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传染科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2例护理行为危险事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这些危险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原因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危险事故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管理措施之后,发生12例危险事故,仅为管理措施实施前的28.6%,与管理措施实施前危险事故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染科护理行为中,感染危险因素发生率比较高,要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和管理,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传染科护理;感染危险;因素;管理
引言
传染科在医疗机构中并不少见,主要收治传染性疾病患者,比如乙肝、肺结核疾病患者等。而随着我国社会的逐渐发展,诸多传染病发病风险逐渐提高,这使得医护人员工作风险也随之不断提升,尤其是传染科工作人员。以护理人员为例,需对现有护理行为及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对症措施,方有助于降低传染科感染风险,保障护理人员安全。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传染科发生感染危险事件42件,涉及传染可患者42例,获取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传染科发生感染危险事件42件,涉及传染科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5-69岁,年龄平均(45.94±11.02)岁;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感染危险事件涉及护理人员19例,均为女性,年龄25-45岁,年龄平均(34.25±5.93)岁;意识清楚,无精神系统疾病,无肿瘤,既往无传染病史;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在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工作变动。
1.2方法
研究人员在发生危险事件后,收集该患者信息,填写个人信息表,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信息,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各项检查结果及诊疗方案等;并通过科室内例会等方式分析资料,总结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对策;持续观察并定期随访发生危险事件护理人员。
1.2.1传染科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发生的原因
首先,质量监控管理因素。传染科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管理不够严格,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约束力不强,都容易埋下危险隐患。其次,护理技术方面的因素。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基础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的限制,对传染病的认识存在偏差,护理操作不够规范,容易诱发危险因素的出现。再有,患者方面的因素。如疾病的发展特点、患者的心理特点。最后,其它方面的因素。如心理社会因素、医务人员因素等。
1.2.2预防措施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a、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及护理时一定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使用一次性消毒的用品,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的锐利器械、各种废弃的标本、感染性敷料等,应送往规定地点进行焚烧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b、执行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每个病人前后要洗手,如果不可避免要进行接触患者的血液以及体液等的护理操作时,一定要戴手套,穿上隔离衣,当可能出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飞溅时,要佩戴具有一定防渗透功能的医疗口罩和防护眼镜,穿着具有一定防渗透功能的医疗隔离衣等进行自我防护,并且根据不同的病种及时的更换防护装备。c、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所使用的诊疗器要固定专用,使用后的医疗物品在使用后严格按照消毒、清洁、再消毒的操作流程进行处理。感染患者的病房要经常的换气通风,并保持室温在18℃到20℃,同时相对湿度在50%到60%。每天在固定时间使用空气消毒机对病房进行空气消毒一次,病房的床头柜、墙、地面、门、柜等每天使用过氧乙酸或者含氯的消毒剂进行消毒一次。d、锐利的处理:在进行侵袭性的护理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操作时光线充足,并且注意避免被针头或刀片等造成刺伤或划伤。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正确放入专门的容器内。操作后要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伤。不要徒手去处理破碎的玻璃,以免被刺伤。e、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如果发生护理人员完整皮肤被患者的血液或者体液以及分泌物等污染后,要及时使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再使用洗手液或者肥皂进行搓洗,最后使用流动水将泡沫冲洗干净。如果发生了黏膜的污染,要及时使用生理盐水或者蒸馏水进行反复的冲洗。如果出现了伤口污染,要在伤口的旁端进行轻轻的挤压,尽量全部挤出伤处的血液,再使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再使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水进行搓洗,然后使用流动水将伤口冲洗干净,最后使用75%的乙醇或0.5%的碘伏进行消毒,经包扎后马上向上级报告,同时进行相关抗体的检测,接种预防疫苗或者服用药物预防。f、传染科护士长应加强对科室护士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质量制度并亲力亲为地抓好落实,重点防范薄弱环节,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正确处理使用后的锐利器械,妥善处理废弃标本和具有感染性的敷料,严格要求属下人员使用一次性消毒物品,对消毒隔离常规和质量进行认真分析,将宣传标语张贴在醒目的地方,随时随地检查属下人员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解决。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本文的分析,传染科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或者其他的分泌物,这些都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具有感染威胁性的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护理管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行为规范的同时,应对传染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坚持标准预防的原则,切实落实标准预防的各项防护措施。近年来,正是由于系统管理得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切断了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从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管理措施实施前,发生42例危险事故,管理措施实施后,发生12例危险事故,管理措施实施前后,危险事故发生情况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措施实施后发生的12例危险事故中,毒液处理不当3例,肺部感染2例,交叉感染5例,针刺伤1例,其它1例。
3、讨论
传染科是非常重要,也比较特别的一个科室,具有十分强的传染性,可以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受到质量监控管理、护理技术水平、患者行为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影响,传染科护理行为容易出现危险事故,导致患者和护理人员自身面临一定的健康乃至安全威胁。要想进一步提高传染科护理工作的质量,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原有的管理进行改进。综上所述,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比较多,针对性地实施管理措施,是减少危险事故发生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徐从翠.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中华全科医学,2018,12(1):157-158.
[2]段秀芬.基层传染科护士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健康大视野,2018(2):294.
[3]张素花.浅谈传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预防风险事件发生的措施[J].医学信息,2018年第28卷7月(28).
论文作者:胡燕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危险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传染科论文; 发生论文; 措施论文; 事故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论文;