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经济的兴衰看国家的竞争优势_日本工业论文

从美国经济的兴衰看国家的竞争优势_日本工业论文

从美国经济的起落看国家争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美国经济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不但没有使美国难受,反倒使美国迅速崛起,在二战后的十几年间,美国经济成为全球的霸主,取得了全面的竞争优势。

然而,从本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的工业开始大范围地失去竞争优势。商贸平衡被打破,1971年出现本世纪以来第一次财政赤字。贸易逆差日益扩大,甚至70年代后期出现美元下跌,净收入1973年开始下降,生产增长乏力等等,考察整个战后时期,在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韩国、瑞典、瑞士、英国八个国家中,美国的生产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工业投资率均倒数第一。

然而,从绝对数量来说,美国的平均工业生产率与其它国家相比仍是最高的。在许多行业里,美国仍居领先地位,例如制造业、计算机、商业软件及生物技术等,另外在商品包装、服务及有关服务工业、农业及相关产业上也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

因此,显而易见的是,美国的国家竞争优势正在发生变化。不少传统产业由于过多地依赖自然资源,易受成本因素及美元价格跌升的影响,其竞争优势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象与交通有关的商品与服务、机械工业,办公用品及设备(计算机除外)、应用电子、各种耐用品、钢铁材料及远程通讯设备等。

美国经济经历了优势—劣势的变化,许多产业正处于竞争优势的困境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能够吸取什么样的教训以发展我国竞争优势呢?

一、技术创新优势退化

美国在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上保持着突出的地位,这也是有关产业如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能持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然而,美国在许多较早建立的工业技术领先地位已不复存在了。在采用新工艺、设备升级、推出新产品方面,美国公司行动缓慢,而日本公司却一枝独秀。这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里尤其突出,例如汽车、机械等。

首先,因为美国的创新因素已日益恶化。用于创新因素及技术升级的投资比例自6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而同时其他国家的投资却在明显上升,特别是在较早建立的工业上。也许在技术商业化上落后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日益下降(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教育系统已日趋恶化。

美国高校的平均水平已比不上德国和瑞士,而且学习技术的学生相对较少。问题更严重的是对未来工人的教育系统。美国的学校要求低,纪律涣散,在一些重要领域如数学、科学及语言上,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学时短、缺席率高、用于家庭作业的时间少、学生之间缺乏竞争,不知如何教育落后学生以及教师质量下降、特权丧失、工资也不再有优势……结果导致美国劳动力质量的下降,许多工人与经理缺乏提高生产率所必需的技术基础与进一步接受培训的教育基础,何况美国公司的培训也远远落后于日本和德国。

美国的大学研究保持了独一无二的优势。但是联邦政府用于研究的投资已明显不足,在70年代,美国公司的研究投入也开始落后,现在美国R&D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已低于日本、德国和瑞典, 而且由于美国长期偏向于国防研究,非国防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比例相对更为低下。

总之,美国拥有产生一般创新因素的有效的整体机制但缺乏产生特殊工业所需的先进的专门因素的机制。对于不少工业来说,这是不够的,而且,在美国没有良好的伙伴关系系统,没有强有力的职业培训学校组织,没有意大利型的为公司代代工作的传统,没有日本式的公司在岗培训,因此美国的专门研究机构也寥若晨星。

创新因素在资本方面也落后了。比较低的日益下降的家庭储蓄率限制了可投资资本的数量,在80年代,巨额财政赤字吸收了不少个人储蓄并导致了巨额净外债,这些都限制了用于创新的投资。

另外,技术升级的压力日益减小。美国的工资增长率已经比大多数发达国家低,提高生产率的压力减少。大量的可用劳动力,主要是妇女和移民,进入美国劳动力市场,使美国的公司不再象大多数其他发达国家的公司一样因为可用劳动力缺乏而面临必须自动化和转向更成熟化的压力,因此对美国公司来说没必要改进技术及培训雇员,因为它们有稳定的大量可用劳动力供应。同时,许多新工作的产生也降低了技术升级的速度。另外,当困难来临的时候,美国公司靠出租市场地位、拍卖子公司、从国外引进资源或寻找贸易保护来重新使美元升值,却不是依靠发明和开发技术。

