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管管“盈余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盈余论文,谁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报告被称为经济语言,然而利用盈余管理手段,会计报告被上市公司变成诱骗中小投资者的圈套。注册会计师被誉为经济警察,可盈余管理并不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范围之内。盈余管理成为无人管的盲区。
特点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决策基础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后果。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获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就是在不同会计期间人为调节利润的高低,实现筹资、管理报酬等动机。筹资动机还可以分为上市、配股、增发、避免退市等动机。如雅戈尔2002年4月通过关联交易投资7798万元收购置业公司,后者当年就为雅戈尔贡献了1.2亿元净利润,这项关联交易使雅戈尔2002年净利润由实际下降14.9%变为增长24.8%。联想到雅戈尔随后发行可转债,关联交易让雅戈尔的报表好看多了。
盈余管理的后果是误导“利润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企业利益关系人士要有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由于利润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与风险的主要指标,因此不真实的盈余数字就会影响利益关系人的正确判断。
盈余管理的途径是通过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改变盈余数字。被质疑为增发而调节利润的长安汽车,2002年前三季度累计提了3亿元的销售补偿费,年底不仅全部冲回,而且还冲回2001年计提的销售补偿费1亿元,仅此一项增加当年利润49%。今年南方航空为了上市,通过变更折旧政策由连续三年亏损调整为连续三年盈利,发行A股后不久就公告巨亏。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不同,具有合法性。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通过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区别在于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是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合法不合理,而利润操纵则是采用违法手段改变企业的盈余信息。
危害
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经济决策。然而盈余管理却破坏了几乎全部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盈余管理违背了客观性原则。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而盈余管理通过掩饰企业财务的客观真实状况误导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2002年已连亏三年的ST轻骑采取全额计提大股东欠款准备的方法,巨亏34亿元。今年上半年在经营亏损699万元的情况下,依靠大股东偿还部分已经计提准备的欠款实现盈利1614万元,堂而皇之地提出恢复上市申请。账面的利润遮掩了企业亏损经营的现状。
盈余管理违背了可比性原则。可比性要求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以保证会计指标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然而人为调节利润使会计数据失去可比性。今年上半年ST银广夏通过加入资不抵债子公司740万元“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由亏损89万元变成盈利651万元。同样的情况,海南航空却增加亏损1405万元。相同的事项,银广夏用来扭亏,海航用来增亏,何谈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盈余管理违背了一贯性原则。一贯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以便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尽量减少对会计信息的误解,然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手段就是改变会计核算方法,因为如果保持会计核算方法不变,调节利润的道路就被堵死。
经过盈余管理处理后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信息,盈余管理危害是会计信息质量,损害的是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和企业的信誉,破坏的是市场秩序。
应对
注册会计师受企业管理人委托对企业进行审计,这给人一种假象,好像企业管理人是审计服务的购买人,注册会计师应当向企业管理人负责,满足企业管理人的需求。然而审计结果的使用人却是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按照公平交易原则,谁受益谁支付代价,因此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才是企业审计服务的实际购买人。
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人购买外部审计,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专业审计人员的工作证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否客观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情况,以避免被误导。因此注册会计师不能以被审计企业遵守会计准则为借口,而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和对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有意误导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如果明显误导投资者而不予提示,外部审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审计不仅要坚守诚信,更要尽责。证券市场管理层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愿望应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真实的财务报表才能使证券市场保持持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