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光农业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观光农业在我国的兴起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型产业。近些年来,国内的旅游观光农业从无到有,发展迅猛,有些地区如广东东莞、湖北随州、上海孙桥、北京朝阳以及山东的枣庄、泰安等地区,旅游观光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开办了各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海上新村”、“鲍鱼观尝村”,云南西双版那热带雨林、傣族的民舍,广西柳州水乡观光农业区,安徽黄山休宁县凤凰山森林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坛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观光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引发了中国旅游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观光农业已经蓬勃兴起,各地兴建了许多农业旅游观光基地。这些基地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既可观光旅游,又可操作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助,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其中典型的例子有广东东莞的年丰山庄和江苏无锡的生态旅游农业园。年丰山庄占地面积500亩,四周是琉璃瓦围墙。走进山庄大门,映入游客眼帘的是红砖绿树、花果满山,加之山庄内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吸引了大批市民以及国外游客前往。无锡生态旅游农业园位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马山,该园通过有关专家的精心规划,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其优先启动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主题“华夏城乡游”中,“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曾是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从北京、上海、广州的市郊,到江浙、海南的农村,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得正红红火火。
旅游观光农业在我国台湾发展相对早。台湾民间早就有鱼池、花园等实质性的旅游观光农业存在,但规模很小。自1978年大湖地区组织“采草莓”的旅游活动后,引起台湾农政单位以及学者的兴趣。接着第二年“中华农会”在台中召开了一次以“观光农业”为主题的学术会议,随之农政单位一直以积极的行动,加速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政府又开辟出了20多处休闲农业示范区。现在,台湾主要是发展渐具规模的“产地采果”形态的旅游观光农业,即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以及成果等,作为游客娱乐、休憩活动的对象,使人们获得身心调剂、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体验农产品收获的乐趣。台湾休闲旅游农业还围绕经济、生态、游憩、保健、教育、社交等多功能进行综合开发,推出了一系列经营项目,如观光花圃、果园、菜园、牧场、渔场、昆虫馆、森林、民俗等,并可提供采果、露营、烤肉、垂钓等游乐活动。
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机理与动因
1、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机理
长期以来,农业主要扮演着生产农副产品的角色。从“农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就可窥见一斑,即“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其实,农业本身就具有物质性生产和非物质性生产的双重功能。其中,农业的物质性生产功能主要体现为是通过生产过程产出粮食、棉花、水果、蔬菜以及肉、蛋、奶等物质产品;农业的非物质性生产功能则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创造特定的自然环境、生物景观、农事文化等方面。人类对农业功能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之前,人们往往只注意农业提供有形的物质产品的功能,而忽视农业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在社区生活环境、人文生活等方面调节身心、教化人民、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功能,因而农业本身所具有的非物质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更没有从经济上加以发掘利用。随着农业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等的非物质性功能越来越得到重视。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质上是对农业原本拥有但被人们所一直忽视了的非物质生产功能的发掘利用,是农业外延的拓宽与发展。
2、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动因
广大居民对农业景观和农业文化消费的自身需求,是旅游观光农业兴起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消费总支出越来越多。根据一般经济规律,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与其收入水平是正相关的:温饱型收入水平的消费热点是第一产业(农业)的物质产品;小康型收入水平的消费热点是第二产业(加工业)的物质产品,如我国80年代至今的消费热点,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私用通讯等;小康水平以后的消费热点必然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所提供的非物质产品转移。而且,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比总体经济收入水平的到达有所超前。随着假期的延长,国内每年利用节假日举家郊游和远足者也越来越多。另外,我国是个旅游资源大国,每年专程到我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近2000万人次。除各具地域特色的农业可为人们创造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外,许多名胜古迹也坐落其中,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这也能增加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对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十分有利。比如,不少游览泰山的海内外游客,在游览了泰山之后,还专程到泰安郊区的阜阳村参加该村的民俗节,体验鲁中的民俗民风,陶冶情操,增加乐趣。
三、旅游观光农业的功能
从发展实践看,旅游观光农业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突出功能:
1、增收经济收入 旅游观光农业具有旅游业的属性,在创造和增加国民收入和农民收入方面,有着很强的乘数效应。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可以拉长产业链条,改变传统农业仅仅作为“生产车间”的角色,融生产、流通、交换、消费于一体,增加国民收入和农民收入。据统计,旅游部门每收入1元钱,社会综合经济效益可达6-7元。
2、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观光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成本低,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产业,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和部门为之配套服务,除了推动农业发展外,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旅游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不仅促进了经济振兴,而且为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开辟了新思路。据乘数效应估算,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就会产生另外三个间接的就业机会,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供了新的领域和空间。
