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一位教师和研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聆听这门课程的笔记_中国近代史论文

我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一位教师和研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聆听这门课程的笔记_中国近代史论文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个教研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听课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这个世界论文,札记论文,新课程论文,过程中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央视《百家讲坛》火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还是非常高的。但走进中学校园,我们依然感到历史课是“小儿科”。许多历史教师见我下去听课、调研,就向我抱怨学校如何不重视历史学科,学生如何不喜欢历史课。说实话,中学历史教学变成当今这样的现状,其原因一半是“体制问题”,应试的掣肘、教科书的枯燥;另一半则出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身上,方法简单、照本宣科,使丰富的历史失去了生动性、鲜活性。

作为教研员,听课、调研是本职,然而,前些年的听课对我来说,大多是痛苦与煎熬。一堂课不是背景、过程、意义,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切都按部就班,没有激情、没有意外、没有惊喜。了无生机的课堂、照本宣科的教师、死记硬背的学生,使一段段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历史被阉割成一块块记忆的教条,教师没有激情、学生没有表情。作为教研员的我,坐在那里也听得恹恹欲睡,更何况学生!这样的历史课堂,让我有一种窒息感,有时真的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专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所在的繁昌的历史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一堂堂公开课、探究课、示范课的运作,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实现着课堂质的飞跃。诙谐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严密的逻辑、生动的表达,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历史课,一个个回味无穷的教学瞬间,延伸成繁昌历史教师不断探索的足迹,也凝结成我一页页听课札记。在刚过去的一学期,我听了近百节历史课,进课堂听课成了我的喜好、我的享受。

镜头一

繁昌一中潘艳萍老师的课堂

潘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环节如下:

一、情境导入,情感体验

教师介绍大家喜爱的名校——北大。介绍北大为什么能成为“囊括大典”的学校,主要得益于一位杰出的人物——蔡元培。

二、整合教材,创新课堂

学生甲: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制造炸弹和翰林的大学校长——蔡元培》。

我最敬佩的一个国民党员,是一个死掉的国民党员,他叫蔡元培。

蔡元培生在1867年,也就是清朝同治六年。他17岁时当了秀才,23岁时当了举人,26岁时当了进士,28岁时当了翰林院编修。在旧社会里,这些纪录,是养尊处优功成名就的最好本钱,可是蔡元培却志不在此。他认为要救中国,必须抛弃旧的,迎接新的。35岁以后,他明显的转向革命,组织学社、编写报刊、制造炸弹……样样都来。以一个出身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抛弃他拥有的最好本钱,不去做文学侍从之臣而去干革命党,这种奇变,真是绝无仅有。

蔡元培搞革命,远在革命成功十多年前就开始,他组织中国教育会,成为早期的革命团体,又组织爱国学社,有“苏报”等宣传活动,被官方搜捕、迫害。又组织光复会,作为东南各省革命志士的大本营,后来与兴中会、华兴会三合一,变为同盟会,担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主持国内革命业务。

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做了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当袁世凯大总统去看他时,他只在会客室接见袁大胖子,不许他乱“巡视”;聊天完了,大胖子要走了,他只送大胖子到会客室门口,绝不肯多走一步……

中国最伟大的大学校长蔡元培,支持北京大学,接纳新派、旧派、白话派、革命派、保皇派,“无论何种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这才是大学的真义所在。所以,当时的北大,就形成五颜六色百花齐放的学风,给中国带来光芒。蔡元培的雍容大度,使人人佩服。在他为抗议当政者辞职而去的时候,大家开会,决议请他回来,全体一致,即使留着小辫的辜鸿铭,也从妓院赶回来参加,并说:“我挽留蔡先生,理由也不要同你们一样!我是保皇党,校长就是皇帝,所以我要拥护他!”

设想当时若有北大教授十二人或二十四人,联名赶辜老头儿,又成什么局面呢?辜鸿铭的学问,是没问题的,问题全出在他的做人上,他骂遍了校内校外认识的人,他黑吃黑,他纵情青楼,整天唐·吉诃德式的与人惹是生非。但蔡元培一直识大体的包容他,北大教授一直识大体的不曾“联名”告他。他们知道,包容的不是那可恶的老头儿,包容的是学术自由的一个象征、一个活证。民国容忍清朝遗老撒野,此所以为民国;北大容忍帝制余孽讲学,此所以为北大。……

