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翌萱
(西北大学 哲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和社会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老年人凭借其在经验、资源、闲暇等各方面的优势参与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均有显著提高,并日渐成为一支潜在的志愿服务主力军.基于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人专卷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呈现参与意愿较高而实践率较低、以社区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内容、以非正式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等特征,性别、政治面貌、文化程度、城乡分布、健康和社会保障状况等因素均显著地影响着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的发生率.因此,应强化对人力和信息资源充分整合、对激励制和项目制有效运用等保障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支持性策略.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会建设;老年人志愿服务
一、研究缘起:老年人志愿服务具有广泛价值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世界人口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和趋势.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订版)》指出,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预计将达到2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联合国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呈持续增长趋势,到21世纪中期达峰值4.4亿左右,将占全国人口的1/3左右.[1]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国家统计局的年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由2010年底的1.78亿增长到2018年底的2.49亿,占人口总数的17.9%;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也从2010年底的1.19亿增长到2018年底的1.67亿,占人口总数的11.9%.
在此背景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积极老龄化战略成为全球共识,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关注也日益广泛而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① 参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http://www.gov,cn/xinwen/2016-05/281content_5077706.htm,2016年5月28日. .
志愿服务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以及善心为邻居、社区和社会提供非营利的、非职业化的帮助和支援行为.在志愿者中,老年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通常具有熟练的技术、丰富的资源和充分的闲暇时间,也普遍愿意参与志愿服务,因此他们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发挥出广泛而重要的作用.[2](P.241)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68条第6项明确提出,要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除了在法律层面赋权和加强保护举措外,政府还颁布了多项鼓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具体指导性文件,推进和开展了多项全国范围内的老年志愿服务项目.我国老年人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表现一直比较积极,具有较好的志愿服务参与基础.伴随我国老年人健康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整体提升,将老年人仅仅看作是志愿活动的服务对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老年人完全可以成为志愿活动的参与主体、成为志愿服务的提供者.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所能产生的价值也十分广泛.
总体看来,一方面,有效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的保持和改善;另一方面,推进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既是创新社会治理和促进社会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也是加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的有力抓手.研究表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能促使其身体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维持在较好的水平[3],又能降低部分慢性疾病、抑郁症等的发病率[4].此外,老年人在志愿服务参与过程中进行各类社会角色的扮演还能够丰富其精神生活和促进其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5]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更多的人开始追寻精神层面的满足,而志愿服务便是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类志愿活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向善意识和形成社会公益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奉行尊老文化传统的国家,长者行为习惯的表率和引导作用不容小觑.因此,老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老年人发挥自身力量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渠道,而且是引领和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示范.
将转染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UNE-1细胞使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浮液并以1×103细胞/孔的密度接种到96孔板中。在培养7 d后,加入20 μL MTT测定液,每孔充分混合均匀,并在37℃下孵育4~6 h;将孵育后的上清液与150 μL二甲基亚砜充分混合溶解,48 h后在49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实验重复3次。
其二,老年人志愿服务以社区志愿服务为主要参与形式.全国范围内由政府牵头的比较有影响力的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包括:2003年号召老年知识分子到西部等一些欠发达地区进行医疗、教育、科技等援助的“银龄行动”;2004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推行低龄健康老人帮助青少年的“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等.另外,由非政府组织、社区以及老年人自发开展的志愿服务内容也比较丰富.据2010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社会志愿活动参与的主要内容包括:邻里日常生活互助(31.4%)、社区清洁维护(14.7%)、纠 纷 调 解 (14.3%)、社 区 志 愿 服务(13.7%)、社区治安巡逻(7.7%)、青少年思想教育(5.6%),等等.[10](P.22)整体而言,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活动内容以向社会提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指导性服务为主,由老年技术型人才为主的精英式老年人志愿服务;另一类是基层社区或社会组织牵头倡导,活动内容比较生活化,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参与机会的大众式老年人志愿服务.结合相关数据和调查可以发现,虽然精英式老年人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效用性比较高,但其涉及的仅是较少一部分老年人群体,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志愿服务是围绕各类社区事务而开展的.
值此系统学讨论班创办32周年、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创建30周年之际,我深切地缅怀钱老,怀念那段饱含创新激情的峥嵘岁月,衷心感谢启发和教育过我的各位师长、关心过我并与我共同奋斗过的各位同仁!
