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崛起原因透视_深圳特区论文

深圳经济特区崛起原因透视_深圳特区论文

深圳特区崛起的原因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特区论文,透视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5年前还是一个贫穷落后、默默无闻的边陲渔民小镇的深圳,今天已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深圳的崛起有力地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掷地有声的英明论断,深圳的变化靠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

据统计,与办特区前的1979年比较,1994年深圳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6亿元增加到560亿元增长285.71倍;工业总产值从0.71亿元增加到638亿元,增长898.57倍;预算内财政收入从0.71亿元,增加到74.4亿元,增长104.78倍;出口贸易总额从0.09亿美元,增加到183亿美元,增长2033.33倍。目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深圳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居全国第一;财政收入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外贸出口总额连续两年高居全国榜首。

正因为深圳各项经济指标成几何级数迅速增长才使深圳仅接受国家较小投入,而能回报国家以较大贡献。深圳经济特区创办初期,国家共投资1亿元,用于建造“二线”铁丝网和收购联检大楼。而深圳从1981到1994年底,已累计上缴45.5亿元;海关、银行、邮电、铁路系统累计上缴国家409.76亿元。近几年间,深圳共向内地投资100多亿元,在全国80多个城市和地区兴办项目500多个;并设法扶持内地贫困山区发展经济,帮助粤北山区和长江三峡地区等建起了近100个开发项目,大部分项目现已产生了很好的效益。深圳还为内地培训了数百万劳动大军,目前有200多万内地劳工在深圳就业,1994年汇回内地的劳动收入约80亿元。深圳还对外推出22省的产品,每天有几千种内地商品通过深圳转销世界各地。

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它使深圳大大缩小了与香港等亚洲“四小龙”的差距,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它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勃勃生机,向全世界展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光明前景!

关于深圳崛起的原因,国内外学术界对此都有过较广泛的议论,但绝大多数都是从某个侧面或某个专题对此进行阐述。应该说,现在对深圳迅速发展的原因进行全面的透视,其条件已经成熟;而且这种探讨不仅对深圳的继续发展有益,也对内地经济的发展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欲在这方面作一初步尝试。

剖析深圳崛起的原因,首先不能忽视她所具有的优越的客观条件,这是我们认识深圳的契机。这些客观条件集中体现在深圳所拥有的三大优势上。

一是政策优势。1980年8月,深圳正式被中央宣布为经济特区,使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试验场”和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及管理经验的“窗口”,从而享有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凭着这种政策优势,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率先试验,赢得了十分宝贵的“时间差”。凭着这种优势,深圳15年间将77.1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和100亿美元的国内资本吸纳过来,使深圳的经济发展有了充足的血液和活力。凭着这种优势,深圳将国内外两万多家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投资主体、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汇集于一身,从而为深圳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需要指出的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全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特区优惠政策开始普惠全国,这使深圳所拥有的政策优势逐渐弱化乃至丧失,迫使深圳苦练内功,从其它方面增创新的优势,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是地缘优势。深圳毗邻香港,与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海面相连、陆路相接,地理位置独特。“近水楼台先得月”,正是这种相邻的地理位置,使得深圳和香港在近10多年来,不断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互利互惠,促进了两地的繁荣。1981年至1994年,深港合作办起近8000家“三资企业”和1.1万家“三来一补”企业,其中“三资企业占深圳全市总数的70%。1989至1992年,香港在内地进行外埠加工业广东省占94%,其中深圳就占到43%,这种“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使深圳香港的为最大的外埠加工基地。目前,香港在深圳的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13000个,实际投入资金约56亿美元,占深圳全部引进外资的70%。深圳去年达349.83亿美元的年进出口贸易额中,出口的80%和进口的70%是通过香港实现的。现在,深圳和香港的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已扩展到旅游、交通、通讯、供水、供电、金融、科技、环保、海关、治安、边境事务等众多领域,为更深层次的深港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深圳邻接香港的这一地缘优势将会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三是人才优势。深圳在创办特区之初,人口不过2万,加上宝安县也只有20万,而至1994年底,深圳人口达335.51万。其中常住人口为93.97万,暂住人口为241.54万。可以说,深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现在的深圳人来自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和农村,平原和山区,机关、院校和企业。他们中除少数干部职工是通过组织调进深圳工作之外,大多数人是辞掉内地职务到深圳赤手空拳“闯天下”的。其中不少人都有一技之长,且一般具有移民所特有的不甘寂寞、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这种情况学术界一些人曾将其比之于17、18世纪全世界之移民于美国,我们姑且称之为移民优势。这些移民闯进深圳后,基本上是“后无退路,前有机遇”,只有努力拼搏、奋发竞争、不断创新,才能不被淘汰,从而使人的潜能等到充分释放。移民优势还产生观念优势,深圳人的时间观念、价值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强,既尊重社会主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又以承认具体企业经济活动中按资分配的合理性;深圳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也较为普及,人们积极参与“股市投机。”和“期货投机”等风险性活动,“老板炒职工”、“职工炒老板”在深圳已司空见惯。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赴深圳求职的人络绎不绝。深圳的人才优势呈现出经久不衰的势头。