二、市场需求条件退化

美国国家竞争优势面临的另一个虽在明显程度上稍次但却同样严重的问题是需求条件的退化。美国不再总是垄断世界市场的国家,不再总是拥有世界最成熟的购买者。美国的消费市场,消费者由于不再是最富裕的,所以变得能够容忍日本或德国人所不能容忍的产品与服务。这导致美国公司趋向于生产大批量的市场大的标准化产品,却使不少产品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日本却通过采用柔性自动加工生产线,使一条生产线上能生产许多种产品的灵活方式赢得了优势。

美国失去其独特市场需求条件的另一个原因是单调化。其他国家已开始追赶现代媒体、联锁商店及现代市场研究等潮流,这也曾带给美国预测未来趋势的优势,但现在美国的零售商们反而更热衷于标准化,几乎不给消费者提供多少信息或服务。在有关生产安全、健康、环境质量及改善工作环境方面,瑞典、日本及欧洲一些工厂已超过了美国,日本由于拥有先进的信息媒介、忙碌而富裕的购买者及激烈的国内竞争更对美国货构成了威胁。但美国公司为了减少风险却进一步联合成几家大公司,这更减少了国内竞争,国内市场竞争的弱化,使美国要想领导世界市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另外,落后的美国人力资源培训系统也影响了美国公司作为工业购买者的质量,限制了其改善需求条件的能力。

最后,美国不再是不少工业的世界领导者。例如,由于世界级的制造工业不再在美国,美国公司因此不再是许多机械和新材料的最先进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比如日本公司在应用陶瓷、德国公司在使用新塑料上都已远远超过美国。

美国不少领域的竞争规则混乱已经且将继续阻碍发明创新在这些领域内的诞生。严格的规则往往产生于其他国家,当美国赶上来的时候,这些国家已确立了这方面的优势。影响美国发明创新的另一个问题是其对产品可靠性立法的宽容,这影响了所谓发明的质量及竞争力。

但重要的是,也得认识到美国的需求条件在许多领域仍是领先的。如娱乐业、金融服务业。由于其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简单的规则和大量的成熟购买者,使美国在这里确立了明显优势。而在另一个领域——国防及其相关产业,美国也继续领先,则缘于美国放眼世界的独特利益需求。

三、相关及支柱产业的弱化

由支柱产业带动起来的产业群曾因其信息“共享”、激励竞争而欣欣向荣,现在,在美国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力量却正在减弱。产业群条块分割过细,各部门已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成员的技术革新对整个产业群的影响微乎其微,一个成员失去竞争力却常常影响其他成员。没有竞争的供应工业不仅直接损害了美国的制造者,在刺激创新方面也日益成为没有价值的因素。购买者与供应者的关系也趋向于随缘和目光短浅。技术转化与市场份额预测也仅仅是偶而发生。现在,供应者与顾客之间的合作日益重要,而美国的公司在这方面仍是落后的。

因此,美国的产业群与其它国家的相比,没能有效地利用集团的利益优势去加速创新。从更大程度上来讲,美国人没有真正弄清楚加强产业群的整个内含。美国公司注视的焦点仍是实用。在建立供应渠道、资助大学里的专门研究机构或采取行动以提高对他们甚至对整个国内工业有用的人力资源的质量方面,他们投资极少。整个产业群的合作效用仅仅是分散竞争风险,却极大的限制了创新。另外,美国的工业联合会与其他国家相比,对它的成员几乎没有帮助,协会几乎认识不到他们作为创新因素的角色,而这也许恰恰正是协会的最重要的角色。美国的工业联合会应当象它的外国同行一样,努力工作去强化其成员的共同兴趣。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各子系统之间不能“协同”,将阻碍其组织的发展,系统也将走向僵化、“死亡”。

四、公司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创新与技术升级的活力已日益衰微。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技术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日益减少。美国的经理们往往缺乏技术背景,很难理解产品和工艺技术的效益,也往往缺乏信心去在这方面进行投资。而德国、日本、瑞典的公司管理人员往往曾经是工程师或科学家,他们以了解现代新技术而自豪。

美国的优秀毕业生大批流向法律、医学及金融业,而不是技术领域。进入技术部门的,也往往只选择那些成功的领域,如商品包装、娱乐、房地产、服务业及计算机等。

美国公司也因雇员们少得可怜的培训而受害非浅。管理结构也较复杂地阻碍了合作。僵化的工作制度也是构成阻碍创新的原因之一。雇员与经理们正在变化的动机也是阻碍创新的因素,雇员常常不忠于职守,部分是由于他们在培训上的投资太少,部分是因为他们的公司不忠于他们。财富的增长也导致他们缺乏工作和投资的动力。结果是用于技术升级的投资更少,在公司里产品与工艺知识的积累更慢。