学生乙: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中国新文学的鼻祖——胡适》。

胡适于1929年发表在《新月》月刊上的《人权与约法》,引起国民党的围剿:“严惩竖儒胡适”“查办丧行文人胡适”“缉办无聊文人胡适”……

后来,教育部发出“训令”,警告胡适。胡适接到“训令”,看了看说,“含糊笼统”“完全不懂得此令用意何在”,便顺手将训令中的错误和别字一一标出改正,退回教育部。同时,胡适写信给教育部长蒋梦麟(蒋是胡适老友,哥伦比亚大学读研时代同学,皆师从实验主义领袖约翰·杜威):“贵部下次来文,千万明白指示,若下次来文仍是这样含糊笼统,则不得谓为‘警告’,更不得谓为‘纠正’,我只好依旧退还贵部。”事实上,国民党与教育部并没有“严惩”与“查办”胡适。这当然是有时代特色的政治闹剧。……

学生丙: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两本小说,一座丰碑——鲁迅》。

若干年来,鲁迅被说成是“骂人专家”,鲁迅的文集被说成是“骂人文选”,这样的说法不能说毫无道理。鲁迅早在1927年写的《意表之外》 (见《而已集》)中就明言“我的杂感常不免于骂”,其“骂人”八大技巧:正对要害,一击致命;不留情面,常取类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旁敲侧击,以退为进;预设埋伏,小题大做;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品题贴切,形象生动;揭穿假面,现其原形。鲁迅没有虚伪,“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是“生命的大飞扬”。我喜欢。……

学生乙: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泊来民主科学的摆渡人——陈独秀》。……

三、问题探究,学习延伸

问题探究:1.从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身上我们体验到了哪些精神?2.现在有人说鲁迅精神已经过时了,你怎样看待?(学生辩论,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师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总结)

学习延伸:出示打倒孔家店和今天的祭孔大典的相关图片,你怎样看待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节课,潘老师没有按教材顺序,从《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一一道来,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入手进行问题探究,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注意了历史细节的阐述,不仅使人物有血有肉,也使历史显得更加丰满、充满张力。教师转变教材观念,从“教材是圣经”到“教材无非是种课程资源”,这种“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课标规定的任务,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兴趣盎然。

镜头二

繁昌三中任俊水老师的课堂

任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是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呈现的,活动情况如下:

教师:今年是2006年,五百年前的5月20日,航海家、探险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航海家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是,哥伦布开启的航程却才刚刚开始,两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因他改变。而五百年后,后人关于哥伦布的功过是非,仍然没有定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他,我们一起来举办一次跨越时空的追访历史新闻活动:回到15世纪末,与哥伦布及其同伴对话,探测那位英雄人物,回顾那段伟大的历史。首先,让我们请出这次活动的新闻发布官。

……

新闻发布官:首先,我们请哥伦布先生对此次航海活动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哥伦布:首先感谢女王陛下对我们这次航行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在1492年8月3日,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驶出大西洋,直向正西驶去。经过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它就是东方的印度。1493年3月15日,我把39个愿意留在新大陆的人留在那里;把10名俘虏来的印第安人押上船,扬帆启程,返回西班牙,回到巴罗斯港。

新闻发布官:下面我们就把时间留给此次前来的中外记者们,如果有比较关心的问题可直接向哥伦布先生提问。

记者A:哥伦布先生,您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您最终走向胜利呢?

哥伦布:对地圆学说的坚信,对黄金的渴望。但是我并不认为我这样说就证明我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因为黄金是所有商品中最贵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财富,拥有黄金的人不仅能满足现世的需要,还能找到在炼狱中拯救灵魂的方法,走上通往天堂的路。

记者A:谢谢。我非常佩服您这种勇敢执著不畏艰险的精神。

记者B:请问哥伦布先生,是什么让您如此确定这次航海肯定会成功呢?

哥伦布:因为现在航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下面请我的助手给大家介绍一下。

哥伦布同伴甲(播放罗盘针、地圆学说、多桅帆船等图片):(1)我们造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能造新式、轻便、安全、多桅、多帆、吃水深、储货空间大、能逆风行驶的大船。 (2)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中国的罗盘针传入欧洲以后,给欧洲的航海事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以前欧洲人不敢到大海深处去航行,只能沿着海岸线弯弯曲曲地前行。有了罗盘针以后,船只就可以离开海岸线大胆地航行到适当的航线上,也不怕阴天和大雾弥漫了。(3)地圆学说的流行。我们都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了一定了解,而且现在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经很高,并且有了标明海岸线和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记者C:你们能否和我们谈一谈航海途中的经历?

哥伦布同伴乙:我们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于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哥伦布指挥船队一直向西航行,我们对途中见到的每一群海鸟和每一片水草都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放过一点线索。 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后,久盼的陆地仍不见,船员怨声四起。您知道,我们的水手大都是犯人和死囚,在路上也是争斗不断,那一天就在几乎要发生叛乱的时候,船头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声惊叫:“啊!陆地!”原来他在月光下隐隐约约地看到前方有一块陆地。这样我们就到达了印度。

记者D: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您所登陆的岛屿的情形吗?