二、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主要特征:国际观察与中国实践
(一)全球范围内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主要特征
由于不同国家在文化、公益慈善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情况也有所不同.例如,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欧洲国家多数老年人将参与志愿服务视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美国,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大多数是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以获得更大程度的个人满足感;而日本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既是为了体现个人的公民道德,又是为了获得对其所需缴纳长期护理保险金的部分折抵,等等.[6]基于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归纳出老年志愿服务参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其一,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和频次越来越高.老龄化是一个世界人口发展的现象和趋势,尤其是在一些步入老龄化较早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较大,其社会影响力也愈加突出.随着老年人健康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普遍提高,持续性参与志愿服务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将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技能通过志愿服务贡献给社会,产生出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一些志愿服务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老年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组织和运行机制日渐成熟并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老年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途径.[7]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以己之力服务他人和社会,并且他们将其视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纳入了保障状况变量,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两方面.回归分析数据显示,社会养老保障是一个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大,当控制所限定的其他所有变量后,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可能性比没有享受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高58.9%.这一统计分析结果与笔者进行社会调研所了解到的具体实际情况比较吻合,无论是享有哪种层次和水平社会保障的老年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所给于的物质保障,他们迫于生活压力而继续从事有偿经济活动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其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的需求通常也比物质保障相对较为匮乏的老年人更为迫切,因此他们参与无酬劳型志愿服务活动的可能性更大.
11月3日,西藏江达县波罗乡境内金沙江干流“10.11白格堰塞湖”垮塌处再次塌方,形成新的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风险。据《水利部办公厅关于金沙江堰塞湖溃坝洪水分析成果的紧急通知》,此次堰塞湖泄洪,流经迪庆、丽江,流量将达到历史最高。
其三,老年人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更加多元化.根据志愿服务的类型、资金来源和管理部门等差异,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也比较多样,包括统筹管理型、传播型、支持型和实施型;根据服务提供主体和内容的差异可分为大学生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等.一方面,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具备与其他志愿者群体相类似的结构功能;另一方面,随着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化、精细化发展,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显现出其自身的独特性.近年来,强调组织成员“代际混合性”的志愿服务组织越来越多,基于服务对象的多样性和服务内容的复杂性,志愿服务组织在组织成员中配备一定比例的老年人更有利于志愿服务质量的提高.[9]目前,老年人志愿服务以更为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被嵌入和融合进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趋势愈加显著.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引起了学界较为广泛的关注,相应的研究也日渐活跃.陈茗、林志婉(2003)曾以厦门市为抽样调查地点对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奉献意识是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而年龄分层的影响作用是负向的.[12]刘燕、纪晓岚(2014)基于上海地区的调查指出,经济收入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具有显著正相关影响,文化程度和年龄有一定的弱负相关影响.[13]这与陈茗、林志婉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杜鹏等(2015)以北京市为调查地点研究发现,我国老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以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余热为主,具有奉献性强、功利性弱的特点,然而,活动组织的条件和老年人自身健康等方面的局限性也较为突出.[14]综观相关研究,囿于全国性调查数据和相应理论分析框架的缺乏,相关研究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全国性的整体推论,且存在着部分研究结论互相冲突的现象.基于此,本文研究将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专卷的相关数据,结合积极老龄化和生命历程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主要特征
模型1中,个体因素类变量均对老年人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或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一,性别因素影响非常显著,与男性老年人相比,女性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更大.分析学派的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曾指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对外界的环境和事物产生“共情”(即同理心、同感、同情等心理情感反应),到了老年阶段女性的人生经历和经验会令她们的“共情”心理更强烈,从而拥有更强烈的亲社会动机.这是女性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原因.第二,年龄也是影响老年人是否参与志愿服务的较为重要的因素.与65~69岁年龄组老年人相比,75~79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逐渐减小.低龄老年人刚离开工作岗位面临着社会角色转换的过渡和适应问题,在这一时期,他们更可能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来满足他们各类社会角色扮演的心理诉求.第三,政治面貌和文化程度也是非常显著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政治面貌为共产党员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群众和其他党派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与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是决定老年人社会网络的重要因素有关,也是党员先进性发挥的现实表现,老共产党员经历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快速发展,对党的忠诚性和思想觉悟普遍较高,在志愿活动中做出表率和积极参与也是必然之举.第四,婚姻状况和收入水平也是比较显著的影响因素,有配偶和收入水平高的老年人相较于无配偶和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而言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能性更大,稳定而良好的个体生活境遇是老年人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前提条件.第五,城乡和区域分布状况也是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相较于农村地区老年人,城镇地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能性更大,而直辖市地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显著大于其他地区的老年人.这与城镇和直辖市地区拥有相对较为丰富的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有直接关系,相对而言,农村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的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也较少.