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旅游观光农业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背景之中,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渗透,提高土地利用率,形成新的特色产业,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仅直接对农业本身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且作为先导产业,会带动加工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会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带动农村脱贫致富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通过产业的直接参与和辐射带动,能改变贫困地区单纯依赖“财政输血”的状况,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实现脱贫致富。根据旅游业投入成本低的特性和见效快的行业经营规律,最适宜在农村不发达地区开发。到目前为止,旅游开发扶贫已使300百多万贫困地区人口走上一条稳定可靠的脱贫致富之路。如广西桂林地区的龙胜县,充分利用距离桂林市近的优势,兴办旅游扶贫工程,创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甩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还带动了附近的贫困县—资源县走上了致富道路。目前,资源县的农业旅游扶贫正开展的如火如荼。
5、信息交换功能 旅游观光农业招来的顾客,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广告。以旅游为媒介,招来八方宾朋,不仅为本地区带来大量经济收入,且能形成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带来外地的资源、资金、技术和先进文化、思想,促进农村经济信息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培育、开拓市场,提高当地产品的知名度,增加销售渠道,开拓当地农民的视野和促进其更新观念、思想解放。
6、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具体形式之一)区是保护城市的绿色屏障,是“都市之肺”。开发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能充分发挥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其实农业历来就具有生态功能,这是无可替代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像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学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态功能成了稀缺资源,因而具有了经济意义。
7、社会文化功能 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让游人了解旅游观光农业所涉及的动植物,对游人来说,既增加了知识,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还可以教育儿童从小热爱大自然,加强人们环保的意识和自觉性。
四、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问题 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们对旅游观光农业的认识不足,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和功能并未加以考虑,忽视了农业的旅游观光功能。在旅游业和农业的决策层中,对开发农业的旅游资源默然置之,导致旅游观光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农业部门与旅游业部门缺少必要的联系,旅游观光农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
2、人工化倾向严重 旅游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特性。但是目前,多数经营者对其内涵和本质属性尚不十分清楚,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顾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化痕迹明显,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旅游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
3、项目单一 由于忽视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部分地区的旅游观光农业规划不够合理,项目功能、活动内容单一,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旅游需求,吸引力不够。因而旅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如观光果园除了可供游人观光、采摘之外,缺乏其他设施和功能;垂钓乐园除可供游人垂钓以外,不能提供其他相关服务。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的园艺场,虽然在探索农业、科研和旅游联动发展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是上海市郊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佼佼者,但其旅游功能还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活动内容单一。
4、产业规模狭小 旅游观光农业范围广,类型多,但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对城市旅游经济具有依赖性,不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只不过是相关旅游业项目的附属部分。而且,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游客逗留时间短。有些项目比较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甚至有的把郊区条件较好的地方围起来就收费。观光旅游农业项目以乡村自主开发为主,经营者素质相对不高,管理还不够规范。此外,相邻农业旅游项目区之间协作性不强,难以形成功能互补和群体优势。
5、季节性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农业观光旅游时间具有季节性,淡旺季的反差明显。农业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变化(例如牧草的冬枯夏荣、果木的春华秋实),引起旅游吸引力的季节性差异。例如观光果园在夏秋挂果期间游人如织,管理又跟不上,造成乱采乱丢现象严重,而冬季则门庭冷落。
6、模式雷同,缺乏特色 我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宿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7、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旅游观光农业区的立法管理仍然是个空白,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规制。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实际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保护资源和环境的体制,现在的管理基本上还是依赖于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但由于执法渠道不畅或执法手段不严,使资源和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发展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措施建议
1、搞好项目论证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论证至少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本地区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即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景观和乡村民俗等社会文化的可展示性。(2)市场定位:旅游观光农业首先应当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即市民利用双休日、假期进行短途、短期、低价和重复旅游,作为休闲和调剂,而不可能主要依托国际市场。(3)区位选择:首先是大城市周边的农业地带,然后再向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带延伸。就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由于其主要客源为大中城市居民,因此,应位于距市区1-2小时的汽车距离范围内。(4)分析目标市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阶段,是否成熟到了需要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时期,即这种需求是否能拉动本地区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就旅游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来看,主要为附近的一般收入水平和高收入水平的居民。他们利用节假日外出,进行短途旅游观光,因此有必要重复吸引这些顾客。所以,项目的内容选择、服务和费用水平,都要按照目标市场的特点来确定。为区别旅游观光农业区和一般旅游景区的不同,设施建设应立足于农业本身,因地制宜,从“土”字上出发,在“新”字上下功夫,突出农业旅游的鲜明特色。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的中国文化的原本,突出特色,这才是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之根本所在。另外,旅游区的接待容量、环境承载力规划也是不可忽视的。