哥伦布同伴丙: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已经12月份了,但是还能听到夜莺在鸣唱,还有多种鸟类出现在这个季节。这里可以看到七到八种棕榈树,这些美丽树木的数量实在难以估计。其他的植物、果实也是一样。在岛上,有不可思议的菠萝丛、广阔的可耕地,还有新品种的蜜蜂,好多种类的水果,还有从未见过的动物。在内陆,有许多金矿,蕴藏量之大,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看得出来。这真是个惊奇之岛。(播放印第安风景)

记者E:当地的印第安人是否欢迎你们,您认为我们真的可以在那寻找到我们想要的一切吗?

哥伦布:他们非常欢迎,甚至把我们这些远方去的客人当成神仙派的贵客予以热情招待。因为这些岛屿上印第安人的生产方式还是极其原始的,所以我们带去的所有制品,甚至废物、玻璃碎片和每张用过的扑克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贝。我们就用这些东西换取了他们大量的贵重物品。所以我敢说只要有50人的军队,我们就能控制所有印第安人,让他们做任何事。(播放友好的印第安人图片)

记者F:哥伦布先生,您为我们带来了福音,您是否打算再次到达那里并征服他们呢?

哥伦布:是的。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如果我们一起努力的话那里将是我们新的家园。可以给我们带来黄金,更多的贸易、奴仆以及无穷的宝藏。

记者G:哥伦布先生,您到达新大陆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哥伦布:宣布这些土地属于西班牙王室。

记者H:您从那里带回来了哪些物品?

哥伦布:看到了欧洲人从未见过的玉米、马铃薯、烟草等,我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带回西班牙。

新闻发布官:非常感谢哥伦布先生及其同伴,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请哥伦布及其同伴下场休息。

问题探究:1.通过此次活动,你了解了哪些内容?2.你对哥伦布的航海有何评价?(学生辩论得非常精彩,可惜当时没带录音笔)

教师总结:哥伦布既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又是殖民者、侵略者。他发现了“新大陆”,带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美洲许多地方遭受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日益贫困落后,尤其是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不过美洲也由此走出了原始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如果我们用“进步”和“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我们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进步性,应该予以肯定。而且,不管我们怎样评价新航路开辟这件事,我们都不能否认哥伦布是一位英雄人物。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哥伦布广博的知识、过人的胆识以及他的勇气、决心、毅力和开创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都很出色。我们又看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伟大及其实质,深悟到了哥伦布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把这节活动课延伸下去,在学习和做人、做事上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让勇气、决心、毅力和开创的精神与我们相伴。我也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播放歌曲)

这节课基本上是学生在活动:课前学生收集资料,锻炼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中许多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的提问和幽默的回答更是让所有听课教师为之动容。课堂的活力在于教师的引导。这节活动课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与任老师的课前正确引导、课中适时点拨有很大关系。有位教师在课上到一半时议论说:这节课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准备好的。事实上,这种种议论也有一定的根据,但课堂上的一段对话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当老师说“哥伦布是女学生都喜欢的大帅哥”时,一女生站起来反驳道:“老师,你错了。第一,哥伦布不是帅哥;第二,不是所有的女生都喜欢帅哥。我们喜欢有知识、有思想的人,一个人帅不帅不是女生喜欢的根本因素。”老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说明其有知识、有勇气,难道还构不成你崇拜的理由?”女生:“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有毅力、有勇气,更重要的是应该有道德。哥伦布屠杀友好的印第安人,他不会成为我心中的英雄。”(此时,不仅学生,许多听课教师都由衷鼓起了掌)一节课有这样的掌声难道还不够吗?

镜头三

峨山初中钱玉宁老师的课堂

钱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他以教材为素材,对教材次序进行了调整与整合,以唐诗为主线,使整节课一气呵成:以“与唐诗有个约会”导入,介绍“光耀千古的诗坛”;接着从描写赵州桥的诗句导入“高超的建筑水平”;再从唐诗被人们广泛传抄入手,引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对历史的逻辑和教材的逻辑进行梳理与整合,使其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与逻辑,为了让学生认识历史、感知历史、理解历史、和历史对话,又进行了吟诗比赛、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历史短剧“遣唐使的心愿”的表演、用橡皮泥印字等。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灵魂,课堂也因灵活而生动、因充分互动而精彩。

课下我和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盎然,对钱老师也很喜欢。钱老师用自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改变了课堂,历史课也因此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

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落实课改理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历史教育的本义,也折射了一个不变的真理:“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与其抱怨历史学科地位的低下,不如投身课改,改变自己的课堂,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一个在课改中不断成长的老师。不管历史课的地位如何,我只在乎我的历史课堂是否精彩。

标签:;  ;  ;  ;  

我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一位教师和研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聆听这门课程的笔记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