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与升级研究论文_王建中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与升级研究论文_王建中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 安徽合肥 230061)

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以提升供给质量为目标的供给侧改革中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浅谈如何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变革,加快人才的转型与升级,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生力量。

关键词:供给侧;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转型升级

1、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电力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1.1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语境。当前,我国供给体系中出现了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情况,特别是有些消费品,数量过多而品质不良,导致国内很多追求高生活品质的人们出国去买马桶盖、电饭煲之类的生活必需品。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这些情况,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强调改革经济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更高品质的需求,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1.2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充分发挥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更多的价值,提升企业的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企业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的总称。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科学的人才测评手段,也较难对应聘者从其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全面评价与把握,因而人员与职位不匹配的问题持续存在。此外,大众化人才富余与高水平人才缺口较大的矛盾短期难以缓解,“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整体形势越发严峻。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也多被忽视,内部存量的稳定反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2人力资源培训力度不足

在实践中我国的企业大多更为关注财务资源、市场资源,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员工终身缺乏足够的认识,事实上,人力资本是企业一项相当重要的资源。通过对于人力资源的持续培训与开发,能够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有益于企业长期的发展。然而大多企业出于或“为他人作嫁衣”的担忧,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多停留在产品熟悉、企业规章等浅层面,企业尚未将人力资源真正当作一种资源。

2.3薪酬激励政策不完善

目前企业采用的薪酬激励政策集中在物质层面,具体是通过基础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将员工的薪酬与绩效相联系,从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这种激励如果过量,不仅加重企业的负担且效果也可能越来越差。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呈现逐层上升趋势。一种需要只要得到部分的满足,人们就会转向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而,激励政策不应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也需有针对性地着重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尤其是对于高层人才。

2.4绩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人员招聘、培训、晋升等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不明确,标准多难以量化,易导致不全面,非客观的判断;绩效考评信息沟通不畅,未对结果进行有效反馈;对考核者缺乏监督机制,考核投诉渠道不畅通,易造成考核结果主观性强,且存在考核者滥用权力的风险。种种问题影响绩效考核的效果,也难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3、供给侧改革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3.1建立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开展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使企业保持竞争力之所在。(1)要有适应性强的教育培训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充分说明了计划、规划的重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规划,要保证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内容与企业战略方向、目标相一致,脱节、偏离都会使教育培训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2)教育培训计划要持续长久形势多变、市场情况复杂都要求企业应对性和适应性更强。对员工的培训,不仅关系到员工技能、素质、职业道德的提高,更是关系到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对员工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员工成长进步也是有过程的,是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长期的动态培训计划,根据发展目标对人才需求类型进行预测,确立培训目标、方向。建立起体系会减少培训的盲目性、跟风性和随意性,使培训始终保持与企业目标相吻合,最大限度地适应企业需要,适应市场竞争。(3)要有配套的培训制度企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要有制度保证,否则会走上形势主义的道路,脱离实际,适应性差,因此需要配套的培训制度。培训制度要对培训体系有所保证,使培训计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对每一步骤、每一结果,都要系统规范,有效落实。对培训工作既是保证,又是监督落实。

3.2提高企业文化的共融性

人的需要是物质、氛围、发展空间、是否被重视几个条件构成的,物质是第一位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要制定好工资、奖金奖励、附加待遇制度,老员工也好,新入职员工也罢,对所处岗位一目了然,员工对企业知底,还有了选择余地。氛围是企业精神的外在表现,一个好的企业精神,能看到员工容光焕发、斗志昂扬,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正向能量会受到感召、熏陶,不光今日工作愉快,未来也是一片光明。发展空间能让员工看到希望,看到自己能健康成长,能力不断提高。是否被重视则是员工最在意、最敏感的,员工干的好或者差,是希望得到企业的评价,而企业的漠视,会刺伤员工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做好这几项工作只有企业文化能做到。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共融度很重要,企业文化能让员工感知企业与员工同频共振、同船共渡的意识,能让员工清楚地知晓企业使命、企业责任,员工能做出自己在这样的企业是否适宜的决策。员工一旦融入了企业文化,便会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3.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度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摒弃我说你听、我管你被管的陈旧方式,被管理者无须知道企业在人员安排的管理意图、管理框架。这就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情况的封闭,信息不对称。企业应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发布企业的用人情况,还要把企业中长期的用人情况通过最简便、最直接的途径传递给员工,让员工了解企业最需和急需的人才,员工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度还会使企业在选人用人上更公平公正,庸者下,能者上,形成落后没有出路,争先前景无限的良性气氛。

3.4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人才选拔机制

企业选拔人才要有一定量的人才储备,要改变以往“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的招聘、用人、选拔方式。“临时抱佛脚”,即使是佛也有可能是所需的经与所抱的佛不对路。企业一定要在留人、用人上狠下功夫,用企业文化统领和贯穿人力资源管理中。留人留的是心,不能光靠物质手段,否则留人难留心。用人用的是忠诚于企业的能人,在品德与能力上,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德才兼备者首选优选,才高德低者缓选备选,非选不可,也要有原则,不能进入高层,不能进入关键岗位。才高德低者会自恃身份,讨价还价,其工作效率、所作贡献企业是要花大成本的。如果更进一步徇私舞弊,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更大。

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企业要把握这次宝贵机遇,积极调整和变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窦争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

[2]侯高璐.供给侧改革的体育产业政策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6.

[3]汪鹏.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产业去产能过剩的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

[4]赵彤,杨晔,罗思涵.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小微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从融资与人力资源角度[J].现代商业,2016,15.059

[5]刘忠印.供给侧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调整及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3644

论文作者:王建中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  ;  ;  ;  ;  ;  ;  ;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电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与升级研究论文_王建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