其四,老年人的非正式志愿服务活动较为丰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囿于相应的组织和活动缺乏,很多老年人并不能找到有效的渠道和平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因此,许多老年人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经验优势,并结合其所生活场域内的现实需求,以灵活而多样的形式践行着一系列的非正式志愿服务活动.在城市地区,一些老年人利用自己的闲暇优势帮助社区内那些由于工作时间和接送孩子上学时间冲突的年轻父母,既保证了低龄儿童的安全,又使其父母能够更安心地投入工作;还有一些低龄老年人自发地为邻近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护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照料和陪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家属分担压力.在农村地区,农村老年人在对留守儿童的看护和农村助残扶弱的活动中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一些老年人以无偿或较低回报的形式对撂荒耕地进行管理和耕种,在农忙时节,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也为有需要的邻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些农村老年人自发地组成红白喜事服务队,向乡亲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和支持;等等.
受限于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的正式注册率、登记率、记录率不高,全国性调研数据比较缺乏,目前我国对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相关研究的整体呈现和具体分析不够充分,相关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人专卷中所包含的老年人志愿服务相关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保障和发展型社会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其三,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相对较少.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强调要努力构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我国的志愿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壮大.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为志愿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促进志愿服务组织不断繁荣发展.截至2016年底,中国志愿服务网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达到287619个,其中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占15.6%,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占62.1%,青年群体仍然是我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11](P.11)由于受逢老必衰、逢老必病等刻板思想的影响仍然比较严重,我国大众通常会将老年人认定为志愿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对当下老年人力资本状况的理性认识和有效利用略显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虽然农村有许多能提供志愿服务的老年人,他们具有不可替代的经验优势,能够满足于文化传承、家庭照顾和帮扶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目前能够对其进行整合利用的志愿服务组织却十分匮乏.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共同现象,一些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的老年人会选择参与各类宗教活动,通过与教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互爱来实现情感方面的依托和个人价值的发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城乡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的不足与较高的现实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整体而言,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尚处于起始阶段,仍未形成一套全面、高效、可持续的管理机制,组织发展也不够充分和稳定.
其一,老年人志愿服务的实际参与率不高,参与意愿显著高于实际参与率.据老年专卷数据统计,2908位(82.7%)老年人表示自己非常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并且认为自己也具备帮助别人的能力,整体而言,我国老年人志愿活动的参与意愿较高.笔者进一步对其中有志愿服务参与行为老年人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近三年有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的老年人共计1197位,占有参与志愿服务意愿老年人的41.1%,可见有近六成的参与意愿未能将志愿服务付诸于实践.专卷在对老年人志愿活动参与频度进行调查时发现,只有不足一成(7.5%)的老年人“经常”参与,另外分别有12%和14.5%的老年人“有时”或“偶尔”参与.由于该题项并未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具体频次数量进行统计,而是采用了“没有”“偶尔”“有时”“经常”这样的概括描述性计量模式,每位被调查的老年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主观界定标准,因此,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评估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的实际参与率不高,且显著低于老年人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
三、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此词收录于嘉靖本系统。《全宋词》入存目词,附注:“苏轼作,见《东坡词》卷下。”同书收入苏轼名下,且注云:“案此首又误入黄庭坚《豫章黄先生词》。”《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引《冷斋夜话》云:“世传此词是贺方回所作,虽山谷亦云。大观中于金陵见其亲笔,醉墨超放,气压王子敬,盖东坡词也。”[11]340四库本《词苑丛谈》卷十所引文字略同。笔者所见《丛书集成初编》景《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和东方学会印行日本五山板《冷斋夜话》均不见此段文字。四库馆臣所作《冷斋夜话提要》曾言今本《冷斋夜话》“盖已经后人删削,非其完本”。因此不能否认胡仔所见《冷斋夜话》有此数语。
沙漠地区河道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流沙(水)及防坍塌的处理……………………………………………………… 赵小雷(12-55)
综上所述,学生的高校时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最佳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所以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下,随着我国快速的发展,我国这些“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有的学生在严重干扰下甚至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团体,未来祖国的希望,所以大学教育工作者所背负的责任也是巨大的,学生的自身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任重而道远的。
本研究采用Logistic模型通过老年专卷相关数据对我国老年人是否有志愿活动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见表1).分析模型将是否有志愿活动参与行为作为因变量,有志愿活动参与行为赋值1,没有志愿活动参与行为赋值0.分析结果显示:3个回归模型的系数检验值均达到了0.001显著水平,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模型2的R2值均高于模型1的R2值,这说明健康状况这组自变量的引入使分析模型得到了优化,模型的解释度得以提高;模型3的R2值高于模型2和模型1的R2值,这说明健康和保障状况两组自变量的同时引入使模型优化的程度更高,模型整体解释度也更高.整体而言,模型对于各个自变量的调节效应的辨识比较灵敏,模型整体比较理想.