3、搞好“软件”开发,创造良好“软”环境
要注重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科学管理。旅游观光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其经营者要富有文化修养,精通职业技能,更要和游客相处融洽,善于经营和创新。通过培养和培训,有利于最大限度得发挥旅游资源及设施的作用,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我国在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中已经有过重投资、轻管理,导致资源浪费的先例,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科学规范地进行管理,开源节流,是开发中的关键之所在,对此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旅游观光农业应当定位于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协调体发展这一点上。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其保护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异地集中保护,即在旅游地集中重建。(2)就地保护,即将民族聚居地建成民族文化村。开发时应当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三大效益的结合,走可持续之路。另外,还应当将区域均衡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将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中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兴休闲、旅游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5、因地制宜,搞好布局
旅游观光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加上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季节性,所以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应当根据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交通运输条件,作到因时、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和发扬本地区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才是发展的根本。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从众。
6、搞好观光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景区、景点,使之与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组合成适销产品,用原来的旅游项目带动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而后者的开发也会增加前者的客源。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比如,可以在名胜古迹的周围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延长游客在本地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7、充分考虑客源市场
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高,因而具有较强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非物质性消费需求,再加上这些地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好,因而,这些地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条件比较成熟,所以,应当首先考虑在这些地区发展。
8、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观光农业是一项涉及多种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交通、水电、餐饮、住宿、通讯等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反过来,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这些行业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在规划设计布局时,应当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娱乐场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以及旅游产品,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9、与乡村和城市规划相结合
在进行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时,应当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古老的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旅游观光农业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供游客观赏。在都市和城郊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应当将其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城乡合一的国际型大都市。另外,城市郊区是农业和非农业共存的空间,在土地利用上存在冲突,只有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的规划来加以协调。应当避免先无计划发展后治理,或农业萎缩后再返回来发展农业的老路。
10、认真选好旅游观光农业项目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原则:(1)突出项目的新、奇、特。追求新、奇、特是游客对旅游项目选择的最主要依据。单一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不断衰减,所以旅游产品必须是一件组合产品。那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不能满足旅客的需求,因此,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别出心裁,具有明显的特色,才能使旅游活动生动、新颖。(2)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当今国际旅游有一种新的趋势,即旅游者期望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体验别人没有的体验过的生活,不仅要参观,而且要参与。一般的旅游景点,如名胜古迹、人造景观等,基本上属于一次性旅游观光型,对本地游客的吸引力度远不如外地游客。而农业旅游资源则不同,它主要以自然风景为依托,强调资源特色的原始性和旅游活动中的旅客参与性,因而旅客重游率比较高。(3)增强项目的知识性。旅游者除了游览、观赏、娱乐外,还有求知、猎奇、考察研究等的需要。旅游产品应创造出娱乐和知识的氛围,寓教于乐,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充实的知识和美好的精神享受。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农业启蒙教育和对农村游客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对于农业大国、农业大省来说,更加重要。(4)农业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结合。这样,除观光收入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收入也相当可观,使农业旅游项目具有更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并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六、发展我国旅游农业的战略建议
1、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也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形成到成长在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明确不同的旅游主题和主导者,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阶段与经营主题
发展阶段
旅游主题
主导者市场
市场消费强度
(交通除外)
早期萌芽阶段 不明确,仅作 自发形成的 (1)供求关系模糊 〈30元/
为休闲调剂
个人或小团 (2)个人需求导向
天·人
体
初步成长阶段 有一定的主题 中、小旅行 (1)以短期赢利为 90±30元
和活动安排
社主动参与
目的 /天·人
经营(2)产品导向
成熟经营阶段 有明确的主题 大型(旅游 (1)以长期投资收 〉120元/
和系列活动策 )企业集团
益为目的
天·人