以上三大优势可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古人谓此三者得其一者必昌兴,何况深圳三者俱兼,此乃深圳崛起的前提条件。

当然,仅有客观条件而没有主观努力,深圳的经济是不可能起飞的,深圳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敏锐地抓住机遇,巧妙地利用其所具备的各种有利条件,尽力把优势转为可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深圳迅速崛起的主观因素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另一重要方面。主观因素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其中最关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坚持敢闯敢试敢探索,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圳创办特区之初,中央不给资金给政策,资金以外引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这既给了深圳以强劲的发展动力,也给了深圳以强大的压力。于是深圳以大无畏的勇气,敢闯敢试敢探索,以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全国较早对计划体制、企业体制、基建体制、财税体制和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以“市场取向”为目标的改革。她最早在全国推行“建筑工程投标,内部层层承包”的改革措施,推动企业很快走向市场化;她率先在全国开始了国营企业的股份改革的试点,使企业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经营自主权;她第一个在全国实现了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据有人统计,深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曾先后创造了200多个“全国之最,”使其获得了显著的体制优势,为其经济起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邓小平同志曾明确地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深圳发展的强大动力,敢闯敢探索是深圳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的奥秘所在。

其二,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早在80年代,深圳的建设者们就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大城市;1990年,深圳市第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要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深圳加大了城市重点基础设施的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仅1991至1994年,深圳就累计完成基建投资548亿元,其中供水、供电、交通、通讯和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完成211.34亿元。占同期基建投资的38.6%。目前曾一度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缺水、缺电的“瓶颈”问题得到缓解。根据深圳呈半园形的带状地形,深圳相继建成了由东至西的滨江大道、深南大道、红荔大道、笋岗大道、泥岗大道、北环大道和深广高速公路等公路干线,这些干线与十多座大型立交桥相继投入使用,使深圳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初步建成,交通状况大为改观。深圳的邮电通讯超常规发展,电话装机总容量达101.15万门,可与境外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及国内1700多个城市直拨通话,人均拥有电话和BP机,数量居全国第一。深圳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还非常重视对城市的美化和绿化,基本上做到了一方面高楼林立、风格各异(据统计、深圳的高层建筑达3000多幢,其中18层以上超高层建筑达200多幢,而高达383米、共81层的地王商业大厦,其楼高则雄踞亚洲之冠)。另一方面则树木成林、芳草成茵,特区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9%,获“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的发展,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深圳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日趋优化。