表1 老年人是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结果
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完成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老年专卷数据,调查对象为全国范围抽样调查中截至2010年12月年龄为65岁及以上的3517位老年人.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进行分析,本研究还结合了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中的部分数据和一些社会调研材料.根据对样本数据与调研案例的分析,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纳入了健康状况变量.在增加了老年人的健康自评变量以后可以发现,在模型2中的个体因素型变量始终与因变量保持着稳健的显著相关或不显著相关,效应系数呈现较小程度的浮动,这说明个体因素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独立,健康自评变量具有较小的影响.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相较于健康自评状况为“很差”的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好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大.良好的身体健康状况是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前提条件,并且,这也源自于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差异性.本研究所选择的反映健康状况的测量指标是老年人健康自评状况,即由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主观性评估.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健康自评状况为“很好”的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实际医学测量指标未必一定优于健康自评状况为“一般”或者“较差”的老年人,心态积极乐观的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自评通常会高于他们的实际健康水平.因此,通常情况下,健康自评状况越好的老年人不仅具有相对较好的身体条件,而且具有更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这些也是他们更乐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的主客观条件.
其二,老年人志愿服务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志愿服务包括众多领域,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选择其中绝大多数领域,并且他们发挥的作用更为稳定和突出.文教体育、医疗卫生、家庭与社会援助、法律援助、社区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国际援助等都是老年人志愿服务经常涉及的领域.其中,在社区图书馆、地方博物馆、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环境保护教育机构等领域,老年人凭借其自身的丰富阅历和经验优势往往比其他年龄群体志愿服务者表现得更为优秀.近年来,在较为流行的以电话为媒介提供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为主要内容的“电话天使”服务中,一些中高龄老年人甚至是一些肢体活动能力受限的老年人,都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出较为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在家庭成员关系修复、沟通问题和自我心理调解能力恢复等方面获得了较多服务对象的认可与称赞.[8]
自1990年Wang等[11]开展异构数据库系统中数据世系的研究以来,数据世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实质可认为是数据对象产生并随时间推移而演变的整个过程(包括数据源和一系列处理步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构造和存储用以追踪的世系标识[12]。
四、老年人志愿服务的关键性支持:兼顾资源整合与组织管理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行为既受到多方面个体人口结构型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健康和保障状况的影响,同时,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及其运行和管理机制也是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因此,要保障和扩大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整体水平,实现老年人志愿服务的参与需求和社会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平衡,我们应当对支持性保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从国际经验看,随着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优势和社会价值的日益显现,多方面的政策性支持和社会公共服务为老年人志愿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引导和帮助,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和通用做法.基于社会公益慈善管理、社会治理、积极老龄化等多视域,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举措包括:通过对公民意识和精神的培育和倡导,积极号召和鼓励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老龄化程度较高而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多渠道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信息,以确保有参与意愿和能力的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广泛、更灵活、更具包容性的志愿服务机会;提供财政资金支持,资金支持不仅能够为老年人志愿服务提供更为充足的项目费用,而且会依据老年人的具体参与情况相应地按比例减免其所需要缴纳的养老保障金和医疗保险金等;通过以造福社会为主旨而非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营销组织方式吸纳老年人参与到诸如社会公共健康促进等活动之中;等等.[15][16]
就中国而言,虽然目前对老年人志愿服务有一定的保障性政策和措施,但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支持仍比较匮乏,相应的制度安排也比较欠缺,这种状况与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的诉求和社会对于他们所提供服务的需求很不匹配.老龄化是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口的常态特征,而志愿服务也将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出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作用,老年人作为志愿服务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应给予其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基于对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国际观察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呈现出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强化资源整合与组织管理是进一步有效促进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出更广泛而可持续作用的关键手段.
