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难点妙设问论文_周梦露

巧抓难点妙设问论文_周梦露

(浙江省温州市瓦市小学,325000)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启学引思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应该通过对知识的重难点、思维的疑惑点、认知的生长点的三方面分析,基于这些认识进行设计一个到几个关键问题,利用关键问题,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体验更加深刻。

关键词:计算课;关键问题;有效设计

一、缘起:一节公开课的试教经历

这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按预期的进行,也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状态。但经过评课与自我反思,发现这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问题过浅,不能深入内里。在常规课中,由于老师重点研读教材,而没有去研读学生,一味的抓住教材预设的重难点组织学习,而导致问题浮于表面,不能有效的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知识的本质。在片段一中,教师出示“25+26=”的两种计算结果让学生判断对错,并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去验证。

1.问题过大,不能聚焦重点。在一些课堂上,教师问题的设置缺乏精心设置,没有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而导致问题的指向性不明。学生的学习操作内容过多,不能全身心去探究知识重难点。在片段二中,教师想让学生通过计数器、圆片图、小棒图去验证计算结果。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几乎很少甚至完全没接触过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算式。所以在组织学生画图前,还需要带着学生去解读图的意思。然而,解读完意思后,让学生动手去画出例题的算式,又给学生制造了麻烦:不知道该怎么画?所以即使教师下讲台去指导,3分钟后,完整画出图的学生少之又少。

教师带着学优生的作品,让全班学生听汇报。而这样的学习步骤,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聚焦在怎么画出这道算式上,而忽略了探究“满十进一”。

2.问题过细,不能深度思考。在有些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明白活动规则,达到活动意图,教师的问题会偏于琐碎,致使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适当的大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序的深入探究。片段三中,教师先让学生笔算出结果,再去判断得数与70的关系。其实,笔算的练习之前就有了,这里再次让学生计算出得数,枯燥而乏味。练习环节,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整合运用,所以不需要用细碎的问题进行引导,只需提出大问题“需要敲打吗?”,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去解决,可以是直接进行计算,也可以是根据“进位1”的知识直接进行判断,发挥游戏的趣味性,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

因此,笔者认为,计算课,在于动笔的操练,过程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那么,就需要设定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为本节课定下学习的循序,拜托单纯的动笔重复计算练习。用关键问题来引领课堂的开展,还课堂的完整性,还学生思维空间。

二、思考:计算课的关键问题从哪里来?

“关键”是指事物中最紧要的部分,一节课中的“关键问题”即发挥这引领作用。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那么,小数数学课堂的支点在哪里呢?自然就是贯穿整节课中的关键问题,在关键处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究、去解决。关键问题从哪里来?

(一)基于知识“重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其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即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落实了新知重点,突破了难点难点。教师在解读了知识后,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之后,设定与之对应的“关键问题。”计算课的教学,通常将重难点指向算理和算法,那“关键问题”就可以定位在这两个方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探索计算出小数除法后,抛出本课的难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是把谁变成整数来计算?全部转化为整数不可以吗?一牵发而动全身,学生立刻举出不同的例子来证明,在学生的互相思辨中,进行了不同化整方法的对比,本课难点就突破了。

(二)基于思维“疑惑点”

教学是一个质疑解惑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疑惑是一节课中最有价值,最值得去深究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学生疑惑这一生成的重要资源,从此处入手,去设计关键问题。如《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时,教师针对练习中的易错题,设计了如下关键问题: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中,能不能直接忽略小括号,依旧从左往右计算?为什么?学生通过举例子去验证,发现去小括号后符号的变化规律,在深入思考中明白小括号的重要性,必须要先算小括号中的算式,为之后学生的深入学习及变式练习打好基础。

(三)基于认知“生长点”

教材的知识前后是有联系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告别小步子教学,设计恰当的关键问题,为学生的思考指好方向,引导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循序渐进,思维向生长点伸展。如在《2、3的乘法口诀》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因此,教师以此为基础,提出关键问题:你能像5的乘法口诀一样,试着编一编2、3的乘法口诀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高效思考,在自主探究中掌握2、3的乘法口诀。

三、实践:以《笔算进位加法》一课为例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可以从上述的三点入手去设计。但因为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途径,不可以以偏概全,还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情来考虑。笔者之后对《笔算进位加法》一课继续研究,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对学情的分析,设计关键问题,从而对本课进行完善,组织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一)数形结合,突破疑难

对于笔算进位加法一课,笔者查阅了教材,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口算进位加法学习中对“不进位”、“进位”已有了初步了解,会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口算。并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笔算,对加法笔算有一定的基础与经验。学生后续还要继续学习进位加法及连续进位加法。

(二)动静结合,发散思维

促进学生快速准确的计算或估算,是属于代数领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然而单纯拿笔计算的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因此,在掌握笔算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动静结合,既要安安静静拿笔练习,也要尽可能设计活动,让他们动起来,通过多形式的练习,有效发散学生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用结合,联系生活

数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那么,笔算进位加法和生活有什么联系呢?仅是生活中买卖需要计算吗?那这节课的算理若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是不是更通俗易懂?因此,笔者设计了第三个关键问题:如何将“满十进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结语:

正所谓,善教者,必善问。问题让学习发生,问题发散思维。用关键问题引领教学,学生在问题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体验的深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由“小内容”问出“大境界”。

参考文献

[1]潘小明.用核心问题引领探究学习,培育小学生的数学核

心素养[J].小学数学教师,2016(增):6-12.

[2]刘全祥.提大问题,做大气的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6.

论文作者:周梦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巧抓难点妙设问论文_周梦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