其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重扶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在特区初创阶段,对各种产业实行“兼收并蓄”政策,因而大量初级加工的“三来一补”企业涌入深圳,不可否认,这些企业为深圳的初级阶段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技术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大的产业越来越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由此,深圳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充分发挥和调动政府科技部门、经济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集成优势,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一条龙的服务。其次,对不同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视同仁,均给予优惠政策。目前,深圳市认定的59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国有企业21家。集体及私营企业各1家,合资企业36家。市政府有关部门对这59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落实减免税收4562万元,减负土地使用费311万元,解决户口指标830个,办理赴港长住证104个,并及时提供了一批微利房。再次,着力抉持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近三年来,深圳市通过每年发展一、两个高新技术产业群的方式,先后扶持了专用集成电路、多媒体技术、金卡工程等多个产业群。通过上述措施,深圳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逐步发展了一大批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深圳已成为我国计算机软盘、液晶显示器、微电机、数字仪表、厚膜电路、彩电、收录机、组合音响等电子工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出口基地,基中有些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占到全国的30%和50%,高者竟达90%,并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中的总份额,也较前几年大为增长。1994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3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2%,比199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圳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为增强。

其四,坚持人才兴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地理环境、政策条件等各方面的优势,不可能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深圳有充分的认识,并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措施。对外,深圳有一系列吸引各种人才的政策,根据近几年来深圳已具有较好的环境、全国各地人才蜂拥深圳求职的现状,深圳不断调整引进人才的结构,提高引进人才的档次。1990至1994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3.9万人,绝大多数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40%,有效地保证了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创汇企业的用人需要,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对内,深圳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已有人才的素质。同时,还采取计划调剂与市场调剂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搞活人才市场。在深圳、职工“跳槽”已成为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这既有利于纠正一些单位人才过剩、一些单位人才紧缺的弊病,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也有利于各企事业单位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从而在深圳市为人才发挥作用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内部环境。实践证明,注重发挥和增创人才优势,对深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现代市场经济已成为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体制系,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必须使自己的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制相衔接。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地处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相衔接的前沿地带,比较早地意识到与国际经济相衔接的重要性,15年来,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方面,深圳在硬件方面加强与国际经济的衔接。目前,深圳已建成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5个,成为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1994年,全市口岸入出境总人员5194万多人次,占全国口岸入出境人数的50%以上;入出境车辆738.5万辆次,占全国入出境车辆总数的80%左右。深圳已建成海港码头8个,拥有万吨以上泊位21个,1994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002万吨,进入全国十大港口之列。深圳机场已开通国内航线48条,国际航线8条,位列全国五大空港之一。加上较发达的邮电通讯设施,深圳与国内外的联系十分便捷。另一方面,深圳在软件方面也加快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步伐。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对鼓励和允许发展的项目实行直接核准登记。须经立项审批的项目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简化口岸通关验放手续,皇岗口岸试行24小时通关,对外国旅游团实行72小时免签。建立全国第一家外汇经纪中心——深圳市外汇经纪中心,同时建立配套的外汇调剂市场,企业可以依法自主地在市场上调节外汇余缺;既保留原来的外贸实业公司,又允许具备条件的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经营进出口贸易。全市有经营一般贸易的公司达400多家,有自营产品进出口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6000多家。此外,深圳还努力制订和完善有关制度和法规,尽力按国际惯例进行运作,使其经济体制更容易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这些措施已取得了可观的成绩,1991至199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4.75亿美元,相当于“七五”期间的1.9倍。新增外资金融机构26家,外商投资企业近8000家,分别为1990年前的1.2倍和2.5倍。目前,在深圳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的国际知名大财团、大企业、跨国公司已达130多家。现在,深圳正在进一步实施“三点一线”(内地——深圳——国际)战略,力图使深圳真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和“中转站”。

当然,深圳离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去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深圳时曾饱含希望地指出,深圳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据此,前不久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适时提出了深圳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目标,决心进行第二次创业。她将以不懈的努力和新的辉煌业绩来回报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她的关心支持和新寄予的重托!

标签:;  ;  ;  

深圳经济特区崛起原因透视_深圳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