在资源整合方面,对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相关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亟待加强.一方面,随着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实践和发展,我国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状况等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亟待我们进一步予以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公益志愿服务开展尚不够充分的广大农村和县市级地区,老年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生活场域范围相对较小,老年人具有更为稳定和相对广泛的社会资本,能够提供更有效的志愿服务的潜在优势非常突出.结合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可知,目前我国有志愿服务参与行为的老年人多数分布在直辖市和较为发达的城市,因此,我国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潜在人力资源.此外,目前老年人在志愿服务参与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比较边缘化,受限于活动组织者比较保守的认识和观念,老年人能够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他们具备着丰富的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和挖掘的社会价值.更广泛地招募和吸纳老年志愿者、更深入地挖掘他们的社会价值是促进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的关键.另一方面,及时而全面地整合与发布对老年人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也是促进老年人有效参与的重要前提.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有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意愿却难以获得参与活动的平台,因而难以真正参与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供需不平衡的困境对通过多方渠道和平台为志愿服务提供准确、全面而及时的信息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
在组织管理方面,对激励制度和项目制度更为充分而科学化的提升和运用是推动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中的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组织.我国最为活跃、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志愿服务队伍是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他们都有各自的组织体系并与一定的政府组织相联系,有着相应较为成熟的组织和管理体制.[17](P.62)相对而言,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志愿服务登记注册率不高,相应的活动设计缺乏对老年人各方面能力的有效利用和深入开发,加强组织管理的效用性是推动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大都具有较好的志愿者精神基础,要将这种奉献精神激发并转化为具体的、持续性的志愿服务,就需要设计出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在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老年志愿服务组织会通过颁发荣誉证书、纪念奖章等形式对老年志愿者进行奖励和表彰,颁奖场面通常比较盛大,可以实现活动宣传和个体激励的双重效果.此外,设置奖金作为鼓励、宣传和表彰优秀事迹或先进个人,进行服务星级评定,这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激励手段都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在设计活动项目时我们应考虑项目的灵活性、稳定性、持续性并兼顾传统型项目与现代型项目、正式活动与非正式活动,以确保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的易接近性和合理性.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确保老年志愿者资源的稳定性,避免因组织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老年人参与热情减退和活跃度降低.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的形式和平台来组织老年人志愿服务.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志愿服务信息需求和招募老年志愿者,也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即时通讯软件(如热线电话、微信等),这些对于提供志愿服务的老年人和服务对象来说都是更为及时和便捷的服务提供和获取形式.
结语
进入新时代,我国统筹推进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对于社会建设中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规划纲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部署之中,并提出到2020年全国注册志愿者数量要达到总人口的13%的目标.据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统计和预测,截至2016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总人口的2.56%,正式注册和未注册志愿者合计13480万人,占总人口的9.75%.目前,我国志愿活动开展次数、志愿者数量、志愿服务时间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扩展,而我国数量日益庞大且具有丰富经验、资源和闲暇等优势的老年人恰恰是能够迅速补充志愿者数量的潜在人力资源,同时这也是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二者相得益彰.虽然目前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在动员、组织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但整体而言,老年人志愿服务的潜在资源优势也是非常充分的.通过加强对老年人志愿服务的保障、组织和管理使志愿服务资源匹配对接更加便捷有效是促进我国老年人更广泛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志愿服务阵地建设取得新拓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et al..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5 Revision,Key Findings and Advance Tables[R].Working Paper No.ESA/P/WP.241.
[2]梅陈玉婵,等.老有所为在全球的发展——实证、实践与实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Willigen,M.V.Differential Benefit of Volunteering across the Life Course[J].Journal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s,2000,(55B).
[4]Kathryn E.Zao.Older Volunteers,Person-Environment Fit,and Life Satisfaction[D].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2001.
[5]Jeni Warburton.Volunteering as a Productive Ageing Activity:Evidence from Australia[J].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10,(3).
[6]Tay K.Mc Namara,Ernest Gonzales.Volunteer Transitions Among Older Adults:The Role of Human,Social,and Cultural Capital in Later Life[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1,(4).
[7]Marcel Erlinghagen,Karsten Hank.The Participation of older Europeans in Volunteer Work[J].Ageing&Society,2006,(26).
[8]Benjamin Gottlieb.Older Volunteers:A Precious Resource Under Pressure[J].Canadian Journal on Aging,2002,(1).
[9]Andrea Principi,et al..Volunteering in Older Age: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12,(6).
[10]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11]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2017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2]陈茗,林志婉.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理论思考和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2003,(4).
[13]刘燕,纪晓岚.老年人社会参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311份个案访谈数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4]杜鹏,等.如何扩大老年志愿服务?——基于北京朝外街道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5,(1).
[15]Song-Iee Hong,Nancy Morrow-Howell.Increasing Older Adults’Benefits from Institutional Capacity of Volunteer Programs[J].Social Work Research,2013,(2).
[16]赵勇,等.美国和香港地区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经验和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
[17]张勤.志愿者培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281(2019)04-0164-08
DOI: 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19.04.0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老年社会参与研究”(编号:17CRK015).
[收稿日期] 2019-04-02
[作者简介] 李翌萱,女,西北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
(责任编辑 屈虹)
标签:人口老龄化论文; 社会建设论文; 老年人志愿服务论文; 西北大学 哲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