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中的统一与独立斗争_高考论文

高考改革中的统一与独立斗争_高考论文

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改革是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大问题。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对高考制度也有诸多的置疑,但最为根本的,是要不要坚持统一高考的问题,即关于统一考试与单独考试之争,简称为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本文拟在分析一些抨击高考制度的言论的基础上,论述高校招生从分散走向统一的大趋势和高考竞争的必然性,认为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对高考制度的抨击

由于高考的利弊得失十分显著,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论说高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看法。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社会各界都可以谈出自己的道理,但是对整个高考制度的评价,应该在相对比较全面研究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近十年来对高考制度的抨击此起彼伏,多数批评高考的人都是出于善意,希望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振兴中国的教育。前年《南方周末》发表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论高考的不能统一》。也有学者说高考是人人都认为不合理的制度。《光明日报》刊发的一篇文章甚至说,高考阻碍素质教育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北京文学》2005年第10期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高考殇》,对高考大加批判,结论是“把高考送进坟墓”。又有学者声称,我们不是反对高考,我们只是反对统一高考。这些观点,我觉得其出发点都是为中国教育着想,但是有些言论未经认真的思考。

什么是高考?在多数情况下,我们讲高考就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如果没有统一考试,就不称之为高考。1952年中国建立高考制度之前,就有各个高校的招考,文革后期推荐工农兵上大学,个别大学也有类似的考试,不过不叫高考,因为没有统一性。当然有留美学者撰写《“高考”在美国》的论著,那一定要加引号,因为它不是我们严格意义上的高考。高考是一个特指名词,所以,不反对高考但反对统一高考的说法实际上是混淆了高考的概念。

高考实际上除了具有为高校选拔合格人才,还有很重要的维护社会公平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包括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不单单有教育功能,还有政治功能,包括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功能等等。恢复高考近30年来,高考在促进中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我们民族文化水平,包括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高考这种形式的公平竞争,为我们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学生,经过高等学校的培养造就,多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近20多年来经济的腾飞,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及不断改革密切相关,很难设想如果没有高考将人才选拔出来,配置到合适的高校中接受高等教育,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否有现在的情况。所以对高考的评价,应该说既要看到它的弊,也要看到它的利。总的来看,笔者觉得对中国教育和社会而言,高考制度是利大于弊。

二、从分散走向统一

世界各国因政治、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不同,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选择上各有差异,但无论是采用高中毕业考试成绩,还是另行举办招生考试,统一考试已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大学入学的重要环节。美国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但却有全国基本统一的两种大学入学考试,即“学术评价测验”(SAT)和“美国大学测验”(ACT),作为大学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法、日、韩、新加坡等国的高校招生考试则由政府所属的考试服务机构统一承办。

从20世纪世界各国高校招生的宏观情况来看,从分散走向统一是一个大趋势,其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有的学者说,因为我们中国50年代初期学苏联,所以我们实行了计划经济,在招生方面就实行了统一高考,实际上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并没有实行统一高考,在90年代末以前,一直是各校单考,而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时候,采取统一高考了,大部分高校参加俄罗斯的统一高考。为整治高校招生腐败,扩大贫困生的入学途径,提高生源质量,开始试行一定范围的统一考试。2001年4月,俄罗斯成立具有联邦主体性质的国家考试委员会,教育部也成立了专门的统一测试中心,采用统一测试成绩作为许多高校招生的条件。2001年至2003年,俄罗斯高校参加统考招生的地区分别有5、16、47个;通过统考的高中毕业生各有3万、30万、63万人;中学科目共20科,三年间统考科目各为8、9、12科。发展到2006年,大多数大学已加入统考行列。

日本在1979年以前没有统一考试。1979年以后开始建立了国立和公立大学统一命题的考试,现在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也主动加入了这种统一考试,韩国等国家也实行统一入学考试。英国以前是各地方的考试局、考试委员会主办考试,现在也在筹备成立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委员会。其他市场经济的西方国家也有不少实行统一考试制度的,只是实行统一考试的分数,在高校权重不一样,使用的目的不一样。

包括研究生招考,部分专业课也是从独立走向统一。早先数学一、数学二没有要求,后来高校要求设置(当然,并非所有研究生专业课都应走向统考)。法官考试与律师考试起初是分开的,现在还是统一成司法考试了。原来MBA最初都是各校单独考试,后来变成联考,也就是统一考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将单独招考中的共性方面统一起来,可以达到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而且统一考试可以极大的方便全国各地的考生,减轻考生的负担,高校则可以节约经费,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来招生,如果各校单考,成本将非常大。

统一招生考试是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的时候才出现的,是招考制度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由于刚开始学堂数量不多,且各学堂的性质、层次、规模差异较大,只能采用单独考试的办法,因此皆为独自招考入学。这与世界上其他统考入学的国家和地区一样,在近代高校初建阶段,一般都是单独招考而不是统考。1952年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既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也有古代科举考试传统渊源的影响,并受到抗战初期统一招考的启示,同时也是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所致。从分散走向联合,将各高校招生考试中具有共性的部分统一起来,以达到高效、公平和具有可比性,是考试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高考竞争的必然性

中国社会有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传统习惯。在这种文化传统背景下,要维护中国社会的公平,特别是高考录取的公平,统一考试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统一考试是适应国情的主要招考办法或基本形式。我认为还会长期坚持下去。