划
开发与经营 (2)项目投资导向
管理
注:本表设计参考了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一文的有关内容。
2、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区位战略
按照一般规律,旅游业的发展总是从一些经济发达、生产力发展迅速、公民开放意识强的大、中城市兴起,城市居民是旅游消费的主体。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旅游观光农业也首先缘起于大中城市周边地带,对于城市旅游业具有依赖性。随着其日渐发展和壮大,将会逐渐向资源丰富、远离大中城市的偏远农村地区发展。因此,从总体上看,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区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郊区的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区,另一类是远离城市的纯农区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区。对于居不同区位的旅游观光农业,因其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确定不同的目标市场和管理形式。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区位战略
注:本表设计参考了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一文的有关内容。
城郊旅游观光农业主要是借助已有的城市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客源流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把单纯的观光旅游与体验乡村野趣结合起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当优先发展地处著名风景区、旅游城市附近、适合市区居民两日游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因为:(1)这类地区靠近开发良好的旅游风景区和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可进入性好;(2)这类地区的农民往往具有一定的旅游经济意识,思想比较开放,人员素质比较高;(3)可以扩大整个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减轻热点景点的环境压力。目前我国一些著名旅游城市如北京、上海、苏杭、广州、桂林等等一到节假日,特别是旅游旺季,往往是国际、国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同游旅游景点,造成很大的环境压力,因此,如若将当地居民引导到郊区或周边的乡村去旅游观光,将会调节景区客流量,缓解环境压力。另外,这些地区有的本身就盛产著名土特产或某一资源别具特色,因此这类地区可以借用著名土特产的名声和资源特色,比较容易吸引国内外游客,延长他们在本地区的停留时间。如杭州龙井村,地处著名西湖风景区,龙井茶作为我国的名、特产品,享誉中外。因此,在采茶季节推出“做一天茶农”的旅游项目,让旅游者参与采茶、制茶的整个过程,享受一下江浙一带饮茶习俗,最后购得正宗龙井茶,必将受到中外旅客的欢迎。
农区旅游观光农业主要应该选择在现有农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如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多种类的经济果林、蔬菜园区、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新兴的农村面貌、乡镇企业等。现有农业基础的优劣是农区旅游观光农业开发的前提。故此类旅游观光农业区对农业规模、发展水平、农业景观类型等有较高的要求。
另外,对资源有特色、条件尚未成熟的农村地区,也应作好开发准备,抓好时机进行开发。这类地区,如革命老区井冈山,一般具有资源优势,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或附近没有著名的旅游景区,而不能迅速开发。对于这类地区,应做好先期准备工作,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大力开发:(1)做好资源的调查工作,明确优势,抓住特色;(2)找一个旅游发展较快的城市,作为中心依托城市,并以其为窗口,积极对外宣传;(3)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4)对当地农民进行旅游意识教育,提高农民的旅游经济意识。
3、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们认为,我国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战略重点应该是突出发展园艺项目。园艺项目包括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等。这些项目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特征,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如荷兰的园艺业,虽然仅占农业用地的6%,创造的产值却占主要农产品产值的32.5%。园艺项目能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根据农业景观学理论,园艺作物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美化、绿化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有几个知名度很高的蔬菜基地,如寿光。它们采用高科技和生物技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蔬菜基地的旅游观光功能并没有得到开发。如果在不影响蔬菜生产的前提下,开放一部分大棚或温室,让游人边参观,边学习参与农作或采摘果实,开发蔬菜基地的另一种功能,将会拉长产业链。
花卉、苗木业是经济发达条件下的产物,在我国,属于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兴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带动了花卉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公顷,比1990年翻了一番,花卉产值100多亿元,比1990年增加了近10倍,鲜切花的产量已经达到21亿支,比1990年增加了10倍多,出口创汇1.3亿美元,比1990年增加了5倍。目前,全球对鲜切花的需求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为发展花卉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花卉和苗木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其色泽、形态以及芬芳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花圃里怒放的玫瑰、百合,苗圃里亭亭玉立的青苗,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的直接经济效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如“情人节”的玫瑰可以卖到十几元一支,苗圃里的幼苗也是身价不菲。另外,盆栽花卉也早已不是奢侈品了,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与其它农作物和农产品相比,花卉和苗木各自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对于花卉来讲,其一,花卉对水、大气等的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低,对污染的敏感程度,较之农作物来讲不明显,因为人类一般不食用花卉,因而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小,而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大,因此,农作物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其二,花卉的需求收入弹性和需求交叉弹性大,因而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其市场需求潜力大。对于苗木业来讲,其最突出的特性就是适应市场能力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明显。这是因为,苗木的生长不象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那样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在需求旺季,苗木可以通过市场出售,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而市场行情不好时,则可以让幼苗在苗圃里继续生长,等待市场行情的好转。
加入WTO后,我国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将不具优势,而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面临新的机遇。我国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为水果、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因此,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园艺项目应该是明智之举。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