行或是对保险公司来说,银行保险都能使其增加经营范围,获取范围经济效应。根据国际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有关全球最成功的综合式金融服务集团经营业绩的研究报告,银行保险对金融业的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范围经济效率(见图3)。
图3 金融服务集团的价值优势
资料来源:McKinsey & Company, Inc.
美国最成功的金融服务集团与同业平均表现对比(1989-1998百分比,复合年增长率)。
四、银行与保险的融合
(一)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对比
对于银行与保险公司能否融合,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是存在分歧的。传统观念认为,银行与保险公司难于融合。其理由是,第一,两者的性质不同:银行主要吸收中短期储蓄业务,保险公司则吸收长期业务,并且对客户提供风险保障。第二,两者的经营目的不同,保险公司的经营目的主要是为了管理风险,对资金的运用只是一种副产品;银行的经营目的主要是对资金的管理,而对风险的管理只是资金管理的一种客观要求。由于两者之间缺乏共同点,所以银行与保险不能融合。
现代观念则认为银行业与保险业是可以融合的,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点,银行可以提供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也可以提供银行服务。如果把保险视为一种风险转移行为,则银行就是保险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第一,银行开展的许多业务,比如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国际业务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等,实质上都是对客户作出的一种保证,或者说,是对客户提供的一种保险。第二,银行所以能够提供这种保证或保险,其理论基础与保险一样,都是以大数法则为基础。保险公司是以被保险人的索赔行为的独立性为前提,银行是以存款人的取款行为的独立行性为前提,两者都是以事件的偶然性发生为前提。第三,银行提供保险的保费收入,表现为银行存贷款之间的利益收入。在实践中,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也通常要求贷款人投保。
(二)基于“功能观”的视角
1.业务的融合
在传统上,对于各种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的界定主要依据其提供的产品种类,如寿险公司、抵押贷款公司、养老金和汽车保险公司等。但是,伴随全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产品和地理界限的逐渐消除,这种传统的界定方式已经不足以概括当前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实际上,保险的传统核心业务只关注了风险管理领域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今后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向两个方面拓展:一是理财方面,如个人理财规划和员工福利;二是关爱方面,如家庭风险管理和企业整体风险管理。对银行业也有类似的论述,“短期内银行仍将通过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率开展竞争……但在长期内,将有来自法律等方面的重要原因使“功能”融入新的组合中……未来的市场赢家将会是对功能进行最优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机构,而不是那些固守旧的机构安排的金融企业”。
可见,有必要以“功能”观点取代传统的“产品”观点,即从技术、产品导向转向客户导向,重新定义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这种转变,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需要,开发更加广阔的服务领域,也使银行和保险的业务融合成为可能。
2.产品的融合
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按照三方面的标准加以分类:第一,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和一体化程度;第二,服务提供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专有技术的理解程度;第三,客户的附加价值。将这三个因素放在一张图中,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的捆绑式服务类型(见图4)。
图4 捆绑式服务模式
资料来源:Van den Berghe, L.A.A.and Verweire, K., 1998, Creating the future with All Finance and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图4揭示了不同层面的产品和服务的整合水平,从里到外,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和定制程度、涉及到的专业技术以及客户的附加值逐渐增加。最里层是交叉销售。此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而言,其战略应更关注业务规模,以扩大业务数量为重点。最外层是完全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这时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应主要寻求定制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竞争优势,从客户生命周期角度或围绕特定需要和事件,提供不断变化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这同时也是关系营销和提高客户忠诚度的有利方法。两者之间的中间层面即打包组合服务。在这一层面上,金融机构通过分解旧的传统产品,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新的捆绑组合,即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实践中,传统的银行或保险产品和服务通常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加上不同的银行和保险产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互补性,金融机构不仅具有交叉销售和捆绑组合的内在动机,也有创新产品一体化的冲动。通过拆分传统的银行和保险产品并按照现实的市场需求重新组合,如信用保险与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个人贷款,两全寿险和抵押贷款等,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实现交叉销售和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一体化、高度定制及高附加值的产品。
3.分销的融合
银行保险所采取的最佳分销策略应该包括各种不同的分销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体化的分销体系,使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他们所希望的分销渠道,因为消费者在不同情况下所偏好的分销渠道可能不同。
从以上论证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银行与保险两者都具有相似性和互补性,融合的内在动机以及能够创造新的市场价值的能力。
(三)银行与保险融合的协同效应
银行与保险的融合可以产生多种协同效应,包括知识上的协同效应、资源上的协同效应、技术上的协同效应和服务上的协同效应等。
1.知识上的协同效应。长期以来,银行业与保险业都同属于金融业,二者对相互的业务运作都比较了解,沟通的渠道较多,因而在专业知识共享上有着较好的历史背景。
2.资源上的协同效应。银行与保险的融合可以共享双方的物业管理,可以利用银行拥有的现金账户,利用其广泛的分支网络机构来推销保险产品,开展多样化业务。同时银行业与其客户有更加经常的联系,拥有更广泛的客户群,银保融合可以共享双方的客户资源,实现规模经济。此外,银保融合可以共享品牌效应,凭借其国际一流的强势金融品牌,能够吸引到一流的专业人才,为客户提供一流的专业咨询,帮助客户“量身定制”金融组合产品,使客户享有同一品牌下贯穿一生的综合金融服务,满足其一生对资产增值和安全保障的需求。
3.技术上的协同效应。银行与保险的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信息技术,在新产品的开发设计、销售与售后服务方面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交叉销售,提高效率,减少成本。
4.服务上的协同效应。银行保险能够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一体化的销售渠道,为客户提供最便利、最经济的金融服务。
这四个协同效应集中到一点,说明银行保险可以满足客户变化了的金融服务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的金融意识逐渐发生变化,其表现就是对长期的、高收益的金融资产的需求开始不断地增加,传统的银行储蓄方式逐渐失去吸引力。这种情况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融合后的银行保险业务在性质上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统计,银行销售的新的保险合同,53%属于资本化业务,47%属于传统寿险业务。
总之,银行保险相对于传统的银行或保险经营方式,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优势。银行保险的发展,为保险公司和银行双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业务新领域和盈利新渠道。可以说,银行保险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无论对于银行还是保险公司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战略安排,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
标签:银行论文; 范围经济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银行保险论文; 保险产品论文; 协同效应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风险成本论文; 金融论文; 一体化战略论文; 协同设计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保险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