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不尽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一种经济都要依赖资源:农业经济依靠的是土地和劳力;工业经济依靠的是矿产和资本;知识经济依靠的是智力和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尽资源。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原来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现在,向我们走来的知识经济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1、“创新”概念的由来
作为一个经济概念,“创新”是由奥地利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J.A.Schumpter)1934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 按照他的定义,“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⑤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垄断地位。
“经济创新”的概念是在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后提出的,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动力,这种理论后来对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起过积极作用。
2、“创新”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过多、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人口控制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支撑能力,而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滥用造成的。利用新的资源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新资源就是用之不尽的“创新”。
江泽民主席1998年2月14 日在北京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创新”的内涵就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技术。由于自6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中,科学和技术日趋融合,又被称为“高科技”,因此可以说,当代的创新就是通过科学研究产生高科技的过程。
3、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在高科技研究中,知识创新是指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新的科学知识前沿及其扩散,技术创新是指技术开发所获得的新的尖端技术及其转移。在知识经济中,基础研究的成果可能直接用于技术开发,两类研究的界限已越来越不明确,因此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在计算机软件研究、基因工程等许多高科技领域内这种例子已屡见不鲜。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融合,就形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威力强大、改变时代的知识经济“创新”。
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不尽资源
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不尽资源,知识经济依靠新商品、新技术、新资源、新人才和新组织形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1、新产品
知识经济的新产品就是知识产品。例如软件、程序决策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再如品质大大优于传统作物的基因农作物,就是以农作物为载体的知识产品。
2、新技术
知识经济的新技术就是高技术,或者叫高科技,就是人类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主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物质结构,生命的本质,人类生存的环境,宇宙的起源和人类智力的奥秘。正是在对上述问题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获取尖端科学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开发了高技术。
在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探索中,开发了新能源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科学技术;在对生命的本质和演化的探索中,开发了生命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中,综合利用上述成果开发了环境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为探索宇宙过程中发展了空间科学技术;在对人类智力探索的过程中,利用所有上述研究成果发展了信息科学技术和软科学技术。
高技术是知识经济创新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早在10年前就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显然,农业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高技术,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的解决就更要靠高技术了。
3、新资源
知识经济的新资源就是智力资源,也就是无形资产。智力资源就是信息、知识、科学和技术。信息的传播、知识的扩散、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革新不间断的动态进程本身就是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不尽资源。
4、新人才
知识经济的新人才就是以高技术创业者(entrepeneur )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化人才群体。熊彼得认为,技术发明者不一定是经济上的“创新者”,只有那种敢于冒风险,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之中的企业家才是经济上的“创新者”。在高技术产业中援用了这个概念,高技术创业者被称为“创新者”。熊彼得还认为企业家与普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同,只有倡导和实行“创新”活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才是“企业家”,否则就只是“老板”。
5、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知识经济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科技工业园区。江泽民主席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一创举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正如300年前工厂集中了自然资源、 强壮劳力和新技术,通过科学管理创造了高于农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一样,科技工业园区(Science Park),我国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高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来解决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风险问题,创造高于传统工业几十倍的劳动生产率。它像300年前工厂吸引投资者和无地农民一样, 吸引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市场等一切创业服务,使他们在园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并使之产业化。
三、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
知识经济中的创新蕴于人体的智力资源,是无形资产,应像目前在工业经济中已懂得善待自然资源一样,善待、保护智力资源,营造一个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否则创新就像海底石油一样,永远不会自己喷发出来。清朝后期,偌大的中国,3亿人口在100年内,几乎没有重大的技术创新,这是不应忘记的惨痛历史。
1、提倡培养创造性的素质、能力教育
创新的源泉是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既源于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培养教育。仅有以记忆存储知识的应试教育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我们应从娃娃开始抓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使教育面向高技术产业,面向以高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国际竞争,为知识经济培养创新人才。
2、营造鉴赏他人创造性的社会氛围
创新源于个人的创造性,只有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形成全民创新意识,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创新才能得到鉴赏。创新自然要和旧的事物发生矛盾,创新必然要改变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格局,只有当公众认识到创新会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促进社会进步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压抑、反对、抵制和干扰创新的现象才能消除,创新才能成功。
当然,知识经济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创新也是被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改头换面的剽窃不是创新,是对知识产权的践踏;“克隆人”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所谓“创新”,是有悖于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的,这类所谓的“创新”当然要被法律制裁,被道德规范否定。
3、选拔创新型人才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它需要的人才也是一种新型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而人才是智力资源的载体,因此人才的选择是知识经济的命脉,人才对知识经济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人才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也大大超过了人才对工业经济的作用。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于用新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培养和交流人才;在于用新的概念全方位地认识和选拔人才,不仅着眼于科学研究人才、技术开发人才,而且着眼于管理经营人才;在于用新的模式,高效率地使用和激励人才,其核心是发挥人的创造性。人才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这场新的国际竞争的焦点。谁掉以轻心,谁就会在世界新格局中失势。
在知识经济中,人才和创新能力,比资金的投入与积累、市场的占有与扩大更为重要。国内外许多高技术企业都是在有了技术创新人才和能够看到潜在市场的人才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除技术和市场人才以外,管理人才也同等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管理人才是更高智力层次的人才,管理人才不仅自己要有创新能力,还必须有鉴赏而不是压抑他人创造性的能力。要发展我们的知识经济,就要使我们的高级人才的创新能力达到国际水平。
4、建设和创建国家级的创新管理机构
创新是全社会的需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它也必然是一种政府行为。建设好国家现有的创新体系管理机构是十分重要的。要在现有基础上,努力适应高技术产业化这种最重要的创新形式的迅猛发展。为此,对于我国53个国家级、约6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有国家级的专门机构管理,充分利用这片现有的园地,将其真正办成我国科技创业者的乐园。目前北京、上海已建立了管理机构,亟待建立国家机构宏观调控,在产业化的基础上,真正实行科技工业园区的规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充分利用我国富有的智力资源,组织更大范围的创新,使它起到“创新核聚变”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有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祖先四大发明,被西方学术界一致认为奠定了西方现代工业经济的基础。在未来的知识经济中,只要我们树立全民创新意识,国家制定宏观导向的政策,建立执行政策的新型机构,培育创新,爱护创新,激励创新,导向创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在知识经济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