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最奇葩的审稿方式

论文投稿最奇葩的审稿方式

问:估计人人都喜欢这样的SCI审稿意见
  1. 答:一般SCI论文投稿之后无非就是得到下面这几种结果:拒稿、大修、小修、直接接收出版,其中常见的就是拒稿、大修、小修,直接接收出版是比少见的。 虽然是比较少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会遇到。现在有些审稿人,也会给出直接接收的审稿意见,例如下面的例子就是审稿人给出的直接接收审稿意见。
    审稿人会给出直接接收的意见,可能就因为下面这些情况:
    1、审稿人认识投稿作者(走关系)
    2、审稿人对稿件内容一点都不懂
    3、审稿人很忙,没有什么时间阅读稿件,随便写点东西进行打发
    4、审稿人的的确确花了很多时间也没有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哪怕是语言问题
    在现实的SCI论文审稿中,有些审稿人即使什么不懂,也会提出很多奇葩的东西,例如增加大样本进行验证、图片很难理解需要作者重新解析、语言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强行进行润色等等, 有些审稿人甚至在找茬 。
    作为作者,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就是直接接收,这样就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修改稿件,大大加快了出版的速度,特别是急着需要论文的人。 论文修回还是会存在一定的被拒稿的风险,哪怕这篇论文是小修。一篇论文,除了本身研究内容质量外,还要看遇见什么样的审稿人,不同审稿人得到的命运不一样。 如果遇到nice的审稿人,可能接收会比较顺利;遇到奇葩的审稿人,可能会面临拒稿或者补充大量的研究内容或者回答数不清的问题 。
问:学术论文投稿会遇到什么样的奇葩审稿意见
  1. 答:页眉一般奇数页为学校名称
    偶数页为论文标题
    页脚一般只标页码
问:如何审稿?
  1. 答:通常来说,需要读三遍文章,第一遍是浏览,也就是获得一个对文章的第一感觉;第二遍则是要深入文章中;第三遍就是确确实实的考虑此文章应该如何修改。建议是,读完第三遍的时候,立刻填写审稿表,因为这个时候文章的内容完全在你自己的脑子里面。你可以将自己的审稿任务,分成三大块:a) 填写评分表; b) 给出对文章的总体意见; c)对于文章某一节,或某一处的具体意见。 通常来说,c) 是需要在文章上直接标注出来的。 除非不允许,否则的话,你应该给编辑邮寄回一份有你标注了你意见的文章。你可以给编辑写一份单独的,保密的意见。很多审稿人评分表中有一项就是“给编辑的保密信息”,这样的话,你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意见填写在其中。不然的话,你可以在自己给编辑的信息上,注明“confidential”字样。不要因为锯掉一篇paper就不好意思,当然也不要接受一篇你觉得需要修改的paper。读者不愿意读垃圾文章,而作者也会因为你的审稿意见而得到好处,从而发表更高水平的文章。导致一篇烂paper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者没有介绍清楚他们的算法,概念,背景只是,实际的结果,文章的贡献等等。文章可能需要很多遍的通读修改(语法,拼写,等等)。研究可能陷于较低的质量或者说毫无太大的贡献。研究本身还不成熟,没有达到可以发表的级别。文章也可能是为了赶最后期限,而上交上来的拼拼凑凑的作品。根本不符合期刊或者会议的内容。和某些作者已经发表的内容过于相近。争取在审稿的时候既表现的专业而又不含敌意。如果你确实被作者激怒(比如一篇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根本没有自己读过的文章),你完完全全可以表现出你的愤怒,既可以直接跟作者说,也可以跟编辑说。
  2. 答:首先,审稿本身对于审稿人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目前绝大多数的审稿是无偿审稿,研究者出于学术职责,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社区,而接受editor/area chair的审稿邀请。我在审阅一篇跟我研究方向一致的论文的时候,大概会前前后后花4-5个小时。而当幸幸苦苦誊写完r审阅意见的时候,还是匿名提交(double blind or single blind)=,=。所以作为论文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物质回报,还出于义务花费了自己的大量时间,在此向广大期刊和会议审稿人致敬:)。我自己所在的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更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如CVPR,ICML等。审阅这些顶级会议的论文往往要比审阅期刊投稿有意思,因为投稿这些会议的论文都一般是最新研究工作,审阅人可以比常人更早的看到这些工作。不过,这个更早看到最新研究工作的优势也随着最近大家一投稿就放arxiv的趋势抹去了。这些会议论文审稿都是double blind,就是审阅人和投稿人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审稿过程中还会有rebuttal阶段(作者根据接收到审稿意见后进行反驳和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以及审稿人之间的讨论和最后投票阶段,这之中有些时候会变得挺有意思。比如说,在最后审稿人讨论阶段,当两个审稿人之间对于这篇论文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有时候他们会争锋相对地fight for or fight against这篇论文,产生一些蛮有见地的学术争论,而area chair/editor会作壁上观,根据这些学术争论来最后定夺是否接收这篇论文。不过,很多时候审稿人只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一篇论文接收和拒绝与否达成共识。
  3. 答:根据我的审稿经验,针对提问的问题我提点想法:
    1. 审稿经验需要积累,我起步的时候也是帮导师审稿。由于认真对待,所以导师很满意,因此慢慢就在本研究领域内建立了经验;
    2. 基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然后开始漫漫拓展与之相较差的领域,比如材料和结构经常有交叉,可以尝试审稿;
    3. 如果收到审稿邀请,但是论文内容自己不熟悉,那最好婉拒,对自己的声誉负责也是对作者的辛苦劳动负责;
    4. 审稿是义务劳动,不要接收太多的期刊邀请,专注做好几本即可。
    在审稿中,尽量以一种客观、想方设法帮助作者的心态,科学需要严厉但也需要想着如何提好建议,让作者看着舒服中改进论文质量。
论文投稿最奇葩的审稿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