激烈的高考竞争导致中小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尽管中央颁发了许多文件提出要减轻学生负担,但实际上,学生负担并没有减轻,有的方面反而增加了。原来人们认为,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将会有所好转。然而,一些已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直辖市,其升学竞争还是非常激烈。参照具有高度重视教育传统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即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普及化阶段,名牌大学的入学考试竞争仍然相当激烈。这其中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有一定必然性。

即使不断“扩招”,扩大到所有人都能够上大学的时候,社会还是分层的,社会分工是必然的。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人们已经从重视“学历”转变为重视“学校历”(即重视学生是从哪所学校毕业),因为对一个人的远距离判断,最直观的、最外显的就是“学校历”。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竞争重心上移,重“学校历”愈演愈烈,也就是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的竞争程度不亚于过去。这是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高考的竞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社会地位的竞争。近年来,许多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考竞争加剧,实际上是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教育和考试上的反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想使升学考试竞争程度单独降下来很难。而且,中国人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价值观短期内很难改变,尤其是独生子女进入上大学年龄以后更严重。过去一个家庭通常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当一个孩子没考上大学,另一个还孩子可努力。但独生子女不同,考上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没考上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和压力可能比过去更大。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多次努力为什么总不见成效?可以说是高考或台湾所称的大学联考这头“怪兽”在作祟,但也可以说是某种规律在起作用,强大的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在起作用。

所以,我们应认清高考竞争的必然性,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怎样改革高考,追求升学率在今后几年还可能愈演愈烈,甚至比现在更严重。当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希望子女上大学的时代,我们应该认识到升学竞争是必然的,它不可能在短期内减轻下来,对此应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公平会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而要维护公平,需要有较为刚性的制度来加以规范和约束,采用统一考试是最好的选择。好的制度能限制坏的行为泛滥,坏的制度却使好人也跟着学坏。高考如果不是防止大学招生腐败的铜墙铁壁,也至少是阻止人情与关系干扰的坚实屏障,或者说是制约人情泛滥的有效手段。

四、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

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的确,统一高考制度的最大优点和最根本问题均出在“统”字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对象的集中性也被打破,考生将来自各种年龄段和各行各业。高考若不“与时俱进”,“统一”的优点则可能逆转为其生命力的扼杀者。[1]总体而言,世界高等教育正在趋同存异,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面出现一种趋同现象。原来实行高校统一考试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考试竞争激烈的东亚国家和地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入学机会的增多,开始扩大高校和考生的选择权,实行入学方式的多元化。

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自主招生考试,是高考改革的有益尝试。真正要触动过于统一的高考制度,仅靠部分高职高专试行单独招考还不够,需要有一流大学的加入才能真正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单独命题考试、采用面试方式,都能在相当程度上考出特色和能力。不过,我认为,在采用面试方式的情况下,考生还是应该参加统一高考。这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对新生的文化素质有个基本的掌握,至少可以作为参考。即使是美国、英国、香港的名牌大学,实行单独招考或申请入学,也要求申请者提供SAT或A Lever统一考试成绩。美国实际上也有统一考试,主要是两个民间考试机构在组织这种考试,不过它的考试成绩有可比性,这两种测验分数也成为每年公布大学排行榜中衡量学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美国的大学排行榜,一个重要的指标即学生素质的指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SAT、ACT的排名,即统一测试的排名,实际上美国大学新生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比中国高校的新生成绩更有可比性,中国十四、五个省市命题,可比性还不如美国这种多元化的国家。

中国大学追求个性特色,勇于实践,值得鼓励,然而没有必要走到另一个极端,走到完全不依靠统一考试的道路上去。高校自主办学、自主招生,并非都要自行举办招生考试。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实施统一招生考试,尽管存在偏重共性测量等不足之处,但能够在较大范围内为各校提供衡量考生文化水准和能力的标准尺度,具有可比性;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入学选拔的效率与信度,减少因经济因素和招生舞弊所衍生的考试不公平现象。[2]比较理想的招考方式是既有统一考试成绩,又有各校单考成绩的复合式两次考试录取模式。

高考改革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两难选择,如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的矛盾、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的矛盾、考出特色与经济高效的矛盾。[3]不论招考如何改革,都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分省命题、各省市统考,与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只有量的区别,本质上还是统考,而各校单考则与统考有质的区别。

我认为统一高考全国一张试卷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顾及各地的差异,且考试安全风险很大。但完全实行各个省独自命题,也不是一个方向。分省命题虽然比各高校单独招考更为高效,也比全国统一命题安全系数较小,但各省花费总数比全国统一命题更大,且省内泄题的可能性也增加。应逐步建立若干个区域性的高校入学考试中心或考试院,负责大区内的高考命题。为提高试卷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使高考分数更具有可比性,并提高命题效率,减少泄题的概率,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同时,实施水平较高的考试院承接邻近省份的委托命题。各个省可以自己选择,既可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也可使用邻近省区的命题,或用大区的命题。

高考改革应在全面研究和长期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这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教学方面的影响会小一点。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基础上不断改革,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改革,使高考逐步走向多样化。从长远的目标来看,中国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还是将朝兼顾统一与多样的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社会有效监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中国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许多情况与西方国家不太相同,因此在高校招生考试方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现实中很难有最完美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理论上说存在最理想的招考制度,现实生活中却只能实施最可行的招考制度。理论上说高考不一定是最好的招生办法,但实践中却没能找出可行的更好的办法。找不出更好的制度之前,就不要轻言废弃现有的制度。经过反复比较,可以看出,统一高考至今还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招考办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

标签:;  ;  ;  ;  

高考改革中的统一与独立斗争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