公司目标也发生了改变,影响了产品的升级。在战后早期,美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了足够的便宜资金,资金流向于新的或有希望的企业,银行利率低、数百万军人寻找工作等共同形成一种最优环境,创新于是空前活跃。70年代公司目标已经改变,净利率高于其他大多数先进国家,导致投资率也低于他国。更显著的是,投资者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研究所拥有的股票戏剧性增长,其中多数留用作福利基金,由于这种投资可以免税,投资者们不愿加入有长远规划、利润不分红而用于重新投资的公司,这种结构束缚了创新上的投资。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的通过,规定对资本赢利与普通收入征收相同的税,这也限制了资本的合理流动,打击了投资的积极性。投资者投资目的的改变也促使经理们通过大力推行赢利快的短期行为、重组、合并等,虽常常导致风险分散,但也延缓了有真正战略意义的创新的产生。影响公司目标的第三个因素是经理们的动力。经理们的工资依赖于每年的经营结果,他们也不愿意通过少发红利集聚资金用来投资于那些不确定的将来可能有优势的长期研究。

最后,美国公司比其他国家的公司更多地走向合并与联合,这是一种迅速增加股票市场的方法,也可以减少风险。但不幸的是,几乎没有资金投入能产生竞争优势的新工厂、新产品及新技术。由于在兼并潮中,要买卖大量无关的公司,从而使买卖双方都受到伤害,竞争优势于是也日益衰微。美国的病人监控设备的兴衰历程就是很好的证据。另外,近年来,美国实际上还常常求助于贸易保护主义,使竞争更加缓和,其购买者也更无优势可言。

五、政府行为

美国政府已在一些对国家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长期政策上发生动摇。

首先是教育问题,尽管对教育的关心有所回升,但美国对教育的重视仍然是落后的。从政府到学生、家长都是如此。美国传统中的第二个缺陷来自于竞争领域。竞争对手间的相互不信任由于合并而戏剧性减少,令人信服的合作态度在直接竞争者间已经建立起来。对待贸易难题的措施已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及签署特殊协议。与此相伴随的是80年代的巨额财政赤字,耗费了必要的投资资本,阻碍了对工业的投入,同时对投资资本赢利的税收增加,损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竞争规则的混乱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里根执政时期,还放松了对环境、安全及其他标准的要求。短期行为增加,能带来竞争优势的长期决策大大减少,这些使其他国家已逐渐超越了美国。

事实上,战后时期,美国政府的政策大大地忽视了工业,其重点放在了社会议程与国家安全上。工业的需要常常为了追求其他目标而成为牺牲品。美国的政策常常建立于工业领先的假设上,而今天,这种自信的假设已经动摇了。

六、对我国的启示

从以上分析论述,大致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走入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困境。其实,美国人也已逐渐从国家竞争优势的光环中走出来,认识到了现实的威胁,并已逐步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利因素,如重视制造业并加大投资;适应形势的变化,做好军转民工作;鼓励与支持小企业,通过税收等措施控制僵化的产业群分化与重组成活跃的个体,但在重大项目、基础研究、市场预测等方面支持联合开发,刺激技术创新与升级;政府充分发挥协调功能,最重要的是重新重视教育,并充分重视疏导与发挥从全世界流向美国的高级人才,以大幅度提升劳动力质量,改善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通过这些努力,美国经济经过90年代初期的痛苦挣扎后,1995年开始复苏,国家竞争力优势地位有所回升与巩固。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国家的竞争力与我们的政治大国地位还很不相称,如何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国家竞争优势,以大幅度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值得我们给予极大的重视。从本文对美国经济起落的分析,可以给我们以下重要启示:

1.应重视教育与职业培训,响应中央“科教兴国”的号召,切实改善人力资源的质量,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根本;

2.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中央宏观指导下,积极培育市场机制,刺激国内竞争,以创造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

3.充分重视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藉此以形成竞争力强的“龙头”产业,并进一步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群体,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能因此扩大出口,提高创汇能力;

4.政府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消除不利于技术创新与升级的做法,并运用政府的融资能力,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资,运用经济杠杆,鼓励与刺激竞争,增加技术创新的动力;

5.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扶持并鼓励企业树立有利于国际竞争优势的长远目标。

标签:;  ;  ;  ;  ;  

从美国经济的兴衰看国家的竞争优势_日本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